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禮拜台灣遊戲電視廣告有16支,早上特意打開電視看了下,很多的畫面呈現手法都很類似,不由得有些感慨。
手機遊戲行銷前幾年被廣告投放演算法強勢主導下,策略比較偏向“先打廣撒再調整”。也就是製作各式各樣的線上廣告素材,強勢投放到市場中,最終交由演算法來篩選,表現好的素材會在CPI\留存\ROAS脫穎而出,獲得越來越多的曝光;不好的素材則會減少曝光,最終找到最好的廣告組合。
但在未來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下,數據追蹤已經不能像以往精準,所以無法像依賴演算法,靠系統找到最佳解。行銷人員必須在宣傳創意、畫面呈現、概念獨特性等更加耐心琢磨,才能在一次性地、無法調整的廣宣中獲得用戶的注目,帶來自然流量。
譬如以二次元遊戲的電視廣告來說,露奶、聲優、展現立繪幾乎是固定的套路;而博弈遊戲廣告中提及大獎機率、機台數量的宣傳也是屢見不鮮,如果在IP或呈現手法上有區隔,那對玩家來說肯定會產生審美疲勞。電視廣告並不能像網路廣告一樣被演算法調整,上了就是一翻兩瞪眼的結果;網紅行銷、異業合作也是同樣道理。
回過頭來說,每個從業者因為不同工作經驗和背景,對於審美與套路的理解都有差異。但一個廣告宣傳中的畫面、文字、呈現是否有放入巧思,還是會被消費者所感知。
roas念法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各行各業的AARRR (下)
#快消品零售:決策時長1-10分鐘
快消品(FMCG) 指的是在貨架上週轉率很高,消費者天天周周月月在買的東西,像是飲料、衛生紙、洗髮精、甚至保養品都是。
這類商品是我最疑惑到底適合不適合使用AARRR模型的,畢竟除了週末去看電影或逛街遇到做活動,誰買飲料是經過試喝的,多半是看到新奇有趣,品牌還算可靠,或者朋友中沒有傳來惡評就可以買了吧。以我今年買過喬亞咖啡(可口可樂引進,日本累積銷售第一,陳柏霖代言)的經驗
A 到處都看到陳柏霖拿咖啡的廣告,好像聽說是日本精品咖啡 -->
A 聽說超商有賣7折價, 去找找看(我還找了好幾天!) -->
R 不難喝,排隊等煮咖啡要等太久時候,可以試喝第二次 -->
R (以下沒發生)太好喝了,乾脆買個一箱囤貨 -->
R (還是沒發生) 越喝越喜歡,推薦朋友非買不可
有沒有發現,我把首購當成激活啟用,而不是獲利。
這是因為快消品的試飲活動再怎麼頻繁,了不起也只能接觸到幾千人(假設一場活動有10個試喝攤位,時長2小時,每小時每個攤位試喝100人,也不過接觸到2000人。那還得找到有2000人出沒的場子),這些試喝試飲活動通常是做品牌宣傳,給個印象,而不是真的圖從這裡轉化消費。
真的首次激活消費,其實是從鋪天蓋地零售商的上市折扣算起。你說快消品利潤高,即使七折還是大賺,怎麼能把七折類比於免費試用呢?
如果我們把快消品上市的廣宣費用對比到有多少不重複客人首購,例如兩千萬元的上市預算,首批鋪貨量180萬罐,首月銷售50%,那每罐負擔的廣告成本是22元。
廣告預算 = 2,000 萬元
便利商店 = 1.2萬家
每家鋪貨6箱,每箱24瓶,每家鋪 124瓶
首批鋪貨 = 173 萬瓶(大約算 180萬瓶,比較好心算)
假設銷售 50% (這是高估,其實我只看到我自己買,排隊時候沒看到其他人買)
首批銷貨 = 90 萬瓶
每賣出一瓶廣告成本 = 22 元
以我們一開始計算收益的方式,ROAS = 1.7 (Return on Ad spend. 一塊廣告賺多少收入)
這怎麼算我的第一次購買都不會讓廠商賺錢吧,更別說還有上架費、物流費、授權費、瓶罐生產費等等費用得支出(對,我都不想算飲料本身的成本了,低到不想看...)
你說但可口可樂是巴菲特最愛的公司不是嗎?這中間一定哪裡有問題吧,關鍵在復購,當消費者持續購買甚至指名購買,用它取代我其他日常飲料,或因為有這個產品而增加喝咖啡的次數時候,這產品才開始替公司賺錢。
你又說這種計算過於瑣碎,實務上沒人這樣算。我十多年前做快消品的時候,還真的不會這樣算,不但因為財務能力還不夠(或是有些資訊攤不出來),也因為算不出來哪次是首購哪次是復購等等,但坦白說今日的財務數據與消費者數據取得容易許多,計算這些是很有價值的。
當然啦,這種歸類是我的個人意見,目的是要強調追蹤、成本與獲利收益的概念。在不同組織或不同商業目的下,會有不同認定與做法。
而傳統上快消品用的模型是AIDA (Attention 引起興趣->Intention 誘發注意 --> Desire 刺激慾望 --> Action 誘發購買),也沒有細分成試用、首購、續留、推薦,這跟銷售與溝通通路的轉變都有關係,從AIDA 到AARRR 的線上線下通路整合,就又是得開另一篇來寫的題目了(畢竟已經五千字了, 我哭)。
*我把之前寫過一篇AIDA 的連結也放在留言
.
小結一下,
AARRevenueR 先留客再獲利最後轉介:品牌電商、汽車金融業、教育App或軟體、快消品
AARRRevenue 先留客再呼朋引伴最後獲利:手遊
AARevenueRR 先收錢再續用最後轉介:訂閱制服務(Spotify、SaaS)
經典的AARRR模型(Acquisition拉新-->Activation激活啟用-->Retention留存-->Revenue獲利-->Referrel轉介)用在品牌電商或者汽車金融業很合理,
但用在手遊等實質是廣告的產業,可能得把獲利擺最後,讓消費者(aka 工具人)使用越久並且拉越多朋友來才是上算。
而在快消品業,過去沒辦法清楚分清哪單是試用,哪單是留存,哪單是獲利,有了更精準的財務分析或數據追蹤系統後,有可能可以把一切都看清楚。
.
這些思考的起源都是,不看淨利不追蹤到P&L的最後怎麼行?要了解自己行業的真正商業模型,才能夠確認你的AARRR模型怎麼用。
也歡迎你分享自己家的商業模型與你觀察到的AARRR
......
而寫個人部落格卻不加上打賞連結,就是個挺失格的行為,簡直是在路邊派發沒有聯絡地址與電話與QRCODE的傳單...
歡迎鞭策我快把打賞連結做好(進度:已經申請好金流了,下一步要去部落格裝套件
roas念法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讓Starbucks, Uber 都吃鱉的神之行銷技能
《流量池》品效合一,用裂變優惠解決拉新、提頻、留存的難題
.
瑞幸咖啡2018年起以首杯免費,與第二杯五折等等大量補貼的外送方式,飛速成為中國最大咖啡連鎖店,1年半內至Nasdaq上市。
《流量池》的作者楊飛是打造瑞幸咖啡的行銷長,在瑞幸之前,他是神州專車的行銷操盤手,叫陣Uber 的幾波廣告,以及高級專車的定位讓神州專車在滴滴打車獨佔的血海中繼續生存。
本書中,他把2015-2018年操盤神州專車與瑞幸咖啡的操盤心得非常詳盡的分享;雖然書中有些裂變方式是基於微信生態圈,台灣市場用不上。
但我覺得在品牌聲量與轉換率的平衡,還有以發送優惠券一舉解決裂變(轉介紹)、拉新(獲客)、提頻(增加使用頻率)、留存(消費者持續付費)等難題的思路都值得參考。
#品效合一
#急功近利求加友
過去品牌線下廣告的目的是製造印象,講究長期培養感情。但在大家都將本求利的年代,就算是大公司也沒那麼多時間慢慢跟消費者培養感情,立刻馬上看到轉換的效果成為行銷人員與產品PM的基本功。
楊飛舉了他們操作過的四個汽車貸款平面廣告的轉換率進化:
第一個是傳統做法,講究車子與金錢的連結意象,把對消費者的利益與聯絡方式放在角落,轉換率基本為零。
第二個是不講情懷,用清涼美女數錢吸引目光,消費者利益從小字變大,轉換率提升了30%
第三個是簡單粗暴,直接把電話與效益的字放到最大,什麼品牌概念與精神都往後靠,這個增加140%的轉換。
到了最後一個,用代言人統合品牌定位,搭配直接易懂的消費者利益,再把QR Code 跟電話的位置微調,效果是第一個廣告的300%
他自己對品牌的看法就是要急功近利,每個品牌廣告都要帶來轉換:
轉換的方式可以從轉加App ,到打服務電話,再到加微信好友(以台灣來說是Line官方帳號),只有把看到廣告的客人轉換到跟你有直接聯繫,才能接下來根據數據對客人做後續投放與經營。
#裂變福利
#渾身解數發折扣
裂變福利說穿了是讓消費者幫你找新客戶,楊飛示範的案例精妙之處在於他把轉發融入於社交場景之中。
例如一頁式長圖行銷,用故事性的長圖或者是總結用戶與品牌使用歷史的長圖,讓消費者分享的不是你的品牌,而是他使用品牌的經驗與故事,他的朋友們看到了可能有百個按讚,其中又有十個點進去你的網站看看自己是否要跟著做一下,或者拿個小好處。
這樣講感覺有點抽象?例如得到app每年底的『今年你在得到學了什麼』,一開始就用學習百分比讓消費者有股虛榮感:我的學習時間贏了98%的人噎,接著往臉書牆或者朋友群中收穫一波互相讚美,最後也轉換一些人註冊會員或者是已經久未使用的用戶重新被喚起。
又例如瑞幸咖啡定位自己在都會白領,所以有各種圍繞著加班心情的活動小語
-今天星期一,請你免費喝杯大師咖啡,和幸運打個招呼
-今天星期二,請你免費喝杯大師咖啡,工作化繁為簡
-今天星期三,請你免費喝杯大師咖啡,提案一次過
-今天星期四,請你免費喝杯大師咖啡,甲方乙方都是遠方
-今天星期五,請你免費喝杯大師咖啡,今晚不加班
-今天星期六,請你免費喝杯大師咖啡,春暖花開撩一下
替消費者找了個轉發的共鳴點,轉發的人覺得自己是在跟朋友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確幸,而不僅是在為品牌做免費的獲客。
楊飛特別強調所有的設計都必須要『輕巧』,轉發的內容也好、跟消費者的互動也好,都不是要人真的拚輸贏,只是一個小小的樂趣、簡單的遊戲、蹭著熱度的小故事等等。然後在每次的活動中獲取幾千幾萬個客戶,重重疊疊下來,就是幾千萬體驗用戶。
在他看來,品牌沒有在靠一招兩招大招就躺著爽的,反而是日起有功,天天安排一些拉新的方法,客人進來後持續不斷地餵養一些持續使用、請朋友使用、儲值後提高利用率的方法等等等。
而持續區隔化消費者,精準找出哪些人適合用什麼方式推薦的基礎,來自於強大的自建資料庫,把所有加入使用、活動轉發、應用場景等等的資訊標籤化,收納在企業內部。
他在神州集團時建立『神廟系統』,劃分出最佳投放媒體、關鍵字與轉換場景等,最終效益是在半年內減少了40%的無效廣告,也讓SEO+SEM效益持續提升。
.
提了瑞幸咖啡就不能不提他們1年半上市,再過1年因為財務造假退市,再8個月申請破產的傳奇(2021年2月申請破產),為什麼成功的行銷手段不代表成功的企業獲利呢?
我認為有兩個蛛絲馬跡,首先當然是對財務故事的要求勝過了對實際獲利,公司領導階層與投資者的目標是儘快上市後在資本市場尋找下一個老鼠,而不是儘快靠本業賺錢。
其次是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與傳統成長駭客比起來,比較少著墨在NPS(淨推薦指數),指標上也都是著重在C開頭的成本指標(CPM, CPC ...) 而不是R開頭的(ROI, ROAS...)
但無論如何,《流量池》仍然是本犀利的行銷技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