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差在講多句,今朝有記者打嚟問點理解「打完疫苗死咗」嘅報道,咁我又計一次。
過去14日,每日平均有11,228人打第一針的BioNTech,14日合共157,200人。即使疫苗完全冇問題,呢157,200人本身係咪就唔會有事呢?香港每年本來每1000個人就有6.5個人會死,咁當然去打疫苗嘅人同成個香港嘅人嘅健康狀況唔會一樣,但當你個基數咁大,咁就算有人有事,又唔係真係咁令人意外,亦明顯真係唔一定同疫苗有關,亦真係要逐個個案交俾醫生去分析。
或者咁講,我諗傳媒報相關新聞時,有責任將個context都講埋出嚟。例如話有人打完疫苗之後中咗風喎,應該加一句其實香港本來每日都有幾十人中風。一般人唔理解呢個context,就好易有誤會,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post hoc分析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ChAdOx1 (AZD1222)新冠疫苗對變種病毒B.1.1.7的有效性: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的探索性分析】:從2020年11月開始,SARS-CoV-2的新變種B.1.1.7病毒株在英國成為引起COVID-19的主要流行病毒株。
目前其他的研究,包括輝瑞和莫德納疫苗在內,都是用接種疫苗後受試者的血清在實驗室中對B 1.1.7假病毒做中和活性的測試,而沒有臨床試驗針對此變種病毒的功效(efficacy)分析。
本文是由英國牛津大學在內的多個研究中心學者在AstraZeneca公司支持下,就腺病毒載體疫苗ChAdOx1 nCoV-19 (AZD1222)對此變種病毒臨床功效所聯合發表的事後分析(post-hoc analysis)報告。
■方法:
研究對象是在英國參加疫苗第2/3期臨床試驗並且被隨機分配(1:1)接受ChAdOx1 nCoV-19疫苗或以腦膜炎疫苗(MenACWY)作為對照組的受試者(年齡≥18歲),以每週一次,或是出現COVID-19的症狀(咳嗽、發燒37·8°C或更高、呼吸急促、嗅覺或味覺喪失)時進行呼吸道拭子檢查。
利用核酸擴增試驗(NAAT)檢測這些呼吸道拭子,陽性樣品再由英國COVID-19基因體協會(COVID-19 Genomics UK consortium)進行定序。中和試驗是使用B.1.1.7變種和非B.1.1.7病毒株(維多利亞)的活病毒微中和測定法測量抗體反應。
功效分析包括血清陰性受試者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14天以上有COVID-19症狀且NAAT呈陽性。疫苗效力是用Poisson回歸模型1-相對風險(ChAdOx1 nCoV-19疫苗組相對MenACWY對照組)計算。
■結果:
受試者於2020年5月31日至11月13日期間加入臨床試驗,並於2020年8月3日至12月30日追加第二劑疫苗。在8534名參與者中,有6636名(78%)年齡在18~55歲,5065名(59%)是女性。
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1月14日之間,有520名受試者感染SARS-CoV-2。在試驗過程中,一共收集了1466個NAAT陽性鼻咽拭子。其中,成功地對來自311名受試者的401個拭子進行了病毒定序。疫苗所誘發的抗體對B.1.1.7變種的實驗室病毒中和活性要比對維多利亞病毒株低 (幾何平均比率8.9,95% CI 7.2-11.0)。
疫苗對於B.1.1.7變種病毒所引起臨床有症狀NAAT陽性感染的保護功效為70.4% (95% CI 43.6-84.5),對於非B.1.1.7變種病毒則為81.5% (67.9-89.4)。
藉由每週自我採檢的結果,所得到對B.1.1.7變種病毒和非B.1.1.7變種病毒所引起無症狀感染的保護功效分別是28.9%及69.7%,但是可分析的個案數很少,因此95% CI信賴區間很寬。
整體而言,疫苗對於B.1.1.7變種病毒所引起所有有/無症狀NAAT陽性感染的保護功效為61.7% (95% CI 36.7-76.9),對於非B.1.1.7變種病毒則為77.3% (65.4-85.0)。
另外,若依照前後兩劑不同的接種劑量分析,疫苗對於B.1.1.7變種病毒所引起有症狀NAAT陽性感染的保護功效在標準劑量/標準劑量組是66.7% (95% CI 29.2-84.3),低劑量/標準劑量組是77.9% (95% CI 22.5-93.7)。對於非B.1.1.7變種病毒在標準劑量/標準劑量組是78.0% (95% CI 57.7-88.5),低劑量/標準劑量組是87.2% (95% CI 63.7-95.5)。
■結論:
與非B.1.1.7變種病毒相比,ChAdOx1 nCoV-19疫苗對B.1.1.7變種病毒的中和活性降低,但是疫苗對SARS-CoV-2的B.1.1.7變體病毒仍具有臨床保護功效。
ChAdOx1 nCoV-19疫苗已在包括英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地區獲得緊急使用授權。 B.1.1.7變種病毒是目前造成英國COVID-19最主要的病毒株。作者認為...完整轉譯文章,詳連結: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2599/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齊嘉鈺醫師摘要整理)
📋 The Lancet - 2021-03-30
Efficacy of ChAdOx1 nCoV-19 (AZD1222)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variant of concern 202012/01 (B.1.1.7):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 Author:Katherine R W Emary, Tanya Golubchik, Parvinder K Aley, et al.
■ Link: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1)00628-0/fulltext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 COVID-19學術資源-轉譯文章 - 2021/05/03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post hoc分析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冠病毒感染與其他原因造成的重症病患之間細胞素變化的比較】:異常增強的促發炎反應被稱為「細胞素風暴」。儘管細胞素風暴的角色仍然不明確,但被推測可能在2019年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的病理生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最近一篇由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的Sinha及其同事所發表的報告發現,儘管COVID-19重症病患中的IL-6水平升高,但低於在過去其他非COVID-19感染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中觀察到的水平。
不過本文作者認為,前述的研究在二者之間所採用的方法不同,沒有一個比較的標準,其結果的解釋必須謹慎。因此,本研究中作者們使用同一種方法(Milliplex分析)同時比較了COVID-19的重症患者其他重症患者的細胞素水平。
研究的對象是荷蘭Radboud大學醫學中心加護病房所收治的病患,包括:使用呼吸器並伴隨ARDS的COVID-19重症病人(在ICU入院後48小時取樣)、有或沒有ARDS的細菌性敗血性休克病患(在診斷為敗血性休克後24小時內取樣)、院外心臟驟停(OHCA;在ICU入院後24小時內取樣)和多處創傷(24小時內取樣)創傷後的病人等。
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包括因(非)霍奇金淋巴瘤或體液/細胞缺乏而長期/同時使用免疫抑製藥物、化學療法/放射療法等被排除在外。依照時間和定義測定患者中血中的促炎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IL-6和IL-8的血漿濃度。
患者特徵是使用Fisher exact檢驗或Kruskal-Wallis檢驗,然後進行Dunn post hoc檢驗來分析;細胞素數據以幾何均數(95% CI)表示,並使用對數轉換數據的方差進行單向分析,然後進行Dunnett事後檢驗。
結果如下:CODID-19合併ARDS的患者46例、敗血症性休克合併ARDS的患者51例、敗血症性休克未合併ARDS的患者15例,OHCA 30例、多發性創傷病患62例。COVID-19患者與其他患者組在性別或年齡上無顯著差異;與OHCA和外傷患者相比,COVID-19患者的體重指數和糖尿病患病率更高;與其他組相比,在COVID-19病患中,心血管功能不全更為常見、總體疾病嚴重程度和白血球計數更低、肺損傷更為嚴重。
COVID-19患者的所有三種細胞因子水平均顯著低於敗血性休克合併ARDS患者 (幾何平均值為TNF 22 pg / mL vs 40 pg / mL; IL-6為48 pg / mL vs 376 pg / mL; IL-8的濃度為27 pg / mL vs 215 pg / mL)。與沒有ARDS的敗血性休克患者相比,COVID-19患者的IL-6和IL-8濃度也顯著降低。COVID-19患者的TNF水平高於外傷患者,而IL-6則與OHCA或外傷患者之間無差異。此外,COVID-19患者IL-8低於OHCA患者相比,而與創傷組未見差異。
【結論是】:合併ARDS的COVID-19重症患者的三種促發炎反應細胞素與細菌性敗血症患者相比... 完整轉譯文章,詳連結: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2021/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齊嘉鈺醫師摘要整理)
📋 JAMA - 2020-09-03
Cytokine Level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OVID-19 and Other Conditions
■ Author:Kox M, Waalders NJB, Kooistra EJ, et al.
■ Link: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70484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 COVID-19學術資源-轉譯文章 - 2020/09/22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