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籍投票,在去年美國大選後我就寫了一篇關於台灣可以如何進行不在籍投票。
先講結論:
1. 在國內預先登記同一天實體投票。
2. 不能在國外、郵寄、通訊投票。
3. #限定總統、#政黨票(不分區立委)、#全國性公投、#修憲複決、#原住民的六席立委。
【 台灣適合「不在籍投票」嗎? 】
目前全球已一百多個國家實施「不在籍投票」,大概分為「事前投票」、「通訊投票」等方式,台灣的鄰國例如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也都有相關規定。這次美國大選因為郵寄投票、海外投票開票時間不同的因素,幾個搖擺州的開票過程「由紅轉藍」,引起川普展開法律訴訟戰,在台灣也再次掀起了討論:「不在籍投票」究竟好還是不好?適不適合台灣?
今年四月國民黨提案的《公民不在籍投票法》已完成一讀付委審查,其中就包含了「海外公民可以申請郵寄投票」。而「郵寄投票」是這次美國大選出現最多爭議之處,國民黨該草案的版本裡明訂「郵寄投票」為其中一種選舉類型,適用總統副總統選舉、立法委員選舉、直轄市市長與縣市長選舉、直轄市議員與縣市議員選舉,及全國性公民投票,涵蓋甚廣。
有些民眾贊成國民黨提案中的郵寄投票、有些則非常反對。基於保障人民的參政權以及鼓勵人民參政,實施「不在籍投票」看似勢在必行,因此,我們必須思考:「什麼樣的不在籍投票才適合台灣」。
筆者有以下兩點建議:
1. 可使用不在籍投票的選舉層級:限定總統副總統選舉、立委不分區(政黨票)及原住民立委、全國性公投、修憲複決。
為維持「#秘密投票」原則,不開放縣市層級以下選舉,是因縣市層級以下選舉可能會出現投票人數太少導致破壞秘密投票原則的可能。假設今天只有一人申請在馬祖、蘭嶼、綠島人口較少的區域投新北市區域選舉,等於直接亮票,違反「秘密投票」的原則,而全國性選舉因為投票人數較多,則不會有違反秘密投票的問題。
2. 不在籍投票的實施方式:事前登記,#當日現場投票;#不開放郵寄選票。
因循「 #開票的公開、#透明原則」,開放事前登記,當日現場投票。不開放「郵寄投票」是因為可能會有偽造選票爭議,例如,擁有他人個資就能申請選票,會出現代申請、代投問題,再加上因為要遵守「#無記名原則」,因此無法確定選票是否為本人投票,綜合以上原因,筆者認為如果台灣要推行不在籍投票,開放事前登記,當日現場投票,但不開放郵寄選票是比較理想的作法。
#台灣實施不在籍投票的條件與現況
相較起實行不在籍投票多年的美國,台灣其實更適合實施不在籍投票。原因之一是台灣有完整的選民戶籍資料且戶政系統全國連線,只要在某地的戶政機關登記了「不在籍投票」,此人的選票就鎖定只能在登記地領取與投票,可避免重複領票、或非本人冒領投票的問題。另外,台灣有現場公開計票的規定,較可避免選舉舞弊。
事實上,台灣已經有類似不在籍投票的相關規定和作法,只是範圍較小,也就是所謂的「移轉投票」。依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7條「選舉人,除另有規定外,應於戶籍地投票所投票。投票所工作人員,得在戶籍地或工作地之投票所投票。但在工作地之投票所投票者,以戶籍地及工作地在同一選舉區,並在同一直轄市、縣(市)為限」。也就是說,台灣目前有就特殊原因開放特殊族群不在籍投票的規定和實際經驗,所以要實行全國性選舉的「不在籍投票」,是有基礎的。
#保障投票權,#就是保護民主
基於擴大公民參政權、保障公民權利的原則,落實「不在籍投票」除了可以促進公民參政的機會,也是民主國家落實人權、民主的一步。綠黨核心價值是能夠直接參與對其生活有所影響的環境、經濟、社會和政治決策,基於這個理念,我們主張應該降低投票的成本,讓在外地工作、求學但無法請假、或無法負擔交通費用的人被剝奪了憲法所保障的基本投票權利。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義大利美食史:在神話與刻板印象之外」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瑪格麗特披薩、義式寬麵、帕瑪森起司、瑞可塔起司……我們真的要感謝義大利提供了這些令人大快朵頤的美食。 義大利有令人眼花撩亂的葡萄酒、起司、麵包、蔬菜、薩拉米香腸等等,不論是披薩店、冰淇淋店、家庭式餐館...
公民參與類型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手捲煙》與《蘋果日報》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今年年僅 30 歲的陳健朗拍出了《手捲煙》,借用邊緣人角色和黑幫類型片,塑造出一種黑色壓抑的氛圍。要挑剔本作絕對不難,例如林家棟飾演的華籍英兵關超,以及他之後參與的黑幫世界,都是提出了,而不細緻發展下去。當中可能有創作的取捨。例如導演在訪問中承認,當中的黑幫世界並非完全忠於現實,而是混入了個人想像;例如黑社會找人找到重慶大廈,然後毒打一名南亞人,而其他「鄉親父老」卻袖手旁觀,也似乎頗為超現實。
主要篇幅用來描寫林家棟遇上南亞青年文尼,以及二人之後的關係如何轉變。這部片在故事上說不上四平八穩,但攝影、剪接、劇情的象徵物都充滿煙哨味。金錢龜不斷嘗試逃跑,又不斷被捉回去,便是一個橫跨全片、令人不舒服的象徵。97 年華籍英兵沒有英女皇派護照,只能內心徬徨做「留下來的人」,可理解為全體香港人的寫照。文尼應該是土生土長香港人,但由於膚色種族而被視為另一種人,而他的弟弟則在動靜和語言上更為「本土化」。三個角色,便是三條時間線。林家棟在重慶大廈的家,就十分王家衛;而關超和文尼在大霧的山上與另一邊的人馬交易,則令人想到《英雄本色》。
「香港真係好靚」可能是來自周潤發那一句「咁靚嘅嘢一下子無哂,真係唔抵」,但失敗和下沉的江湖人內心仍有榮譽,還想掙一口氣,為了 a better tomorrow。《手捲煙》則看不到明天,前方妖霧一片,關超之前感嘆這個時代不知誰人可信,到最後只剩下那個意外闖入自己領域的文尼。在濃霧之中看不到明天,只能看到彼此。
雖然有人會覺得關超和文尼由互相猜忌到合作的「友情進展」缺乏銜接和交代,但也可以理解為極端形勢將人迫在一起。關超做英軍時使用的煙絲鐵罐是他的自我世界。他以前會分享給同胞,97 之後,他可能就沒有再分享給其他人,他對自己的按摩店「疑似」女友,都不會特別展露感情。文尼帶著大量毒品闖入,要求一個避風港。一開始關超不分享任何東西,到後來他為文尼捲煙,文尼後來也捲煙給他。人的關係解凍,就等於時代和時間解凍。
關超是英治時期的遺民,從 97 至 19,可能是他將自己完全封閉的時代,到最後他為同樣弱勢的文尼挺身而出,可能是可憐文尼,也可能是可憐自己。最後的打鬥可能是致敬《原罪犯》。遠離的旁觀感,說明導演想用第三者的角度觀察關超的垂死掙扎。原來這套片只是二級半,但當中的暴力感卻比得起不少三級片。關超全力搏鬥,是 97 年以來尊嚴完全喪失之後的虎狼反撲,也是感知到「時不予我」之後的自毀。他瘋狂打人,也瘋狂被打。
關超應該有置身事外的機會,但他還是去了,最後他的精神似乎由文尼這個在地但又異鄉的人「反向地繼承」。關超這個上一代人,和文尼代表的新一代人,雖然相異,但又相同。關超本來討厭文尼,但最後應該是文尼繼承了他。香港的載體,最後到了文尼身上。文尼有一個不一定 better 的 tomorrow,但因為上一代異鄉人關超的犧牲,他始終擁有一個仍有機會的明天,他仍能渴望「重新出發」。
關超的 character arc 似乎總結了 1997 至 2019 年整條時間線,在那個時代人們物理上安全,但內心失喪,將自己精神冰封起來,只談錢,直至後來的事情發生。
《蘋果日報》因為被資產凍結而面臨結業,在我們的世界,《蘋果》就好像關超。文尼說,其實自己叫做文尼,關超知道了,然後扔下一句「係呀?差仔。」完全看不起人,十分難聽。關超也十分自私,正如《蘋果》做娛樂八卦或者政治上黨同伐異的時候,你剛好在對面就會很難受。新聞跑起來當然血腥。然而它同樣令更有權力的人們感到難受,也有挺身而出的時候。
常理而言,公民不需要視傳媒為朋友,因為社會是分權的,也應該分權。而令社會上各種人都很難受的傳媒,其實是必須存在,那是一個必要時會詰問你的魔鬼,是一個 necessary evil。最好的情況,是通過香港內部的爭論或者市場力量水滴石穿,但現在的情況是斬釘截鐵,在《蘋果》真正轉化之前,就已經結業,就像支聯會、七一遊行的情況。除了各種人的生計問題,社會喪失了重大零件自然進步的可能性。當然不是所有人最後都應該喜歡《蘋果》,因為可以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看法,正正體現了自由,而如今這個自由正在縮少。《蘋果》被腰斬,也腰斬了我們繼續討厭《蘋果》的自由。
戲外想像,關超有沒有死?之後如何,不論如何,文尼應該會想關超在他身邊活著,一齊抽煙。如果關超戰死,「下一部電影」的主角就是文尼了。
公民參與類型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手捲煙》與《蘋果日報》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今年年僅 30 歲的陳健朗拍出了《手捲煙》,借用邊緣人角色和黑幫類型片,塑造出一種黑色壓抑的氛圍。要挑剔本作絕對不難,例如林家棟飾演的華籍英兵關超,以及他之後參與的黑幫世界,都是提出了,而不細緻發展下去。當中可能有創作的取捨。例如導演在訪問中承認,當中的黑幫世界並非完全忠於現實,而是混入了個人想像;例如黑社會找人找到重慶大廈,然後毒打一名南亞人,而其他「鄉親父老」卻袖手旁觀,也似乎頗為超現實。
主要篇幅用來描寫林家棟遇上南亞青年文尼,以及二人之後的關係如何轉變。這部片在故事上說不上四平八穩,但攝影、剪接、劇情的象徵物都充滿煙哨味。金錢龜不斷嘗試逃跑,又不斷被捉回去,便是一個橫跨全片、令人不舒服的象徵。97 年華籍英兵沒有英女皇派護照,只能內心徬徨做「留下來的人」,可理解為全體香港人的寫照。文尼應該是土生土長香港人,但由於膚色種族而被視為另一種人,而他的弟弟則在動靜和語言上更為「本土化」。三個角色,便是三條時間線。林家棟在重慶大廈的家,就十分王家衛;而關超和文尼在大霧的山上與另一邊的人馬交易,則令人想到《英雄本色》。
「香港真係好靚」可能是來自周潤發那一句「咁靚嘅嘢一下子無哂,真係唔抵」,但失敗和下沉的江湖人內心仍有榮譽,還想掙一口氣,為了 a better tomorrow。《手捲煙》則看不到明天,前方妖霧一片,關超之前感嘆這個時代不知誰人可信,到最後只剩下那個意外闖入自己領域的文尼。在濃霧之中看不到明天,只能看到彼此。
雖然有人會覺得關超和文尼由互相猜忌到合作的「友情進展」缺乏銜接和交代,但也可以理解為極端形勢將人迫在一起。關超做英軍時使用的煙絲鐵罐是他的自我世界。他以前會分享給同胞,97 之後,他可能就沒有再分享給其他人,他對自己的按摩店「疑似」女友,都不會特別展露感情。文尼帶著大量毒品闖入,要求一個避風港。一開始關超不分享任何東西,到後來他為文尼捲煙,文尼後來也捲煙給他。人的關係解凍,就等於時代和時間解凍。
關超是英治時期的遺民,從 97 至 19,可能是他將自己完全封閉的時代,到最後他為同樣弱勢的文尼挺身而出,可能是可憐文尼,也可能是可憐自己。最後的打鬥可能是致敬《原罪犯》。遠離的旁觀感,說明導演想用第三者的角度觀察關超的垂死掙扎。原來這套片只是二級半,但當中的暴力感卻比得起不少三級片。關超全力搏鬥,是 97 年以來尊嚴完全喪失之後的虎狼反撲,也是感知到「時不予我」之後的自毀。他瘋狂打人,也瘋狂被打。
關超應該有置身事外的機會,但他還是去了,最後他的精神似乎由文尼這個在地但又異鄉的人「反向地繼承」。關超這個上一代人,和文尼代表的新一代人,雖然相異,但又相同。關超本來討厭文尼,但最後應該是文尼繼承了他。香港的載體,最後到了文尼身上。文尼有一個不一定 better 的 tomorrow,但因為上一代異鄉人關超的犧牲,他始終擁有一個仍有機會的明天,他仍能渴望「重新出發」。
關超的 character arc 似乎總結了 1997 至 2019 年整條時間線,在那個時代人們物理上安全,但內心失喪,將自己精神冰封起來,只談錢,直至後來的事情發生。
《蘋果日報》因為被資產凍結而面臨結業,在我們的世界,《蘋果》就好像關超。文尼說,其實自己叫做文尼,關超知道了,然後扔下一句「係呀?差仔。」完全看不起人,十分難聽。關超也十分自私,正如《蘋果》做娛樂八卦或者政治上黨同伐異的時候,你剛好在對面就會很難受。新聞跑起來當然血腥。然而它同樣令更有權力的人們感到難受,也有挺身而出的時候。
常理而言,公民不需要視傳媒為朋友,因為社會是分權的,也應該分權。而令社會上各種人都很難受的傳媒,其實是必須存在,那是一個必要時會詰問你的魔鬼,是一個 necessary evil。最好的情況,是通過香港內部的爭論或者市場力量水滴石穿,但現在的情況是斬釘截鐵,在《蘋果》真正轉化之前,就已經結業,就像支聯會、七一遊行的情況。除了各種人的生計問題,社會喪失了重大零件自然進步的可能性。當然不是所有人最後都應該喜歡《蘋果》,因為可以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看法,正正體現了自由,而如今這個自由正在縮少。《蘋果》被腰斬,也腰斬了我們繼續討厭《蘋果》的自由。
戲外想像,關超有沒有死?之後如何,不論如何,文尼應該會想關超在他身邊活著,一齊抽煙。如果關超戰死,「下一部電影」的主角就是文尼了。
公民參與類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義大利美食史:在神話與刻板印象之外」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瑪格麗特披薩、義式寬麵、帕瑪森起司、瑞可塔起司……我們真的要感謝義大利提供了這些令人大快朵頤的美食。
義大利有令人眼花撩亂的葡萄酒、起司、麵包、蔬菜、薩拉米香腸等等,不論是披薩店、冰淇淋店、家庭式餐館,或米其林餐廳,對美食家來說,義大利已經成為聖地。本書主要就在探討大眾對義大利美食的痴迷,以及義大利美食如何演變成為今日的形式。
幾個世紀以來,義大利等地中海國家常常必須對抗糧食短缺,戰爭,入侵和不利的農業環境。由於缺少肉類和奶製品,因此發展出依賴穀物、豆類和蔬菜的美食之路,直到一九五○年代後期,經濟發展才使得大多數義大利人能夠負擔得起更多樣化的飲食。作者爬梳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新的包裝、保存技術、大量生產以及更複雜的運輸和分配系統,使該國人口對食物的看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飲食的歷史不能只簡化成外在的層次,生活物質文化中的科技與科學、日常的儀式與必須品、品味的形式都緊扣飲食的歷史。本書將同時檢視美食學的歷史,也就是食物在歷史上如何被看待、談論、呈現。討論的內容包括:最早出現在希臘城邦時期的西西里島的幾篇食評,如何誕生;中古世紀與文藝復興的作家如何將不同類型的食物化為概念,探討食物對身體的影響;以及,在義大利統一之後,出身羅馬涅(Romagna)地區的商人佩雷格利諾.奧圖西(Pellegrino Artusi),如何塑造出新的語言來談論烹飪。不過,要了解義大利複雜的食物史,還必須討論在文化層面上,製造、分配、消費的經濟議題。
作者簡介:法比歐.帕拉薩索利(Fabio Parasecoli)
羅馬人,曾為專門介紹義大利紅酒與美食的暢銷雜誌《紅蝦》(Gambero Rosso)工作。目前是紐約市新公眾參與學校食品研究計劃的副教授兼協調員。他的研究主題是探索飲食與文化政治之間的交互影響,特別是傳統、媒體與設計,,著作包括《咬我:飲食和大眾文化》(Bite Me!Food and Popular Culture)、《盛宴:美國的食品,電影和文化公民》(Feasting Our Eyes: Food, Film, and Cultural Citizenship in the US,與勞拉.林登菲爾德合著)》以及《歐洲烹飪文化概論》(Introduction to Culinary Cultures in Europe)。
出版社粉絲頁: 天培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公民參與類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介紹
訪問作者:柯金源 (Ke Chin Yuan)
內容簡介:
首篇導演自剖,如何從一開始追求影像美學表現,到自我反省環境紀錄工作者應該要表現的本質為何,至今返歸真實、企圖透過鏡頭傳達種種災難之因並對社會大眾與決策者形成影響的歷程。
第二至四章,是海陸交界與海岸線的總體檢。第二章綜觀臺灣海岸線大尺度、規模性的改變,直指重要指標現象是如何形成,如自然海岸消失與人工海岸水泥化問題。
第三章進入各地樣區,透過錯落在大尺度當中的單點案例,細數人為開發的演變,說明自然與經濟活動間的衝突,以及保育的重要。
第四章以作者的家鄉彰化為記主軸,描述一路以來田野對生命的感動,以及人、生物與環境互動的海岸群像。
第五章與第六章談臺灣日日都在經歷的天災與汙染問題。島嶼無可迴避的天災包括地震、颱風,自然創傷已難平復,人為破壞卻讓天災加劇。如今在氣候變遷之下,複合式災難更年年考驗著島民的智慧。這幾十年來,自然資源從正常運轉到逐漸消失,除了天災,更因為環境汙染。滋養我們的土地、無所不在的空氣、生養萬物的海洋,這些環境汙染,是怎麼一步步走到這裡的?
第七章到第九章的主題別是森林生態、臺灣附近重要島群生態變化以及生物多元價值。第七章論及森林若海洋,一樹一島嶼。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標誌著生物多樣之島。人們對待山林的態度將決定環境會以協合或是衝突回應。第八章則是細數離島。臺灣是島嶼型國家,每座島嶼都擁有不同的生態重要性與歷史意義,甚至是臺灣的前哨。當我們不瞭解臺灣周遭海域發生了什麼國際紛爭或是生態破壞,我們將無從面對共同未來。第九章則透過指標物種的命運,看到了珊瑚死亡的悲劇,也看到了軟絲成功復育的希望。
最終章則回顧環境命運為何是一場你我必須共同扛起的未竟之戰。環境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這是一本關於你與我的書。這是過去以及現在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一步一步共同刻寫出來的環境啟示錄。
作者簡介:柯金源
人稱柯導、柯師傅。彰化伸港人。
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十二年,共累積了超過三十萬字的臺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進入公共電視新聞部。近年作品多關注產業政策變遷下,臺灣自然環境如何遭受破壞;以及在公民意識覺醒的年代,政府該如何訂定未來環境保護計畫、企業該如何落實社會責任。多項作品入圍並獲得國內外重要影展獎項。
1980年代以打工方式購買第一部照相機,開始記錄自然生態景觀。
1985年 進入專業視覺語言學習之路。
1986年 拍攝主題以人文、社會現象為主,並進入媒體,主跑政治與經濟、社會運動。
1990年代 臺灣媒體開放,閱聽大眾的資訊使用與娛樂方式產生質變。為了更貼近閱聽人以達到環境資訊的傳播目的,開始參與電子媒體「生態類與人文紀實類節目」的拍攝與製作,大量累積影音資料。
1998年 參與公視新聞部「我們的島」環境新聞雜誌的企劃採訪拍攝製作。並擔任深度報導記者、社會組召集人、編採組長、採訪組副組長。
2002年 為了完整呈現環境的變遷與觀點,並結合影音創意形式,「環境類型紀錄片」成為重要的呈現形式。
主要獲獎紀錄:
1997年起,入圍與獲得國內外超過一百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個人入圍七次電視金鐘獎、獲頒攝影與非戲劇導演三座金鐘獎,以「動物救援」獲得NPO媒體報導獎【電視報導首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更同時獲得美國【CINE金鷹獎】、美國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以及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兩項大獎與九項優異獎,近年代表作為紀錄片《海》,記錄臺灣近二十幾年來的海洋環境變遷,全片沒有旁白與配樂,以質樸的影像敘事深入海洋。多部作品入圍加拿大、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國、中國、西班牙等各國相關影展。
公民參與類型 在 【公民叮新課綱】為什麼我們要參與公共事務?新課綱028 的推薦與評價
2021年底,四大公投案與王力宏事件互尬場面,到底誰贏誰輸?而這又與公共事務有什麼關係呢?快一起來看看為什麼我們應該要 參與 公共事務吧!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