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Friday。耶穌受難日》🇬🇧英國節日吃什麼?
🙏為太魯閣號罹難受傷的家庭急迫代禱
.
今天週五是英國「復活節4天連假」的開始,也是✝️ 耶穌釘十字架的受難日「Good Friday」。這一天英國人家家戶戶,會吃一種充滿香料及葡萄乾的甜麵包,叫做「Hot Cross Bun(十字小餐包)」,甚至普及到有一首專門的hot cross bun兒歌。
.
「Hot Cross Bun(十字小餐包)」字義上其實不難理解。就是在這一天大家紀念耶穌基督,為我們世人受罪釘在十字架上。傳統上來說,這一天能吃上一個從烤箱出爐,香噴噴熱騰騰充滿各種辛香料香氣的hot cross bun,能帶來一整年好運。💕
.
對於遵守齋戒40天 Lent 的基督徒來說,在昨天也劃下40天句點。今天正式可以吃上麵粉、雞蛋、糖與乾果的日子。跟我之前向大家介紹過「Shrove Tuesday」要正式進入齋戒Lent40天的前一日「Pancake Day」呼應。
.
2021我們Lent的挑戰:我40天完全沒吃洋芋片,老公40天滴酒不沾。(這兩樣是我們Lent前,難以抗拒天天吃的誘惑。)
.
Good Friday傳統上是不能有出遊計畫及慶祝活動的,直到Easter Sunday才能歡樂慶祝。所以我們一家趁著今天🌱 大整理前後花園,把經過整個冬天的院子徹底整理。老公帶著兒子一起除草修剪樹枝,我帶著妹妹草落葉跟拔雜草,還有修剪一些乾枯的花枝,等待春天再次綻放花朵。(限時動態有照片。)
.
傍晚出了超級🌞大太陽,我決定把吃hot cross bun的傳統活動搬到花園裡。先從冷凍庫把事先從waitrose超市訂好的hot cross bunr烤熱,沖上咖啡、準備小農直送的鮮奶。搬出野餐墊,跟孩子們在花園裡曬著太陽,一起紀念上帝為我們釘十字架。獻上感恩!
.
直到剛剛才有機會上網,讀到 #台灣太魯閣號火車出軌 的新聞,心裡滿是震驚跟心痛!這次幾十年來死傷最慘重的一次,願 神能親自安慰所有罹難家屬的心,陪伴他們一起走過傷痛。
.
#英國節日吃什麼 #HotCrossBun #巧克力蛋 #受難日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3的網紅when the cake talks 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Fa Gao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Lunar New Year cakes in Taiwan. In Mandarin, Fa 發 means getting rich and there is a popular idea that the bigger the ...
waitrose麵粉 在 倫敦男子日常 london.nanzh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論是文藝或藝文,我都沾不上邊,非常感謝 #明道文藝 前陣子邀稿,讓我想起高中時因為朋友是校刊社社長,我經常振筆胡亂投稿的日子。《明道》這篇文章已經刊登在 11 月號了。寫疫情底下我如何享受倫敦生活,如何觀察這座新舊交融的美麗城市。應該大多數人沒什麼管道可以讀到,在這邊貼出全文吧:(讀不了這麼多字的,看看照片也行ㄅ
標題:疫情下的老時光、新日常、慢靈魂(寫於九月)
早上出門買菜時,看見地鐵站旁出現了一個好久不見的身影,穿著細格紋襯衫的微胖男子將蔬果擺得整整齊齊:一捆捆鮮綠蘆筍躺平、紫得油亮的圓茄朝氣滿滿、盒裝草莓綻放潤紅,另一側還有金髮阿姨叫賣著黃紅橙藍的鮮花,有點髒亂的車站出口卻在一角鋪展春日。
上一次看見這景象,是六個月以前。
隨著這場大流行病肆虐全球也超過半載,本來已經習慣了空蕩蕩的街頭,如今隨著封鎖政策漸漸鬆綁,反而不太習慣人流再次回返。說來也真奇妙,這位蔬果攤大哥在數間超市的夾擊下不知怎麽生存下去的,右側是中產階級愛逛的 Waitrose、左側是小資族和家庭必備的Sainsbury’s,鄰近還有學生省吃儉用的好夥伴 Iceland,再往前走一點有日本小鋪、韓國超商、土耳其人開設的雜貨店。小小的社區裡,天天上演著零售戰爭。
回想時序入春之際,全城封鎖前夕,倫敦人跟緊了世界潮流也開始到超市囤貨。那時我每天下班趕去採買,換來的是架上稀疏零落的景象,麵粉、義大利麵、雞蛋、衛生紙被掃蕩一空,忽然有種以前在台灣,颱風來臨前大家急忙去儲備糧食的既視感。幾天之後,政府推出新政策,限制每個人購買特定商品的數量,各大超市的 CEO 紛紛發出電子信和社群媒體貼文,希望大家為行動不便的老弱婦孺著想,別買走了他們的所需分量份量。儘管如此,疫情初期往往出了超市,依舊雙手空空,該如何是好?
靈機一動轉而前往不遠處的 Corner Shop(轉角店)
走進店內,孟加拉裔的店主老神在在地望著櫃檯旁的小電視,眼神跟我交會了一秒便移開,我直接走向雞蛋區和衛生用品區,廁紙和盒裝蛋奇蹟似地貨源滿滿,我轉頭問老闆怎麽做到的,他終於露出了微笑:「被你發現這個祕密了。」我隨手抓了幾盒去結帳,回家後趕緊跟朋友們分享這個好消息。過了一陣子後,似乎有許多人跟我一樣也察覺到傳統雜貨鋪的魔力,不少媒體開始推出專題報導,帶領許多大城市裡的千禧一代溫習這個老朋友,BBC 文化版形容這些轉角店是「疫情下的安心慰藉」。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急需重建家園、復甦經濟,各國人民紛紛前來填補勞力缺口,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率先大量登場,接著 70、80 年代又有土耳其、以及當時甫加入歐盟的波蘭加入移民風潮。漸漸地,英國各大城市包括倫敦,小店林立,異國風味遍地開花。然而,對移民族群來說,早期經營轉角店並不容易,當時社會風氣保守、英國人口仍以白人為大宗,種族歧視的現象頻傳,飄洋過海的外來遊子不但在職場上不被接受,就連開個店做小本生意也會遭遇侮辱、打劫。
兩年前,BBC 新聞主持人 Babita Sharma 以出身印度裔轉角店家族的身份,出版了一本關於英國 Corner Shop 的作品。書裡她精準刻寫了南亞家庭在英國社會下所存在的刻板印象,並驕傲地為這些數十年來不眠不休、替社區鄰里服務的轉角店老闆喝彩。Babita 多年來致力於喚起大眾對轉角店的回憶,更曾在 TED 演講上講述這些轉角店如何在多場英國大選中,被兩黨候選人作為選票操作的工具。空間不大的轉角店,被貨品堆得擁擠,不如大型超市的明亮開闊,卻帶領近代英國度過一場場幽暗難關。在移民來臨之前,轉角店便已存在,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前首相柴契爾夫人也來自轉角店家庭,因此它在某些老英國人的心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堅毅存在。
全年無休的 Corner Shop 什麼都賣,有些甚至是 24 小時營業,賣民生用品、菸酒、報紙、蔬果、醬醋油鹽,當然也多少進口家鄉特有的食材,就這樣成了餵養世代、矗立數十年的萬應「柑仔店」。我特別喜歡去那裡挖寶,看看不同家賣的印度咖哩角(samosa)、中東香料、奇異的外來水果或是又大又甜的高麗菜。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外地人來說,初踏英國土地的前幾個月,總喜歡往光鮮亮麗的超市跑,就像以前在台北也偶爾跑去松青或 101 樓下採買異國食材,以為這樣就能沾沾和風洋氣。幾年下來,我漸漸體會到傳統小店的魅力,在疫情底下更是如此。每一個 Corner Shop 都存在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無論對當地居民或是經營者家庭而言,都承載著許多的成長回憶,這是在連鎖超市蓬勃發展的英國社會中,一個令人著迷的元素。
在老時光的對立面上,是新興鮮奇的訂閱消費。
記得兩年前剛搬入東倫敦某一新建大樓的那天,還來不及整理凌亂的家當,推銷員就上前敲門。他來自倫敦這幾年盛行的「蔬菜盒」訂閱新創公司。看起來像大學生的義大利男子熱情介紹,月付一定金額,自由挑選分量份量及食譜,客製化的食材箱就會固定送到家門口,按照隨附菜譜的簡單指示一步一步操作,廚房新手也能端出美味佳餚。對於生活忙碌、不諳烹飪、加上喜好追求新鮮的英國人來說,這樣的服務近幾年十分受歡迎。我最後沒給他捧場,但這幾個月確實也在 IG 上看到不少朋友驕傲地展示自己的廚藝成果。
封城期間外出不便,幸好我原本就趕上了這波訂閱經濟潮,有一陣子都不需要煩惱民生必需品何處買,自從改為居家辦公後,甚至最長達三週都沒踏出家門過。早晨睡醒,微涼五月還需披上薄薄的針織衫,打開門檢查有沒有包裹,可能是咖啡豆、洗衣膠囊、燕麥奶、雜誌、環保衛生紙、或是一大袋白米。初試訂閱消費,是在電商巨人亞馬遜的網站上。剛來唸書的那一年,嚐到了網路購物的便利及美妙,什麼東西都往購物車丟,後來發現結帳時有個「月訂購制享優惠」的選項,便開始估算自己使用特定用品的分量,打開訂閱經濟圈的大門。過了一陣子,覺得這樣實在不環保,便開始上網找了不少主打環保的公司,儘量挑選可回收、可分解的包裝材質,然後將自己的日常生活嵌進了這條新型經濟鏈。英國人鮮少像台灣一樣安裝方正的信箱,郵差快遞會將信件放進家門上的扁長投信口。那包裹怎麼辦呢?這些聰明的生意人便儘量把體積小的產品,做成符合信口的包裝。瘦瘦平平的紙盒內,裝的是百分之百可生物降解的洗碗機膠囊,裝的是倫敦自烘直送的咖啡豆,然後流暢地滑入維多利亞百年老屋的投口。人人都說,倫敦是新舊交融的迷人城市,我眼中的新舊交融,指的不是建築,而是上述這段體驗。
這一年倫敦人的一大收穫,應該就是發掘住家附近的各個公園。
封城稍微解除後,某一次與同事視訊會議時,各自分享近期怎麽度過週末,每個人不約而同地說:走遍家裡附近的綠地。公園是英國都市中極其重要的公共空間,大倫敦地區更有超過一千座公園,整座城市有 43% 都是綠地。作家崔維斯‧艾伯洛便提到,城市中的公園可以被視爲是英國鄉村田野的縮影,提供給都市人一個親近英國郊區的好機會。首相強生在封城初期呼籲大家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但鼓勵大家可以適當前往公園運動。出不了城,無法度假,公園真的成了倫敦人這段期間享受慢活假期的好去處。我住的區域正好在西北倫敦兩大綠地之間,往東走有攝政公園(Regent’s Park)及櫻草花山(Primrose Hill),往北走則有漢普斯德荒野(Hampstead Heath)。因此每到週末,只要去逛個一回,便能感受到有別於囂鬧街廓的閒適風情,這是我認為住在倫敦最英式的生活步調了。
櫻草花山顧名思義有個小山,生長在台灣的你如果見到它本尊一定會撲哧一笑,隆起小丘的海拔高度只有 64 公尺,卻已經是不少倫敦人來這遠眺天際線、欣賞跨年煙火的好位置。為了避免搭大眾交通工具,我第一次嘗試徒步走到那裡,沒想到意外路過了一個從未見過的 ㄇ 字形社區,靜美小屋排排坐好,外觀漆成了色調淡雅的粉藍橙黃,不張揚、不傲嬌。中央有個小公園,穿著飄逸長裙的女孩在椅凳上翻著書頁,對面的老夫婦戴著口罩瞧孫女盪鞦韆,零星幾隻小貓乖乖地讓路人撫摸,我也伸手,忽然一旁的陌生小女孩用英文對我大喊,「你要小心,牠上次抓傷我妹妹!」
又某一日,我去了漢普斯德荒野。漢普斯德是個精緻昂貴的社區,與櫻草山丘區域相同,有不少名人都置產在那。這樣的氛圍,與「荒野」二字確實成了對比。其實它一點也不荒涼,是個佔地 96 萬坪的超大公園,內有露天游泳池及池塘,而且同樣有個不高的小山丘,名為國會山(Parliament Hill),站在制高點上可以將聖保羅大教堂、碎片大廈等地標盡收眼底,整片綠野更是文人墨客汲取靈感的地方。綠蔭結群、老樹聳天,彷彿被一座諾大森林環抱圍繞,偶有薄霧襲上,偶有金光穿透葉縫灑落,瀕臨頹圯的磚橋被綠植喚醒,樹午寐風之下,彷彿能聽到老倫敦鼾息的聲響。噗通一聲,白日夢會被遠處泳客的跳水動作給戳破。
疫情肆虐確實惱人,平時我自認在倫敦的生活適應良好,並無生活在「他方」的彆扭感。然而在這場全球災難底下,島嶼的優異表現自然是讓我特別想家。幸好古老城市是座摩登大都會,有探索不完的街區、有踏尋不完的綠地、有永無止境的人文故事可以窺聽。
吳爾芙曾說:「找不到足以比擬倫敦的另一個地方了。」我是這麼深信著。
_
IG:https://instagram.com/london.nanzh
waitrose麵粉 在 倫敦男子日常 london.nanzh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看著手機每天跳出確診病例通知,天天兩萬的數字實在讓人有點怕,這時候想準備一頓生日大餐怎麼辦?只好親自下海了!
爲了 A 先生的生日餐,這次可說是絞盡腦汁想菜單,我這個人就是很不會做西式料理,加上他是個從小用烤箱長大的英國人,我真的深怕一個不注意,就給他吃一頓操灰搭(臭火焦) 料理。幸好前一陣子 MasterChef 看得多,幾種套路也多少學了一點,不會煮、至少可以說出幾個瞎怕的法文單字,於是很假掰地印了菜單,鋪上桌布、插了花,把陽光斜灑進來的客廳化爲小小 Alfresco,有模有樣地一日限定私廚就這麼開張了。
- 前菜:愛爾蘭海鮮巧達濃湯
這道菜我之前分享過食譜,買條新鮮長棍,喜歡的海鮮丟進去,隨便煮一煮就好好吃。
食譜我是參考長得滿可愛的愛爾蘭主持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vBPHTIemPE
我的食譜:https://weihongtseng.com/2019/08/10/musselchowder/
- 主菜:煎鹿肉(venison),烤迷你胡蘿蔔、烤防風草(parsnips)、醋漬甜椒
英國料理常運用「野味肉」Game meat,包含兔肉(rabbit)、鹿肉(venison)、鷓鴣(partridge)、野兔 (hare)、雉雞 (pheasant) 等等。我跟 A 先生近期履行儘量不買紅肉的環保原則,但為了生日總是可以破戒一下,因此我馬上決定菜單裡一定要有鹿肉。
Game Meat 最好是選擇符合永續理念的賣家,因此我早早就上網比對過好幾家網購肉舖,剛好其中兩家就在附近,我就沒有事先訂購,沒想到當天早上打了電話詢問才知道他們沒進貨,而且這種特殊的肉一定要事先預訂才行。
撲了空,我真的緊張地小鹿亂撞(不是這麼用),沒辦法,只好前往老朋友 Waitrose 買品質也不錯的冷藏包裝版本。
食譜我綜合了 Gordon Ramsay 和 Marcus Wareing 的:
https://youtu.be/05Q_0tkHLxQ
https://www.greatbritishchefs.com/recipes/venison-chocolate-recipe
- 甜點:蘋果奶酥(Apple Crumble),佐香草卡士達醬和鮮奶冰淇淋
英國經典甜點,做起來其實不難,但要小心奶油的溫度要夠低,不然跟麵粉沒辦法好好地在一起。
食譜我參考 Jamie Oliver 的:https://www.jamieoliver.com/recipes/fruit-recipes/apple-crumble/
三道菜忙了半天,做完後我真的對西式廚師們跪下膜拜,真的太累,不過幸好,有人吃得很開心就好。
嗯,以後還是訂餐廳好了,疫情快給我結束。
waitrose麵粉 在 when the cake talks 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Fa Gao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Lunar New Year cakes in Taiwan. In Mandarin, Fa 發 means getting rich and there is a popular idea that the bigger the crack on the top of the cake, the richer you will be this year.
I hope it's not too late to share the recipe of Fa Gao. It is really simple, delicious, vegan, and oil-free!
為了證明發糕真的很容易做,這次就請從來沒做過發糕的小英下海來試試看,雖然他一開始似乎不情不願,但剪片的時候發現他其實很樂在其中哈哈哈。
影片裡小英的發糕沒有發的很大(雖然他覺得很成功哈哈哈),但這食譜是沒問題的。(可以去我IG看我做的版本)
👉🏻 材料 Please prepare:
- 150g 低筋麵粉 flour (the flour for cakes and pastry. I use the "extra fine sponge flour" from Waitrose).
- 100g 黑糖 brown sugar (I prefer to use a Taiwanese brand, but anything goes)
- 130g 熱水 hot water
- 8g 泡打粉 baking powder
- 模具 cup cake cases and similar size cups/moulds etc.
👉🏻 步驟 Steps:
1. Mix the sugar and water until the sugar has dissolved 混合熱水與黑糖,直到黑糖完全溶解
2. Mix the flour and baking powder, and sieve them into the syrup 泡打粉與麵粉過篩加入黑糖水中
3. Pour it into the mould (I used cupcake paper cases and put them into a teacup of the same size) 麵糊倒入模具 (有些食譜說可以靜待一下讓泡打粉作用再蒸,我自己實驗結果是立刻蒸與靜置過後再蒸沒有太大不同)
4. Use a knife/needle to draw a cross on the top 用針沾油在麵糊上畫十字
5. Use a steam pot to steam the batter for 15 mins (high heat) 放入蒸鍋蒸15分鐘
傳統上發糕要加入比例不等的米粉或米漿,蒸出來之後的糕點散發出迷人的米香。但我這次分享給大家的是純麵粉的食譜,原因是我暫時沒有合適的機器或石磨把米打碎,外面買的現成米粉味道也不是很好,所以乾脆只加麵粉。
堅持要有米粉的讀者,可以嘗試在以下食譜粉類的部分改成25%米粉+75%的麵粉,一樣會成功。
由於我第一次製作發糕的時候就發的蠻成功的,裂口開開看起來很療癒。我就一直認為這是一道非常容易製作的糕點。我爸拿去家族群組分享我的發糕成果,長輩稱讚做得很好,我當時很疑惑這到底有什麼好稱讚的,不是大家隨便做都會成功嗎?
後來我發現,原來還是有蠻多網友跟朋友有製作發糕失敗的經驗,這一個多月收到很多訊息問我是怎麼做的(其中不乏專業人士)
那我就來分享一下我的幾個心得:
科學方面,我受益於民雄高級農工的科展研究〈發糕膨發條件之探討〉良多,裡面把發糕的膨發原理描述的很清楚。 我想做發糕為什麼不膨,真的有許多眉角需要注意。
心靈方面,做發糕其實也是蠻看人品,就算是一樣的食譜與操作工具,做了這麼多次,也還是無法做到百分之百都膨得很美。掌握科學原理之餘,我想做發糕也是需要心誠則靈。我入鍋蒸之前都稍微祈禱一下,用念力請發糕開花。
幾個製作發糕的重點整理給大家:
1.麵粉的選擇:
我使用專門製作海綿蛋糕的低筋麵粉,裡頭有添加微量膨發原料。在英國的大家我推薦購買等待玫瑰Waitrose的 "extra fine sponge flour" ,其他地區我就不知道要用什麼粉比較好。 提醒一下,每款麵粉的吸水性不同,所以就算完全照我的比例,使用不同麵粉,可能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2.開十字花秘訣:
要讓發糕開的美美的十字花,入鍋蒸之前我會用烤肉串針(或牙籤)沾油在麵糊上畫十字。你不畫發糕也一樣會發,但想要爆裂的整齊,有畫十字的通常比較好看。(等同磅蛋糕製作會在麵糊上畫一條線,讓烤出來裂痕更美觀一樣道理)
以前在餐廳工作,跟著主廚做麵包,麵包發酵前他一定會在麵團上畫十字,說這樣是保佑麵團發得起來。發糕沾油畫十字除了實務面真的有幫助,心靈面上也有喔。
3. 蒸鍋:
我使用蒸鍋不使用電鍋。蒸鍋蒸發糕比起電鍋更能掌握火力,加上透明的蓋子也可以觀察發糕內部的狀態。
請務必注意,蒸發糕前的水最好是已經沸騰(烤箱預熱的概念),蒸煮過程的火力也不能太小。火小發糕不會開花。
4.泡打粉:
發糕沒有添加雞蛋,要讓他膨脹的關鍵就是泡打粉(也有人用酵母)。泡打粉請注意不要過期變質,不然你的發糕是完全發不起來的。
還有小蘇打粉不能代替泡打粉製做發糕,不然會有很可怕的鹼味。
5.發糕的模
我使用杯子蛋糕的紙杯,外層再套上相似大小的茶杯,若只有紙杯會被蒸汽弄的軟爛。 單純使用一般容器的話也不是不行,但請注意可能會有沾黏的問題。
你也可以使用矽膠材質的杯子蛋糕模,這就可以直接入鍋蒸,不用擔心材質軟爛的問題。
#發糕 #fagao #getrichcake #happylunarnewyear #lunarnewyear #vegan #純素甜點
waitrose麵粉 在 英國太太- 法包麵粉.百佳有售 的推薦與評價
我上司食左天酵麵包(sourdough)好幾年,閒時佢都有整包,誠意推薦我用Waitrose 超強白麵粉,效果非常滿意,搓粉時強韌有力、筋性超強。香港百佳有售.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