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39] 細說分鏡 Vol.16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21
🖍正是因為如此,讓我們體驗到,攝影是一個剎那間的永恆
🖍沒有任何人能複製的他人的感動,
🖍每一個感動都是私密的,只有自己清楚
🖍因此我們才如此的著迷
照片帶來的意義,除了我們眼睛看得到的「 內容」,點線面組成的線條、曲線、圖案,色彩與亮暗表現之外,再加上作者的創作目的,這樣子就代表了這張照片的生命與價值嗎? 當然不只,想一想,是不是每次看自己的照片總是一看再看,縱使說不出千百字形容它對你的好,但若看著他人的作品,他人口沬橫飛地訴說照片的故事,我們也不容易觸動心弦,這代表我相信無論如何,照片與作者、觀者三人之間,總是有完全觸及不到與不同的心境。
🟥永恆、照片、與我們
太陽與月亮交際,照片地表上每一生態角落,這地球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可以長久永恆,萬般生物皆有生命周期,周而復始不斷循環,不過這樣想法也有些狹礙,「非生命」的物體也是有可能「永恆」的保存,就像是「數位照片」就可以透過電磁記錄方式一直保留下去,只要妥善的保存,比如定期的更新硬碟,小心使用,那麼一張數位照片哪怕過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都能一如按下快門那一刻的模樣,「永恆」地保存下去。
🔹將照片透過拆解,透過電磁特性記錄,這個動作,只是記錄一張照片「01010001…」等二進制的數位資料,只是拼湊成圖案,我們稱為「照片」,若只把照片的「永恆保存」挶限在 0 與 1 的電磁特性記錄,若從這個角度來定義「數位照片的永恆」,就顯十分可惜,因為我們知道,電腦等物理電磁特性,只是保存了照片的「物理形式」,卻無法保存了「代表的意義」,那顯然不足以說服許多人,物理電磁性能如實永恆地記錄照片,一張照片除了這些 01 組成的資料以外,應該還有更多東西才對,沒錯,那就是「照片的故事」。🔹
就像前數篇文章提到「照片的故事」,就無法透過電磁特性記錄下來,除非像我這樣子的透過電腦、作業系統、中文輸入,將每張照片背後故事保留記錄下像,或著像是這篇文章存在目的 - 將我把這隻影片,每一分鏡、畫面、旁白等,再多說一點「分鏡後面的故事」,再透過數位檔案記錄下來,若能為照片做到這種方式的記錄,我才覺得那達到「永恆」更進一步。
🟥照片故事的生命
由於工作的關係,為了寫文、備課,我會有特定目的,在電腦硬碟裡不斷尋找某些照片,這時間的幅度可能一跨就是五年、十年,看到多年前的照片,有時會有一種陌生的感覺 – 像是在看別人的作品一樣陌生,有一種「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觸,這些照片無疑是我親手拍的,卻又有點距離,有些還想得到為何這個角度拍、拍來做什麼,但隨著時間越久,對這張照片解讀的空間也越有限,對一張照片記憶不斷的流失,而且還是數萬張照片,想想是有些可惜、恐怖。
🔹如果數位照片背後的 0 與 1 能保存所有的照片與故事,那就不會有上面的感觸,以及「照片意義在我們心中滋長」的可能。🔹
回到「照片背後的故事」這點,今天看這張照片,拍攝當下有了感受,了解為何這麼做、為何這麼拍,按下快門回家欣賞後,同時再為這張照片寫下故事,這樣子就結束了嗎? 不,還差得遠,當你時過境遷,過上好段時間,無意間再翻看同一張照片,你又會對這一張照片的故事,心裡又會有更多不同的感想 – 多年前的照片不變,同時留在照片底下的故事說明也一字不動,它就是電磁特性永恆不變數位記錄特性,但變得是我們,一張照片所帶來意義又更加延伸,好像他會跟隨著我們,隨著我們的人生滋長下去。
若真的有興趣,做一個實驗 (雖然我自己也沒這麼做過,相信挺好玩的),隨機挑一張最近拍的作品,寫下當下的感受,最好是字數多一點比較能記下更多的想法,過了半年好了,再把檔案打開來欣賞一下,再參考底下的照片故事,也許心裡不會有什麼變動,但如再過個半年、一年、二年再重看這份照片與資料,我相信心裡的感受絕對又更加不同。
照片與當時寫下的故事都是不變的,變的是我們,一張照片故事,似乎可以又再更加的無止境的延伸下去,若是以這個觀念看待照片的「永恆」,那就沒完沒了,一張照片對自己的意義與價值不斷的增生下去,但我們人生肉體生命有限,直到那一刻,照片生命或許才算是真的結束,自那時才開始「永恆」保留下去。
而正是如此過程,才會讓我重新體會「照片」「照片故事」與「我們」三者的關係是會不斷的變化,有些照片不但讓我重新回想起當下的感受,更因時間因素產生了模糊的距離,讓日後的我重複看這些照片,賦予了新的感受、價值,這樣子的心情每天都在我的大腦裡不斷的上演類似的劇碼,我才更去想著一些我們常說的「一張照片真的訴說千言萬語嗎?」「照片故事真的一成不變嗎?」「如何保留這樣感動持續下去」…等各個有趣的話題。
🟥剎那間的永恆
撰文的今天,我在擷取影片裡的畫面,想想當初製作這影片時,挑選適當的素材放進來,那時在挑選素材,也都是為了要傳達旁白所說的事情,比如說這句話「攝影是一剎那間的永恆」這句好了,為何挑選那張照片,我當然知道為什麼,因為這張照片一定要有一種「多踏一步、快慢一秒就失去眼前畫面的感動」的感受,所以我挑選了一段影片,我走在德國國王湖山林路徑時,不時抬頭欣賞這片湖邊森林的美,不時陽光自林間透射錯落進來的感受,那真的就是「多踏一步」就會錯過一些景像的場景,於是我選了這個片段影片、這張照片來說著「剎那間的永恆」。
🔹前面說到「永恆」,在我看來你很難去為永恆做一個邊界,我自己的邊界,就是直到我離開人世為止,這張照片所代表真正的故事,到此為止,沒了,再多的他人解讀都是個人多元詮釋,不是我的故事,但如果加個「剎那」兩個字,就更加簡單一些「剎那間的永恆」,就是那一個身體感受環境後的瞬間感受,所按下的快門,產生的照片,將照片生命剪裁至「那一刻」就好,我想還算是可以辦得到「永恆的保存那一刻」。🔹
意思是,若我們同意照片生命是會伴隨我們不斷的成長 (或是消失),我們只限定「某時、某刻」,也許就那 3-5 秒,那樣子來解讀一張照片「剎那的永恆」就稍微講得通了,至少按下快門當下前後一刻的心情,較不容易隨著我們時間生命的推移,而有太多不同的解讀。
🟥照片是私密的感動
到現在看到那張選進影片的照片,仍可回憶我胸前背後滾滾發燙的感覺,那天天氣正好,說不定超過 40 度絕對有的,但好在濃密林間給了旅人遮避的空間,流動的風讓我這一路稍感舒適些,不時仰望、回頭看看身處的環境多麼美好,還可聽到接駁船電動馬達,以及水面波動的聲音,這一路真是享受,若時間再給我多點,我更願意放慢腳步想想「我幹嘛來這裡」「走那麼快幹嘛」「幹嘛帶這多的相機與鏡頭在背後」等等雜念。
上頭這段短短 188 個字,你能感受多少? 我相信多或少,能帶給你近似的經驗,但與我當下拍下照片的感動仍有不少的距離,一來單單 188 個字是無法說完當下我所有的心情寫照,再乘個 10 倍來到 1880 字放在這裡,只能更拉近你,與「我跟照片」之間的距離,再極端想像一下,你跟我同一時刻走在一起,肩並肩步伐步速一樣,同樣抬起頭來,採著相同的構圖,但這一路來我們對那一刻旅程的感受絕對不同,相同的畫面,採用的曝光決定也不同,「你拍你的,我拍我的」,我們擁有各自對自己照片的感動,當下馬上交換看彼此的作品,還是無法百分之百感受對方心裡的那份心境。
🔹所以,每張照片帶來的感動,都是無法複製的,也是非常私密的故事,也只有自己最清楚,我們已經重複過類似的經驗無數次,相信你我都有類似的感受過,而這一層「私密的感動」如此的珍貴,而將照片「剎那間的永恆」解放開來,照片故事又隨著生命不斷的滋生出更多意義出來,唯有你與照片之間的「連結」,這種關係才得已存在,他人只能遠遠、盡可能感受,無論如何貼近你,始終只是隔在門外,透過細縫看著你與照片、作品間是如何的相知、相愛。🔹
我了解這層關係,多麼想為每張照片寫下與照片的連結與故事,但可惜那是一輩子無法做完的功課,我只能盡可能保留其 0 與 1 的電磁特性記錄下來,讓未來不同的我再次看到,除了帶來回憶,也希望給未來的我更多剌激與想像空間..
🔹「現在拍的照片,都是給未來自己的一份禮物」,當你這麼想,也許你會更珍惜每一張自己拍的照片,無論好壞,不用與他人比較,都是你自己的寶藏、禮物。🔹
最後再回到一個場景,聽著他人分享作品,無論表達過程如何,我們始終感到「照片與說者」與「我們」之間,還是有很大的距離,怎樣都能抓到說者與照片之間的感動、連結,對我來說,始終還是覺得「故事表達得好如隔層紗,反之表達拙劣如同隔座山」,那樣的感受,而我也能同樣換位思考,當別人聽著我如何分享我的作品,也是有著相同的感覺,最直接的例子就是 – 寫到這裡近 3400 字,你能感受我多少心境上的想法呢?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萬的網紅天下雜誌vide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可能大家不太了解三天3000毫米是什麼概念,南台灣一年的降水量是1500毫米,我們把兩年的雨量在三天下完了,這就是那個概念。」 2009年8月8日,中度颱風莫拉克挾帶近一年的雨量肆虐南台灣,造成681人死亡,其中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滅村,活埋474人,也讓行政院長劉兆玄因此辭職下台。而就在這半世紀...
「極端天氣有什麼」的推薦目錄:
極端天氣有什麼 在 上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綠色視角】機器人出現前 氣候危機將消滅數百萬個工作
更多視角看這裡 https://goo.gl/w5NtCT
在令人恐懼的機器人出現之前,氣候危機就將消滅數百萬個工作崗位。據估計,到 2030 年,僅熱壓力(heat stress)一個因素就將減少8000萬個全職工作崗位,這還不包括因野火、洪水、風暴和其他極端天氣事件而失去的工作崗位。
這些將緊隨 2020 年全球史無前例的 2.55億個工作崗位流失而發生。最近的發展已經使預測性氣候模型完全失效,想必與氣候相關的就業損失也很可能被低估。
👉 快加入上報telegram!https://t.me/upmedia_news
▍每天一篇,把世界送到你手上 ▍→https://goo.gl/NPbaKB
上報評論圈 #大家論壇 #MasterForum #ProjectSyndicate
#機器人 #氣候危機 #工作 #熱壓力 #野火 #洪水
極端天氣有什麼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近年來常聽到美國南方社會又因為天災造成了多少人流離失所,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他們會傾向住在當地?
當陷入睡眠,最害怕的是對於生命的威脅悄然來臨而無法察覺反應,所以在原始部落或是古代,人們選擇居住環境最重要的判準不是舒適,而是安全。然而,在當代社會之中,住屋可能非常舒適,但未必安全。
這篇來自【CUP】上的文章,分析了美國為何不少人選擇住在有天災威脅的地方,這也帶我們進一步思考台灣社會如何思考住房正義、經濟正義等重大議題,必且好好地落實?
————————————
地產公司 Redfin 近日分析地產氣候風險評估商 ClimateCheck 的數據以及美國人口普查資料,發現 50 個有氣候風險的縣,大部分在過去 5 年人口有所增長。高溫風險最高的縣,人口平均增加 4.7%;易有旱災、山火及水浸的縣亦分別上升 3.5 %、3 % 及 1.9%。但氣候風險相對較低的地區,人口卻見減少。譬如在 50 個最少家庭受高溫威脅的縣,人口 5 年內下降了 1.4%。
Redfin 首席經濟學家 Daryl Fairweather 指出:「與預期般的相反,人們正遷往氣候風險較高的地方。氣候縱是大家關心的事,但似乎它不是人們考慮住處的首要因素。」譬如根據 Redfin,猶他州中部的瓦沙契縣(Wasatch)火災風險位列全國第三,96% 的房屋正受威脅,但移居者在 5 年內增加近 15%。去年疫症大流行,人們想找實惠、空間較大及靠近戶外的住所,令當地更受歡迎。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引用網址:https://www.cup.com.hk/2021/09/09/climate-change-readings/
極端天氣有什麼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可能大家不太了解三天3000毫米是什麼概念,南台灣一年的降水量是1500毫米,我們把兩年的雨量在三天下完了,這就是那個概念。」
2009年8月8日,中度颱風莫拉克挾帶近一年的雨量肆虐南台灣,造成681人死亡,其中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滅村,活埋474人,也讓行政院長劉兆玄因此辭職下台。而就在這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水患之前,台灣才剛經歷七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危機。這種劇烈、迅速翻臉的天氣,幾乎已經成了台灣人生活中的「新常態」。
台灣每年平均降雨量,是世界平均值兩倍半,老天一年降給台灣9百億噸雨水,可以把40幾座大小水庫灌飽45次,但為什麼台灣還不時會缺水?有時一場大雨又讓市區街道成了河道?當氣候變化愈來愈極端劇烈,台灣該如何與水共處?
前內政部長,也是台灣知名水利專家李鴻源教授認為,受氣候變遷影響,未來我們勢必會遭遇更極端的天氣,人類面對大自然應該更謙卑,沒有「人定勝天」,也必須付出更多行動善待地球。
這集節目,李鴻源教授也分享他在荷蘭、越南與台灣的公職經驗,為台灣水利問題提供一個完整的思考。
主持人:涂豐恩
與談者: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前內政部長 李鴻源
#李鴻源 #八八風災 #颱風 #莫拉克 #小林村
►按小鈴鐺通知 搶先看,精采獨家全面掌握!
►需要字幕的朋友,請記得開啟CC字幕 !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天下雜誌video:http://www.cw.com.tw/video
◎天下雜誌video FB粉絲專頁:https://ppt.cc/flhPQx
◎天下雜誌IG http://bit.ly/2R6jfL6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https://www.cwbook.com.tw/

極端天氣有什麼 在 老外爸爸 Lao Wai Ba B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歡迎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laowaibaba/?sub_confirmation=1 我第一次來到台灣,讓我影響深刻的是台灣的氣候。跟美國西北部的又冷,又乾燥天氣很不一樣。所然常常在流汗,中暑,因為有這麼極端的氣候才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美味的水果。什麼種顏色,口感,香味,甜度多有。因為我們家有八個人,一個收入,所以選了過比較節省,比簡單的生活。最常吃的水果包括香蕉,當季的,還有鄰居給的水果。他們對我們很好。在今天的影片中我們買的水果比平常還要多,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家最喜歡吃的台灣水果。台灣真的是水果天堂。謝謝收看,祝大家身體健康,心裡平安。喔對,我們孩子都是有受爸爸媽媽的教導如何拿刀子,剪刀,等。他們很熟悉拿著很利的東西。如果你的孩子不常在廚房工作,拿刀子,等,請陪伴他們,注意安全。下一次見!
--------------------------------------------------------------------
🏪 好消息-老外爸爸網路商店開幕了,我設計的ManT恤和新手爸爸課程都在這裡:https://www.laowaibaba.com/zh-hant/shop/
🎗 有一些人說他們想要支持我的頻道但是不需要我線上商店任何的產品。如果您想要支持我的頻道的話,您可以考慮捐款支持。我設定了一個又安全又簡單的方法,按這裡:https://gumroad.com/l/awsyP 。也可以在我的網站 - https://www.laowaibaba.com/zh-hant/ 按目錄右上角的按鈕。 謝謝您的支持!
🤝 請記得訂閱於開始鈴鐺的通知,新的影片出來的時候你就會被通知。以後會有更多的影片,希望你會喜歡。謝謝您! 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laowaibaba/?sub_confirmation=1
👍🏻 歡迎追中我的臉書粉絲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laowaibaba
🖥 如果你想看更多的老外爸爸影片與相關內容,請到: https://www.laowaibaba.com/zh-hant/ 謝謝你的收看!
📧 合作邀約:contact@laowaibaba.com
--------------------------------------------------------------------
加入我其他的 Social Media:
Facebook (臉書) : 老外爸爸 LaoWai BaBa
Bilibili: 老外爸爸 LaoWai BaBa

極端天氣有什麼 在 程威銓.海苔熊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你知道嗎,天氣的確和我們人的心情有關。
例如,法國的一個研究顯示[1],晴天男性搭訕女性成功的比例為22.4%,陰天搭訕成功機率則只有13.9%。不過,這個實驗都是選擇吸引力非常高的男性當作演員,所以可能還有許多需要考量的因素。
.
一直下雨真的會讓人較憂鬱嗎?
最近朋友都在抱怨個案量暴增,坊間有一個說法是,可能常下雨會讓人比較容易感到憂鬱,晴天的時候通常心情會比較好。真的是這樣嗎?
.
一篇研究調查了14478人[2],結果發現平均氣溫、日照時間長度、降雨時間長短和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與憂鬱情緒(Sad mood) 的盛行率沒有關聯(這張圖是前者,不過兩張圖結果相仿)。
翻譯蒟蒻:並不會因為下雨的時間變多,或者是曬太陽的時間變多,心情有太大的波動(至少對於大部分的人是這樣)。
.
不過,這研究倒是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結果,就是有季節效果。
.
夏天和秋天比春天更容易憂鬱(不論是憂鬱症或者是憂鬱情緒)。聽起來有點違反直覺,不過作者也在最後提到一些研究限制,例如倘若我們把「憂鬱」的測量改成「生活幸福感」之類的,說不定就有些影響。
.
以前的話我就會下標什麼「謠言破解!」之類的,不過,這幾年跟個案工作之後發現個性變得比較溫和一點(自己說XD),所以如果你最近常常下雨、心情不好,那並不代表你的感受是假的,有一種可能是,你的情緒跟季節轉換有關(別忘了現在是秋天),另外一種可能是,你的狀況跟大部分的人不一樣(也就是說,你是在兩個標準差以外的極端值),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比方說最近工作轉換、家人或感情變故,心情已經夠糟了,出門還下雨,所以雨就變成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滴水珠。
.
但不論如何,你的情緒都是真實的,當憂憂來襲,或許真的難以抗拒,不如就開門邀請他進來坐坐,泡個茶一起打PS4。
時候到了,他會走的。
--
[1]Guéguen, N. (2013). Weather and courtship behavior: A quasi-experiment with the flirty sunshine. Social Influence, 8(4), 312-319.
[2]Huibers, M. J., de Graaf, L. E., Peeters, F. P., & Arntz, A. (2010). Does the weather make us sad? Meteor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mood and depressio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Psychiatry research, 180(2-3), 143-146.
ISO 690

極端天氣有什麼 在 童慶斌教授- 極端天氣(extreme weather)與極端氣候 ...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單一事件,當然是極端天氣。那臺灣有極端氣候嗎?從1990年代以來,至今20餘年,暴雨與乾旱事件越來越頻繁,強度越來越強,或許我們可以說過去20年我們有極端氣候。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