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咫尺地球🌍】2019年國際大事,如何從香港解讀?
2019年終結,在過去一年,香港大事和國際大事罕有地連成一線,世界各地結成蝴蝶效應,也處處反映科技發展已改變了人類政治進程,令一切變得不再遙遠、不再離地。就中顯示的十大趨勢,可概括如下:
1. 香港的「反送中」運動發生前後,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地區,也發生了大大小小的不同抗爭,不少受到「香港模式」啟發,例如智利、伊拉克、黎巴嫩等。雖然這些抗爭目標各不相同,針對的政權由左至右、由民主至獨裁,但運動都有不少共通點,例如普遍反映對傳統精英(包括反對派精英)的不信任,傾向由下而上、無大台組織,往往直指最深層結構性問題,即使獲得階段性勝利、甚至政府首腦下台,運動還沒有停止。抗爭者廣泛利用資訊科技策劃行動,除了更難捉摸,也令一個個的虛擬國度逐步建立,進一步減低了抗爭者對現實妥協的誘因。這是一個成型中的「永續抗爭」模型,世界會從此不一樣。
2. 世界各地兩極化趨勢持續,例如美國總統特朗普一方面被民主黨主導的眾議院彈劾,在自由派口中聲名狼藉,另一方面卻逐步消化了共和黨黨內反對派,以無黨內對手姿態競逐明年連任,國內空前撕裂。英國脫歐公投後亂局未止,終於在首相文翠珊下台、約翰遜大比數贏得大選後漸見曙光,明年正式脫歐可期,但內部大撕裂同樣未見終點,還可能引起蘇格蘭分離主義等挑戰。年底德國政壇也現危機,默克爾不連任後的明年大選充滿暗湧,左右兩大非主流政黨綠黨、另類選擇黨居然位居民調二、三位;走中間路線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再受黃背心挑戰,群眾不斷反映對社會制度的失信。這些都反映在互聯網世代,二元對立、中庸之道被揚棄,已成為普世現象,包括在香港。
3. 全球逐步出現新冷戰局面,雖然沒有舊冷戰時代般壁壘分明,依舊你中有我,但威權主義Vs自由主義這兩種價值觀,逐步成為正面競爭的兩陣意識形態,年底中國、俄羅斯、伊朗這三大美國對手舉辦聯合軍演,就有相當象徵意義。美國總統特朗普雖然以「做deal」主導外交,但和中國的貿易戰、退出中程導彈條約以方便和俄羅斯軍備競賽、不斷對伊朗施以進攻威嚇、乃至對北韓金正恩時談時喊打,都為未來一代的新冷戰思維奠下基礎。中俄伊朝等國近年愛國主義高漲,不斷以此調控內部危機,未來借用「外國勢力」處理內部問題勢不可擋,新冷戰隨時假戲真做,很容易擦槍走火。
4. 中美兩國自建交以來,2019年關係空前繃緊,不少結構性問題被充份暴露,例如年頭華府正式提控華為孟晚舟,被普遍看成中美科技戰白熱化;反反覆覆的貿易談判,不會輕易出現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美國朝野卻已達成中國是最大競爭對手的共識。香港、台灣、新疆等問題夾雜其中,美國政客紛紛爭奪這些議題的話語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台北法案》、《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等相繼通過,變局陸續有來,中美兩國的全方位交流已明顯受影響。身處漩渦中心的香港人,更需要認清大局而自處。
5. 年前異軍突起的伊斯蘭國(ISIS)隨著領袖巴格達迪被殺,今年正式覆滅,但其實只反映中東進入新的代理人戰爭時代。俄羅斯扶植的巴沙爾取回敘利亞大部份控制權,美國則默許土耳其奪取昔日的反ISIS盟友庫爾德人地盤,只是由巴爾幹式分裂,回到比較清晰的大國棋局,庫爾德人無奈又一次成為最大輸家。但全球反恐形勢並未因而受控,斯里蘭卡、紐西蘭等先後發生死傷枕藉的恐怖襲擊,前者依然由ISIS承認責任,後者則源自互聯網上的極右思潮,乃至出現社交媒體直播殺人,反映在互聯網時代,杜絕由下而上的恐怖襲擊,幾不可能。
6. 各國雖然邁入新冷戰,但也有共同對手,特別是逐漸尾大不掉、富可敵國、影響力也可敵國的資訊科技巨頭。Facebook月前被美國罰款天文數字的50億美元,原因是違反資料保護,但並非個別例子;各國資訊科技公司只是化整為零,繼續把電子管理發揚光大。如何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管理未來社會(在自由國家),乃至作出更有效監控(在威權國家),成為大小企業的熱門研發內容,各國政府只能亦步亦趨。中國除了加強補貼華為在5G時代的競爭、努力開拓歐洲市場,國內各種提案例如搞「由上而下區塊鏈」、草擬「密碼法」等,都反映了以大數據輔助威權政體的決心。
7. 《時代雜誌》選出瑞典少女Greta Thunberg為年度風雲人物,壓倒公眾投票得票最高的香港抗爭者,畢竟因為今年發生了不少和氣候變化有關的大事,連結在一起,警示深遠。例如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巴西亞馬遜森林、澳洲森林相繼發生生態災難性大火,威尼斯滅頂水災,南北極冰川持續融化,都令環保逐漸成為整合全球左翼抗爭者的最大綱領。德國綠黨在國內民調支持度出現歷史性新高,只是環保政治主流化的先聲。
8. 巴黎聖母院、沖繩琉球王宮先後遭逢大火,鄰近文明圈的深切關注,可見古蹟保育已成為現代社會核心價值;古蹟復原工程據說都參考了電腦遊戲或數據庫,也令VR、AR走入日常生活邁進一大步。從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對古蹟被破壞的反應,可見不同世代對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可變、什麼不可變一類問題,已現鴻溝;新生代更接受變幻才是永恆,也認為物質性的東西總能重生,這正是全球進入「後物質時代」又一表象。
9. 社會逐漸被資訊科技改造,「無條件基本工資」(UBI)這概念也得到發展。例如美國出現首位亞裔總統候選人、來自台灣的楊安澤,以UBI為基本政綱,引起一股小旋風,也令各地華人社會加強了思考;英國工黨也將UBI列入2019年大選政綱,雖然大敗,但利物浦、錫菲等城市,依然對UBI躍躍欲試。香港媒體不大關注這發展,但隨著不少工作無可避免地將被科技取代,人類經濟、社會模式肯定大變,以UBI釋放自由創造力,還是繼續盲目追求GDP與和諧穩定,正是新冷戰兩大意識形態體系之爭。
10. 在過去一年,香港人的國際視野大增,經過切膚之痛,終於明白到香港人的命運和國際格局息息相關。美國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英國對BNO身份地位的重新討論等,反映了其中一面;北京加強對「顏色革命論」、「外國勢力論」的操作,將運動聯繫到基本法23條,又是另一面向。北京提名的香港前警務處長曾偉雄,落選聯合國要職,明顯與香港問題國際化有關;其後特區政府卻又推薦五名建制青年到聯合國實習,也是爭奪國際話語權之舉;同時海外香港人群體則逐漸成型,成了本土香港人的天然戰略縱深。這樣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鑄造了新一代國際香港人,這也是香港得以渡過難關、在世界長存的最大憑藉。
明報筆陣,2019年12月30日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7萬的網紅真電玩宅速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有句名言,科技來自於色慾。自從VR技術開始成熟之後,當然有許多奇怪的作品問世,但是也讓許多人不斷想像這個新科技,能如何為大家帶來更多的感官娛樂呢? 最近STEAM上面出現一款遊戲叫做《戳戳VR》,目前看到的畫面只有一個VR女孩子在對玩家戳戳,這種遊戲有搭配VR頭盔當然不稀奇,但《戳戳VR》可是能夠...
「vr背心」的推薦目錄:
- 關於vr背心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vr背心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vr背心 在 柳俊江 Lauyeah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vr背心 在 真電玩宅速配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vr背心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vr背心 在 陳儀君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vr背心 在 【機迷福音】觸感VR背心Hardlight Suit,感受你給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vr背心 在 哈哈哈好啊如果有拿到產品的話 的評價
- 關於vr背心 在 還記得《頭號玩家》嗎?這就是那款真實版VR 背心 - PTT新聞 的評價
- 關於vr背心 在 【CES17】VRsenal推出步槍與背心套組「VR-15」 強化你在 ... 的評價
vr背心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沈旭暉咫尺地球🌍】2019年國際大事,如何從香港解讀?
2019年終結,在過去一年,香港大事和國際大事罕有地連成一線,世界各地結成蝴蝶效應,也處處反映科技發展已改變了人類政治進程,令一切變得不再遙遠、不再離地。就中顯示的十大趨勢,可概括如下:
1. 香港的「反送中」運動發生前後,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地區,也發生了大大小小的不同抗爭,不少受到「香港模式」啟發,例如智利、伊拉克、黎巴嫩等。雖然這些抗爭目標各不相同,針對的政權由左至右、由民主至獨裁,但運動都有不少共通點,例如普遍反映對傳統精英(包括反對派精英)的不信任,傾向由下而上、無大台組織,往往直指最深層結構性問題,即使獲得階段性勝利、甚至政府首腦下台,運動還沒有停止。抗爭者廣泛利用資訊科技策劃行動,除了更難捉摸,也令一個個的虛擬國度逐步建立,進一步減低了抗爭者對現實妥協的誘因。這是一個成型中的「永續抗爭」模型,世界會從此不一樣。
2. 世界各地兩極化趨勢持續,例如美國總統特朗普一方面被民主黨主導的眾議院彈劾,在自由派口中聲名狼藉,另一方面卻逐步消化了共和黨黨內反對派,以無黨內對手姿態競逐明年連任,國內空前撕裂。英國脫歐公投後亂局未止,終於在首相文翠珊下台、約翰遜大比數贏得大選後漸見曙光,明年正式脫歐可期,但內部大撕裂同樣未見終點,還可能引起蘇格蘭分離主義等挑戰。年底德國政壇也現危機,默克爾不連任後的明年大選充滿暗湧,左右兩大非主流政黨綠黨、另類選擇黨居然位居民調二、三位;走中間路線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再受黃背心挑戰,群眾不斷反映對社會制度的失信。這些都反映在互聯網世代,二元對立、中庸之道被揚棄,已成為普世現象,包括在香港。
3. 全球逐步出現新冷戰局面,雖然沒有舊冷戰時代般壁壘分明,依舊你中有我,但威權主義Vs自由主義這兩種價值觀,逐步成為正面競爭的兩陣意識形態,年底中國、俄羅斯、伊朗這三大美國對手舉辦聯合軍演,就有相當象徵意義。美國總統特朗普雖然以「做deal」主導外交,但和中國的貿易戰、退出中程導彈條約以方便和俄羅斯軍備競賽、不斷對伊朗施以進攻威嚇、乃至對北韓金正恩時談時喊打,都為未來一代的新冷戰思維奠下基礎。中俄伊朝等國近年愛國主義高漲,不斷以此調控內部危機,未來借用「外國勢力」處理內部問題勢不可擋,新冷戰隨時假戲真做,很容易擦槍走火。
4. 中美兩國自建交以來,2019年關係空前繃緊,不少結構性問題被充份暴露,例如年頭華府正式提控華為孟晚舟,被普遍看成中美科技戰白熱化;反反覆覆的貿易談判,不會輕易出現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美國朝野卻已達成中國是最大競爭對手的共識。香港、台灣、新疆等問題夾雜其中,美國政客紛紛爭奪這些議題的話語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台北法案》、《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等相繼通過,變局陸續有來,中美兩國的全方位交流已明顯受影響。身處漩渦中心的香港人,更需要認清大局而自處。
5. 年前異軍突起的伊斯蘭國(ISIS)隨著領袖巴格達迪被殺,今年正式覆滅,但其實只反映中東進入新的代理人戰爭時代。俄羅斯扶植的巴沙爾取回敘利亞大部份控制權,美國則默許土耳其奪取昔日的反ISIS盟友庫爾德人地盤,只是由巴爾幹式分裂,回到比較清晰的大國棋局,庫爾德人無奈又一次成為最大輸家。但全球反恐形勢並未因而受控,斯里蘭卡、紐西蘭等先後發生死傷枕藉的恐怖襲擊,前者依然由ISIS承認責任,後者則源自互聯網上的極右思潮,乃至出現社交媒體直播殺人,反映在互聯網時代,杜絕由下而上的恐怖襲擊,幾不可能。
6. 各國雖然邁入新冷戰,但也有共同對手,特別是逐漸尾大不掉、富可敵國、影響力也可敵國的資訊科技巨頭。Facebook月前被美國罰款天文數字的50億美元,原因是違反資料保護,但並非個別例子;各國資訊科技公司只是化整為零,繼續把電子管理發揚光大。如何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管理未來社會(在自由國家),乃至作出更有效監控(在威權國家),成為大小企業的熱門研發內容,各國政府只能亦步亦趨。中國除了加強補貼華為在5G時代的競爭、努力開拓歐洲市場,國內各種提案例如搞「由上而下區塊鏈」、草擬「密碼法」等,都反映了以大數據輔助威權政體的決心。
7. 《時代雜誌》選出瑞典少女Greta Thunberg為年度風雲人物,壓倒公眾投票得票最高的香港抗爭者,畢竟因為今年發生了不少和氣候變化有關的大事,連結在一起,警示深遠。例如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巴西亞馬遜森林、澳洲森林相繼發生生態災難性大火,威尼斯滅頂水災,南北極冰川持續融化,都令環保逐漸成為整合全球左翼抗爭者的最大綱領。德國綠黨在國內民調支持度出現歷史性新高,只是環保政治主流化的先聲。
8. 巴黎聖母院、沖繩琉球王宮先後遭逢大火,鄰近文明圈的深切關注,可見古蹟保育已成為現代社會核心價值;古蹟復原工程據說都參考了電腦遊戲或數據庫,也令VR、AR走入日常生活邁進一大步。從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對古蹟被破壞的反應,可見不同世代對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可變、什麼不可變一類問題,已現鴻溝;新生代更接受變幻才是永恆,也認為物質性的東西總能重生,這正是全球進入「後物質時代」又一表象。
9. 社會逐漸被資訊科技改造,「無條件基本工資」(UBI)這概念也得到發展。例如美國出現首位亞裔總統候選人、來自台灣的楊安澤,以UBI為基本政綱,引起一股小旋風,也令各地華人社會加強了思考;英國工黨也將UBI列入2019年大選政綱,雖然大敗,但利物浦、錫菲等城市,依然對UBI躍躍欲試。香港媒體不大關注這發展,但隨著不少工作無可避免地將被科技取代,人類經濟、社會模式肯定大變,以UBI釋放自由創造力,還是繼續盲目追求GDP與和諧穩定,正是新冷戰兩大意識形態體系之爭。
10. 在過去一年,香港人的國際視野大增,經過切膚之痛,終於明白到香港人的命運和國際格局息息相關。美國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英國對BNO身份地位的重新討論等,反映了其中一面;北京加強對「顏色革命論」、「外國勢力論」的操作,將運動聯繫到基本法23條,又是另一面向。北京提名的香港前警務處長曾偉雄,落選聯合國要職,明顯與香港問題國際化有關;其後特區政府卻又推薦五名建制青年到聯合國實習,也是爭奪國際話語權之舉;同時海外香港人群體則逐漸成型,成了本土香港人的天然戰略縱深。這樣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鑄造了新一代國際香港人,這也是香港得以渡過難關、在世界長存的最大憑藉。
明報筆陣,2019年12月30日
vr背心 在 柳俊江 Lauyeah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早晨超長文一讀(讀完可能已經放lunch),對於理解現時的社會環境,提供了很好的洞見。
[#沈旭暉隨緣家書📖:極長文慎入] 香港的《逃犯條例》爭議,延伸出青年衝入立法會大樓一役,和曠日持久的各區遊行示威及衝突,不同立場的朋友,自然有不同觀感。但政府在同溫層以「被洗腦」、「收了錢」、「外國勢力」評論前,總應該易地而處,並了解這是國際大趨勢的一環,就會明白這今日香港的一切,不過反映了全球「後物質時代」的到來,新生代和數十年前「物質時代」成長的一代,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而且因為資訊科技的發展,和香港的獨特情況,矛盾不過是剛剛開始。假如任何人以為一支警隊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局勢只會朝徹底的悲劇發展。
我們無須深究「後物質時代」這類名詞,而且名詞其實並不新,早在五十年前,就由今天的殿堂級政治學者Ronald Inglehart提出。簡單來說衣食足才會知榮辱,假定當一個世代成長時朝不保夕,追求基本經濟需要,就是人生的一切,由此而生陪伴終生的價值觀,相信賺錢養妻活兒「四仔主義」就是所有責任,認同任何能夠保障賺錢環境的強大國家和法規,現在的一切「存在就是真理」,每天都在盼望「收成期」。但到了下一個世代,由於社會的物質生活已相對富足,即使解決了「土地問題」,也不代表解決了一切,新一代會轉而追求民主、人權、自由、尊嚴等價值觀。就算不談這類普世主旋律,很多朋友除了年輕人、還包括不少同輩翹楚,都在體制下感覺不被重視,尊嚴受損,這是客觀存在的「情感政治」。
不少前輩始終就是一句回應:「總之衝突就是不對,為甚麼要犧牲社會穩定,追尋一己理想這麼自私?」然而所謂的「社會穩定」,是不能大而化之的,必須更細緻地談論。我們在香港式宏大敘事的「社會穩定」,是不是只關注上一代價值觀和精英階層,而未有顧及新一代?而「穩定」本身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心靈和價值觀的。作為示威主導力量的青年,也許是物質、心靈皆呈現危機,但情感危機比物質匱乏更嚴重。就算明天集體能「上樓」,他們的抗爭性格也未必會減退,就算不是在前線,也會用其他方式參與,直到範式轉而出現那一天。這波運動超越了通過「佔領中環」爭取真普選的單一範疇,而直接追求更高一層的價值觀;前者不少朋友會不同意「佔領馬路」和「爭取民主」的關係,後者卻直接呼喚每人心中最深層的信仰,因此雖然衝突更多,得到的共鳴和支持卻更廣泛,這正是單純強調「總之衝突就是不對」的一代人難以理解的。
由五四運動、英國脫歐到AO抗爭:「後物質主義」,沒有想像中離地
要回應「為甚麼要挑戰社會穩定來爭取理念」這問題,我們不妨先參考三個古今中外,彷彿風馬牛不相及,但本質一脈相承的案例:
1. 在香港的《逃犯條例》爭議期間,參與群眾包括身旁大量中間偏建制的傳統精英,他們不會負責衝進立法會,但在各自的崗位挑戰自己相屬的制度。例如有在外資投行或中資銀行工作的高層朋友私下捐錢支援,甚至在內部抵抗機構的政治動員任務;又有政務官朋友用種種方式表達對政府處理修例行為的反對,親自撰寫反對政府DQ議員的樣板官僚信供網民修改呈交選舉管理委員會,並通過筆者這樣的友好社交媒體廣傳,讓社會不斷理解內部討論過程的獨裁與粗疏。坦白說,這些朋友都違反了狹義的專業守則和「政治中立」、顛覆了各自的秩序,而且間接損害了自身的物質利益,但他們知道根據所謂「行之有效」的既定程序,改變不了政府與中資銀行,動搖不了潛規則;他們雖然高薪厚職,卻感到自己精神蒼白,甚至認為對下一世代有所虧欠,亦慢慢明白自己對社會的官方主流價值觀(if any)有所不滿。
2. 英國脫歐公投後,政壇從未穩定,目前執政保守黨內正進行新一任首相選舉,根據YouGov的民調,保守黨員的取態非常值得研究:他們當中的61%認為,就算脫歐會「嚴重損害」英國經濟,也應該落實脫歐,反對的只有29%;63%及59%認為就算脫歐令蘇格蘭及北愛爾蘭獨立,「分裂國家」回到小英格蘭,還是要進行;有54%保守黨員甚至認為,就算脫歐摧毀自己所屬的保守黨,也必須支持。這樣的「焦土」邏輯,顛覆了「留歐派」的一個主要理據,就是公投時「脫歐派」誤導脫歐能改善經濟,才令公投通過,但事實卻是不少人的選擇是以「後物質」凌駕「物質」,為了自己相信的理念、尊嚴,自願承擔物質生活的風險。
3. 百年前的五四運動期間,學生也有溫和派和激進派,後來的歷史學家傅斯年是當時的溫和學生代表,左翼學生領袖匡互生屬激進派,並帶領示威學生燒毀了被指「親日賣國」的交通部長兼財政部長曹汝霖的大宅,毆打在場的駐日公使章宗祥,史稱「火燒趙家樓」。北洋政府即時反應是「嚴懲暴徒」,但後來在群眾壓力下,釋放了全部學生;匡互生則獲毛澤東高度推崇為「革命苦行僧」,正是他後來提拔沒有大學學位的毛澤東為教師,間接影響了中國歷史。這些學生都是全國精英,北洋政府的管治也有其社會秩序可言,但學生相信根據官方程序,不可能令外交政策改變,同時相信即使一時改變不了,也要通過通過挑戰「物質秩序」,向全國傳達「後物質」訊息。因為比起衣食住行,外交問題和國家尊嚴,自然是一般大眾較難觸摸 (特別是北洋時期,中國作為現代民族國家仍然在建構初期),但學生堅信國族尊嚴比起個人安危、利益更重要。每年參與愛國團體紀念五四的長輩,如能勿忘初心,就會明白「後物質」總有比物質重要之時。
這些案例之間、與香港的抗爭青年之間,自然存在大量不可比性,但都反映了一點:經濟溫飽、社會穩定、「存在就是真理」,並非所有人全天候必然選擇。每人由「物質」轉向「後物質」追求的臨界點都不一樣,共同點卻是當他們意識到現有的穩定秩序,正正是破壞種種「後物質」追求的同一秩序,盲目做一個模範生,同時等同性格分裂的摧毀自己的理想;而秩序內部容許的渠道,根本不可能改變那個秩序本身,頂多是形式主義的小修小補。於是他們慢慢發現,追求的意識形態和理念,根據循規蹈矩的政府框架,贏的機會永遠是零;今天建制要捍衛的物質世界,和自己追求的後物質世界接近完全對立,既得利益之外的一大群人,只會被追求「物質穩定」的一代無限期壓抑,唯有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結果,「物質世界」的秩序被衝擊的視角效果,又令上一代躁動不安,加強以「廢青搞亂香港」的文攻武衛回應。整個社會如何回應這種嚴重撕裂,選擇王道還是「群眾鬥群眾」的歪道,全賴當權者一念之間的抉擇。
十點代表未來的「後物質年代」:It’s Just the Beginning
「後物質少年」不一定是少年,也包括了任何不願接受「四仔主義」、不甘心被一層價值嚴重扭曲的房子綑綁一生的同代人,與及追求思想自由多於純物質享受的成年人。雖然矛盾不是今天才出現,但隨著全球化來臨、資訊科技發展、國際關係變幻,即使不認同這些追求的朋友,也應該正視客觀現實:物質時代屬於過去,後物質時代屬於未來,後者數十年內會逐漸成為主流,以有限度的物質衝擊前者,會得到越來越多理解和認同。就像香港的衝擊立法會事件,並不如不少長輩所料,會令民情逆轉和喪失支持。為甚麼?
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十點觀察,這也是滲入未來學的「國際關係2.0」和物質時代的「國際關係1.0」差異所在:
1. 已沒有甚麼可以再輸:當物質的winners,也是losers
在昔日社會,社會結構的穩定、和物質世界的穩定,隱隱然是掛鉤的,因此上一代常常假設,唯有生活基本富足、個人又「九唔搭八」的「廢青」,才會追求理念。這理論忽略了全球化時代以來,資本主義令社會進一步兩極化,真正控制資源的一群,只屬於收入最高的0.1%,令不少集齊「四仔」任務的傳統中產、專業人士,都失去了本來在社會應有的地位,有車有樓、反而對社會更不滿;青年看到他們的上一代也不外如是,何況連上一代的位置也得不到,自然不覺得有任何希望。不少人以為特朗普一類極右政客、與及其激進「另類右派」支持者都是「losers」,其實不少物質上相當富有,也有如律師或大學教授專業人士,根據傳統定義都是「winners」,只是他們自覺不能達到自身的理念(例如自尊、公平),轉而認同自己是「弱勢」,就像前述那些情願英國經濟政體倒退、也要脫歐的保守黨員一樣。隨著全球化令資源累積在極少數人手中,不管有多少資產、也自居弱勢的人會越來越多,更因他們對「物質世界」的優劣瞭若指掌,當連他們也對社會制度失去希望,他們對衝擊社會制度的接受程度,自然比一般人大。
2. 與(鄺)神同行之後:當傳統精英只重利益,不再彰顯價值
《英國政治與國際關係期刊》新近發表了一個研究,指過去不少英國首相均表明與社會「同行」,但當比較政綱與施政,卻發現句句落空,結果令反政治、反制度成為青年的最後選擇;歐洲綠色力量的崛起,即為後物質主義的典型。上一代相信,政府施政未能解決經濟問題,他們認定「年青人沒有責任心及同理心,只顧目的不論後果」,但其實傳統精英表面吸納年輕人的意見,但理念上並沒有與他們「同行」,才是動盪根本。就像法國的「黃背心運動」,光譜上居然同時得到極右領袖馬琳勒龐和極左領袖梅朗維支持,參加者雖然被燃油稅、富人稅等號召上街,但其實都在追求各自的後物質理念,不滿中間妥協的政府,唯有社交媒體能成為共同身份認同。鄺俊宇在反《逃犯條例》運動成為代表人物,被認為不像民主黨前人般只計算選票,願意承擔支持激進行動的風險而不切割,加上來自草根、非傳統精英出身,又是網民熟悉的愛情治癒系KOL,當上「後物質少年」代言人,自有其原因。
更典型的還是衝進立法會後發表演說的港大畢業生梁繼平,他港大畢業後到華盛頓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可說是後物質少年中的精英,以「青年是loser所以作反」的邏輯,就無法理解他的行動。無論是否認同其行為,都不能否定他在嘗試通過激進行動喚醒社會的後物質思維,其行動不是為了某些具體利益,而對個人利益甚至是自毀型的。至於有年輕人輕生明志,變成烈士,更是大部份「物質老人」無法理解的外星物種,卻因真的出現了並成為風氣。以這些案例,再回看我這一代身邊的一群奇人異士,特別是我身旁那些已經經濟自主、有了社會位置、而依然在各自崗位努力的朋友,大數據、智慧地圖、機械學習、人工智能都俯拾即是,就明白每人心理始終有一個夢,只是在日常生活不顯露出來而已。
3. 虛擬世界:當抽象概念化為現實
根據物質世界的定律,一些東西受制於客觀現實主義,爭取不了、就是爭取不了,這也是不少傳統學者、運動前輩對抗爭的思維,因此會不斷根據自身經歷,提議青年只應爭取客觀限制下能爭取的事,即所謂的「又傾又砌」到運動要「見好就收」。數年前就說過,根據現實主義,成功爭取某些訴求的機會接近零,但是根據建構主義,卻恰好相反,這是成功的希望所在。雖然我們談過不少建構主義概念,認為只要改變規範、常態,最終也能改變現實,但對不少人而言,這始終太抽象,也太漫,當時不少朋友不認同,認為是太消極,但這正是水滴石穿的關鍵。
何況今天的互聯網3.0世界,提供了一個對「物質世界」有效的替代品:上一代認為那是和現實脫鉤的虛擬世界、是「假」的,但對未來世代而言,現實世界才是真正的「假」,虛擬世界卻越來越「真」。在現實世界即時爭取不到的理念,在虛擬世界卻能凝聚龐大社群,成為主導意識形態,參與其中,能夠得到價值觀的滿足、龐大群體的認同和實踐自我的肯定,這些都是在現實世界不能獲得的。何況在互聯網的點擊率經濟,廣傳的虛擬內容也能變成經濟產業鏈,虛擬的掌聲也能化作實質影響力,只要在這個世界成功爭取,就是在現實世界撼動不了,也比甚麼都不做符合人性。換句話說,平日我們看見不少人的衣食住行、按章工作,只是看見他們的肉身;他們的靈魂,卻早已在另一個空間生活,能夠改變「現實世界」的時空固然最好,但就是改變不了,也有了另一個世界的關懷,不會再覺得自己是零,相信只要略盡綿力,自然「好人一生平安」。後物質世界的成熟,從此有了自己的「超穩定結構」,和長輩橫行的現實世界,逐漸成為平行時空,直到上一代人「壽終正/內寢」為止。
4. 後物質身份認同:從《魔獸世界》案例談起
上一代相信社交網絡是信任的基礎,有生意往來的比只見過面的可信,有共同組織背景的比外來人士可信,因此晨運客比不常見面的兒女可信,擺街站的比空降下來的可信。然而,在後物質時代,即使大家在現實生活中很忙、素未謀面,也可以因為共同的目的及價值,成為一生摯友,產生比起物質關係更穩固的聯繫。我們不妨參考這個活生生的故事︰2014年,一名《魔獸世界》的忠實玩家Mats離世,這位因為身體殘障而不曾離開奧斯陸家中地庫的玩家,其葬禮卻有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國籍、不同階層的人前來悼念;他們在現實世界均不曾認識Mats,卻因為同屬一個名為「Starlight」的公會,因為「魔獸世界」彼此相遇,最終在現實世界集合,紀念這位名為Lord Ibelin Redmoore的公會成員。這種身份認同,不是上一代可以理解,也不是上一代以利益分化可以瓦解。回到現實,蘇丹情報部門去年已滲透反政府人士網絡,希望瓦解他們的團結,最終適得其反,因為那份身份認同過了臨界點,是能夠超越物質利益語言的。
5. 烈火青春2.0:突破地理限制的Nomad與VR
近年世界各地的運動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少在虛擬世界的積極參與者,都無須身處現實世界的現場,但他們的「集氣」,卻能為現場的同路人提供足夠底氣。由於他們沒有傳統政治枷鎖,對抗爭目標的問題旁觀者更清,往往能突破前人不敢想的潛規則:在過去兩個月,全球不少媒體把蘇丹、香港抗爭相提並論,原因之一,正是兩者都是由「後物質身份認同」主導運動。其實上一代人也不是不懂這概念,例如八十年代的經典新浪潮港產片《烈火青春》,英文名就是「Nomad」,講述當時迷茫青年的漂泊心境,最終甚至聯繫上日本赤軍,我第一次看這電影時已是千禧年代,對湯鎮業與夏文夕電車上的一幕,至今難忘。
今天不同的只是,身份認同能通過網絡突破地域阻隔,此所以散居世界各地的香港人和後代,只要心生同一認同,都在參與反《逃犯條例》運動,他們可以通過文宣、登報、起連儂牆、翻譯媒體報道等,「以自己方式參與運動」;就像只要在網上社交媒體尋找「#BlueForSudan」、「#TurnTheWorldBlue」等hashtag,不同的圖片、直播視頻、演講等就會直接呈現面前,你是否在蘇丹、是否知道巴沙爾為何人,其實不再重要,因為直播影片及圖像,足以填充個人情感體驗的「虛擬真實」(VR)。質疑這一切又是外國勢力支持的長輩,恐怕確是活在另一個時空,而又不願意正視時代已改變,令人欷歔。在可見將來,「後物質」可能逐漸比「物質」更能觸動人,以虛擬的「第一身」透過鏡頭面對軍隊的暴力,比起利益的感召,反而更即時、更直接,甚至可能因為影片重播功能這個「VR」體驗,最終令重視利益及行動理性的人改變,完成社會動員的最後一步。
而作為一個群體的香港,透過網絡動員,令本來應該只是本地問題的政治運動,通過國際和移民網絡,擴散到世界多國。而事實上,不少朋友親身目睹抗爭現場的時候,會有很大情緒反應,產生實實在在的大腦分泌,這不是物質補償可以比擬的個人經驗。由於在極端資本主義世界,金錢或者物質補償的意義,已經被極限壓縮,即是說錢已經不再罕有,但與「戰友」出生入死﹐或者與素未謀面的「連登巴打」一起籌備全球登報「反送中」等,這些經驗在這個物質過盛的世界,令不少人感受到「現實生活」稀有的自尊覺醒和「自我實現」,因此「後物質」的邏輯,就壓倒了物質的邏輯。
6. Uberization與3D Printing,反映「物質世界」代表的「超穩定結構」是騙局
根據傳統管治思維,要捍衛一個保障既得利益者的隱形秩序,而又要令一般人接受,最理想是從視角效果入手,鼓勵所有人保衛這個秩序寄生的物質世界,因此破壞一塊玻璃,會比「超穩定結構」侵蝕一個社會的價值,例如民主自由,更容易刺激一般人的條件反射。但科技的發展,正潛移默化改變這樣的假設,因為現在我們知道,原來自己3D打印一座房子出來,可以如此便宜;原來繞過商場購物、繞過的士公會坐Uber,可以方便那麼多;於是我們對各行各業本來的壟斷性尋租,有了最落地的認識,開始意識到「存在不是真理」,反而是一場又一場的尋租騙局。新一代的思維,逐漸認為除了真正有文物價值的古蹟,絕大多數的「客觀存在」,其實門檻甚低,都是可以上傳的、備份的、複製的,過份強調後者的不能撼動,只是上一代人逾時的概念,反映了一份不願言明的虛怯。即使是一些同情運動的傳統精英,也會開始表示,玻璃可以換,但人命死掉就換不了。
物質貧乏世代或許會認為「香港」是他們「挨返來」的,所以「守護香港」對他們來說,就是「唔好搞我後面」,拉後腿窒礙物質香港的發展。但對後物質世代而言,「守護香港」更大程度上是「守護香港的靈魂」,如果毀壞建築可以「修復」香港的靈魂,他們會願意成為死士,只望留一個「有血有肉」的香港給下一代。「捍衛物質世界,去捍衛超穩定結構」這道公式,還可以長期奏效?不可能的。自從互聯網3.0出現,世界秩序已天翻地覆,即使是我們一代人,都有了心理準備,要有能力在任何時空短時間內重建生活,而不是依戀於一層用四十年心血換來的斗室,近年我們經常提倡創投、slasher生活,就是這原因。而對新生代來說,只要政治問題「理順」了,他們有信心在短時間內重建香港,也是基於同一邏輯。
7. Slasher的人生觀:當保障制度亦再不存在,何況玻璃?
對上一代而言,物質世界是有一定定律保障的,當年低價買入的房子、或輕易獲批的公屋,早年的退休金與長期服務金,這些結構,令他們的利益,和立法會那一塊玻璃,構成一個「命運共同體」。但在新世代眼中,早已沒有任何工作有保障可言,靠幾分工作養活自己的「slasher」模式,逐漸成為主流;至於房子,越來越多人覺悟即使終有一天能持有物業,也要完全受制於不可控的外圍因素,反而會為了按揭而勞役一生,情願漂泊四海,反而自由自在。《獅子山下》體現的超穩定社會,其實一早就不存在,只是對它的信仰仍然在上一個世代的人心之中,而我們的世界,早就變成風險社會。例如「長工」、「終身聘用」,對現在的人已經等如Fax機一樣是史前文物。就算是曾經出產「鐵飯碗」政府內部,也出現越來越多合約公務員,相信再多二十年,世上將不會有長俸這概念。
這心態的改變,令新世代對現有社會的超穩定結構充滿犬儒和先天不信任,不像上一代,會對「一物不能破壞」的現實社會,產生安享晚年的移情作用。政府建築物代表的是結構上層的破壞,而對上一代人來說,自己的利益和感情,都處於一個有先有後、有本有末的金字塔之中;但新一代想像中的世界,是去中心化的,個體才是重要,既然沒有「大台」,政府、大企業,也不是自己人生或公民權利的大台。未來的人生觀,接受了人生的無常,又怎會強求一草一木的永恆?
8. 由個人心理到群眾心理:無力感、存在感、情感勒索的釋放
資訊科技的發達,也令一些個體在現實世界本來不容易被釋放的情感,能夠通過集體途徑,有效宣洩出來。例如個人的「無力感」,本來在現實世界的表達就是「無力」,但在虛擬世界,個人無力感互相印證後,在同溫層內就會廣獲共鳴,變成「一定要做一些事」的動力。又如「存在感」,對物質時代的人而言,基本上是不需要的,因為有了物質生活就是「存在」,「存在」就是真理,即使缺乏「存在感」的長輩,也可通過到公園「打賞」唱遊大媽,參與各式各樣的「蛇齋餅粽」團,得到備受重視的快感;但對新世代而言,後物質的存在感卻能在虛擬世界獲取,繼而大家會討論哪些行動會得到進一步肯定,於是幾乎所有群組,都有成員每天尋找新議題,行動不一定是為了直線結果,同時也是為了後物質層面的認同,每一個「LM」、「Pish」,成為後物質世代的一碗碗心靈雞湯。就算青年的行動不受上一代的認同、甚至被強烈反對,但也令他們覺得本來冷酷的世界,也起來反對或支持自己,因此長期被忽視的無力感漸漸消退,形成「大腦獎勵機制」。
還有另一個概念「情感勒索」,也在近年廣為普及,月前寫過關於衛斯理小說《背叛》的文章,就曾有所介紹。總之在個人層面,以往不少人被上司、老師、父母不自覺的「情感勒索」而不自知,或沒有宣洩渠道,直到和其他不認識的人在網絡交流,才發現這是世代交往之間的常態,也洞悉了回應之道。總之,傳統物質世界有不少潛規則,都是建基於「個人無力感不能和大眾分享」這前提上;前提一打破,物質世界的穩定性,同樣一去不返。
9. 同溫層的輿論戰:「社會整體輿論」重要嗎?
傳統思維認為,任何激進行動都不會得到「社會主流輿論」支持,而任何一方要爭取「社會主流輿論」,最終都要訴諸溫和策略,所以社會最終還是要回復常態的。問題是,甚麼是「常態」,卻是建構出來的。在目前的網絡世界,上述假設已不一定成立,因為有了演算法主導的互聯網3.0,各方都情願活在自己的同溫層中,而不太在意所謂「社會整體輿論」,所以近十年在世界各地,都是呈現兩極化現象,本來的中間意見被拉薄了,兩極回音壁的聲音則加厚了。放回香港,在過去一個月,在兩極的同溫層當中,都是不斷流傳對方的「黑警」、「暴民」暴力片段,都自認為屬於主流意見,至於誰是「主流」,卻已經失去被理會的價值。青年行動者之中,更有不少人相信「根本沒有主流輿論,行動成功了就會塑造出有利自己的輿論,只要贏了就會有人支持」的看法,這卻是回應了上一代的基本價值觀:「存在就是真理」。既然結構如此,各方使用激進手段的制約越來越低,「後物質世代」一方如是,「物質世代」一方亦如是,差別在於前者更傾向針對物質的毀壞,後者則往往更直接針對追求後物質時代的人,而那些場景,又會反過來令前者產生烈士式的殉道情懷,乃至一發不可收拾。
10. 5G時代:未來世界的平行時空
為甚麼說「後物質少年」屬於未來,而「物質老人」屬於過去?我們再前瞻一下,只要科技發展再進一步,VR、AR等更發達,今天的種種虛擬接觸,都能化為實質,猶如Mysterio可透過AR科技創造「元素眾」,再在世人面前將其「撃倒」,滿足自己成為後Ironman時代的權力慾望。對一般人而言,現實(舊)世界的不可取代性,就會進一步降低;而通過虛擬世界建立自己國度的可能性,也與日俱增。我們不必把思維僵化在政治層面上綱上線的「主權」、「獨立」等概念,事實上,今天世界各地的電競、手遊KOL,都在建立屬於自己的「世界」和「國度」,設定自己的社會階級和認同,這固然受惠於5G時代的網絡速度,但也同樣源自上述觀念的改變。試想假如十年後的香港,政治比今天更高壓,但只要互聯網的自由繼續,而科技按今天的趨勢發展,通過虛擬實體、擴增實體,新一代都能在自己建立的「國度」「生活」,偶爾「回到」現實世界的,感覺就像「出國」,認為那空間根本不是屬於我的。軀體活在斗室,心靈釋放到虛擬世界的宇宙,其實已經是日常生活一部份,就像平日在辦公室、課堂、會議室,有多少人肉身在內,靈魂同樣在室內?不過是科技讓「靈魂」的後物質部份,得到越來越紮實的寄託,那時候再把視野侷限在身旁的一磚一木,實屬可笑。就算在「現實世界」繼續維持超穩定結構,只要「後物質少年」找到自己的空間,就可以繼續發展自己的人際網絡、話語權和經濟生活,「超穩定結構」希望減少衝突、限制不穩定新一代的企圖,最終也會因為平行時空的戰線不斷增加,而徒勞無功。
物質世代 Vs 後物質世代:人生的選擇・人類的抉擇・我們的一代
「後物質少年」Vs「物質世代」是永恆的矛盾,但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更多誘因,令更多人開始以「後物質」凌駕「物質」的態度生活。雖然「物質世代」也會使用網絡動員,但他們的價值觀是完完全全依附在物質時代的,一旦脫離了客觀現實環境,整個論述也難以存續,所以就是也有長輩圖的「網絡同溫層」,卻不容易有新生代的後來者加入,以譚詠麟、陳百祥為代表的一代價值觀,可能就是最後一代了。因此,在這個歷史轉折當中,世代矛盾會比從前更尖銳,這不但涉及兩套價值觀的正面交鋒,也捲入此消彼長的科技突破環境。
最令人憂慮的是,當「物質世代」試圖將「後物質世代」的衝擊簡化為「反暴民」這「核心價值」,同時卻不斷以「物質衝擊」的方式回應,例如撕掉甚至燒毀「連儂牆」上的告示、攻擊守護的民眾,警方以寧枉勿縱方式對待示威者與記者、展示被「後物質少年」衝擊的肉體等,結果只會令「後物質世代」豁出去,「拆一建十」、「連儂人」、「遍地開花」之後,相信唯有進一步的「物理衝擊」,才能保障核心價值,成為「物質老人」決戰「後物質少年」的悲劇。
既然如此,我們對社會上已出現、正出現、將出現的陣痛,更應該以同理心易地而處,代在盲目妖魔化和美化之間,認清客觀事實,尋回自己的初心。說起來,身邊一代人雖然遠離了前線的年齡,但從後物質少年,都各自找到自身的共鳴。以自己為例,自從回到香港,比起第一份工作,收入可能比十年前多了十倍,但快樂指數比起十多年前,則下降了十倍不止。昔日到一個陌生地方旅行,總能找到思想上的激盪,一切無拘無束,不像現在到了百多個國家,由於在某地難以名狀的枷鎖,卻總是若有所失。曾經很努力催眠自己接受準時回家看TVB、只為賺錢然後瘋狂享受的生活,但演技始終不足,就是做不到。朋友間閒談都有同感,不知道這是mid-life crisis,還是別的,結論其實是價值觀的空虛,單以物質生活填補,只是飲鴆止渴。「物質世代」並非來自單一政治光譜,正如兩極都習慣假定一切稍有不同思想的人,都是利益主導,例如在這裏寫一萬字的文章,不是收了美國錢美化抗爭、就是為求一官半職顯示理性,總是把自己層次的物欲投放在別人身上,心理上稱之為「self-projection」,而不明白那些有正常能力的人,又何須受制於這層次的枷鎖?再回看抗爭現場那些單純的青年,卻沒有這種酸溜溜的負能量,只有追求目的的行動力,要是回到他們的年齡、代入其心境,要找到不參與其中的理由,實屬不易。
最後,還是說回國際關係的大趨勢吧。面對「後物質時代」Vs「最後的物質時代」,世界各國的終極回應,不出兩大思路。一是像內地,國家富起來後,總不可能永遠保持GDP高速增長,「後物質世代」也會早晚出現,但相信政府會在他們成為主流前,已確立牢不可破的「智慧城市」,通過「電子信用系統」一類大數據管治一切,達到高度規劃化、高度效益主導的「美麗新世界」。二是像歐盟,通過明確規範資訊科技對個人自由、私隱及權利的侵蝕,和提倡追求GDP以外的慢活態度,變相鼓勵了對價值觀的進一步追求,逐步邁向通過科技帶動「無工作收入」,來解放個人無可取代的創造力,進入人類的下一種社會型態。選擇哪種模式,自然人各有志。然而香港這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為一個「物質概念」正被導引走向何方,和主流香港人心目中的「後物質香港」應走往何方,正朝往徹底南轅北轍的方向,非大智慧不能導向多贏結局,令人憂慮。這時候,政府官員做的卻是埋首寫網誌宣示「施政新風格」,依靠警隊作為最後防線,繼續出席酒會剪綵粉飾太平,關門問「何以至此」、和「何不食肉糜」前後輝映,並以為還有任何人care行政會議內的名字是張十一還是李十九…… 離地至此,未來如何撕裂,怵目驚心。
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7月15日-16日
https://simonshen.blog/2019/07/14/後物質少年時代:他們激進嗎?/
vr背心 在 真電玩宅速配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有句名言,科技來自於色慾。自從VR技術開始成熟之後,當然有許多奇怪的作品問世,但是也讓許多人不斷想像這個新科技,能如何為大家帶來更多的感官娛樂呢?
最近STEAM上面出現一款遊戲叫做《戳戳VR》,目前看到的畫面只有一個VR女孩子在對玩家戳戳,這種遊戲有搭配VR頭盔當然不稀奇,但《戳戳VR》可是能夠讓你身體,直接感受到遊戲女孩子的碰觸喔!
不過,這當然要搭配專屬背心才行,這簡直就跟電影《一級玩家》一樣啊!到底是哪一個廠商這麼有才華呢?原來是ILLUSION底下的IVR啊!!!那改天出現專用褲子,也不稀奇啦~想要跟虛擬女友來場親密接觸的玩家,可以在期待一下囉。
(C)IVR
「電玩宅速配」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vgamexpress
「美女愛玩Game」節目:http://bit.ly/1Qwt7S3
休閒平台:http://myfun.gamedb.com.tw
遊戲庫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Gamedbfans

vr背心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遊戲公司Sandbox VR新推出全新超真實境體感遊戲《海魔的詛咒》,賣點除了VR,還有裝備以捕捉玩家全身動作,讓玩家可以在虛擬世界內看得到自己和朋友的動作互動,另設全港獨家的體感裝置——Haptic vest體感背心,玩家身穿體感背心後便可感受到怪物攻擊,如果怪物在背後攻擊,背心前後共40顆的感應器,只有背後的會震動。要注意遊戲中被隊友誤射擊中的話,感應器同樣會震動,而且感應器亦會根據攻擊強弱而有不同範圍的震動。
《果籽》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vr背心 在 陳儀君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第二屆【參與式預算.新店500萬】
(07案) 達觀國中小.全景環境紀錄暨打造虛擬實境創作搖籃
提案內容:
網路上各類電腦數位影音作品中,360度全景攝影素材若配戴虛擬實境(VR)顯示器,即能在眼前產生立體效果,將是未來影音作品的重要趨勢。本校所在的新店安坑,近年環境面貌改變甚鉅,故本校以提升學生運用科技的能力為前提,欲對安坑各地進行全景式影音採訪紀錄。擬採購的設備除應用於本校「達觀夢想電視台」的學生自製節目,亦將用於校內各種實作課程,期能增進孩子的科技學力,並為安坑現貌錄製典藏品,跨越時空限制向世界呈現!
預期效益:
★以全景攝影記錄在地的時空脈絡,能強化作品表現力及其保存價值。
★讓學生實習採訪技巧,培養影音數位編輯與運用虛擬實境VR科技的能力,除了接受最新科技教育外,也能主動貢獻作品,提供在地乃至全世界運用。
預算金額:
★硬體(含7K全景相機、空拍機、主動式VR顯示器、影像剪輯專業電腦、安全背心等)= 289,000元
★軟體(含剪輯軟體、種子教師培訓、採訪支出、成果發表等)= 178,000元
總計約:46.7萬元。
提案人:
達觀國中小家長會 彭啟賢會長

vr背心 在 哈哈哈好啊如果有拿到產品的話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www.bhaptics.com/tactsuit VR背心, 這個太貴了只好等你開箱吧. ... Tactsuit creates a new way to experience virtual reality, a physical interface ... ... <看更多>
vr背心 在 還記得《頭號玩家》嗎?這就是那款真實版VR 背心 - PTT新聞 的推薦與評價
在電影《頭號玩家》中,主角購買的那套性能彪悍的VR 觸感套裝讓人稱歎,電影中的虛擬現實效果,在現實中已經可以通過HTC Vive,PS VR,Oculus Rift 等 VR ... ... <看更多>
vr背心 在 【機迷福音】觸感VR背心Hardlight Suit,感受你給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打機時穿上背心會有中拳中槍的感覺,太好玩了!▻ 訂閲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goo.gl/f3lMhT▻ 詳細報道: https://goo.gl/WJuVSJ▻ 更多精彩文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