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喜,薯伯伯的《西藏西人西事》,有幸上了序言書室 2018 年的全年暢銷書榜,這是對寫作人很大的鼓舞,謝謝各位的支持!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 Bookstore
白卷出版社
序言書室2018年全年書榜
書榜說幾句:
序言的2018年似乎是凝聚、回顧、省思的一年。第一位的《社運年代》以雨傘運動為起點,回溯過去十多年香港社會運動的發展。《盧麒之死》寫的是舊時香港的社會抗爭,又明顯地呼應當下香港日漸嚴酷的政治環境。《回歸人心》則是對極權臨近的省察,分析這幾年香港政治經濟的發展,並以回歸人心,回應官方的人心回歸,在極權社會中找尋抗爭與光明的希望。排第六的《玫瑰念珠/2018》有趣地也是作者對舊作的重寫。序言出版的《十年一隅》本來是17年的事,但因為推遲了出版,所以也搭上了2018的風潮,懷念過去十年種種。還有許多上榜好書,都是歷史的考察或自身的回顧。
筆者看來,這是偶然也是必然。經歷2014的民主運動的風起雲湧,以及其後的嚴厲打壓,香港人如何自處?如果說2016-17年是沮喪和無所適從,2018年就是沉澱和收拾心情的開始。越是逆境越需要心靈的力量,乃可以堅定不移。回溯過去,既是對自身處境的檢討,亦是尋求初心的必由次路。我樂觀地相信,香港的理想主義和抗爭運動,差不多又會重新上路了。
1 《社運年代─香港抗爭政治的軌跡》 鄭煒、袁瑋熙 中文大學
2 《十年一隅─序言書室十年紀念集》 序言書室 序言書室
3 《盧麒之死》 黃碧雲 天地圖書
4 《回歸人心─極權臨近的香港文化經濟學》 許寶強 牛津大學
5 《她們的征途─直擊、迂迴與衝撞,中國女性的公民覺醒之路》 趙思樂 八旗文化
6 《玫瑰念珠/2018》 鍾玲玲 水煮魚
7 《政治的道德(增訂版)》 周保松 中文大學出版社
8 《本土論述2015~2017》 王慧麟、陳智傑編 印象文字
9 《小日常的哲學》 好青年荼毒室 天窗出版社
10 《小王子的領悟(新版)》 周保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1 《傘運建築群928街頭速寫》 林兆榮 文化工房
12 《情感政治》 許寶強 天窗出版
13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 解讀吳荻舟《六七筆記》》 程翔 牛津大學
14 《西藏西人西事》 薯伯伯 白卷出版社
15 《在乎》 周保松 牛津大學
16 《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 吳靄儀 牛津大學
17 《香港人應該思考40個哲學問題》 曾瑞明 商務
18 《在學術界謀生存》 李連江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 《香港獨立論》 梁衍華 香港專業研習學會
20 《好青年哲學讀本》 好青年荼毒室 天窗出版社
21 《回家》 韓麗珠 香港文學館
22 《現代性: 文化研究-應用哲學的取向》 甯應斌 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23 《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日本六○年代的思想之路》 安藤丈將/譯: 林彥瑜 左岸文化
24 《中國:潰而不崩》 何清漣、程曉農 八旗文化
25 《我愛Art Basel:論盡藝術與資本》 梁寶山 dirty press
26 《書店現場──香港個性書店訪談札記》 周家盈 格子盒作室
27 《愛妻》 董啟章 聯經
28 《《尤明實錄》 (特大本)》 丘世文 美藝畫報社
29 《《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版本、系譜、爭議與當代價值》 萬毓澤 聯經
30 《自由如綠》 董啟章,曹疏影,謝曉虹等 香港文學館
期刊/雜誌
1 Sample 05 妖怪的後現代生活
2 無形 Vol 01
3 就係香港BeingHongKong (2018夏試刊號)
4 字花 73 親
5 世界#1 (界限Limit )
#序言書室書榜 #社運年代 #黃碧雲 #許寶強 #趙思樂 #八旗文化 #鍾玲玲 #水煮魚 #中文大學出版社 #天窗出版 #程翔 #牛津大學 #薯伯伯 #白卷出版社 #吳靄儀 #梁衍華 #好青年荼毒室 #韓麗珠 #香港文學館 #甯應斌 #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曾瑞明 #商務 #安藤丈將 #左岸文化 #何清漣 #梁寶山 #dirty_press #周家盈 #格子盒作室 #董啟章 #聯經 #丘世文 #美藝畫報社 #萬毓澤
安藤丈將 在 虛詞.無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喜消息!
我們的紙本雜誌《無形》第一期登上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 Bookstore暢銷書榜雜誌期刊第一位啦(撒花~)
而第二期也旋即上架了,還請大家繼續多多支持我們,
盡情把《無形》從書架上掃光吧!
#序言書室 #無形 #第二期 #暢銷書
◤
「虛詞」網站︰www.p-articles.com
「虛詞.無形」Facebook︰@formless.particles
◤ ◤
《無形》於各獨立書店包括序言書室、艺鵠ACO、Kubrick(油麻地)、樂文書店(旺角總店)、博雅小書店、樂文書店(銅鑼灣店)、生活書社(銷售點持續增加中)有售,售價港幣20元正。
◤ ◤ ◤
《無形》及「虛詞」分為不設題及設題(噪音,截稿日期為6月24日)創作,歡迎投稿︰
➤[email protected]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一樓香港文學生活館收,信封面請註明「投稿虛詞/無形」
序言書室 2018年5月銷售排行榜
1 《西藏西人西事》 薯伯伯 白卷出版社
2 《盧麒之死》 黃碧雲 天地圖書
3 《她們的征途──直擊、迂迴與衝撞,中國女性的公民覺醒之路》 趙思樂 八旗文化
4 《在學術界謀生存》 李連江 中文大學出版社
5 《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
日本六○年代的思想之路》 安藤丈將
/譯:林彥瑜 左岸文化
6 《Unfashionable Observations :
Volume 2》 Friedrich Nietzsch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7 《社運年代-香港抗爭政治的軌跡》 鄭煒、袁瑋熙 中文大學出版社
8 《當日出日落同步上演
-致香港流行文化2012-2017》 阿果 突破出版
9 《A City Mismanaged-Hong Kong’s Struggle for Survival》 Leo F. Goodstadt HK University Press
10 《自由如綠》 董啟章,曹疏影,謝曉虹等 香港文學館
11 《第43屆青年文學獎文集》 第43屆青年文學獎幹事「阡陌文學」 後話文字
12 《我愛Art Basel:論盡藝術與資本》 梁寶山 dirty press
13 《眼睛的故事+聖神.死人:《情色論》大師「喬治.巴塔耶」前衛小說集
》 Georges Bataille/譯: 尉光吉, 王春明 逗點文創結社
14 《獨眼讀看─劇場‧舞影‧文學跨世紀》 吳美筠 A.C.H.K.
15 《傘運建築群928街頭速寫》 林兆榮 文化工房
雜誌/期刊
1 無形 Vol:01 May 2018
2 字花 73 親
3 聲韻詩刊 41 May 2018
#序言書室排行榜
安藤丈將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日本社運失敗的歷史]
香港人把日本當成第二個家鄉,每逢長假例必湧到日本旅行;香港媒體充斥着日本人多好的報導,日本人去過的地方不會留下垃圾,不會吵耳,比較其他人太文明.日本似乎是被美化了的他者.
我一直有讀關於日本文化和歷史的書,了解二戰後被美國控制的殖民關係.再看六十年代反安保條約運動,數以十萬計日本人包圍國會,表達不想成為美國欺壓的次等民族的氣勢。但比對今日,日本社會穩定非常,少有激進社運.中間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只要閱讀村上春樹的作品,便會看過小說裡會出現六七十年代參加過學運的一批大學生,他們迷失,迷信過暴力;只要看過是枝裕和的電影,就知道他把淺澗山莊事件化成內容,一班理想主義者在深山居住,然後互相殘殺.
我知道日本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批大學生,深受激進思潮影響,後來部份人更參與國內外暴力事件,震驚日本社會.主流日本社會發展出一種對社會運動的厭惡,少許衝突就會被批評為「過激派」,覺得這班年青人腦袋出了問題.
近年日本即使經濟肅條二十年,經歷地震核災,社會也發展不出大型社會運動.八十年代的大型反核集會,以先進社會的標準來衡量,實在是和理非非,唔入流.
近日,在書店看到繁體版新書「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日本六十年代的思想之路」,整個人如通了電,我等了這本書好久,終於有人回答我的問題:日本社運是如何走上今日的衰敗之路?
本書是安藤丈將在澳洲諗博士寫的論文,由台灣學者林彥瑜翻譯.內容一步一步講解,日本社運是如何由六十年代反安保的浩浩蕩蕩到激進化,從得到社會認同到失去普通人支持.難得的是,作者對運動者的體恤:既然參與者都是動機善良,充滿理想的年輕人,究竟中間發生甚麼事,導致整個世代都被唾棄了?
我特別喜歡作者鋪陳出社運人士的「思考框架」,日本社會最初經歷過二戰之苦,美國強勢控制,到經濟起飛,年輕人覺得舊式政黨政治已經官僚化,於是向內心找尋突破自我的限制.
他們參與的是反美、反越戰、反核等運動,有些因為日本大學的過度管理而引發抗爭,情操是高尚的.特別令我動容是大學生反對大學淪為訓練為資本主義社會服務的僱員機器,也反思大學生作為精英階層的優越性.
可是,後來,由於運動變成不是針對個別政策,而是轉向參與者追求突破自我,於是變成苦行式的,過度批判同行者的苦澀路線.作者解釋社運後來的發展:
「自我反省由於帶着強烈倫理色彩,忠於這些原則的運動者,會去攻擊不如自己認真看待運動的戰友,或是在沒辦法堅持原則的時候感到挫折.運動者無法對戰友採取寬容的態度,導致內部衝突和暴力,太着重於抽象的理念,容易陷入自以為是的危險」.
簡而言之,就是變得太「道德L」「佔領道理高地」,於是社運人士之間有內鬥,更甚者會殺害覺得不夠忠誠的志士.
關鍵是,在六十年代尾,作者發現,由於日本社運過激化,加上警察公關手段了得,媒體對社運的報導從正面變成負面.之前新聞會報導警察使用過度暴力鎮壓,或寫日本民間老百姓支援地區社運.1968年後,媒體轉向為描述社運人士為影響民間安寧的暴力人士,警察則變成保護無辜市民的正義者.
《朝日新聞》一個舊報導寫道:「學生認為暴力能帶給世人衝擊,引起注目,以為這就是革命和訴求,其實是學生太受社會溺愛,太濫用言論自由.」也有傳媒評論指,「學生不應該去抗議,應該去上學.」這些對示威大學生的論調,今日香港媒體也充斥着.
問題是,學生的確激進化了,破壞了小市民生計,搶奪了小店的材料作抗爭用途.民眾從喊「學生加油」變成罵學生「發狂」,商會成立民警自衛.主流社會從此把學生標籤為過激者.
即使是年青人,也不再體恤年青人.作者引述了一名於後期入讀早稻田大學生的話,對上一代年輕人的抗爭批評得體無完膚:「那個世代真的進行過抗爭嗎?不就是自我感覺良好,說穿了不過只是讓體制小擦傷.他們不過是破壞物品,打傷人,製造麻煩了.」
認為抗爭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失敗」「未能帶來實質改變」「製造麻煩」,這些對社運人士的說法,在今日香港,也非常流行.
作者更指出,由於社運人士重視的是「自我變革」,在與警察衝突中感受「真實地存在」的主體感.對於一般老百姓是否支持不屑一顧,這也埋下社運失去主流社會支持的致命下場.
相比之下,作者卻比較同情那一代的日本青年人,他提出了當年的抗爭遺產,其實承繼在今日的日本社會裡,例如民間成立了一些關於環境保護,支援第三世界農民,女性自主的運動,不過,可惜卻因為社運被污名化,加上和政治體制疏離(甚至抗拒),甚少和議會民主合作,變成沒法集合成一股改變社會的大流,流於分散.
作者提醒抗爭者,當年日本社運的致命傷,就是過度強調「苦行」,社運人士無論是自己或同路人的要求太高,也不讓人抗爭容下一點輕鬆,不容忍抗爭者可以有一絲快樂.如此思考方法,讓日本社運走入互相批鬥,失去了主流社會支持的死胡同.
我一氣呵成讀畢此書,覺得深受感動.有時,讀到外國成功的社會運動,的確令人振奮,但亦可能覺得自己的處境很差,但讀了日本社運的衰敗,卻又另一種震撼,其實年輕人的熱血和情操是如此相似,失望引發的挫敗感也如此一致.
譯者是台灣人,他說道,任何社運人士看此書,都會看到,日本六零世代經歷過的苦惱和抉擇,也是台灣社運人士曾經或經歷的.
日本和台灣,是香港人口中的「好地方」.但譯者在結語裡提醒我們,無謂美化一個地方:
「日本不是只有光明沒有黑暗,像台灣又是可愛又讓人怨嘆.這本書不只是一部關於日本社運失敗的歷史,也是日本社會運動如何繼續活下去的過程.期待中文版面世,能夠台灣讀者一些提醒,也能夠給香港乃至中國,在黑暗之中看見一些希望的可能性.」
*我在序言書店買到這本書,強推.
安藤丈將 在 自己責任の社会と社会運動/安藤 丈将 教授/社会学部 社会学科 的推薦與評價
武蔵大学模擬授業【受験生の方におすすめのリンク集】◇受験生入試情報サイトhttps://nyushi.musashi.ac.jp/◇Webオープン ... ... <看更多>
安藤丈將 在 序言書室:安藤丈將《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序言書室:安藤丈將《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 香港的社會運動面對重重困難,傘後運動失去方向,來自司法的壓力又愈來愈大,從歷史尋找思想資源在此刻顯得特別重要。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