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再過幾個婦女節,台灣才能制定跟蹤騷擾防治法?
你知道嗎,台灣每8位年輕女性,就有1位曾遭遇跟蹤騷擾。保障女性人身安全、#杜絕跟蹤騷擾的相關法案但仍有不足,#制定跟蹤騷擾防治法,早已是國際國內的共識,沒什麼拖延的理由。
#法案版本多且立法已有高度共識:
跟蹤騷擾相關的草案,從立法院第八屆就有委員提案,第九屆則有行政院版本與7個委員提案版本,到了第十屆更已經有14案委員提案(時代力量是第15案),可見立法上的高度共識。
#案量多又規範不足還不立法
依據警政署近年從110受理報案系統的統計,和跟蹤、騷擾、糾纏相關的報案案件,每年高達7,600多件。然而,依現行刑法、社會秩序維護法和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定,即使被害人受到跟蹤騷擾而尋求警察協助,警察可以介入的空間、對象仍然相當有限,#可見立法的必要性。
#國際立法例眾多台灣亟待追趕
不少國家都有防制跟蹤騷擾的法律,例如德國早在2001年,就有「暴力防範法」(Gewaltschutzgesetz),讓法院可核發保護令。日本在2000年通過、2016年修正的「為嚇阻纏擾犯罪之纏擾防治法」 (ストーカー規制法),#讓警察機關有核發警告命令的權限,或直接由地方公安委員會核發禁止命令。
此外,2011年通過、2014年生效的「歐洲理事會防止和反對針對婦女的暴力和家庭暴力公約」(伊斯坦堡公約)第34條,明定締約國要採取必要的立法或其他措施,將跟蹤騷擾的行為定為犯罪。歐洲也有二十幾國 #將跟蹤騷擾的行為犯罪化。
#用法律保障被害人免於恐懼的自由
跟蹤騷擾的行為,雖然看似還沒有發生物理上的損害,卻足以讓被跟蹤騷擾的人陷於恐懼,進而影響生活安寧和身心健康。醫學上,也有「跟蹤創傷症候群」(Stalking Trauma Syndrome, STS)的研究。而跟蹤行為也有升級成暴力侵害的可能性。
事實上,日本的立法就是因為1999年發生了一起纏擾在先、殺人在後的事件,才有了相關的立法。為了保障「免於恐懼的自由」,朝野應該儘速立法,不要再放任被害人求助無門,並避免無可挽回的事情發生。
--
順便跟大家分享時代力量新竹市黨部上週六的活動。
同樣也是婦女節前後,勞動部發表了一項調查,大約有3.3%的女性及1.2%的男性受雇者 #在工作場所遭遇過性騷擾。現代婦女基金會的類似調查卻顯示,43%受訪女性曾遭遇職場性騷擾。
兩份調查結果雖差距很大,但在職場性騷擾發生後,#提出申訴的比率卻一樣非常低。既使勞動部表示,員工規模30人以上之事業單位,已經有8成7訂定了「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但或許擔心工作權不保,#大部分人仍然選擇沈默與忍耐。
除了因為權力不對等造成的性騷擾,還有另一類存在於人際關係間,因為個體感受差異造成的性騷擾議題,最近也造成了非常多的爭論。
上週六早上,新竹市黨部舉辦了「從非典型性騷擾案件出發,再探性騷擾的涵義」討論會,上半場邀請了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蔣興儀教授來帶領討論,下半場則由我來分享法律觀點。
蔣老師帶領的方式非常開放,一開始就先讓與會者放心地提出各種疑問,包括性騷擾的定義,再逐一探討不同角度的觀點,從單純的定義發展到深入的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元面向對話,例如「主觀的不舒服經驗,在經過什麼條件轉化之後,才會轉變為性騷擾」、「每個人的社會界線不同,當自己跟旁人的社會界線有不同時就會產生衝突」、「如何理解與接納每個人的差異」、「社會刻板印象認為加害者通常是男性,受害者是女性,導致男性似乎有原罪」、「男性刻板印象的原罪容易產生男性焦慮」等等,都因為彼此願意傾聽理解而有更多對話。
下半場我從性平三法「性騷擾防治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開始介紹,這三部法規範的性騷擾行為大致上分為兩類,一類是交換式性騷擾:以性或性別相關行為作為權益交換條件,一類是敵意環境性騷擾:以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的言行,損害人格尊嚴、造成恐懼、感受敵意或冒犯,或不當影響生活。
針對現場許多人的困惑:#主觀感受不舒服就能成立性騷擾嗎?
如果就法律面來說,雖然感受因人而異非常主觀,但法官在判案時,通常會從「#大部分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否會感受到不舒服」的角度來切入,並不如一般人想像地「恣意」。法律原本就是要保障每個人的人格和尊嚴,但事實的認定卻非常不容易。但是就教育以及社會面來看,如何讓大家理解個體的差異並彼此尊重才是更重要的議題。
昨日的討論會相當精彩,有些問題得到回覆,有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也引起更多的疑問和反思,與會者也都感受到昨日會議中創造出來的真誠討論空間的重要性。
不貼標籤,沒有指責,拋開政治正確的表態壓力,傾聽式的溝通將是讓性別平權繼續深化、普及下去的關鍵。
sts醫學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吳依倫醫師專欄—精神科醫師給妳的貼心話】
新文章上線囉!
〈什麼時候,母親可以不再是職業〉
https://monisclassroom.blogspot.com/2021/01/blog-post_21.html
謝謝依倫醫師的提醒,阿萍醫師倒是沒從這個角度思考過,畢竟研究所的碩士論文題目,是藉由母乳哺育在探索「母職」啊!從英文〝motherhood"來看,牛津字典的解釋為"the state or time of being a mother",比較貼近依倫文章中提到的概念「讓成為母親不再是職業,而是一種更輕鬆自在有餘裕的生活方式。」
下面這段是我醞釀中書稿的一部分,與大家分享~
===================
「未來,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在入學很八股的表格,關於研究計畫,引了影星湯唯說過的這句話,剛好跟STS學會2018年以來一直在發展的 ”STS making and doing” 的倡議不謀而合。醫學訓練,相當線性直觀。走大家走的路,當然是最沒阻力的,但我不想。社會上有許許多多對「醫師」這個職業應當如何的想像,所以辭職在家當全職媽媽後,我必須不斷地去解釋,講久了,自己也懶了,乾脆微笑點頭不說。一般人認為醫師跟育兒工作比起來,育兒工作替代性較高,可以給長輩、保母或托育機構照顧。我覺得相反,婦產科醫師不差我一個,可是兒子只有我一個媽媽呀!
人都很脆弱,才會喜歡用結婚、公司、頭銜和派系、親子、兄弟這些名分區分,自己屬於某一個群體時才會安心。其實根本不需要。無論是那裡的哪個誰,每天只要過充實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湯歌劇》,阿川佐和子。
全職媽媽那段時間,投報紙或雜誌寫母乳相關的衛教文章,喜歡在頭銜加上「全職媽媽」,卻總是被拿掉,編輯認為「前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的頭銜,都比全職媽媽來得好。不服氣的我,看到小說這一段時,好想去印張全職媽媽的名片。全職媽媽不屬於任何群體,其實就是「孤獨」的一種練習。很多媽媽在這樣的過程中,容易迷失自己,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惘與失去自信。若現在的我可以回去跟當年的我說說話,我會想說「堅持下去,從小苗長成大樹的過程是漫長的,但是點點滴滴都是養分,日後的收穫是豐碩的,無論是媽媽或是孩子。」
當初許多無法與人說清楚講明白的,其實是性別問題,進STS所之後才有機會想清楚。在家沒「正職」八年的時間,讓我真真切切體會了一種在邊緣的處境,許許多多的感受,開心的、不開心的都有。像是跌入人生谷底,在泥淖裡翻滾一番,又爬出來的感覺。周遭很多人會說這樣是為孩子犧牲,我卻從不這麼覺得。與孩子們相互成就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這幾年漸漸看到成果。也因為這樣的過程,重新認識自己,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是一個完全拆解再重組的過程。
========================
今天大兒子學測,媽媽我昨夜竟然失眠,自己考大學的時候都沒這麼緊張啊!媽媽真的是很奇妙的生物~~~😁😁😁
sts醫學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那天在展場, 維玲學姐問我產科何時開始用超音波作為診斷工具的?我一時之間回答不出來。張獻瑞醫師1960年開業,學姐說她30年前找張醫師產檢時還沒有超音波檢查, 宜平老師補充張醫師說超音波是後來去中興醫院學的。
https://medmuseum.designband.org/d01-%e5%bc%b5....../......
回顧《台灣婦產科百年史》,「1970年代,陳皙堯教授首開台灣醫界風氣之先,以超音波作為診斷婦產科疾病之工具,這種觀念陸續被其他各科所應用,延續至今,超音波已成為臨床診斷與治療不可或缺的工具。陳教授也因此被譽為國內超音波之父。」
我好奇張醫師是台大畢業,為何那時不是回台大學超音波而是到中興醫院,一查中興醫院院史,才知道中興醫院院史其實相當精彩!在前身赤十字病院時期,其實是為了台灣人醫學生的教學實習而設,台北病院是給日本人醫學生實習的。中興醫院與台大醫院因時代、政權的移轉,分、合、分的過程,從日治時期至1960年,曾是台灣婦產科史上,僅次於台大醫院的發展重地。
https://www.ntuh.gov.tw/obgy/Fpage.action?muid=207&fid=41
這一回顧起來,台灣的婦產科,從日治開始的百年,有台北病院(現台大醫院)日本(源於德國)的知識系統、新樓醫院的英國系統、馬偕醫院的加拿大系統、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英國系統。而後國民政府時期加入的國防醫學院是美國系統。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1961年成立,開始整合各家各派,在學術上一起討論、交流。以前住院醫師時期,一直很困惑為何馬偕醫院開刀方式與台大有那麼大的差別,這個題目若用STS方式以技術史來討論,一定相當精彩!
小故事:去拜訪張醫師時,張醫師房間牆上有一幅陳澄波畫作的複製品,因為張醫師跟陳澄波的兒子是同學,同學原本給的是真品,在白色恐怖年代,風聲鶴唳,為了不要有牽扯,張醫師硬是要同學把真品拿回去。聽張醫師講述這段的時候,心好痛。那個年代的台灣菁英,受到如此大的殘害與壓抑,也因此把他們的小孩都送出國去吧?那是對台灣這塊土地多大的失望與痛心。我們應該好好的來說說他們的故事…
「走過台灣生產百年史」
➤展覽日期: 2020/12/03(四) - 2020/12/25(五)
➤開放時間: 平日週一至週五 10:30 - 17:30
➤地點: 國立陽明大學藝空間
攝影 李幸立/ SYAX image
sts醫學 在 血清反應素(STS) - 台灣血液基金會 的相關結果
血清反應素試驗(Serologic Test of Syphilis;STS)是一種以牛心肌磷脂做為原料,用以測試血清中有無與之凝集的反應素(Reagin)的檢驗,因其操作 ... ... <看更多>
sts醫學 在 大安聯合醫事檢驗所 的相關結果
STS (Sexually Transmitted Syphilis)是STD(Disease)的一種,HIV是最嚴重的STD,病人STS與HIV相關性極高,通常兩個檢驗項目一起分析。 屬於第三類法定傳染 ... ... <看更多>
sts醫學 在 STS-RPR Serological Test for Syphilis-Rapid plasma 梅毒標準 ... 的相關結果
全血檢體應於採檢後8小時內離心分離出血. 清。分離之血清若保存於15-30℃環境下不. 可超過24小時。 2. 若無法在24小時內檢驗,檢體應保存於.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