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大銀幕觀賞 #大友克洋 監製的三部曲動畫長片《#回憶三部曲》,非常幸福!
.
第一部:《#她的回憶》
.
2092 年,太空運輸船收到求救訊號,兩名船員海因茲和米格爾進入神秘船艦,遭遇連串離奇事件...
.
森本晃司執導的《她的回憶》,動畫技術精良、配樂的使用讓人聯想起《2001 太空漫遊》、劇情彷彿是《鬼店》碰上《駭客任務》以及《撕裂地平線》(《#撕裂地平線》應該有從《她的回憶》汲取靈感吧?兩者實在太相似了),關於現實與回憶、逃避傷痛與直視傷痛的相互拉扯、關於人心底的執念幻化成「美麗/恐怖」怪物的反噬。
.
《她的回憶》改編自大友克洋作品,電影版編劇則出自今敏導演手筆,這支影片可以讓我們看到今敏導演日後作品的影子,例如利用小細節來深化(暗示)角色的內心世界。海因茲登上船艦後,一尊音樂娃娃從桌上滾落,海因茲反應不及,娃娃摔得粉碎。在不知道因果關係前,這場戲看似毫無意義(販賣詭異氣氛),但在理解海因茲的過往經歷後,才發現這艘船艦早在海因茲登船一刻,就已經在試圖操控他的心理,喚醒他內心的陰暗面。
.
此外,《她的回憶》劇中的台詞,也跟今敏導演日後的作品有所呼應,一句:「他在我的回憶中,就永遠不會變心」,像極《藍色恐懼》片中,未麻經紀人內心世界的展現(畏懼改變),或者「回憶不是用來逃避現實的地方」(接受改變)則可以跟今敏導演的《盜夢偵探》對照觀賞。
.
第二部:《#最臭兵器》
.
岡村天齋導演、大友克洋原作的《最臭兵器》,敘述製藥公司員工田中,意外服食新開發的生物藥劑,身上散發強大毒性,不但能夠取人性命,也能干擾電子儀器的操作。田中渾然不知自己是行走武器,從山梨縣一路奔向東京,想要達成長官交付給他的任務...
.
瘋狂,爆笑,想象力大爆發,《最臭兵器》看得人捧腹大笑之餘,也忍不住感慨萬千。感慨的是,人類以進步為名,進行權力鬥爭遊戲,他們設計的生物武器,本來是要拿來對付敵人,最終卻連累了自己,不只是研發人員付出慘痛代價,被蒙在鼓裡的無辜百姓也跟著遭殃。
.
感慨的是,田中所到之處,死傷慘重,他卻毫無警覺心,繼續朝大都會前進。田中完全沒有發現自己被打造成無差別殺人武器、完全沒有意識到個人行為帶來的災難,這或許才是《最臭兵器》最想批判的部分:#關於盲目的忠誠可能會帶來的嚴重傷亡。看著田中不顧危險努力向前,我想起人類歷史上大規模的血腥屠殺事件,背後的推手除了有貪婪的狂人外,還有被狂人所迷惑,成為加害者而不自知的群眾。
.
第三部:《#大砲之街》
.
大友克洋自編自導的《大砲之街》,敘述專門擊發砲彈的城市裡,一名少年與他的家人的故事。《大砲之街》會讓我想起《平克佛洛伊德:迷牆 》、《大都會》與《1984》:分明的階級、群體的一致性,以及少年思想的侷限等。《回憶三部曲》收錄的三則短片,風格與劇情無所關聯,但這三部作品都不約而同地對戰爭、體制、階級,以及人性做出批判和省思。只是,《她的回憶》華麗而神秘、《最臭兵器》瘋狂又爆笑,《大砲之街》相較之下,帶給我的驚喜並不算多。
「撕 裂 異 噬 界」的推薦目錄:
- 關於撕 裂 異 噬 界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撕 裂 異 噬 界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撕 裂 異 噬 界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撕 裂 異 噬 界 在 [好雷] 撕裂異弒界Censor (2021 英國片) -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撕 裂 異 噬 界 在 #撕裂異噬界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撕 裂 異 噬 界 在 【好雷】 撕裂异弑界Censor (2021 英国片) - 电影板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撕 裂 異 噬 界 在 [片單] 科幻太空片 - PTT評價 的評價
撕 裂 異 噬 界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也是這幾天感到極為興奮的消息之一呀,近年來讀到相當喜歡的小說,同時也是 2016 年普立茲文學獎得主 ——《#同情者》The Sympathizer,作者阮越清前日親自在網路上宣佈,自己的作品確定將由享譽國際的南韓名導《原罪犯》、《下女的誘惑》朴贊郁執導,為品質保證的 A24 獨立電影公司改編成電視影集,書中有不少篇幅以越戰史詩電影《現代啟示錄》為背景,不知是否也會成為影集的一部分,讓人非常期待。
⠀⠀⠀⠀⠀
▍博客來:https://bit.ly/3t3KcyC
⠀⠀⠀⠀⠀
《同情者》小說在台灣推出約莫是三年前左右,當時一讀之下驚為天人,瞬間成為 2018 年最喜歡的書籍,全書 429 頁是最剛好的迷人厚度,從西貢淪陷開始,透過戰爭的共通性打造出故事格局的時大時小、時遠時近,大到呈現大時代下毫無自主權的國家生存困境,凌駕於歷史、政治與種族之上,小到以一個間諜與私生子的內心自白發出真實而赤裸的疾呼,撼動了當今美國視角所奠定出的荒謬表象。
⠀⠀⠀⠀⠀
現年五十歲的美國作家阮越清 1971 年出生於越南,四歲時面臨了西貢淪陷,舉家遷移至美國賓州特別設立的四個越南難民營之一,搬了幾次家最終定居於加州的聖荷西,後來在當地開設第一間販售越南食品的雜貨店,阮越清也於此處長大成人,於 Berkeley 取得博士學位,最終定居洛杉磯並在南加大授課。《同情者》是他 2015 年一鳴驚人的處女作,以 25 萬字的篇幅撼動世界文壇,大大小小獲獎無數,甚至一舉奪下 2016 年的普立茲小說獎,也被多家權威媒體選為 2015 的年度書籍之一,書評紛紛盛讚其獨一無二的寫作手法,紐約時報稱之為「特技表演 acrobatic ability」,以第一人稱的主觀自述和外來者的旁觀者清平衡了匿名主角的兩個世界,更與多位文學巨擘相提並論。
⠀⠀⠀⠀⠀
「俯視著我自己,我依然能看見大人體內住著一個小孩,小孩體內住著一個大人。我始終都是分裂的,儘管並不完全是我的錯。雖然是我自己選擇過雙重生活並成為有雙重心思的人,但別人老是喊我雜種,不這麼選也很難。我們國家本身也受到詛咒,也分裂為南北變成雜種,如果說我們是自己選擇分裂、選擇死在這場不文明的戰爭中,也只算說對了一部分。我們並未選擇讓法國人貶低我們,讓他們把我們分裂成北中南這不神聖的三位一體,也未選擇被轉手給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兩大強權,進一步分裂為二,然後又在一盤冷戰棋賽中被分配到戰鬥部隊的角色,這是穿西裝打領帶的白人在有空調的室內下的一盤棋。」
⠀⠀⠀⠀⠀
就如《鬥陣俱樂部》,由一個從未透露出姓名的第一人稱敘述,以倒敘法的方式於第一頁開門見山表示,自己是一名間諜、臥底、特務、雙面人,也是雙心人,受美國教育的法越混血私生子,似乎在這個偌大的世界裡沒有一點容身之處,在美國他始終是外來者,同時身為北越共產黨的特務和南越共和國的軍官,讓他在對錯、是非與黑白的解讀更為複雜,一如各國複雜的政治,一如眼前複雜的世界。
⠀⠀⠀⠀⠀
打從西貢淪陷或西貢解放的那一天開始,他是贏家也是輸家,抓住最後一個機會隨美軍撤離越南,在人人自保的逃亡過程中,即使各自忠於自身的政治理念,彼此誓死不放的永遠都是手掌攤開歃血為盟的結拜兄弟,眼裡看見的是每一個渴求存活的性命,經歷了生離死別,望盡了人間煉獄,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再度踏上美國的領土,在洛杉磯繼續展開顛沛流離的難民生活。
⠀⠀⠀⠀⠀
這段日子,他謀得了一個差強人意的工作,展開兩段見不得光無法善終的關係,過著只吃冷凍食品度日的陰暗生活,甚至遠赴菲律賓協助名導拍攝好萊塢眼裡的越戰電影,差一點因此丟了性命,但私底下一方面跟隨著將軍,意圖在美國集結一支越南軍隊光復被共產黨吞噬的家園,另一方面也將這項消息不間斷的秘密透露給北越組織的成員。
⠀⠀⠀⠀⠀
「我們的成功或失敗不是因為財富或運氣,我們會成功是因為了解這個世界運作的模式和我們該做的事,失敗則是因為別人比我們更了解。」
⠀⠀⠀⠀⠀
透過主角敏銳又扭曲的解讀,和一丁點的嘲諷,在理解與掙扎之間尋找微乎其微的自我認同,一針見血的拋給世界一個前所未有的角度重新認識戰爭的悲涼,大膽審視戰爭帶來的雙面影響。他心始終向著越南,卻早已被美國教育得裡外不是人,有時從西方的角度看祖國,有時從革命份子的角度看祖國,有時從失根的角度看祖國,夾雜強烈的痛苦與力量,反覆探討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深刻透視文化與環境造成的認知差異。
⠀⠀⠀⠀⠀
從獨白認罪的第一人稱巧妙細膩的探討著雙面文化強碰之下的衝突,處處充斥著無語問蒼天的迷惘困惑,與自己思辨同時與讀者對話,精準剖析的字裡行間滿是心酸與痛楚,在環環相扣的縝密佈局與華麗不流於堆砌的筆觸中,蘊藏了文字所能傳遞出的偉大力量,那就是愛與熱情、尊嚴與存活、理解與接受、流血與包容、深度與智慧。
⠀⠀⠀⠀⠀
以歷史事實為縱軸,以虛構人生為橫軸,縱橫交織出世界眼裡的越戰與越南眼裡的越戰。在東方與西方的共生、傳統與新潮的碰撞、民主與共產的撕裂裡,他擅長描繪受混亂與恐懼交雜的心境,經由人的主觀感受為出發點,模糊了道德的底線,平衡了善惡的分野,再從人物之間的激盪推進劇情轉折、加深情緒對立。更驚人的是《同情者》的結局急轉直下,氣勢萬鈞也令人瞠目結舌,更讓凌駕血緣卻生不逢時的友誼徹底貫穿首尾,在滿是偽裝的表象世界裡看見感人至深的真實情感,阮越清書寫戰爭抹不去的殘破,也緊抓時間沖不淡的情與義。
⠀⠀⠀⠀⠀
阮越清特地在台灣出版的《同情者》裡加入一段話,讓人不禁省視自己的定位與國家的定位,在戰爭雙輸與戰爭遺毒的共通性下台灣也曾被殖民被分割,東西方強碰的雙面性矛盾更存在我們血液中汩汩流動,轉頭凝視著現在動盪的政治局勢,過去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賠上的一切豈又合乎人道,我們在面對這些歷史的沈重傷痛時該如何記住與釋懷,如何不讓仇恨持續撕裂國家人民,更是他撰寫《同情者》的初衷,同時屬於這個世代越南與台灣的共同記憶。
⠀⠀⠀⠀⠀
⠀⠀⠀⠀⠀
⠀⠀⠀⠀⠀
▍延伸書單推薦:
⠀⠀⠀⠀⠀
《#流亡者》阮越清:https://bit.ly/3t76BuT
《#沉靜的美國人》格雷安葛林:https://bit.ly/321W8Ff
《#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王鷗行:https://bit.ly/3rueAB7
《#維多利亞三部曲》莎拉華特絲:https://bit.ly/2Ra6lNx
撕 裂 異 噬 界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個月入手的書量大到需要分上下兩篇介紹,一大排含金量頗高的新書搶在新年的第一個月份和去年因疫情跳過的台北國際書展前與我們見面,這兩天又是博客來滿千送百再 88 折的會員日(發誓沒有業配但非常歡迎通路洽談增設一鍵放入購物車專區選項XD),總之現在大概是囤批好書好過年的概念,歡迎大家照例自行從下面簡單介紹中挑選自己有興趣的書寶貝們閱讀。
⠀⠀⠀⠀⠀
先來看看我們的本月選書,日前分享過一月選擇的是長居東京的義大利女作家 Laura Imai Messina 暢銷小說《#風之電話亭》,講的是一座現代人夢寐以求的「解憂電話亭」,曾經拯救了無數個「被選擇活下來」的憂傷心靈。據說日本鯨山山腳下有一座鯨山花園裡有一座電話亭,亭內有一具沒有接線的電話,只傳來各種風中的聲音。每年都有數以千計失去親友的人從日本各地前來,拿起聽筒跟另一個世界的人說話。一個是失去母親和女兒的廣播主持人佑伊,一位是失去愛妻的外科醫生毅,兩個素昧平生的路人,因為「風之電話亭」,展開了一段每個月見面、一起從東京開車到岩手大槌町打電話訴說想念的旅程。他們在這裡遇見了許多失去至親至愛的人們,聽到了各種傷痛的故事。然而,佑伊始終沒有勇氣走進電話亭裡。隨著兩人的相知相惜,毅決定向佑伊求婚,就在求婚的當晚,強烈颱風來襲,狂風暴雨中擔心電話亭會被吹毁的佑伊,獨自一人冒著風雨前往了「風之電話亭」。
⠀⠀⠀⠀⠀
同樣列入選書考量的還有三本重量級作品,一本是期待許久,以《鬼地方》一書獲台灣文學金典獎年度百萬大獎與金鼎獎的得主,陳思宏新書《#佛羅里達變形記》,在佛羅里達發酵一場酸臭青春。在病毒蔓延的 2020 年,一封遺書,邀請他們回到那該死的 1991 年夏天。六個龍年生的孩子,完美無瑕、未來明亮,在富裕家長的安排下來到佛羅里達遊學,亟欲脫離掌控的他們,青春就此崩塌墮毀。他們隨著月光搭上車逃離校園,一路南行探險卻意外發現人間淨土,一個個做回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吃藥吃糖吃雞,被放縱被性交被吸毒,蛻去美好外衣,慢慢變形。然而淨土庇護不了惡行,一發子彈射出,有人懷孕、有人死去、有人只能緊咬祕密,從此毀去。大家說好一起忘掉那個暑假,做回光鮮明亮的龍子龍女,卻發現當時十五歲的他們早已埋葬,中年的他們都活成了蛇蟻爬蟲。
⠀⠀⠀⠀⠀
另外兩本則是馬奎斯的《異鄉客》與約翰齊佛的《游泳者》。《#異鄉客》是 12 個關於流浪的故事,12 種孤獨到底的情狀,因為一個無法解釋的葬禮夢境,馬奎斯寫下這些奇異又荒謬,寫實又夢幻的故事:落魄的流亡總統、賣夢維生的婦人、被關進瘋人院的正常人、泅泳在流光中的孩童,以及血流不止的女子等,他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將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寫得靈動輕盈、充滿魔力;此書同時證明,馬奎斯不僅是一位實至名歸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更是一位最會說故事的小說家。《#游泳者》為約翰齊佛生涯代表作《短篇小說自選集》的第三部,一共收錄了 22 篇短篇小說,繼描寫婚姻破裂、郊區生活,與義大利異國風情後,本次更增添些許超現實元素,如著名短篇〈游泳者〉,一個男人在宿醉的星期天決定一路順著每戶人家的游泳池游泳回家,但他愈是往前游進,愈是想起了某些早已沉在記憶底部的東西;這裡有著齊佛小說最變幻莫測的一面,你不會知道接下來走進的,是救贖還是絕望,是情慾還是純粹的美麗。
⠀⠀⠀⠀⠀
麥田「幡」書系第十本,一部動搖國家尊嚴的事件級小說,石川達三《#活著的兵士》被半藤一利譽為夢幻名作,芥川獎、菊池寬獎得主石川達三親赴南京屠殺現場直視戰爭本質與人心異變,詳實描寫人性如何在戰爭中一步步異變。拿下首屆芥川獎後兩年,日本侵華戰爭開始,石川達三不滿時下媒體紛紛至戰場報導,卻只知一味歌功頌德,抱著「一定要交出一部完全不同的作品」、「要用自己的雙眼親自確認」的決心,以《中央公論》特派作家身分,於 1937 年 12 月前往日軍攻下的中國南京,描述所有的城鎮皆屍橫遍野,返國後不眠不休花了十天寫完 330 張稿紙。1938 年,刊載《活著的兵士》的雜誌上市翌日即被下令禁售,作者石川達三亦遭拘捕。小說描寫的「皇軍」是這樣的:砂糖不見了,兵士們一口咬定是中國伙夫幹的好事,結果一撮糖換了一條命;兵士們擄來當地女子,竟以蒐證為由剝光女子身上的衣服,最後活生生將之刺殺而死;藝妓對於自己虐殺無辜女子的事蹟反唇相譏,兵士竟反射性開槍射擊,戰場上敵我交手,蔑視敵軍生命的同時,也輕賤了自身生命的價值,活下來反而是另一齣殘酷悲劇。
⠀⠀⠀⠀⠀
另一方面,本屋大賞非虛構文學類第一名 Mikako Brady 的《#我是黃也是白還帶著一點藍》也於此時出版,擁有愛爾蘭父親與日本母親的「我」,就讀的是宛如社會縮影的前底層中學,貧富、階級、種族、LBGTQ、自我認同等多元議題,讓身處校園的每一天,都是戰爭。在無法接納與自己看法迥異之人的高牆下,恐怕只有如孩子般清明的雙眼,才能輕盈的跨越;時而針鋒相對,時而陷入苦思,該如何和立場不同及充斥歧視言語的朋友相處,多樣性、同理心、歸屬感究竟又是什麼?同時,趁機補上了日本年度作家木皿泉賺人熱淚的《#漣漪的夜晚》,敘述小國那須美在能看見櫻花與富士山的醫院病逝,享年 43 歲,她的離世宛如水滴落入湖中,微波蕩漾,擴散至家人、好友、甚至不曾謀面之人。縱使去了彼方,她所愛及愛她人的人仍繼續活著。然而,她所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以及留給眾人的種種回憶,則以另一種永恆形式,緩緩生長。
⠀⠀⠀⠀⠀
這個月的華文文學作品亦相當值得留心,書店翻一翻便勾起莫大興趣的是張大春《#我的老台北》,他的老台北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座標,就在那兒 ── 在遼寧街 116 巷的公共電話亭旁,在漢中街博愛路的相機行外,在安和路麥田咖啡眾人作著夢的時光裡,在如今只剩片段記憶,卻難以忘懷我的老台北故事中;此書是作者繼《聆聽父親》後睽違 17 年的深情散文,交代了一代人從家族遷徙、漂離到落定,最終將台北視為家的感情。以散文回首過往的,還有楊双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以幽默詼諧的文字回頭探視自身生命的起源,述說對已故妹妹最真摯動人的愛與思念。她的童年是廢墟裡的一場混戰,那裡蛆蟲爬壁,監護人恆常缺席;時有債主上門,珍貴的熱湯泡麵也得充當武器。記憶裡的頹敗老屋,說來全是讓人哭笑不得的荒謬家族故事。但雙胞胎最好了,一本書兩人看,飢餓藤條一起挨,電動關卡一起破。爸媽都在家,到爸媽都不在家,永恆是彼此的依靠。但家是什麼?永恆是什麼?直到妹妹離世,我們變成我,日子如同宇宙失衡,才知生命裡的迷宮彎彎繞繞,唯消逝逾恆。
⠀⠀⠀⠀⠀
以及謝凱特的《#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母親擔任工廠女工時,起初自覺目不識丁而不敢與人攀談,後來認了字,交到朋友,還和人合資購買文青架上的書,當小姐的時陣就看過張愛玲和三毛,是捧字細讀的文藝少女。在分輯「做小姐」中整理母親在「母親身分之外的」生活瑣事;「做母親」探討是不是真的有母性?「做人」則是繼承那些身而為人不太清晰的事情。作者毫不保留地描寫家族繼承的傷痛,勇於展現孩子任性或心虛的一面。成長過程那些細微敏感卻無以迴避的各種疼痛,透過一筆一畫地剖析自我,一次又一次重新解構與建構,嘗試去理解親情、友情和愛情中愛與被愛的各種面向。也不能獨漏陳柏言新作《#溫州街上有什麼?》,無數作家寫過的溫州街,彷彿是一枚活化石,留存台灣文學的某些身影與地景。溫州街亦是作者的生活場,本書以溫州街為主角,通過各自獨立而又互有聯結的九篇小說,形構一幅「看不見的溫州街」畫卷。以不同角色追索啟蒙之地,探問我是誰?什麼是文學?於是溫州街不只是溫州街,本書可說是一部年輕世代的心靈史,也是一位作家以個人記憶與想像寫下文學的過去、現在與可見的未來。
⠀⠀⠀⠀⠀
再者有鍾文音《#溝:故事未了,黃昏已來》,首次以「年紀」為主題書寫,透過光陰之筆,鑿刻黃昏之齡的驚悸與無奈,33 則短篇小說,把時間的皺褶一一掰開來,旺盛的生之慾望與衰敗,矛盾衝撞,代與代,人與人,自我的,家庭的,社會的, 記憶的溝,堆積淚水,滋潤生命,更深度從生與死描寫台灣社會切面。唯一一本詩集,是青年詩人孫得欽《#白童夜歌》,如一變形(變奏、變速)之透明容器,承納無數輕靈巧勁的詩意,而語態多所留白的不完整,卻又已然為豐沛自適的完全體。孫得欽的詩作,外觀孱弱卻隱含了強健體質,肇因其高度自省,從身體、思想到情緒,看似閒散的日常處處宛如老莊哲思,見山是山亦非山;詩人探究生命原義,體現於句式裡的力量,輕簡而穩固,像是自我啟示,備忘給今日起每一刻的良言。
⠀⠀⠀⠀⠀
還有一本相當特別的作品《#馬爾多羅之歌》,被譽為超現實主義者人手一本的暗黑指南,為 24 歲早逝奇才 Lautréamont 唯一留世之作,用謙卑卻毒辣、美得不可方物的詩歌,解放世人心中最暴虐最沉淪的那一隻野獸。此書是一部超現實的長篇散文詩,由六支歌組成,這六支歌彷若失速的列車一般在虛實彌留之際橫行,強制播映悖亂、畸形、狂妄且獵奇的世界百景,就算你摀住眼、摀住耳、摀住身體的每一個孔縫,都將被洛特雷阿蒙不容置喙地殘忍撕裂,讓那些詭譎奇想宛如一隻隻飢餓數百年的蛆蟲啃噬你的每一道神經。最後是紀實文學《#像我一樣黑:一位化身黑人的白人作家,揭露種族偏見的勇敢之旅》是1959年,美國民權運動前夕,一位白人作家,為了瞭解黑人的真實處境,做了一個至今都難以被超越的社會實驗。作者 John Howard Griffin 在南方旅行一個半月的生活省思,呈現出膚色如何成為剝奪人的權利與自由的理由,以及種族主義的思維如何殘酷地區別、隔離你我。旅程結束之後,格里芬寫下他的遭遇,並走上全國舞台,疾聲呼籲黑白雙方必須直接展開對話。因為即便民權法案已在 1964 年通過,這個國家所頌揚的價值與黑人的實際經驗之間仍有著巨大鴻溝。這是一本承載膚色歧視所引發的絕望與無助的真實日記。格里芬以一己肉身進行換位思考,揭露國家內部的矛盾、焦慮與暴力,期許終有一天,人們能屏棄外在的差異,攜手走向種族和解的未來。
⠀⠀⠀⠀⠀
⠀⠀⠀⠀⠀
⠀⠀⠀⠀⠀
(以上文字內容皆截錄自各出版社的書介。)
撕 裂 異 噬 界 在 #撕裂異噬界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August 31, 2021 ·. 北影線上手冊上線了. 寫稿之餘,來給大家推幾部電影. 分別是五部我看過推薦的… See more. +6. All reactions: 47. 2. 6. Like. Comment. ... <看更多>
撕 裂 異 噬 界 在 【好雷】 撕裂异弑界Censor (2021 英国片) - 电影板 - PTT網頁版 的推薦與評價
去年我来不及看院线的《撕裂异弑界》这周上架VOD!此片片名Censor 直译应是「电影检查」、还有个「电剪女王」当主角,结果译成《撕裂异弑界》是片商 ... ... <看更多>
撕 裂 異 噬 界 在 [好雷] 撕裂異弒界Censor (2021 英國片)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去年我來不及看院線的《撕裂異弒界》這週上架 VOD!此片片名 Censor 直譯應是「電影檢查」、還有個「電剪女王」當主角,結果譯成《撕裂異弒界》是片商有事嗎?這點我們還是等老闆大推文解說好了,不過這看似很有事的譯名在我看來也頗有切題的惡趣味:有一個異於常人常規的「異界」、是斷頭挖眼的恐怖片影界就稱「異視界」或「異弒界」罷,而英國八零年代柴契爾夫人正雷厲風行匡正善良風俗中、電剪女王就代言政府來「撕裂」這個「異弒界」!
的確此片是充滿復古風情與時代指涉的:它有非常八零年代的昏暗古板辦公室、上班搭地鐵路人看報每天有頭條、那時電腦還很稀有他們都用打字機、電剪女主 Enid 在辦公室看母帶還手寫筆記、在家看的是錄影機 VHS還手動倒帶... 隨著女主角冒險展開還拜訪今日絕種的錄影帶店、不但是 B級小電影還有店長私藏饗宴熟客、別說這時代製片人與電影人都厲行「方法派」基本教義、甚至 Enid 自己陰暗環境配霓虹夜色越走越恐怖、慢慢搞到後來熟為電影熟為現實已傻傻分不清!
https://de.web.img3.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06/11/10/20/3701092.jpg
當然這些復古場景復古配樂與復古生活細節,距離當代觀眾都很遙遠陌生也難以定年,足供定年的最明顯座標應該就是 1979-1990擔任英國首相的柴契爾夫人了。當然柴契爾夫人的保守黨政治在今日英國文創界都是髒字眼與負面題材,英國影界十部片中恐怕有九部對她都負面描繪,不過她關閉礦場破解工會害多少人與文化失落之餘,有管到天邊去插手「恐怖電影」嗎?她個人關注也許不及於此。但那年代保守黨與民間保守勢力可劍拔弩張地,查查歷史時有民間衛道團體 NVALA、還有 1984 立法通過針對錄影帶內容審查的 Video Recordings Act 1984 就可見一斑。
話說咱電剪女主 Enid 身在這場「審查風暴」中的哪塊角落呢?她服務的單位是英國「英國電影分級委員會」BBFC,在 1984 之前專門審查各種院線電影的內容並分級,在 1980s各種低成本 B級恐怖片如雨後春筍時業務超繁忙、而她身為辦公室裡認真第一的「電剪女王」更夜以繼日看得目不轉睛!在此有個電影沒提的歷史關鍵點:此時他們電檢是只審查院線片的、但若有些小片 direct-to-video直上錄影帶市場就可規避了!難怪有場逛錄影帶店戲中她一片片如數家珍「這些都禁片」而店長也惦惦不多說。畢竟這些錄影帶還是血腥暴力、能藏在租片市場流通純靠法律漏洞。
本片時代背景不靠明確定年而靠意象暗示,就透過一堆血腥恐怖錄影帶中唯一一卷風光明媚的《美好的一天》吧:片尾讓 Enid 活進這美好世界「B 級恐怖片已連根拔除、英國犯罪率已降為零、英國街頭終於安全了、就業率創歷史新高、罪犯全都關進監獄」應該就是 1984 立法納管錄影帶的象徵表現吧?當然什麼犯罪率就業率等想像以今日來看也太天馬星空,但恐怕 1984 那個當口的英國保守派與衛道人士真這麼信仰?或是也未必真這麼信仰、至少在宣傳上要這麼堅稱啦 XD 本來百花齊放的英國錄影帶市場自此進入黑暗年代、本片一堆錄影帶影像設備顯然是來致敬的。
https://de.web.img2.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06/11/15/01/3089464.jpg
關於血腥暴力影像該不該禁?該不該嚴格分級以保護孩童?相信我們當代觀眾心裡都有一把尺、當代自由國家的電檢制度也有了比較細緻的處理。總之,本片也把電檢議題的核心焦慮談了出來:到底是暴力電影讓人們有樣學樣助長了暴力?還是暴力早存在每個人心中電影只是來再現?甚至電影是否反而是個宣洩暴力的管道反保真實人生的祥和?這種問題即使在今天丟出來討論恐怕都會吵成一團,本片也只透過幾個角色如「製片人」與「導演」來各言己志、純丟出想法也沒要女主角與觀眾同意。倒是外貌清純卻閱片無數的電剪女王 Enid 這冒險一遭才要在實踐中思考 (!):
Enid 在辦公室被稱為「完美小姐」在業績上更是「電剪女王」不是沒有原因的,當別人只道「不過就是個工作」有時還看片看得很樂時、唯獨她簡直聖女化身絕不放過任一個血腥片段!這宛如 B片終結者的機械化狠勁背後有一生焦慮:她童年有天帶著妹妹去森林遊玩、她當個 mean girl捉弄妹妹誰知妹妹失蹤了,她模糊記憶混著創傷機制一直認定有人(甚至是恐怖片業者?)拐走了妹妹、但午夜夢迴靈光乍現也直指可能是自己失心殺了妹妹?此片既談 1980s上有保守黨柴契爾演說、那 Enid 一角也許可看作身居基層的民間保守化身了:
我鍾愛的英國現在失常陷入一團混亂、混亂的過去肇因可能是別人也可能是我自己,但我創傷機制不願面對而陷入斷片失憶、潛意識渴望找個代罪羔羊就去找那些反常!此片談電影界,反常的就是「違反善良風俗」的 1980s B級恐怖片熱潮,我已經把檯面上的院線片全淨化了還不夠,已被打到底下偷偷流通的錄影帶也要挖出來納管!這場對抗邪惡的衛道聖戰為的都是過去心愛之人、今日我推己及人兼愛全國百姓們愛民如愛妹,但怎知我這場聖戰腥風血雨自以為解放百姓如解救了公主、其實反而毀了百姓的世界令公主流離失所?
https://de.web.img3.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06/11/15/01/3105065.jpg
也許 Enid 代言身負創傷的保守英國心、她真妹妹 Nina 代言受害殞落的過去英國人、被她當妹妹的演員 Alice代言當下英國百姓,那麼,能否當作 Enid 就是柴契爾保守黨政府的各類官僚化身、自以為解救混亂失序的英國人民於水火、結果在各領域雷厲風行反致人民與文化紛紛流離失所?本片談的這 B級恐怖片文化我不熟,但想到被柴契爾剷除的就想到英國礦工社群與工會,是否曾經可以百花齊放的 B級片與多元文化也在 1984 這年慘遭剷除?言念及此我還想到同談 1984 的法國片《巴黎 A片現場》,也許我們 2020s已自詡開放社會了,但比起當年已是淨化過的現狀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RrhXjH1M7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9.8.39.11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44220331.A.C7D.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118.169.4.78 臺灣), 02/07/2022 16:53:1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