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
#如父如子
#likefatherlikeson
1。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一点都不煽情。如果你曾看过他好几部电影,你就知道他一点都不煽情。可是非常有深度。
2。他用极为细腻的拍摄手法,简单的把人际关系的张力及压力摆在你眼前。让你慢慢消化。
3。复杂的情节,简单的描述。这是最困难的。毕竟大部分的我们都是:简单的情节,复杂的描述。大师就是大师。
4。戏里有不少很有意思的符号,说着戏里父母的难题。
譬如:开着车,本来以为是直线,后来就是一直处在圆环,无法前进,还一直处于在鬼打墙的兜圈。说明了电影里头人们无法解决的事情,就像在圆环里兜圈,找不到出路。
5。如父如子电影其实只是想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有血缘的父子关系很重要。这是无可否认的。然而,难道一生相伴的如父如子的关系就不重要吗?”
譬如:养父的角色。
譬如:如父亲般的老师给出的教育。
6。有关小孩子的演绎,我相信导演早就和他们说好:不要演。所以我们才看见,每个孩子很自然的表现。仿佛看不出一丝“演”出来的感觉。
有一幕:孩子看见父母开车离开,导演从车里头拍摄站着的孩子,镜头一直拉远,看见孩子不停挥手向父母再见,孩子想哭又不敢哭的画面,实在揪心。
7。男人一旦做爸爸,才能体会当初自己的爸爸的心情。
譬如:爸爸曾经自己是儿子的时候也离家出走,现在终于体会自己的儿子也离家出走,作为爸爸那种复杂的心情。
用心想做一个好爸爸,才有机会去治愈当初自己和爸爸的父子关系所带来的纠结。
孩子一直都是老天爷送来的礼物,来疗愈成年人和原生家庭(父母)的伤害及误解。
8。戏里,中上阶级的父亲(T)和中下阶级的父亲(B)的对话很精彩。
场景:游乐场
B 看见T 不陪孩子玩耍,
B忍不住说:“你要和你的孩子多玩耍。”
T:“我那里有这么多时间。况且公司需要我。没有人可以取代我。”
B怼回T说:“父亲也是一个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角色。”
T 顿时无语。
9。
多几个月后,
场景:
两个家庭的父母及孩子们在河边放风筝。
中下阶级的爸爸(B)和中上阶级的爸爸(T)分享小时候放风筝的满足感。
T 就说:“我爸爸不是那种会和我们一起放风筝的人。”
B 说:“可是,你也不用学你爸啊。”
T 继续深思。
B 继续说:“你要和你的儿子一起放风筝哦。”
T若有所思,点点头。
10。
是的,导演在这部片子里,给了所有作为爸爸的男人两句很重要的话。
第一句:#父亲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角色。
第二句:#你可以不用向你的父亲学做一个爸爸。
真的一流。
这位导演真的是一名很好的心理师。
他深懂 #關係要連結同時關係也要分化 的道理。
11。
最后的最后,中上阶级的爸爸透过相机的记录感受到非亲生的孩子所给出的爱。他觉悟,这位非亲非故的孩子也是他生命中一位很重要的人。甚至是自己不可切割的一塊肉。
他主动找回孩子,孩子生气地一直走一直走,不想要见到他。大喊一声:“你已经不再是我的爸爸。”
他们两“如父如子“的关系,就像电影里的画面,隔着一些树木,两人平行走在两条道路。这些画面所带来的符号也在告诉我们:父与子都有自己的道路。#我們父子倆即一樣也不一樣 。
这位中上阶级的爸爸对孩子说声抱歉。他终于成功走上不像他爸爸的道路,因为他的原生爸爸是不道歉、不理会、甚至吊儿郎当。
作为爸爸的他,这一刻,选择不再像他自己的爸爸,他主动道歉。一面走,一面像孩子述说自己的愧疚、道歉,最后说一句:“mission 结束了。”
导演在终点那边拍摄这俩条道路的交集点:意味着虽然走着属于自己的道路,然而父与子还是可以交集的。
孩子看见爸爸,停下脚步。爸爸蹲下,抱着孩子,孩子也缓缓地张开双手,抱着爸爸。没有对白。没有哭声。背景音乐是鋼琴彈奏的古典音乐。一点都不煽情,可是我早就流泪到不行了。试问有哪一个孩子不渴望爸爸的拥抱呢?
那一幕,我看到画面所带来的两个层面:
中上阶级的爸爸拥抱着非亲非故的孩子,
他也同时拥抱着当初孤独年少、没有爸爸疼爱的自己。
Mission虽然结束了,
亲密的连结才正式开始。
爱自己、爱孩子,可以了。
#如父如子
#是枝裕和导演
#值得推荐
#淡淡的戏
#我给到爆灯
以量
23/11/2020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
關係要連結同時關係也要分化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關係要連結同時關係也要分化 在 那就是「自主(獨立)」。 * * 如何檢視自己的自我分化程度? ... 的推薦與評價
Bowen提出,當自我分化的程度提高,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將會更自在,開始可以同時保有自主與親密。因為高分化的人可以清楚自己的原則,但是同時也保有關係;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