▍我們的看法不同,不代表誰不好
在家庭裡面,分享彼此的想法,常常變成「爭論」,而非「討論」。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一種很明顯的慣性思維,是「你表達跟我不一樣的想法,就是在否定我」。
「如果我們無法與自己連結,無法理解自己,無法覺察苦、恐懼和憤怒背後的成因,就無法與自身連結。如果我們無法和自己交流,又如何與他人交流?回到內在,連結自己的身體、感受、認知,以及苦。培養傾聽自己的能力,於是能夠傾聽他人。」
~一行禪師《怎麼連結》
事實上,我們自己對同一件事情,內在也會同時浮現好幾種想法。譬如,早上鬧鐘響了,我們可能會有「我還是好累,睡不飽,不想起床」、「可是等一下要上課,現在不起來,等一下會來不及吃早餐」、「可不可以請假?」……
但我們養成傾聽自己的習慣之後,這些微小的聲音,可以變得更清晰。去意識它們,然後有意識地選擇一個想法,幫助我們過好今天的生活。這便是跟自己的交流,覺知、連結、行動……
重點在,讓每個想法都有好好被聽見的機會。我們對自己的內在,保持開放與接納,也有關懷。
這種交流,如果有傾聽、有表達、有善意,就可以是一種溝通。可能是對自己的善意溝通,也可能是對他人的愛意溝通。
我們常常是先跟自己溝通,再跟他人溝通。所以表達的時候,如果要充分覺知,可以以「我」為主詞。
譬如說,「『我』想到上次醫生說你要少吃甜食」,這是一個「事實」層次的表達。如果代名詞使用「你」,可能會變成「『你』不要再吃甜食了!」
在我們的文化中,一開頭就使用「你」,常常後面會接著批評、評論、命令……。然而,我們腦中的想法,並非唯一的真理,更不見得是對方認知的「事實」,可是當我們把我們腦中的想法,強加到對方身上,這容易進入控制式的互動,而非連結式的互動。
被控制的一方,容易感覺被壓迫,容易感覺憤怒與委屈。很可惜的是,傳統上使用語言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鞏固權威者的權威。當長幼尊卑變得僵化,以傷害對方做為控制手段,就變成常見的選項。
傳統教養中,大人說話,孩子就是要聽從。但現代人更懂得尊重,知道想法不一樣,不代表誰不好。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有某種想法,跟最後採取什麼做法,也非必然,中間還有討論的空間。
自在分享彼此的看法,而不會隨意被批評、否定,這樣才好增進雙方的理解。可是,這種輕鬆又貼近的交流,並不是理所當然能在家庭中出現。
但好處是,現代的資訊流通廣泛,多的是教材讓我們可以刻意練習。譬如說,我今天跟一些朋友討論,跟我們親愛的家人交流想法的時候,可以在分享自己的看法之後,說「………,這是我的看法,我可不可以聽聽看你的看法是什麼?」
家人不一定能對我們保持開放的態度,也可能繼續批評、否定我們,這是對方的事。但如果我們有心要營造一個善意的環境,我們可以堅定我們的態度,並且持續傳達「我想傾聽你」、「我願意理解你」的意願。
我們願意傾聽,就是留一個空間,邀請對方進入關係。不管我們想傾聽誰,能傾聽自己是一個開始。
這星期五晚上9點半會進行贈書直播,預計探討一行禪師的《怎麼連結》這本書,很歡迎大家參與。
同時也有23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50的網紅我媽叫我不要創業 !,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是不是很多人說你三分鐘熱度,對什麼都感興趣,卻都做得不長久呢? 其實這是個天賦和才能,但你卻被社會制約把優點當成缺點了! 無論你是社會新鮮人,還是在職場上打滾很久,只要有這份特質的人,通常會因為社會觀感而感到困擾,你可能曾經嘗試過閱讀相關書籍,想讓自己成為一個意志力很堅強的人,偏偏還是很容易受到新...
「刻意練習重點」的推薦目錄:
- 關於刻意練習重點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刻意練習重點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刻意練習重點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刻意練習重點 在 我媽叫我不要創業 !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刻意練習重點 在 解世博開講 哥跟你談銷售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刻意練習重點 在 解世博開講 哥跟你談銷售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刻意練習重點 在 [心得] 刻意練習- 成為大師的秘密-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刻意練習重點 在 什麼是刻意練習? (三個和刻意練習有關的重點) 的評價
- 關於刻意練習重點 在 刻意練習重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遊戲基地資訊站-2021年11月 的評價
- 關於刻意練習重點 在 刻意練習重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遊戲基地資訊站-2021年11月 的評價
- 關於刻意練習重點 在 這是成為天才的唯一方法!! 後時代的刻意練習!!|高效 ... 的評價
刻意練習重點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Podcast EP.98 《#學得更好》六個幫你「學得更好」的學習步驟
問你一個問題:「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你的答案是什麼?英國知名教育顧問、同時也是心智圖的發明人東尼.博贊(Tony Buzan)他的回答是:「學習『如何學習』是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掌握學習方式的人,更容易達成生活中各種領域的進步。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learn-better/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Learn Better 學得更好》的作者是美國教育研究專家烏瑞克‧鮑澤(Ulrich Boser),他年幼時雖然被診斷為 「學習遲緩兒」,但是他在掌握「如何學習」的技巧之後,成績開始大幅進步。作者自己本身,可說是這本書的最佳代言人,他對學習的熱忱在這本書中表露無遺。
我很喜歡作者把學習的方法,拆解成各種具體的步驟,搭配許多真實的研究案例和成果,顛覆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舊學習方法。例如有效的學習應該是「主動參與式學習」、「經常回顧與反思」、「懂得尋找類比與關聯」…等。
這些看似簡單易懂的方法背後,作者會詳細說明使用的原因與時機。書中給出明確的執行步驟,讓無論何種資質或程度的人,都有機會採取書中的方式,循序漸進掌握學習的奧妙。閱讀的過程中,我跟著作者的步調,時而對自己提出問題,時而闔上書本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
這篇文章我除了用心智圖整理這本書的精華之外,也回顧我自己經營部落格的「學習寫作之旅」,與這些學習步驟有哪些相關性,試著讓自己朝向學得更好、寫得更好的方向邁進。
.
#如何學得更好的6個步驟
.
在我回顧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之前,我想先用一張「心智圖」來展現這本書提到的學習步驟與技巧,誠如作者說:「心智圖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和發現內在關係」。這些學習步驟之間,彼此互相有關聯;學習就是一場「心智活動」。
1. 尋找價值:如果不想學,就不可能學得會。想要精通,就必須把自己打算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視為有價值的。學習就是理解某樣事物的「意義」。
2. 設定目標:在精通某項技能的早期階段,「聚焦」是關鍵。我們必須弄清楚自己想要學的究竟是什麼,並且設定具體可達成的目標。
3. 提升能力:某些形式的練習可以讓你比其他人取得更好的成績。在這個學習階段,我們必須磨練自身「技能」,採取專門步驟來提升表現。
4. 延伸知識和技能:我們要在掌握基礎之後,「實際運用」自己知道的一切。要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創造出更有意義的理解形式。
5. 形成關連:要試著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結合在一起。我們不想只是知道某個細節或步驟,而是要知道該細節或步驟如何與其他事物「互動」。
6. 回顧與反思: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容易犯錯、太過自信,所以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知道的知識和技能,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解,「從學習中學習」。
.
#我如何學習寫作?
.
回顧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學習步驟,讓我很驚訝的是,竟然跟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十分相似。理工科出身的我,選擇踏入科技業就職,寫作對我而言,就像是異次元的東西想都不敢想。但是漸漸地接觸到很多有趣的人、觀察到很多厲害的傢伙,發覺自己思想的淺薄與無知,便開始投入閱讀的懷抱。
只是,無奈記憶力和理解力畢竟不是超人等級,發現要把所學紮紮實實記錄下來,才能稍微加深那麼點印象。所以開始試著寫一些手抄筆記,然後在讀到《自由書寫術》這本書的寫作方法之後,被作者的觀念說服:「自由書寫、公開發表、接受回饋」,也因此開啟了我的寫作之旅。
很慶幸的是,我也發現自己採取的方法,跟《學得更好》書中的學習步驟有許多契合之處。以下我會將書中提到的6個學習步驟,搭配自己的寫作歷程,做個回顧與整理,也給有心投入寫作的朋友們一個案例參考。
.
1.#尋找價值
.
回想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太多,技巧不夠?文辭不夠美?管它的,「寫,寫就對了」。我除了在讀完《恆毅力》之後寫下的「目標階層」練習之外,主要是我時時記得三個核心價值,讓自己堅持不懈地寫下去。
首先是「動機」:而立之年才愛上閱讀的我,發現閱讀對我帶來莫大的改變,以及思想上的啟發,因此起心動念想透過自己棉薄之力,盡可能地把我從閱讀體會到的美好,透過文字傳達出去。架設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則是讓這個理念更容易傳達。
接著是寫作對我的「意義」:我把每一次的寫作,每一篇文章,視為一次的「自我成長」。無論是思想上的,或者是觀念上的,閱讀不同書籍帶來不同的體悟,進而改變自己的舊觀點、整合成新的觀點。
最後是「社群效應」:無論於職場、生活上,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追隨的領導人,我對於一個好的領導人的定義,就是「能夠影響多少的人」,因此選擇公開發表自己的寫作。除了帶來社群的交流,得到不同的回饋與意見,還見到許多網友表示受到我的文章鼓舞,讓我更樂於持續書寫。
「人要在自己所學的事物和自身生活經歷之間建立連結,而尋找價值是做到這一點的方法,促使人們思索:「這對我來說為什麼重要?」
.
2.#設定目標
.
對於我自己的寫作目標,起初並沒有硬性規定自己的發文頻率,剛開始在Medium寫作平台發表的時候,有一搭沒一搭的,頻率平均是2週一篇而且不太規律。後來我改變策略,想要堅守我從《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中學到最棒的一課:「唯有自律才能帶來自由」。
我開始強迫自己每個星期要發表一篇文章,即使平日工作再忙,如果不幸平日沒有寫完,拖稿到週五、週六仍然要挑燈夜戰,完成對自己的許下的承諾。因此我深刻體會到,當我保持平日的自律,才能享有假日的自由(ps. 其實就算如期發文,我還是會把假日拿來閱讀和寫更多東西)。
短年期的目標,是希望這兩年內,能夠完成100篇文章的發表,目前已經踏過一半,朝著目標穩定前進中。我自己的感想是,設定目標除了要「可達成」之外,最好還能多一些「挑戰性」與「強迫性」,畢竟,我們都知道自己有多麼懶,對吧?
書中提到一個特別的名詞叫做「後設認知」,白話文是「思考自己如何思考」。作者發現,時常觀察自己如何思考的學習者,成效會來得更好。在寫作的過程中,則需要讓自己去評估自身的論點,思考自己的想法,想清楚自己想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無論是給未來的自己,或是讀者。
「寫作活動是整理思路的有效方法,因為在組織句子和段落時,我們經常會問自己一些重要的後設認知問題:誰會讀這篇文章?他們會了解我的意思嗎?我需要解釋那些東西?」
.
3.#提升能力
.
一開始在練習寫作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能力可言。我採取實驗性質的方式,第一個是對自己提出問題,有點自問自答的意味;第二個是重新排列組合閱讀之後的書中重點,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書中提到,面對失敗,是逐漸提升能力的好方法,這一點我倒是很在行。
我試著用不同的文體和架構,去寫每一篇讀書筆記,同樣抱持「實驗」心態,去觀察哪種文體比較獲得讀者青睞,哪種架構容易獲得迴響。發表這麼多篇文章以來,自然有熱烈回響的文章,以及許多無人問津的文章。
我認為,面對失敗的態度,就是把它當成一場實驗,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學到東西。實驗至今,我倒沒有特別想定型在哪種文體,反而更廣泛地嘗試和衝撞,探索更有趣的寫作方式。畢竟,不要把獲得關注當成寫作的唯一目標,最重要是莫忘初衷,隨時堅守上面的三個核心價值。
最後是《刻意練習》這本書也同樣說過的,得到意見回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能夠幫助自己進行修正、改善,我也很感謝對我的文章進行回饋與交流的讀者,不但讓我有更多收穫,有些建議也讓我耳目一新。
也歡迎你在我的文章留言,或者私訊表達對我寫過文章的看法,你的回饋是我持續進步的最好養分。
告訴自己不要擔心犯錯,要把焦點放在改進上,把錯誤當成習得一點知識或技能的機會。
.
4.#延伸知識和技能
.
我使用的三種手法,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第一種是我喜歡在文章裡「問自己問題」,然後試著用最棒的方式回答。有時候需要回顧書籍本身,有時候要前後參照,有時候甚至得Google或找維基百科,才能有更完整的觀念可以回答自己的問題。每一次的提問,都是一次學習與進步的機會。
第二種是「教別人」,我很認同教學相長,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當我們讀完一個新的概念,若要達到可以教別人的程度,則必須讓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辦的到,這時候,就是提升自己技能的好時機。
第三種是「親身實踐」,我自己最有感的是,採取了屬於自己的「晨間寫作習慣」,讓我每天都能擠出一些時間投入寫作。而這個晨間習慣,後來我也把《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整理成很受歡迎的晨間習慣分享文,裡面詳細列舉我自己起床後的習慣,也持續使用至今。
「教別人」就是一種知識應用:透過講授某一主題,我們提供了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我們用自己的話清楚說明重點,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
.
5.#形成關連
.
把寫作跟自己形成關聯的方法,我採取的第一種,是我喜歡把閱讀一本書的所學所聞,拿來「跟自身的經驗和想法做對照」,讀的過程經常問自己「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或者「我想從書裡學到什麼?」
因此,我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喜歡問自己諸如此類的問題,透過與自己產生關聯,讓寫作的內容更個人化,更能帶來反思與回顧的效果,偶爾還能迸出嶄新的思緒與想法。
第二種是把自己所學給「視覺化」,舉我寫過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篇閱讀筆記為例,在文章裡我把作者講的七個成功習慣,重新組構成由內而外的四個面向,再用「信任」串穿每個元素,畫出一幅示意圖代表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最後,我習慣一邊寫作,一邊回想的過程中,去挖掘以前讀過的書目,跟目前讀的書或者寫作的內容,有何種關聯?做法很容易,首先回想那些書籍跟我在寫的東西,有什麼「相同」?再來回想有什麼「差異」?
透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建立許多觀點的連結,我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這邊閱讀心得就用過類似的方法,來對書中我感興趣的議題,進行自我辯證與論述。
「投入學習時,要了解其中的關係、弄清楚因果、看見類比事物與相似之處。學習的目的是改變我們如何去思考某個事實或概念,也就是學會一套思考系統。」
.
6.#回顧與反思
.
我自己閱讀書籍之後,為了寫閱讀筆記或讀後感,會去「回顧」內容主題的其他相關資料。也就是同一個主題,我會盡可能多涉略幾本不同的書。
例如在學習投資理財的領域,我鑽研被動式的指數化投資策略,在廣泛地閱讀了不同切入角度的書籍之後,重新讀過一遍最愛的投資經典《投資金律》,才寫下這篇獲得不錯迴響的投資文章〈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除了回顧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寫作,讓我得以很專注地「反思」。像是我在寫《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閱讀筆記的時候,起初因為書中內容比較雞湯,讓我的思緒有點兒卡關。
但是,我強迫自己學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所說的:「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不去思考成功的大道理,反而去思考該如何避免錯誤,寫成〈遠離幸福人生的7個建議〉這篇心得。
回顧與反思是一種思維習慣,溫故而知新,才是推動知識更新、反覆運算的終極法則。
.
#後記:#學習是為了超越昨天的自己
.
我原本認為,「閱讀是最好的學習」。但是,經過這一年來的持續寫作,我才發現,「寫作是更好的學習」。我期許自己透過閱讀增進自己對事物的理解,透過寫作則深化了些理解,甚至產生新的洞見。這種讀寫之間相輔相成的效果,也讓我時時處於思緒活躍的狀態。
我很喜歡的知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隨時隨地都在看電影,當一個記者問他是如何成為電影專家的時候,他無奈地大笑而且似乎被問題激怒了,說道:「如果你放棄了生活中所有的東西,只專注於一件事,而你最好把它搞透徹一點。」
從第一篇公開文章〈雙11購物節買書分享〉,一路走到現在,專注於學習一件事情,何嘗不是如此。無數個絞盡腦汁的早晨與夜晚,努力地挖掘腦中的思緒,涉略自己原本不懂的事情,每一字一句都讓我感覺往前走了那麼一點。
雖然,與許多博覽群書、下筆如有神的前輩比起來,我仍像個學徒般剛開始摸索著,但每當我回答自己的這個提問,心中又再次充滿了堅定:「你有沒有比昨天的自己,又更進步了一些?」
刻意練習重點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和你介紹一本書,中文名叫《成長的邊界》,作者是大衛·愛潑斯坦。這本書的英文名非常簡潔,就是一個單詞「Range」,我把它翻譯成「廣度」,後面我們也用《廣度》來稱呼這本書。
你可能知道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異類》,分析成功者為什麼能夠成功。我們之前的來信里也提到過這本書。而這封信要和你介紹的《廣度》,恰恰提出了和《異類》針鋒相對的觀點。
簡單來說,《異類》提出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強調「刻意練習」、成為專才的重要性;而《廣度》這本書就如它的標題所言,更強調「廣度」在成長和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一下這兩本書的觀點,談一談廣度和深度的問題。
愛潑斯坦為什麼反對「深度」?
先簡單介紹一下《異類》和《廣度》兩本書各自的主要觀點。《異類》一書中有三個非常鮮明的觀點,《廣度》主要針對前兩個,我們就重點談兩本書有交集的地方。
先來看《異類》的第一個觀點,就是大環境和起步的時間很重要。你生對了時代,就有更大的概率成功;甚至你生對了月份,一開始比同年級同學大了幾個月,容易成為孩子王,後來就更有可能成為領袖。《異類》的第二個觀點,就是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講什麼事情要做好,需要有一萬小時的練習。
針對這兩個觀點,《廣度》這本書又是怎麼說的呢?
《廣度》的第一個觀點,就是認為早期優勢或者說早期的刻苦練習對於長期發展來講幫助不大。《廣度》的第二個觀點,就是它的副標題,講在這個專業化的世界中,通才更能夠取勝。
簡而言之,《異類》強調起跑線上的優勢,一開始佔優,後面就越發展越好;而且強調人要投入大量練習,成為專業化的人才。《廣度》則認為,早期優勢沒有那麼大的作用,比起專業化,現在的世界更需要的是通才。
《異類》的觀點你應該很熟悉了,也是現在社會的一種主流觀點。這封信我們介紹《廣度》,就稍微展開看一下《廣度》的作者愛潑斯坦是怎麼論述他的意見的。愛潑斯坦從四個角度論述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愛潑斯坦把世界上的事情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規則明確的事情,比如學鋼琴、打高爾夫球、做銷售、編程序,成功的標準非常清晰。在這些事情上,一萬小時定律是成立的。
但是還有第二類事,就是大量規則不明確的事情,比如創業。我在之前的信中講過,成為億萬富翁比登上珠峰更難,因為後者目標清晰,訓練方式固定,而前者沒有可以遵循的通用標準。愛潑斯坦認為,對於這樣的事,就算投入大量時間練會了一個單一技能,意義也不大。愛潑斯坦還特別提醒,要警惕那種「因為自己手裡有了一個錘子,因此看什麼都是釘子」的思維方式。
其次,愛潑斯坦講專業人士的判斷未必就更可靠。有的專業人士過於相信自己的訓練和固有的方法,結果有時候表現甚至不如普通人。這樣的例子我們見過很多,比如對股票的預測,對選舉結果的預測等等。
愛潑斯坦還舉了一個很特殊的例子。他說一項研究發現,每年心臟病專家聚集起來開年會的時間段內,心臟病患者死亡率反而會降低。這項研究推測,可能是因為心臟病專家忙於開會,沒時間做手術,而手術本身有風險,因此手術總量減少帶來了患者死亡數量的減少。換句話說,有些患者不做手術可能還能活過這段時間,結果因為做手術反而喪命了。這個統計結果提示,專家的判斷也有可能是不準確的。
第三,愛潑斯坦認為,方向比毅力更重要。愛潑斯坦也承認毅力是個好東西,但一味堅持、永不言退,甚至一條道走到黑,卻未必是美德。
愛潑斯坦講,世界上成功的道路千千萬,你怎麼知道自己選的路就是對的呢?如果走在錯誤的道路上,那越有毅力可能越糟糕。
《廣度》這本書講了許多改變人生道路而成功的名人故事。其中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梵高。梵高年輕時做過牧師、傳教士、店員、藝術品交易員,對每份工作梵高都做得很認真,但就是做不出成績。直到接近三十歲,梵高才開始學習繪畫,並且迷上繪畫藝術。我們知道,最終他是作為畫家而流芳百世的。
最後,愛潑斯坦還舉出了很多實際案例,說明很多成功人士不是只懂某個領域的專才,而是廣泛涉獵的通才。這樣的例子你肯定也能想到不少,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通過上述分析,愛潑斯坦提出結論:面對複雜問題、特別是沒有明確衡量標準的問題時,廣度比深度更有用。人要懂得放棄和退讓,不要一根筋只知道往前走。後退一步看似多花了時間,但可能因為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反而省了時間。每一次拓寬人生道路的嘗試,只要處理得好,都會成為人生的閱歷,並不白走。愛潑斯坦舉了喬布斯的例子,講喬布斯當年旁聽的一門書法課,後來對他設計麥金托什電腦和其他產品發揮了作用,因為喬布斯對藝術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這門課。
要廣度還是要深度?
介紹完愛潑斯坦的觀點,問題來了:我們該信誰的呢?是《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說的刻意練習、成為專才,還是愛潑斯坦說的多加嘗試、追求廣度?兩位作者都舉出了很多現實案例支持自己的觀點。當然可能你也會覺得,兩人的觀點並不完全矛盾,也可以並行不悖。
但我們在生活中要面對的問題往往更加實際。比如你剛下班,接下來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你到底應該做什麼?對此我們必須有一個選擇,因為做了這件事就不能做另一件。如何選擇呢?其實還是要回到理性的分析上來,而不是聽信任何現成的答案。
我常常講如果你不知道做什麼,就想一想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不妨按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把人分為四類。
第一類人,既沒有廣度,也沒有深度,這自然不是我們的目標。
第二類人,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這種人通常是天才,比如達芬奇、牛頓、愛迪生、喬布斯,還有用數學建模來進行投資的文藝復興公司創始人詹姆斯·西蒙斯等等。不過,這類人的數量在世界上可能連萬分之一、甚至百萬分之一都不到。我們雖然能講出不少這樣的名字,但這是因為他們站在聚光燈下,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看看身邊,這樣的人可能一個也找不到。當然,如果把要求放低一點,只說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人,可能還是能找到一些的。
再看第三類人,有深度,沒有廣度。這種人我們身邊應該有不少,或許我們自己就屬於這一類。
第四類和第三類反過來,有廣度,沒有深度,這樣的人也比較多。
簡單分析一下:第一類人我們不用考慮;第二類人雖然你我都很嚮往,但很難成為這樣的人;那麼我們主要考慮的,就是在第三類和第四類中選擇。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結合你自己的情況,要成為第三類或第四類,哪一種對你比較容易?此外,第三類和第四類人,在生活中哪一種相對更受歡迎、更容易成功?根據我自己的觀察,答案是第三類,也就是比起有廣度沒深度的人,還是有深度、但廣度有所欠缺的人更容易成功一些。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完全不贊成愛潑斯坦的看法呢?並非如此。我專門和你分享這本書,正是因為雖然愛潑斯坦和我的觀點不完全一致,但仍然給了我很有益的啓發和提醒。他提醒我們,做事不要死鑽牛角尖,要注意看方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情,要嘗試各種新東西。實際上,愛潑斯坦講的「廣度」也不是蜻蜓點水、多而不精,他也談到了在保持一顆開放心靈的同時,我們也要選擇某個領域往深里走。
怎麼讀書才能為我所用?
最後,借著《廣度》這本書,再和你談一下讀書這件事。我們在閱讀他人想法和接受他人經驗的時候,有一個很容易進入的誤區,就是當那些想法和經驗特別符合我們的胃口,我們就會非常順暢、甚至不假思索地接受它們。
有的人讀了《異類》這本書,聽到了一萬小時定律,覺得很有道理,然後就為自己簡單低水平的重復工作找到了理由;被其他人問起來,就抬出一萬小時定律當藉口。同樣的道理,有的人讀了《廣度》這本書,就為自己不能在一條路上深入找到了藉口,說自己是要成為通才。很多人說是讀書,只是不斷為自己找藉口而已。
實際上我們讀書的時候,對於作者的觀點,既不應該輕易接受,也不應當直接拒絕。不同視角、不同觀點的書,往往能給我們有益的啓發。
比如有人覺得一萬小時定律很有道理,但自己試了好像不靈,就不知所措了。這時你讀到《廣度》這本書,就會發現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立,還需要其他條件,比如只有對於可以清楚衡量、可以明確追蹤進步的目標,一萬小時定律才有效。這樣一來,兩本書中看似不同的觀點就起到了相互補充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多讀書,而且要讀不同的書。
一本好書,不在於它的觀點都符合你的心意,而在於它能夠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視角,啓發你的思考。因此,即使我不完全贊同《廣度》的觀點,這本書仍然值得一讀。
小結
如果你自己讀這本書,也要記住我們讀它的目的是接受它的啓發,而不是聽了那些遙遠的故事就放棄努力。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比起廣度,更欠缺的還是毅力。成為通才並沒有錯,但更多人只是把「成為通才」當成了半途而廢的藉口。
當然,對於格拉德威爾和愛潑斯坦的觀點是如此,對於我的觀點,也是如此。我的結論應當是啓發你思考的材料,而不應該直接成為你的結論。瞭解了這兩本書,你更應當運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和審視,找到適合你自己的進步道路。」
刻意練習重點 在 我媽叫我不要創業 !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是不是很多人說你三分鐘熱度,對什麼都感興趣,卻都做得不長久呢?
其實這是個天賦和才能,但你卻被社會制約把優點當成缺點了!
無論你是社會新鮮人,還是在職場上打滾很久,只要有這份特質的人,通常會因為社會觀感而感到困擾,你可能曾經嘗試過閱讀相關書籍,想讓自己成為一個意志力很堅強的人,偏偏還是很容易受到新鮮事物的吸引,讓你擺脫不了這樣的個性。
你不用再刻意練習了,也不用硬性要求自己要自律去做同一件事,因為探索世界是很美的事;如果你依然希望自己能堅持某件事,為某件事情產生熱情,那麼你可以試著盤點所有想做的事情,篩選出幾樣願意立刻執行的事,並在過程中留意自己的體驗,是不是完成後依然能保有成就感。
如果是的話,那恰恰證明那是你的熱情所在了!
熱情就像鍛鍊肌肉,過程並不舒服,但你有個藍圖讓你嚮往前進!
▬▬▬▬▬▬▬▬▬▬▬▬▬▬▬▬▬▬▬▬▬▬
各節重點:
00:00 三分鐘熱度的心聲
00:37 三分鐘熱度的優勢和生活模式
01:29 如何從一堆興趣中找到真正的熱情?
02:44 盤點後去執行的好處是什麼?
▬▬▬▬▬▬▬▬▬▬▬▬▬▬▬▬▬▬▬▬▬▬
【 #社群經營攻略 | 禮包免費贈送 】
做電商想獲得免費流量來增加訂單數?
你絕對需要社群平台的加持💪
📚 按照以下步驟做,即可獲得社群經營攻略
❶ 訂閱「我媽叫我不要創業」Youtube頻道,並截圖下來!
❷ 到Facebook搜尋「我媽叫我不要創業」
❸ 私訊截圖畫面即可獲得 💛
\ 我媽叫我不要創業 /
‣‣ Facebook ► http://bit.ly/2Zzts5g
‣‣ Instagram ► https://bit.ly/2NF1sdE
‣‣ Youtube ► http://bit.ly/3s8Ppo4
‣‣ 來信合作 ► 220mofan@gmail.com
▬▬▬▬▬▬▬▬▬▬▬▬▬▬▬▬▬▬▬▬▬▬
你絕對不想錯過的精選影片 ↓↓↓
個性極度保守也能跨入創業圈?加入餐飲業的戰局就靠兩個策略!
《 香司相思熱壓吐司 x 媽!我創業了 》EP 10
https://youtu.be/zyu2DHYuPUA
成為自由工作者真的能自由嗎?自律怎麼過出好生活?
《 自由工作者 x 職業Vlog 》EP 02
https://youtu.be/h5x-AfbzKpg
輔大學生一致表示畢業後要創業,誰還要跟現實低頭?連吃播的工作都能做!
《我媽來街訪》EP01
https://youtu.be/vSKr7E0hKyI
▬▬▬▬▬▬▬▬▬▬▬▬▬▬▬▬▬▬▬▬▬▬
#三分鐘熱度 #閱讀 #刻意練習 #探索 #興趣 #天賦
刻意練習重點 在 解世博開講 哥跟你談銷售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成功銷售| EP.71 如何讓你的銷售進步神速 |【銷售維他命】
#銷售 #進步神速 #聽自己的聲音 #看自己的表現
#錄音 #自我審視 #進步空間 #進步加速器
#善用科技工具 #重新聆聽對話 #電話行銷
#解世博老師 #超業攻略
解老師接獲一個朋友的發問:「如何能夠讓自己進步神速?」
解老師反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聽過自己的聲音嗎?你看過自己的表現嗎?」
想讓自己進步神速,有很多解方,解老師就來分享自己的偏方!
回想解老師當年從事銷售業務,打電話邀約客戶的時候,為了提升自己的邀約率、成功率,所以我們該去觀察所謂的高手,聽聽看他們是怎麼call客的?聽聽看他們是怎麼講電話的?
解老師將觀察到的高手優點、技巧都記下來,並用在自己的電話行銷上,卻沒有明顯的進步。
有天突發奇想,想說要不要來觀察自己,因此買了錄音設備,把自己的電話內容錄下來,並聽聽看自己是如何跟客戶對話的,去學著聽自己的聲音,第一次聽到自己的聲音後,發現很難接受!在聽完自己聲音後,自我檢討發現語調不嗨,應對不夠好,也難怪會被客戶打槍了,才發現自己有很多進步的空間,首要的事項不是學別人,而是該修正自己。
另外,解老師也分享了自己過去面對面銷售的經驗,解老師就會去約一些比較信得過的朋友,在見面時,先禮貌徵求聊天是否能錄音的同意,清楚說明錄音的好處,一是能詳細紀錄對方所講。二是有審視自己改善空間。每當自己重新聆聽與客戶的對話,一樣還是覺得不能接受,發現很多口頭禪、慣性用語,跟應對性不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自己的表現,沒有的話可以試試,包準你能進步神速!不管是老師從前錄製的DVD課程,獲現在正在錄製的Podcast,在重聽之後都會覺得有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自己看見自己,才是進步神速的一個加速器。另一個好方式是找到一個你的同伴、主管,在拜訪、互動的時候,請他當一個客觀的觀察員,藉由別人的視角來給我們打打分數及修正建議。
所以囉,你聽過自己的聲音嗎?你看過自己的表現嗎?善用科技工具,一定能讓你的表現一次比一次更優秀,加油!
各節重點:
00:00 - 開場
00:08 - 提問:如何讓自己進步神速?
00:32 - 讓自己進步神速的解方
02:26 - 面對面銷售經驗
04:36 - 結論分享
✔ 訂閱解老師Youtube頻道【解世博開講 哥跟你談銷售】:
https://reurl.cc/7y0G6y
✔ 按讚解老師粉專【行銷表達技術專家 解世博】:
https://www.facebook.com/callvalue
✔ 華人第一套系統化數位銷售攻略【業問100】:
https://www.815tutor.com/Herbert/Dealer/OPAJCYT/index.html
✔ 博客來 銷售類 年度暢銷第一名【超業攻略:比銷售技巧更值得學的事】:
https://reurl.cc/NXQkX9
✔ 訂閱解老師主持的Podcast【銷幫-藉著銷售幫助每個人】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Z75lbV
【Google Podcast】 https://reurl.cc/pyjKL4
【SoundOn】 https://reurl.cc/9XYb4v
【Spotify】 https://reurl.cc/GrRGKd
【KKBOX】 https://reurl.cc/5qybO7
刻意練習重點 在 解世博開講 哥跟你談銷售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業務主管 #核心職能 #帶頭向前衝 #帶頭衝市場
#瞭解市場 #瞭解客戶心聲
#贏得尊敬 #不紙上談兵
#解世博 #超業攻略 #全民星攻略解世博
成功銷售| EP.70 當個能帶兵打仗的業務主管 |【銷售維他命】
業務主管憑什麼能夠當主管?
在業務部隊裡面,主管扮演一個很核心的職能跟角色,就是他必須帶頭衝市場。
各位你認同嗎?
今天會聊這個主題的原因是因為解老師前陣子遇到了一位很厲害的董事長,
老師在見面時虧了一下董事長,都已經貴為董事長了,怎麼還會想買解老師的銷售書:「超業攻略」來看,董事長回應自己雖然叫做董事長,但他還是每個月都去簽自己的業績,爭取自己的開發案。
解老師一聽董事長這麼一說,就知道他不是只是紙上談兵的行政官,這位董事長之所以能夠這麼霸氣,這麼讓我們佩服及學習,理由是因為他不管身分或抬頭多高,他都不斷提醒自己不能脫離市場,之所以能稱呼為主管不就是因為他是能帶兵打仗,帶兵上戰場的嗎?
記得,不要因為你當了主管而脫離了市場,這樣子不太容易贏得屬員、夥伴的尊敬,你認同嗎?不管你在什麼樣的位置,只要你在業務部隊的一天,你就必須跟你的夥伴一樣瞭解市場的動態,瞭解客戶的心聲。
解老師還有一種他最佩服的主管類型,當屬員業績不好時,他會主動帶領屬員衝業績,這種老大的起手式是不是讓我這做夥伴、下屬的一點都不敢鬆懈,也因主管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讓我們更相信追隨主管,能夠讓我們得到成就。
作為一個業務主管,主要職責就是帶頭向前衝,做到這點就能贏得尊敬。若做不到這點,可能就會淪為下屬眼中一個會紙上談兵的主管而已,給大家共勉之!
各節重點:
00:00 - 開場
00:07 - 提問:業務主管憑什麼能夠當主管?
00:17 - 業務主管的職能與角色
00:30 - 董事長的案例分享
02:30 - 解老師佩服的主管類型
03:00 - 結論分享
✔ 訂閱解老師Youtube頻道【解世博開講 哥跟你談銷售】:
https://reurl.cc/7y0G6y
✔ 按讚解老師粉專【行銷表達技術專家 解世博】:
https://www.facebook.com/callvalue
✔ 華人第一套系統化數位銷售攻略【業問100】:
https://www.815tutor.com/Herbert/Dealer/OPAJCYT/index.html
✔ 博客來 銷售類 年度暢銷第一名【超業攻略:比銷售技巧更值得學的事】:
https://reurl.cc/NXQkX9
✔ 訂閱解老師主持的Podcast【銷幫-藉著銷售幫助每個人】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Z75lbV
【Google Podcast】 https://reurl.cc/pyjKL4
【SoundOn】 https://reurl.cc/9XYb4v
【Spotify】 https://reurl.cc/GrRGKd
【KKBOX】 https://reurl.cc/5qybO7
刻意練習重點 在 什麼是刻意練習? (三個和刻意練習有關的重點) 的推薦與評價
三個和刻意練習有關的重點) ——. 圖片來源:Unsplash. 《刻意練習》對於學習者來說是一本不可錯過的著作,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在其研究生涯中對不同的 ... ... <看更多>
刻意練習重點 在 刻意練習重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遊戲基地資訊站-2021年11月 的推薦與評價
刻意練習 :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 博客來天才,是練出來! 我是本書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教授忠實的追隨者。 早在上個世紀九○年代,我在從事運動技能學習 ... ... <看更多>
刻意練習重點 在 [心得] 刻意練習- 成為大師的秘密-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是什麼?為什麼光是傻傻地一直重複練習效果不好?為什
麼有些小孩會成為「天才兒童」,為什麼有些人能成為某領域的大師,難道真的是因為他
們比較聰明嗎? 這本書的作者透過無數的研究和實例告訴大家,天才與庸才之間的差別不
在基因、不在天分,在「刻意練習」!任何普通人只要透過努力、堅持、和正確的訓練,
都能成為「天才」。
圖文好讀版: https://reurl.cc/OYEn3
什麼是刻意練習?
在學習新技能時,你是不是也有遇到撞牆期的經驗? 一旦某個人的表現達到了可接受的程
度,並且可以做到自動化,那麼以同樣方法再多練習幾年也不會有什麼進步。工作20年的
醫生、老師或司機,可能還稍稍比那些只做了5年的人差一些,原因在於,如果沒有刻意
地去提高,這些自動化的能力會緩慢地退化。所謂天真的練習,基本上只是反覆地做某件
事情,並指望只靠那種反覆,就能提高表現和水平。
「刻意練習」有幾個重點:
1. 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如果你是籃球員,"我要成為下一個Jordan/Kobe/Curry" 這樣是不
夠的,具體的目標應該是將之拆解為一步步明確的小目標,比如透過某種重訓方式增加手
臂和腿部肌力,進而提高遠投命中率和跳躍力,或者是修正罰球姿勢提高罰球命中率至
85%以上等等。要為達到那些目標制訂一個計劃,並且想出監測你的進步的方法。
2. 專注練習。要想取得進步,必須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務上,隨意的練習不會有進步
。
3. 辨別傑出人物。推測是什麼使他們變得如此傑出,接著再提出訓練方法,這些方法使你也
能像他們那樣表現卓越。
4. 有老師/專家回饋以修正錯誤。一般來講,有意義的正面反饋是保持動機的關鍵要素之一
。這種反饋可能是內部反饋,比如滿足於看到你自己在某件事上的水平提高,也可能是由
其他人提出的外部反饋,但它們對某個人是否能夠在有目的的練習過程中堅持不懈地努力
以提高自己的水平十分重要。
5. 跳出舒適圈、漸進式挑戰更高難度的任務。 這是一條基本的真理: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
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
6. 嘗試新方法。首先取得進步,然後到了一個瓶頸,被困住了,尋找不同的方法來克服障礙
,最後找到了這種方法,然後又穩定地提高,直到下一個障礙出現。不管什麼障礙,越過
它的最好辦法是從不同方向去想辦法,這也是這種方法需要導師或教練的一個原因。有些
人已經熟悉了你可能遇到的障礙,於是,可以為你提供克服障礙的方法。
7. 著重技能的特定面向而不在於知識的學習。知識本身沒有用處,應專注在將其轉化為技能
實際應用才有用處。
心智表徵
刻意練習技能產生有效的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也仰賴心智表徵運作。那
什麼是心智表徵呢? 心智表徵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信
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舉例來說,一般人看到圍棋對弈
就只是看到一堆黑棋白棋落在棋盤上,圍棋大師卻可以很輕易了解哪方佔優勢以及接下來
棋局可能的發展。又比如Messi、Ronaldo等足球巨星看到敵隊球員的移動能知道對方採取
怎麼樣的戰術,迅速做出反應,但在外行人看來只是一群人在球場上來回奔跑。
由於大腦中的任何變化你無法親眼看見,所以你很容易以為,這些訓練真的不會給你帶來
太大的變化。不過,這是錯誤的。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大腦的結構與運行都會為了應對
各種不同的心理訓練而改變,而且,很大程度上像你的肌肉和心血管系統響應體育鍛煉那
樣。如果你足夠多地練習做某件事情,你的大腦會改變某些神經元的用途,以幫助完成那
件任務。
大多數的刻意練習包括創建更加有效的心智表徵,不論你在練習什麼,都可以使用這些心
智表徵。即使訓練的技能主要是身體技能,創建適當的心智表徵也是一個主要因素。對於
所有的心智表徵,有一點是相同的:儘管短時記憶存在局限,但它們使得人們可以迅速地
處理大量信息。
將傑出人物和我們其他人區分開來的主要因素是:他們經過年復一年的練習,已經改變了
大腦中的神經迴路,以創建高度專業化的心智表徵。精心創建的心智表徵的一個主要優勢
是:你可以立即吸收和考慮更多的信息。刻意練習的主要目的是創建有效的心智表徵,而
且心智表徵反過來在刻意練習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天賦是造成差距的主因嗎?
不能否認,有些小孩在某些方面相較下就是比較有天分,比如在學習音樂、數學、下棋時
一開始就學得比別人快。然而天賦只會在初期有影響,經過一段時間刻意練習後,原本落
後的小孩表現也能跟有天賦的小孩一樣好,甚至是超越他們。有了足夠的時間練習,區分
兩者的不再是他們的天分或智商,而是心智表徵的質量與數量。從長遠來看,占上風的是
那些練習更勤奮的人,而不是那些一開始在智商或其他才華方面稍有優勢的人。(勤能補
拙)
莫札特真的是天才嗎? 是,也不是。他之所以是音樂神童主要是因為不得志的音樂家爸爸
從莫札特很小就刻意訓練他。他的爸爸為了培養他成為音樂神童甚至還全職訓練他。
書中還講了很多實驗和例子。20世紀60年代末期匈牙利心理學家拉斯洛和妻子克拉拉著手
進行一項重大實驗–將自己小孩培養成天才。拉斯洛透過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正確地養
育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將他變成天才,因此他決定以自己小孩為實驗對象。後來他的三
個女兒都成為了國際象棋大師,小女兒甚至在15歲就成為特級大師,在當時男女特級大師
中都是最年輕的,而且她在世界女子國際象棋連續25年排名第一,一直保持到2014年宣布
退休為止。
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陪他訓練,花大量的時間,讓孩子真正熱愛那門學科的話,真
的可以達到那一目標。一般來講,培養天才的過程,始於童年時代或青少年時代的早期,
需要10年或更長時間,才能達到傑出人物的水平。但對未來的傑出人物來講,他們小時候
與自己感興趣的任何事物之間這種好玩的互動,是他們最終對這件事物充滿熱情的第一步
。第一個階段,大人以一種好玩兒的方式向孩子介紹他們最終從事的領域或行業。孩子的
父母會以孩子的心態和孩子玩耍,但父母會把那種玩慢慢地朝著那件“玩具”的真正目的
上面去引導。在這個階段,那些日後成為傑出人物的孩子,其父母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階
段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首先,父母給孩子大量的時間、關注和鼓勵。其次,父母往
往會以成就為導向,並教孩子一些重要的價值觀,比如自律、刻苦、負責任,以及建設性
地運用時間。一旦孩子對某個特定領域或行業感興趣了,他有望以同樣的態度來追求成功
,如自律、刻苦、成就等。最初的那種受好奇心驅使的動機需要得到增強。表揚就是增強
孩子動機的一種絕佳方式,特別是年紀更小的孩子。另一種動機是對已發展出的某一特定
技能感到滿足,特別是那種成就得到了父親或母親的認可的話。
如果你已經是或即將為人父母,很推薦看看這本書中關於養育小孩的部分。
結語
在閱讀本書時我想到自己的偶像Kobe Bryant,他的確就是一個透過刻意練習而成就非凡
的例子,雖然他自己可能不知道他做的就是刻意練習。他的身體素質在NBA中很普通,但
他永遠孜孜不倦地訓練、學習、看比賽影片、修正錯誤、嘗試新招、讓自己變強,最後成
了史上最佳的球員之一,獲得五個冠軍、得過驚天動地的81分,也成了唯一一個兩個球衣
背號都被球隊退休的球員。當初那個瘦弱的高中小子、板凳球員、菜鳥時期季後賽連續投
了四記籃外空心的Kobe,當時誰會想到他二十年後會有此成就?
我在投資領域的偶像巴菲特和查理蒙格也是。他們大量閱讀,每天閱讀500頁以上,查理
蒙格的小孩還稱他是移動圖書館。長期下來他們建立了強大的心智表徵,能夠輕易看透企
業甚至是人生的各個面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查理蒙格和知名避險基金經理Bill Ackman
在Valeant這家公司意見上的分歧,Ackman之於查理蒙格根本是螻蟻之於大象。有興趣的
讀者可以自己去查查舊聞。
最後,我認為這本書對一般人來說是很有激勵效果的,因為它告訴我們傑出人士能成為傑
出人士並不是因為他們智商特別高或特別有天分,任何普通人只要透過努力、堅持、和正
確的訓練,都能成為某方面的大師。(所以自己在某方面不強不能再找藉口了,只能怪自
己不努力或沒有刻意練習!)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50.129.5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54555281.A.CE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