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或經營副業 是上流的一扇門
=====
在職場打滾了幾年的大家,可能有這樣一種感覺:在發展成熟的大機構打工,上流渠道已被一重又一重的制度綁得繃緊又狹窄;而在細機構打工,事業前途又等於押注於公司的前途之上。
今次半宅職薯就和大家討論,究竟有沒有另一道上流的出口。
大機構打工的上流困局
不少打工仔都希望於大機構打工,認為前途更加有保障,工作更加穩定。但與此同時,你認為大機構高層知道自己的優勢嗎?答案是肯定的。
晉升必須通過重重關卡
「針無兩頭利」,穩定的工作往往伴隨著嚴謹的晉升制度,在獲得晉升之前必須通過一層又一層的審核和關卡:工作年資是否達標、過去一段長時間的工作評核分數如何、業績是否長期超越指標、學歷背景是否亮麗……等等。
而更甚的是,一位僱員必須「捱騾仔」一段長時間,累積付出大幅度超越收入所得,才會被考慮晉升。因為只有在這種制度之下,大機構才能確保自己不會「蝕底」。
無法摸清的glass ceiling
當然,要上進也不應太過計較。但問題是,不少大機構都存在著glass ceiling,某些打工仔是注定無法晉升至中高層的。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為何不少大機構仍然熱衷於聘請剛大學畢業的management trainee,卻不集中資源栽培自己的基層員工晉升至中高層位置呢?
一個秘而不宣的事實是:不少大機構都不希望中高層人員沾染到基層員工的思考方法和態度。所以他們寧可花費資源發掘猶如白紙一張的大學畢業生,灌輸他們公司想他們擁有的價值觀,而不願花太多資源於栽培經已有既有思維方式的基層員工身上。
細機構打工的賭注
那麼在細機構打工又如何?
沒有一層又一層的晉升關卡,工作表現可以直達老細高層,在細機構打工的而且確更加容易隨著機構發展而水漲船高的。
但問題是,在細機構打工,相等於把前途是押注於老細高層的營運能力。
如果你認為所任職細機構的老細高層獨具慧眼,創意無限,辦事能力高,有能力把細機構變成大機構的話,專心致志好好工作絕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因為隨著機構發展擴充,你自然能夠升職加薪,成為這未來大機構的高層人物。
但若果這細機構的老細高層能力一般,擴充無望的話。你又會陷入另一個困境:在細機構工作雖然接觸層面廣,每種工作都可以學一點,但這些「每樣懂一點」的經驗對於日後申請工作高度專門化的工作卻沒太大幫助,造成「周身刀無張利」的狀況。
創業或經營副業,成第三項選擇
創業或經營副業的其中一個推動力,就是對於現實的不甘心,想打破打工的困局,為自己創出一條出路。
公司的明日之星是不需要創業或者經營副業的,因為公司已經為他們準備了一條康莊大道,把時間和精力用於博取升職,比創業或者經營副業更為化算。
但如果你認為自己不是公司的明日之星,或者自己所任職的機構發展有限的話,創業或者經營副業會是你的一條出路。
重點在於風險管理和機會成本
我認為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先要掌握風險管理和機會成本兩個概念。
用超簡單的例子說,越是能夠準確預算創業所需的投資金額;越是能夠掌握最壞情況和應對方法,你對風險的掌握便越好。
與此同時,機會成本的精髓在於你把資源放於其他事情上的所得。換句話說,如果你把精神和時間用於其他地方所獲得的回報或滿足感,大於創業或者經營副業的話,你便不需要創業了。
但相反,如果你希望把精神和時間換取創業成功,收入無上限,突破打工約束的機會,創業或者經營副業會是一條出路。
結語
近年社會上開始有些人說「發達容易搵食難」。我並不同意發達容易,但卻肯定搵食艱難。如果你認為自己不是公司的明日之星,單靠打工上流空間有限的話,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創業或者經營副業,可能會是上流的一扇門。
https://seminerdlabs.com/learn-business/
#創業 #副業 #創業家 #企業家 #網店
=====
「半宅職薯研習所」提供:
一對一事業諮詢
網店副業或創業培訓(一對一培訓,手把手幫助你建立出可營運嘅網店!)
助你找到事業的出路。
立刻 Direct Message 半宅職薯
或 WhatsApp: 52444531
張晉源學歷 在 半宅職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創業或經營副業 是上流的一扇門
=====
在職場打滾了幾年的大家,可能有這樣一種感覺:在發展成熟的大機構打工,上流渠道已被一重又一重的制度綁得繃緊又狹窄;而在細機構打工,事業前途又等於押注於公司的前途之上。
今次半宅職薯就和大家討論,究竟有沒有另一道上流的出口。
大機構打工的上流困局
不少打工仔都希望於大機構打工,認為前途更加有保障,工作更加穩定。但與此同時,你認為大機構高層知道自己的優勢嗎?答案是肯定的。
晉升必須通過重重關卡
「針無兩頭利」,穩定的工作往往伴隨著嚴謹的晉升制度,在獲得晉升之前必須通過一層又一層的審核和關卡:工作年資是否達標、過去一段長時間的工作評核分數如何、業績是否長期超越指標、學歷背景是否亮麗……等等。
而更甚的是,一位僱員必須「捱騾仔」一段長時間,累積付出大幅度超越收入所得,才會被考慮晉升。因為只有在這種制度之下,大機構才能確保自己不會「蝕底」。
無法摸清的glass ceiling
當然,要上進也不應太過計較。但問題是,不少大機構都存在著glass ceiling,某些打工仔是注定無法晉升至中高層的。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為何不少大機構仍然熱衷於聘請剛大學畢業的management trainee,卻不集中資源栽培自己的基層員工晉升至中高層位置呢?
一個秘而不宣的事實是:不少大機構都不希望中高層人員沾染到基層員工的思考方法和態度。所以他們寧可花費資源發掘猶如白紙一張的大學畢業生,灌輸他們公司想他們擁有的價值觀,而不願花太多資源於栽培經已有既有思維方式的基層員工身上。
細機構打工的賭注
那麼在細機構打工又如何?
沒有一層又一層的晉升關卡,工作表現可以直達老細高層,在細機構打工的而且確更加容易隨著機構發展而水漲船高的。
但問題是,在細機構打工,相等於把前途是押注於老細高層的營運能力。
如果你認為所任職細機構的老細高層獨具慧眼,創意無限,辦事能力高,有能力把細機構變成大機構的話,專心致志好好工作絕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因為隨著機構發展擴充,你自然能夠升職加薪,成為這未來大機構的高層人物。
但若果這細機構的老細高層能力一般,擴充無望的話。你又會陷入另一個困境:在細機構工作雖然接觸層面廣,每種工作都可以學一點,但這些「每樣懂一點」的經驗對於日後申請工作高度專門化的工作卻沒太大幫助,造成「周身刀無張利」的狀況。
創業或經營副業,成第三項選擇
創業或經營副業的其中一個推動力,就是對於現實的不甘心,想打破打工的困局,為自己創出一條出路。
公司的明日之星是不需要創業或者經營副業的,因為公司已經為他們準備了一條康莊大道,把時間和精力用於博取升職,比創業或者經營副業更為化算。
但如果你認為自己不是公司的明日之星,或者自己所任職的機構發展有限的話,創業或者經營副業會是你的一條出路。
重點在於風險管理和機會成本
我認為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先要掌握風險管理和機會成本兩個概念。
用超簡單的例子說,越是能夠準確預算創業所需的投資金額;越是能夠掌握最壞情況和應對方法,你對風險的掌握便越好。
與此同時,機會成本的精髓在於你把資源放於其他事情上的所得。換句話說,如果你把精神和時間用於其他地方所獲得的回報或滿足感,大於創業或者經營副業的話,你便不需要創業了。
但相反,如果你希望把精神和時間換取創業成功,收入無上限,突破打工約束的機會,創業或者經營副業會是一條出路。
結語
近年社會上開始有些人說「發達容易搵食難」。我並不同意發達容易,但卻肯定搵食艱難。如果你認為自己不是公司的明日之星,單靠打工上流空間有限的話,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創業或者經營副業,可能會是上流的一扇門。
https://seminerdlabs.com/learn-business/
#創業 #副業 #創業家 #企業家 #網店
=====
「半宅職薯研習所」提供:
一對一事業諮詢
網店副業或創業培訓(一對一培訓,手把手幫助你建立出可營運嘅網店!)
助你找到事業的出路。
立刻 Direct Message 半宅職薯
或 WhatsApp: 52444531
張晉源學歷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五夜燒鵝]
香港電台製作一向講究慢功出細貨,資料搜集充足、場景鋪陳多樣,和商營傳媒大件夾抵食的製作風格有差異。然而2017年「五夜講場」孕育的時候,有人提出以「文、史、哲」(文學、歷史、哲學)作為一周三晚清談節目的主題,大家都嚇了一跳,如此嚴肅艱澀,會不會沒有人收看?香港社會一向被貶為「文化沙漠」,如此學術討論會不會太過冷門小眾?
至2018年「文、史、哲」三晚之後,三個晚上擴充至五晚,加入了「社科(早段是經濟)、科學」,讓香港電台的錄影廠要比高等學府更有學術氣息,冷門但尖銳的「暗物質、暗能量」「量子力學」不只是外購西方節目才敢觸及的題材。
白先勇、許鞍華、Serrini、黃秋生也來講文學和哲學,讓尋常百姓也可以一享大學級教育之樂。原來香港的電視台,都可以容納在學術領域上最前瞻的題目。
「五夜講場」能在主流媒體開播,可以讓連上了年紀的師奶,和年輕子女一起於客廳收看,促進世代和諧。有人打開電視,剛好這晚哲學題目講「反啟蒙」。讀飽書的年輕人問阿媽,「妳看得明白嗎?」阿媽被啟蒙了:「看不明白也沒所謂,唔明白都可以看一看。」
公眾教育、讓高等教育不只是一小撮考進大學的人士的專利,而是免費在公眾平台供市民收看,那是公共廣播的使命,也能彌補商營傳媒未能覆蓋的空隙。
這個節目,應該雲集了全香港最多年輕學者的足跡。「學者、教授、博士坐埋一枱,可以隨時Jam出個節目來。」以往名嘴們主持清談式節目,和這批年輕學者的風格不同。學者們教慣書,他/她們習慣了備課充足,每集總要塞進最多的知識。「那個訊息量、學術濃度,嚇死你的。」
五個夜晚,五個班底,一班學者在繁忙的教學研究工作外,還不停為這個節目作預備。為了準備一集節目,這些夜貓子學者,習慣了通宵達旦刨書,翻論文,為了這個五夜講場節目,也預備得像學術研討會般認真。一個晚上,一覺醒來,打開手機,百幾條短訊在手機下載要足足一分鐘。
這些學者傻的,因為他們太珍惜這個平台。現在當個年輕學者,壓力巨大。博士畢業,才是艱苦的開始。不少博士生替多間大學兼職任教,時薪出糧,暑假零收入,稱為「流浪講師」。
好彩一點,獲得大學聘為「助理教授」,三年又三年,兩張合約,除了教學工作,還要出版國際級學術論文,對學術世界需要有一定影響力,通過層層考核,至第六年若能成功獲得晉升至「副教授」,才能過穩定一點的日子。高壓評核下,不少學者都身心俱疲。
學術是一個孤獨的領域,學者也是枯燥的工作,不少時間是孤單作戰,在象牙塔裡研究一些外人不明白的東西。但愛上學術的人,都是有點瘋狂,他們對自己專長領域熱情澎湃。這群工作壓力甚大,有點孤獨,又有強勁爆炸力的年輕學者,終於在五年前遇上港台一樣傻勁的製作人,一拍即合。
這批學者畢竟只有二十至三十多歲,在學術世界尚算十分年輕。Work Hard, Play Hard. 「哲學有偈傾」的師兄弟,同期成立好青年荼毒室,出版哲學書籍。本來甚少與主流社會交雜的哲學家們,忽然讓不少社會人士,對哲學產生了興趣。
在學術世界掙扎浮沉,在香港電台卻找到了一個抒發自己的平台。一位「真係好科學」的主持說:「從小到大,我都夢想香港會有廣東話的科普節目,終於給我在港台遇到了。」
本來一班在課室或講堂教書的學者,來到直播室,不少人最初有點生硬、太過嚴肅,嘩,要錄一整個小時的直播節目,廣播技巧不容易。看到港台幕後製作人舉高手指倒數「五秒、四、三、二、一」,大光燈在照射,攝影機的小紅燈跳來跳去。內向的學者們,靦腆的書生們,冷汗都要流下來,頻頻食螺絲,最初主持電視節目,嚴肅得像舉行學術研討會。
但節目錄製了五季,已經多達逾六百集,不少最初生硬的學者,基因改造了,現在望着鏡頭眼神自然,對着只有五秒的剩餘時間,也能揮灑自如風度翩翩打圓場。正當學者主持們慢慢進化,在鏡頭前表現自然,像與觀眾閒話家常,又能把艱深的學術概念帶入百姓家的理想狀態,卻又遇上今次港台忽然叫停製作。
這個可能是全香港雲集最多學者和博士的節目,但製作成本並不高昂。幕後人員兼任不同崗位,基本上學者們收最實惠出鏡費。加上製作流程順暢,實時錄影減少剪接後期工作,只需1.5小時的開廠時間,便能錄製近1小時的出街節目,效率高,經濟實惠。
我曾經在節目開播,到節目停播的五年之間均有參與「五夜講場」,出席了五集節目,包括「哲學有偈傾」「文學放得開」「學人串社科」,談及的題目,由新聞與真相,到紀實文學,到最近的明星與社會文化。
我真切體會到,「五夜講場」是一個香港電視廣播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存在。節目從構思到製作,達到多贏局面,既能讓在學府裡的學者把自己的專長講解給普羅大眾知道;也能提升民智;香港電台作為公營廣播機構承載着這種教與學的管道,比商營機構更合適,更責無旁貸。
這個節目讓市民安坐家中,也可以放眼世界,以古鑑今;一個開放包容的文明社會,總會想辦法把知識普及化,讓人們多動腦筋多思考。
年輕學者也珍惜這個平台,他/她們願意奉上自己的所知,為香港電台作主持,以「蔗渣的價錢,交出燒鵝級作品」。每個周日晚上,有求知欲的香港公民,安坐家中,可以接受學術啟蒙,這些日子,卻忽然因為港台宣佈「節目調動」「節目有新攻勢」而暫停。
據知,尚有多集已錄起的存貨,都是年輕學者們的寶貴心血結晶,還望港台不要浪費珍貴資源,讓這些已錄製好的燒鵝呈上給觀眾,可以讓大家享用這一批最後的學術盛宴。
(圖為「五夜講場」啟播及換季時的宣傳活動及錄影廠留影)
張晉源學歷 在 張晉源 的推薦與評價
加入Facebook 來聯絡張晉源及更多你可能認識的朋友。Facebook 讓人們盡情分享, ... 學歷. 台灣大學, profile picture · 台灣大學. 化學工程學系. 畢業於2016 年.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