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雖是母親節,但有些話實在不吐不快。齋主最近推薦了鏡文學的新書,由四弦所著的《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書中有個概念尤得我心,「母愛並非人倫天性」。
(註:推廣贈書活動還在繼續唷,快去參加)
我們看過無數個小說電影戲劇,都在訴說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不過神奇的是,在新聞媒體上關於母親的報導都是負面的,不管是家暴虐童、馬桶產嬰還是遺棄子女,都極其令人懷疑母親的形象。
其實我曾認真思考過,何謂母親的義務和責任。在此我真不得不提到,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幾個層次,並將其轉化為母親的責任後,如下
一、生理需求:食物、水、空氣、睡眠等。
二、安全需求:棲身之所。
三、社會需求:親子關係,教導與他人的相處模式。
四、尊重需求:培養孩子有認同感、責任感和被認同感。
五、自我實現:授予知識並啟發孩子的創意,讓其發揮自我潛能並實現夢想。
仔細思考之後,便能明白為何社會總提倡「母愛天性」。
相信齋友們都曾在新聞中,看過母親在電視上痛訴「孩子很乖,都是被別人帶壞」。這類母親顯然沒有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連孩子的交友關係和成長歷程都不清楚,也難怪只能在鏡頭前痛罵別人,卻沒想過自己是否有盡到母親的責任。只是這社會,多半不喜歡檢討受害者,那被社會普遍認為不厚道。可笑的是,多數人對這種母親的作為,其實內心都有數。
仔細看一下「生理和安全需求」,這年頭就算沒有母親,靠著社會局和慈善機構,也能找到孤兒院或寄養家庭,同樣能提供成長環境和食物,供孩子們長大。很顯然,生理和安全需求應該不算在「母愛」的範圍。
細看「社會需求」就能發現,這是「教育」之始。其最重要的是,便是讓孩子理解母親對自己的愛,理解親子關係和家庭倫理,理解不同情感之間的運作方式。「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都屬較高層次的教育水平,光是要培養孩子懂得尊重自己而有責任感,就非是簡單的事情。就更別提讓孩子吸收教育,並讓孩子有發揮潛能和興趣的空間,這若非出身在中產以上的家庭,根本做不到。
社會為什麼要強調母愛?
因為社會中普遍的母親都不具備母愛。
多數母親根本不具備教育孩子的能力,若單是能力不足便罷,甚至許多母親根本連教育的心都沒有。不知有多少次,在公眾場所中看到孩子吵鬧製造噪音,甚至造成他人麻煩,而父母從頭到尾都在玩手機當沒事。不知有多少次,和朋友聊天後才發現,原來他們兒時雖然與父母同住,但鮮少聊天或交流。我是到了一定年紀才知道,原來很多父母,從一開始就只打算提供「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對於教育是半點不在乎。甚至我還聽說過母親連女兒的初經都不管,到了要穿內衣的年紀也絲毫不在意。
很多父母聽聞此言勃然大怒,肯定會痛罵齋主我:「光是要養大孩子就很了不起了,將來你當爸媽就知道了!」當然我也並非否定養大孩子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價值。不過正因如此,才顯得「母愛」所代表的教育何其重要。
正因為我們的孩子普遍缺乏「母愛」,媒體才會不斷強調母愛的重要性,甚至將其形塑成「人倫天性」。因為我們期待打造理想的社會,孩子普遍擁有母愛及教育,而母親也能有較多的責任感。
今天是母親節,我歌頌我母親的偉大。我的母親不只給予我安穩的家和滿滿的母愛,她富含責任感時刻關心我的狀況,並在我人生陷入挫折或困境時,不時給我引導或建議,並且不求回報的對我付出。她給予我的一切,窮盡此生都難以回報。
我相信母愛,正如我在母親身上看見的愛。
我相信母愛,也願意相信這是每個母親的天性。
祝各位齋友母親節快樂。
期待未來每個孩子,都能在母愛的滋潤下茁壯。
最後,祝我偉大的母親,母親節快樂。
「何謂 馬 斯 洛 需求理論」的推薦目錄:
何謂 馬 斯 洛 需求理論 在 宜蘭縣議會議員陳文昌服務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習近平這幾年有個「2020全面建立小康社會」的口號。目前看來是無法達成了。不過因為中國現況與全面小康的差距有點遠,所以大多數人也就省下關於何謂「小康」的討論了。
齋主記得小學入學時,導師都會發張資訊卡,請學生帶回家給父母填寫,其中有一項便是「家庭經濟狀況」。我印象很是深刻,分別有富裕、小康、普通、清寒和貧窮五個選項。隔天一大早,同學們紛紛偷看彼此的資料卡,發現絕大部分的家庭,都填寫了小康或普通,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填寫清寒,沒人填寫貧窮,倒是有個真的也稱不上多有錢的家庭,填了富裕。如今想來,這是老師對所有學生家長最初步的認知,因為政府肯定有更精確的經濟狀況報告,要求家長填寫,多半是用於理解家長對於尊嚴的重視程度有多少,以免在無意間冒犯了某些自以為的土豪家庭,又或者不小心傷了某個很看重面子的貧窮家庭。當時對於小康二字,只知道其介於普通和富裕之間,但由於知識匱乏,加上年紀小又沒見識,這疑問也就擱置了十數年。
而今回想,當社會大多數的家庭在這張資料卡上都選擇填寫了普通或小康時,這社會應該就符合最廣義的「小康社會」了。是的,齋主我認為台灣不只符合「小康社會」,甚至還能挑戰「均富」這更嚴苛的定義。
恩格爾係數是學者們通常用於「粗暴」計算社會是否足夠小康的工具之一。該係數的定義是「食物佔家庭總支出的比例」。隨著我們越來越富有,但用於運作身體所需能量卻總不變,加上不是人人都每天吃些華而不實的食物,因此當恩格爾係數越低,就代表著該社會的人們消費在其他領域的占比越大,像是服裝、旅遊、教育、娛樂以及每年都要換的哀鳳。
台灣的恩格爾係數從1970年代的40%,降到90年代25%,直到2013年後的16%。這些數字顯示了台灣人民越來越富有的跡象,不管是要投資金融商品,還是定期旅遊,還是數年更換一次的3C產品等等。
為什麼這數字能代表社會進入小康? 有句話說得很好,叫做「飽暖思淫慾」。馬斯洛金字塔需求理論,也告訴我們當人們吃不飽、穿不暖、甚至沒有個遮風避雨的住所時,他們是不會想著要購買哀鳳的。
雖然數學統計上如此,但齋主我以為更困難的是要家長主動填寫「小康」,則是件更艱鉅的挑戰。當一個社會貧富差距太大,看到金字塔頂端族群的生活消費水準,那種被剝削、欺壓、憤怒的情緒,會導致你無法在資料卡上填上「小康」的。即便恩格爾係數告訴我們這社會是小康,但只要人民不覺得小康,一切便是無意義的。這也是為什麼民主社會在發展自由經濟的同時,仍然要在乎所謂貧富差距的原因。
不過,小康一詞其實相當趣味。
齋主我其實找不到相對應的英譯詞。不過倒是找到了幾個我覺得不是那麼精確的翻譯。
a middle-class family ,翻作小康之家,但其按照字面上的意義,應該為中產之家,中產之家和小康之家是否相同,著實是另一個問題。
不過中國官方文件在翻譯小康時,使用的是「well-off society」,單純就字面上來說,似乎感覺比我們所認知的小康更富有一些。但也不是沒有更貼切的翻譯「comparative prosperity」,相對富裕的生活。
歐美其實並沒有小康的概念,這是近數十年來由中文圈傳入西方的詞彙。小康一詞出自《禮記》禮運篇大同章,「小康」其實是與「大同」相對的概念。
《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小康篇》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人人都擁有極高道德,因而人人得以全然信任陌生人,並且教育水準極高。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的小康社會,人人都有了值得守護的家人和財富,所以秩序得以建立,社會得以安康。
如此想來當初在經濟上使用「小康」一詞的學者,學養何止非凡。畢竟民主社會本就需要小康社會作為支持,透過各項制度,才能不斷往「大同」社會前進。
PS.不過我也有個奇葩朋友,認為「小康」應該是身邊隨時可動用的資本須達到五千萬台幣。那看來無論是哪個國家,都無法達成全面小康社會此一目標了。
連結版
https://reurl.cc/L3oQN7
何謂 馬 斯 洛 需求理論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習近平這幾年有個「2020全面建立小康社會」的口號。目前看來是無法達成了。不過因為中國現況與全面小康的差距有點遠,所以大多數人也就省下關於何謂「小康」的討論了。
齋主記得小學入學時,導師都會發張資訊卡,請學生帶回家給父母填寫,其中有一項便是「家庭經濟狀況」。我印象很是深刻,分別有富裕、小康、普通、清寒和貧窮五個選項。隔天一大早,同學們紛紛偷看彼此的資料卡,發現絕大部分的家庭,都填寫了小康或普通,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填寫清寒,沒人填寫貧窮,倒是有個真的也稱不上多有錢的家庭,填了富裕。如今想來,這是老師對所有學生家長最初步的認知,因為政府肯定有更精確的經濟狀況報告,要求家長填寫,多半是用於理解家長對於尊嚴的重視程度有多少,以免在無意間冒犯了某些自以為的土豪家庭,又或者不小心傷了某個很看重面子的貧窮家庭。當時對於小康二字,只知道其介於普通和富裕之間,但由於知識匱乏,加上年紀小又沒見識,這疑問也就擱置了十數年。
而今回想,當社會大多數的家庭在這張資料卡上都選擇填寫了普通或小康時,這社會應該就符合最廣義的「小康社會」了。是的,齋主我認為台灣不只符合「小康社會」,甚至還能挑戰「均富」這更嚴苛的定義。
恩格爾係數是學者們通常用於「粗暴」計算社會是否足夠小康的工具之一。該係數的定義是「食物佔家庭總支出的比例」。隨著我們越來越富有,但用於運作身體所需能量卻總不變,加上不是人人都每天吃些華而不實的食物,因此當恩格爾係數越低,就代表著該社會的人們消費在其他領域的占比越大,像是服裝、旅遊、教育、娛樂以及每年都要換的哀鳳。
台灣的恩格爾係數從1970年代的40%,降到90年代25%,直到2013年後的16%。這些數字顯示了台灣人民越來越富有的跡象,不管是要投資金融商品,還是定期旅遊,還是數年更換一次的3C產品等等。
為什麼這數字能代表社會進入小康? 有句話說得很好,叫做「飽暖思淫慾」。馬斯洛金字塔需求理論,也告訴我們當人們吃不飽、穿不暖、甚至沒有個遮風避雨的住所時,他們是不會想著要購買哀鳳的。
雖然數學統計上如此,但齋主我以為更困難的是要家長主動填寫「小康」,則是件更艱鉅的挑戰。當一個社會貧富差距太大,看到金字塔頂端族群的生活消費水準,那種被剝削、欺壓、憤怒的情緒,會導致你無法在資料卡上填上「小康」的。即便恩格爾係數告訴我們這社會是小康,但只要人民不覺得小康,一切便是無意義的。這也是為什麼民主社會在發展自由經濟的同時,仍然要在乎所謂貧富差距的原因。
不過,小康一詞其實相當趣味。
齋主我其實找不到相對應的英譯詞。不過倒是找到了幾個我覺得不是那麼精確的翻譯。
a middle-class family ,翻作小康之家,但其按照字面上的意義,應該為中產之家,中產之家和小康之家是否相同,著實是另一個問題。
不過中國官方文件在翻譯小康時,使用的是「well-off society」,單純就字面上來說,似乎感覺比我們所認知的小康更富有一些。但也不是沒有更貼切的翻譯「comparative prosperity」,相對富裕的生活。
歐美其實並沒有小康的概念,這是近數十年來由中文圈傳入西方的詞彙。小康一詞出自《禮記》禮運篇大同章,「小康」其實是與「大同」相對的概念。
《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小康篇》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人人都擁有極高道德,因而人人得以全然信任陌生人,並且教育水準極高。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的小康社會,人人都有了值得守護的家人和財富,所以秩序得以建立,社會得以安康。
如此想來當初在經濟上使用「小康」一詞的學者,學養何止非凡。畢竟民主社會本就需要小康社會作為支持,透過各項制度,才能不斷往「大同」社會前進。
PS.不過我也有個奇葩朋友,認為「小康」應該是身邊隨時可動用的資本須達到五千萬台幣。那看來無論是哪個國家,都無法達成全面小康社會此一目標了。
連結版
https://reurl.cc/L3oQN7
何謂 馬 斯 洛 需求理論 在 心理需求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諸葛亮 的推薦與評價
心理需求-2021-05-06 | 說愛你心理需求相關資訊,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 ... 穆雷的心理需求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亨利默里(Henry Murray,1893-1988)根据 ... ... <看更多>
何謂 馬 斯 洛 需求理論 在 心理需求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諸葛亮 的推薦與評價
心理需求-2021-05-06 | 說愛你心理需求相關資訊,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 ... 穆雷的心理需求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亨利默里(Henry Murray,1893-1988)根据 ... ... <看更多>
何謂 馬 斯 洛 需求理論 在 Re: [問題] 關於Maslow的需求層級- 看板Management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你還有疑慮的話,我嘗試簡單地回文解析。
理論之所以成為理論,是因為它有前提,所以也會有問題。
馬斯洛的激勵理論其實是所有後來激勵理論的原型,
它以人文主義心理學為基礎,
去解析員工在心理面的生產力來源(or誘因) (所以馬斯洛被稱為人文主義心理學之父),
這個在當時無中生有的理論,
提供了管理者在實務上很重要的幾個概念:
1.人的需求種類(需求原來可以被劃分)。
2.需求的層次概念(需求有不同的刺激/激勵性)。
3.累進的需求滿足(需求有遞增性,而且還是依層次而累進)。
這幾個重要概念擺在一起,就告訴了管理者一個明確的實務做法:
管理者不用一次就拿出健達出奇蛋來"同時"滿足員工的三個願望,
一次一個就好,作法就是用問卷調查的量化方式來確認員工的心理狀態在哪個層次,
然後給予該層次的刺激(激勵)。
但需求理論的明顯缺失,也就是它所提供的概念前提有問題(不贅述),
所以你在讀完需求理論後,會接著讀到的其他激勵理論,ex.雙因子理論、ERG理論等,
都是為了修正需求理論而來的,
一個很明確的小結論是: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理論,只是一個粗淺的需求類別劃分而已。
白話一點的理解就是:
馬斯洛的需求劃分版本成為了教科書版本而流傳,
但誰說需求就一定要照他的畫分方式來區分?
這裡就是你的問題的癥結點。所以時至今日,就算是以馬斯洛的版本為依歸,
需求理論也被後來的學者劃分得更細緻,歸類也會因為前提的不同而有差異,
所以你會看到有書認為 被愛 是 內自尊需求(這未必是錯),
它自然有前因去論述何謂內自尊需求、何謂社會需求,
然後去歸類 被愛 屬於哪個需求類別。
但問題是:"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哪有內自尊需求這個類別?
我想表達的是,
當你在考試的時候,被問"愛與被愛" 是 "馬斯洛需求理論" 的哪個類別?
答案只會有一個。
但這不代表你在做學問的時候,所理解到的是錯的。只要有合理的前提與論述。
EX.馬斯洛認為,生理需求是最低層次需求,人們會為了先滿足生理需求而不顧一切,
但不也是有母親為了讓孩子吃飽而餓死的?
那愛與被愛 也對餓死的母親而言,不就是首要滿足的生理需求。
以上是個人的觀點,提供參考。
※ 引述《Bifrons (☯大龜頭葛格☯)》之銘言:
: 想請教 愛人與被愛的需求應該是歸類在 自尊還是社會需求?
: 我看過的版本是說 被愛屬於內在自尊的需求
: 可以請看過原文的板友告知Maslow對於自尊需求的定義嗎? 感謝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 !!!!!!!
| |_______________
| __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2.140.31
※ 編輯: slex 來自: 220.142.140.31 (08/27 02:0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