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變奏曲:大師星秀音樂節 恐移往美國舉行
2021-05-27 作者: 林昭亮
5月19日台北市像突然覆蓋層冰霜似的,場景瞬間急凍。走在中山北路人行道上寂靜無聲,馬偕醫院前病毒檢測大排長龍,晶華酒店大廳裡客人零星,我彷彿又回到2020年3月的美國大都會紐約。
疫情這回亂台灣 醫師早有預示
好不容易才從3星期居家隔離加上自主健康管理出來,與市交排練《康戈爾德小提琴協奏曲》不到兩小時,音樂會就因新冠病毒疫情擴大即時取消。我還期待跟所有大師星秀音樂節(TMAF)老師們報告衛福部正式宣布,打完疫苗可申請縮短居家隔離的好消息呢,怎知音樂節一夜之間面臨危機。沮喪之餘想提早回美國,卻發現許多班機不見了,訂位連續被取消,更甭想直飛。
突然之間台北人驚覺防疫準備不足:PCR篩檢效率低、缺乏公費普篩。這使我想起去年耶誕節在台北品酒,台大醫院虞希禹醫師曾有這樣的憂慮,原來專家們早預知社區感染的高度可能性,但風雨前的寧靜卻誤導了大家。
自去年以來,西方各國地方官員為了不同利益衝突,跟不上無孔不入的病毒,一旦疫情爆發人心惶惶,危機層出不窮;還好開始施打疫苗之後,感染及死亡率大幅下降,社會穩定經濟恢復總算稍見希望。比起去年歐美,台灣算是幸運的,因為此時有其他城市防疫的前車之鑑,有發展成功的疫苗。
記得1月初從台灣回美國,老婆飛車百里,女兒在雪地裡排隊兩小時就為了打1針;也有像我媽媽那樣,拒絕護士幫她預約接種,因為她聽說有副作用不敢打,還等到全家一起陪她去醫院排隊打針,才能確保萬無一失。如今美國面對的問題是許多人不敢打、不願打,弱勢窮人打不到,甚至調配不當浪費許多珍貴疫苗;謠言滿天飛、資源分配不均的亂象,東西皆然。
今夏許多歐美音樂會逐漸恢復演出,TMAF反而面臨被取消的危機,令所有老師、年輕音樂家及愛樂者惋惜失望。今年大師陣容堅強,包括指揮大師Leonard Slatkin、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首席詹曉昀、法國號首席Eric Ralske,知名中提琴家黃心芸、芝加哥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John Sharp、費城管弦樂團長笛首席Jeffrey Khaner、倫敦市管弦樂團雙簧管首席/獨奏家Gordon Hunt及福爾摩沙四重奏等;Ralske還從阿斯本音樂節特別請假參加TMAF。
申請學生來自美、加、中、英、法、香港、日、韓、馬來西亞、俄羅斯、西班牙及委內瑞拉等12個不同國家,逾310人爭取60個席位。120名優秀年輕小提琴手爭取28席名額;大提琴申請人數逾40人只錄取6~8名。這比考美國名音樂學院還難,競爭激烈難以想像,台灣學生高達35人錄取,包括兩位北藝大學生獲全額獎學金,令人驕傲!
短短數十天 音樂節移地大挑戰
去年全世界疫情嚴重,音樂界一片黑暗,TMAF成為當時唯一學生能近距離與大師學習、排練並為滿場觀眾演奏的國際性音樂節。今夏所有老師和年輕學子誠心希望能將世界帶來台灣,作為回報,國際樂界更是寄予厚望;正因如此,TMAF很難輕言放棄。
此地文化界建議把音樂節暫移美國1年,休士頓台北辦事處、文化部及僑界鼓勵有加,讓TMAF音樂家們在美國相聚,以越洋轉播方式帶回台灣,用音樂為台灣祈福、加油。舊金山音樂學院正積極研究把TMAF從北藝大搬到校園的可行性,超過半數學生重申跟隨TMAF的意願,醫師樂迷主動安排台灣學生優先注射疫苗及防疫措施。這有如天方夜譚的替代方案,也得到好友及音樂節合創人陳致遠先生,以及TMAF忠實贊助者的肯定支持,我因此充滿希望。
據我所知,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際音樂節曾移地舉行,何況在短短不到兩個半月時間!台灣面對狡猾難捉摸的病毒挑戰,先以邊境管制防疫成功傲人,現在醫學界肯定也有能力將疾病危險降至最低,寫下防疫模範的下一章。台灣企業界贊助將危機化為轉機的信心與毅力,正是我兒時記憶中的台灣精神,TMAF2021@SF如能達成,音樂節又將於世界樂壇創寫歷史,再次成為世界奇蹟!我願為此機會全力以赴。
「景樂寧副作用」的推薦目錄:
- 關於景樂寧副作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景樂寧副作用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景樂寧副作用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景樂寧副作用 在 景樂寧有停用嗎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景樂寧副作用 在 景樂寧有停用嗎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景樂寧副作用 在 景樂寧膜衣錠20毫克(啡莫替定)的功效 - 藥品看得懂 的評價
- 關於景樂寧副作用 在 安柏寧|景安寧)有什麼副作用?如何正確使用Alprazolam 的評價
景樂寧副作用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無效醫療】:「林杰樑醫師過世當天的早上,都還可以在門診看X光片,但短短十分鐘內,他就失去了呼吸與心跳。」譚敦慈平靜地回憶林醫師過世當天的情景。她依舊用溫柔的語氣談論生老病死,她說這是人生的法則,既然這個時候來臨了,揮揮衣袖的告別吧,即使傷心是無可避免的。
2019年初台灣領先全亞洲,正式施行第一部完整保障醫療自主權與生命尊嚴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不同於安樂死,更跳脫放棄急救及安寧照護僅針對末期病人的處置,領先全亞洲的法律,為親愛的家人事先做好決定,共同反思生命以及與愛的關係。
生而為人,必修老天爺的四堂課—「生、老、病、死」,而在生命最後一哩路,你希望如何告別家人?前總統李登輝享壽98歲離世,病榻前也因家人意見分歧,最後一刻才拔管,但此前一直為昏睡狀態、且無法識人。其實,每個人有權利事先決定自己想要或是不要的醫療處置,全面保障自我善終權。
譚敦慈轉述,林醫師曾在臨床救過一個腦性麻痺的孩子,之後卻很後悔。因為當時用盡各種方式急救,壓胸、插管等,只為了讓小孩維持生命,但林醫師後來發現,孩子的照護者是一名年邁的母親,日夜守候,寸步不離病床。
「林醫師透露,他覺得百感交集,不知道這樣是延長孩子的壽命,還是只是延長呼吸的時間?由高齡的母親照顧,經濟與身心靈都是負擔,這樣做真的是幫了這個家庭嗎?會不會適時放手,其實是更好的選擇?」譚敦慈指出「無效醫療」對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是負擔與煎熬,尤其高齡化社會的到來,照護的品質也有待商榷【註1】。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鼻胃管,真的有必要嗎?鼻胃管的使用在台灣相當普遍,許多末期病人如癌症、失智症的患者,醫療人員為了維持其生命,通常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提供營養,但對患者來說不但不舒服,對自尊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現在國際上的最新觀念是,不推薦末期失智病人使用任何管路,建議經口餵食,以細心的手工餵食方式,為病人保留尊嚴,並把時間留給患者和家屬。
黃勝堅舉例,曾經有一位腦部受傷的96歲老先生被送到急診,老先生的兒子主動告訴主治醫師:「拜託不要幫我爸爸插鼻胃管。」醫師回答:「可是不放鼻胃管就沒有營養,而且有用鼻胃管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兒子反問:「難道用了鼻胃管,就一定不會肺炎嗎?我爸爸都96歲了,他需要的不是再活那麼久,應該是尊嚴擺第一!」於是,老先生轉出加護病房,在子孫環繞、手中抱著愛貓的情況下安然辭世,了無遺憾又保有尊嚴。
「時間到了,該怎樣就怎樣。」黃勝堅表示,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完整的死亡才會讓生命更圓滿,無論醫師或民眾都必須了解死亡,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當醫病雙方都具備「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理解醫療也有極限,彼此才能互相尊重,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幫助病人走向美好的善終,而不是強制施以插管、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註2】。
醫療人員要以病人為中心考量,在任何的診療或是檢測的過程中,都必須要以病人的健康為中心考量,醫療在治療途中,其治療效益若是不彰,甚至可能對病人造成的損害大過對病人本身的益處,這些都是應該要避免的【註3】。
醫師的責任不只是看見病人的需要,也要看見照顧者的需求,這才是以人為本的醫療照護。
【Reference】
■低效益醫療評估研究: 改善政策之探討
醫療的首要原則是「不傷害」(Do no harm.),其次才是療效。在現今的醫療環境,任何現有的醫療診斷、處置方式都並非是絕對可靠,在醫療方法與技術不斷地研發與創新改革下,都有可能被新技術所取代,以追求提供更具有效率與成效的健康照顧服務。
因此,要不斷地去檢視與評估現有的醫療診斷、處置方式是否合理,以找出問題並修正成為更適當的醫療診斷、處置方式。另外,基於醫療倫理中的也就是在治療的過程中,必須要以病人為出發點,不應該再去增加對病人的傷害。
我們都知道很多治療帶有風險、藥物亦有副作用,醫療的行為應該是要造福病人,雖然傷害是無可避免的,但其害處不應該大於治療的效益。
▸https://bit.ly/3pUXZGC
1.來源
➤➤資料
∎【註1】
(天下雜誌)【台灣臨終前「無效醫療」,來自家屬不放手】:https://bit.ly/374IPpw
∎【註2】
幸福熟齡「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https://bit.ly/2URlK46
∎【註3】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低效益醫療評估研究: 改善政策之探討」:https://bit.ly/3pUXZGC
➤➤照片
∎天下網路書店「面對生死關卡 他們與死神拔河」:https://bit.ly/2USzwDl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無效醫療 #病人自主權利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景樂寧副作用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防疫記者會值得紀錄的問題:從缺。改播 #黃立民老師共筆!
2020.03.27 #對新冠有抗體不代表有免疫力?#新冠病毒疫苗是否會有效?
1.張P表示:「病人血中已經出現了抗體,可是上呼吸道還有病毒。」請問這代表什麼意義?
第一,代表新冠病毒在人類呼吸道細胞繁殖的非常好。
第二,代表人類的免疫反應上來比較慢。
第一線的免疫反應大概一周會出來,效果不太好。
第二線的免疫反應大概二周會出來,看起來只有抗體先出來,其他的T細胞上來的不是很完整,所以病毒還沒有被清除。
抗體是清除細胞外的病毒,要清除細胞內的病毒需要靠T細胞淋巴球。T細胞的反應似乎要更多的時間才能上來。
2.外界質疑新冠病毒十分狡猾,未來研發的疫苗是否有效?
#其實目前對於疫苗還是樂觀的。要做出有效的疫苗應該是做得出來,比較擔心的是副作用。之前冠狀病毒的疫苗曾發生過雖可抑制病毒,但會產生更嚴重的疾病。我們比較怕的是這個事情。目前的臨床試驗也是主要觀察這個,只要沒有疫苗引發的嚴重疾病,就可以成功研發疫苗。
3.最近有兒童案例。到底重症死亡率高不高?
上一堂課有問過了。去補課。(小於一歲要小心,其他多半是輕症)
4.英國研究肥胖是重症的危險因子?
#肥胖是不利於免疫力的。這是早就被證實的,比方說流感,體重過重的人一定要打流感疫苗。
5.現在的居家檢疫夠不夠?
現在已經很嚴格了呀,到目前為止這個策略是成功的,台灣目前就靠這樣守住了。下一波要小心清明節。
6.外媒踢爆,捷克向大陸採購了15萬份的武漢肺炎快篩劑,檢測錯誤率竟然高達80%?
剛開始快篩為了搶時間,一開始可能準確率不夠好,品質不一致。越後面上市的應該會改善。
研發快篩台灣腳步最快的是中研院,也有一些民間公司。但準確率不知,因為我們缺乏個案來驗證快篩的準確率和敏感性,快篩研發恐怕陷入瓶頸。
核酸檢查台幣約1500,快篩約400~500,時間是4~5小時和20分鐘的差別。
7.病毒感染原則上是盡早投藥比較好,讓病毒量不要上來。目前就是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還有瑞德西韋(remdesivir)看來效果最好,副作用不大。其他藥副作用較多,效果也較差。
兩者抗病毒機轉不同。
羥氯奎寧是讓病毒進細胞後沒辦法釋放出來。
瑞德西韋是抑制病毒繁殖時需要的酵素。
有人認為瑞德西韋效果好一點。但瑞德西韋侷限在臨床試驗你拿不到,你要大規模使用只有羥氯奎寧。他以前一顆NT2元,現在已經都買不到了(老師偷笑)。
景樂寧副作用 在 景樂寧有停用嗎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景樂寧 有停用嗎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kimodin作用,kimodin副作用,景樂寧為何停用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景樂寧有停用嗎在2023的熱門 ... ... <看更多>
景樂寧副作用 在 景樂寧膜衣錠20毫克(啡莫替定)的功效 - 藥品看得懂 的推薦與評價
藥品看得懂,KIMODIN F.C. TABLETS 20MG (FAMOTIDINE),點擊看用法用量及副作用。適應症: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吻合部潰瘍、上部消化管出血(消化性潰瘍、急性STRESS ... ... <看更多>
景樂寧副作用 在 景樂寧有停用嗎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景樂寧 有停用嗎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kimodin作用,kimodin副作用,景樂寧為何停用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景樂寧有停用嗎在2023的熱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