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式舉重動作不能捨棄的理由】
分享《The System: Soviet Periodization Adapted for the American Strength Coach》書中對奧林匹克式舉重的看法。該書的作者們並沒有否定專項訓練的重要性,但強調現階段(美國許多力量教練)用其他動作「取代」奧林匹克式舉重是不智的作法,主要的理由是上膊和抓舉能訓練到「大範圍動作」與「全身性」的「爆發力」與「速度」。下面附上原文、我的譯文和懸垂式上膊的訓練側拍影片:
--
#以下為譯文,最後附上原文,若有發現翻譯不到位或有問題的地方,非常歡迎也希望各界指正!
--
近年來,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力量訓練中的安全性,以及所謂的「專項力量」訓練,奧林匹克式舉重動作已不再受到許多力量教練的青睞。主要的理由是,如果運動員不是要參加奧林匹克舉重比賽,有更好的爆發力訓練動作可以選,它們更容易轉化為運動賽場上的成績,而且這些動作不用移動那麼大的重量,所以對身體的壓力與風險會低很多。
為了甩開風險,有許多擲藥球或更有創意的動作已經在許多運動團隊的力量課表中取代上膊、抓舉、挺舉。在我們看來,這個鐘擺甩得太遠了,這些動作一直都能培養出世界上最強、最具爆發力運動員,現在卻要完全捨棄,實在太過極端。
我們要瞭解奧林匹克式舉重動作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大範圍的動作」(特別是下肢)在全身產生最大的爆發力。
專攻奧林匹克式舉重選手和特別注重專項力量訓練的選手,這兩者的訓練課表,你最常發現的區別是:舉重選手是透過大範圍且快速的動作來訓練下肢;換言之,後者的動作幅度大都比較小。很多教練出於善意,使用了許多替代舉重的練習動作,但這些練習並沒有辦法達到舉重動作所需的柔韌性、協調性與力量輸出。
使用奧林匹克式舉重動作可以訓練到關節在較大彎屈幅度時的爆發力和穩定度,那也是身體在賽場上可能會碰到的幅度。(譯者註:當然對純跑者和泳者來說就並非如此了,不過自行車選手和大部分的球類運動相當符合)
一位運動員在進行完整的抓舉、挺舉時,如果進步太快或是沒有經過正確的指導再加上大重量,的確會導致受傷。但所有的訓練動作都是這樣,只要進階太快、操作不當或重量太重都會受傷,所以問題不在動作,而在於教練沒讓運動員準備好。
像美式足球或籃球這種運動的動作幅度很大,執行動作時需要高度的柔軟度與力量;在提升這些能力上,奧林匹克式舉重動作會比擲藥球的訓練更有效率。這些動作並不危險,只要你能先評估他們的身體是否有能力安全完成這些動作,事先對舉重動作進行規劃與指導,以及循序漸近地增加重量和動作難度,那麼很多顧慮都會消失。
當你能有效且適當地進行奧林匹克式舉重訓練,你會發現它的好處遠遠大於缺點。
(但作者也強調並不是每個人一開始都適合練奧林匹克式舉重動作)
一開始先別進行大量且高強度的奧林匹克式舉重訓練,最好先等到運動員們至少已經練了幾年之後才能大量的練。如果他們在早期要發展爆發力,可在運動員學習和改善舉重動作時先進行「跳躍」與「增強式訓練」。
無論什麼動作,練熟了動作的技術之後,接下來「速度」是第一位。雖然體育界很重視力量和肌肥大,但力量所表現出來的速度才是真正分出運動員實力差異的關鍵所在。
在健力(powerlifting)比賽中,動作的速度並不重要,目標是舉得更重,不管花多長時間,比賽結果只看重量。但在美式足球場上,最強壯的線鋒球員若不能迅速將力量轉化為控制對手防守球員的能力,他們就不能算是成功的進攻組球員。同理,一位能肩推數百磅重的鉛球選手,如果他不能用全身的力量來加速擲出鉛球,他也將無法把獎牌帶回家。
--
#原文如下
THE OLYMPIC LIFTING CONTROVERS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safety in strength training and what is termed “sport specific” training, the Olympic lifts have fallen out of favor with many strength coaches. The argument is that if you are not competing in Olympic lifting, there are better options for training explosive strength that translate more readily to sports performance, without the risks and strain inherent in rapidly moving heavy weights.
Variations of medicine ball throws or more creative exercises have taken the place of cleans, snatches, and jerks in the strength programming of many teams as coaches try to reduce those risks. In our opinion, the pendulum has swung too far away from using the movements that have consistently produced the strongest and most explosive athletes in the world.
The main goal of the Olympic lifts is to generate maximal power and explosive strength in the entire body through large ranges of motion, particularly for the lower extremities.
The differences you will most often find between the training regimen of an Olympic weightlifter and of athletes performing more “sport specific” training are that weightlifters consistently take the lower extremities through high-speed, large range-of-motion exercises. Many of the substituted movements and exercises used by a well-intentioned strength coach do not come close to demanding and developing the flexibility, coordination, and force output demanded by the weightlifting exercises.
It is true that subjecting an athlete to a full snatch or jerk with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weight without the proper instruction or progression will often result in injury. However, that holds true for any exercise. It is not the fault of the exercise, but rather the coach’s fault for failing to prepare the athlete to succeed.
Dynamic sports like football or basketball require suppleness and strength expressed through large ranges of motion; the Olympic lifts are more effective at facilitating those qualities than a medicine ball toss. If you assess an athlete to be physically capable of performing the movements safely and if the lifts are programmed and coached effectively and progressed in both weight and complexity, many concerns diminish.
You will discover that when implemented effectively and appropriately, the benefits of the Olympic lifts far outweigh the drawbacks.
A significantly high volume of Olympic lifting is best left to the athletes with at least a few years of training under their belts. For developing athletes such as these, the power and explosive qualities can be addressed through jumping or plyometric training as the Olympic lifts are coached and refined over time.
After mastering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form, no matter what the movement, speed should always be the priority. Although strength and muscle hypertrophy are important in the world of sports, the rapid expression of that strength is what separates athletes on the field of play.
In the sport of powerlifting, the speed of the movement is not critical. The goal is to lift the maximum weight, however long it takes. On the football field, the strongest linemen will rarely succeed if they cannot rapidly translate that strength to control an oncoming defender. A shot putter who can military press hundreds of pounds will not take home a medal without the ability to explosively accelerate the entire body to throw the shot.
(extracted from page 101~102)
--
若有發現翻譯不到位或有問題的地方,非常歡迎也希望各界指正!
periodization speed training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教練培訓 vs PB班】
有朋友在問這兩種課程之間的差別,以12月即將啟動的「自行車教練班與PB班」來簡單說明一下:
1) 「自行車科學化訓練PB班」是特別針兩自行車與鐵人三項愛好者,兩天先修課與四週訓練期間專注在訓練本身。2019年12月21日與22日是前測(上坡計時賽)與兩天先修課,接著進行四週訓練,1/19進行後測(同前測路線的上坡計時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42727589713802/
2)「自行車教練培訓課」會更仔細講解課程的設計原則與引導學員達到更佳訓練品質的方式,它主要是為了培訓教練,上課之後要1)考試,要參加2)一週線上實作課表,要參加3)PB班跟練與實習,還要參加定期的內部訓練,才能算通過認證。2019年12月1日第一梯開始培訓,含考試、線上課表、訓練營實習與內訓,培訓期大約半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94479154075816/
當然,我知道有些上教練培訓的人只是想學得更深、想知道更多原理,所以上述的「1)考試、2)一週線上實作課表、3)PB班跟練與實習」不強迫參加,可以只上培訓課程,或是只來參加內訓,只有真得想從事教練工作且想通過認證的人才必須走過所有的培訓流程。
之後還會依序開設游泳教練與PB班、跑步教練與PB班、鐵人三項教練與PB班(預計每年各一次),想要參加鐵人三項教練者,需要先分別參加游泳、騎車與跑步教練培訓。
不管是哪一個項目培訓「流程」與「理論主幹」皆同,兩類課程的流程分別是:
1) 教練培訓:培訓課→筆試→一週課表實作或PB班實習→內訓→帶學員訓練
2) PB班:前測→先修課→四週課表→後測
四種耐力運動與兩種課程的理論主幹也都是:
練心→練體能→練力量→練技術。
上述主幹用另一種方式來說是連結「心與科學」,把身與心當成整體來訓練,而非拆解。概念、理論與訓練法的「分析/解剖/拆解」是西方知識體系的主軸,但東方很強調「整體」與「連結」,所以我一直很想找到各個元素的關係,經過許久的學習、訓練和研究後才慢慢能把心、體能、力量與技術之間的關係給打通。通了之後就有了「主幹」(中心思想),所有的訓練法與碎片化知識就有了依靠。
-\-\-\-\-\-\-\-\-\-\-\-\-Q&A-\-\-\-\-\-\-\-\-\-\-\-\-
下面是有來參加說明會的朋友提問,統一整理如下:
● Q:KFCS似乎最終還是以鐵人三項為主,對於只單純以某一項為主的教練來說,不知道會怎樣配合?
○ A:KFCS要做的培訓志業是四項運動:游、騎、跑、鐵人。我們期待他們能各自發展,而且是朝菁英運動領域發展,主要目標受眾是「想要變強的人」,這裡的「人」包括運動員和教練,但我首先我要找到的是四項運動的,我的目標是先找到能專心發展「單項」的教練,最終理想是不靠官方的力量自立自強,以獨立單位的名義訓練出頂尖的單項選手,在訓練選手的過程中教練們會經常交流與討論,我又能透過這個平台逐步充實此一框架中理論與訓練法的內容。所以KFCS的目標並不只是朝鐵人三項發展,歡迎對這四項耐力訓練有興趣,卻一直卡關、不知如何進步的耐力運動愛好者來參加我們的PB班;更歡迎已經在擔任(或有意從事)教練工作的耐力運動愛好者來一起學習與成長。
● Q:如果想要參加教練培訓,有什麼徵選條件?
○ A:只要你問自己「是否熱愛自己所選的運動,而且想要幫助別人一起變強?」如果答案非常肯定,就可以報名。只要喜歡耐力運動且有心願意學習,沒有條件限制。我個人並非體育科系出身,曾跟我學習過也全職在當教練的譽寅和許多教練也不是。我們都只是喜歡訓練、喜歡學習和研究變強的學問而已。只要(有心)這樣就足以開始了。
● Q:報名前有什麼可以先準備,好比要先看過那些書?
○ A:這是很關鍵的好問題。因為我們在台灣會先開自行車教練培訓(大陸先開跑步教練培訓),每個單項的建議書單不太一樣,整理如下:
□《心流》(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比賽,從心開始》(The Inner Game of Tennis)
□《跑步的學問》第四版(Lore of Running, 4th Edition)(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跑步,該怎麼跑?》第三版(Pose Method of Running)
□ 《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Jack Daniels' Running Formula)
□《體能!技術!肌力!心志!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
□ 《如何在自行車訓練與競賽中運用功率計來進行科學化訓練》(Training And Racing With A Power Meter)(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自行車功率計使用手冊》(The Power Meter Hand Book: A User’s Guide for Cyclists and Triathletes)(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徹底看懂自行車功率訓練數據》
□ 《游得最快》(Swimming Fastest: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on technique, training, and program design)(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游泳的科學》(The New Science of Swimming)(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泳速祕笈》(Swim Speed Scerets)(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
□《Pose Method 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
□ 《鐵人三項訓練聖經》(The Triathlete’s Training Bible )
□ 《鐵人科學》(Triathlon Science)(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挑戰自我的鐵人三項訓練書》
□《系統:由美國力量教練所轉化的蘇聯週期化訓練》The System: Soviet Periodization Adapted for the American Strength Coach(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第二版(New 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 2nd Edition)
□《靈活如豹》第二版(Becoming A Supple Leopard, 2nd Edition)
□《週期化運動訓練》第三版(Periodization Training for Sports, 3rd Edition)
#LAVA
#KFCS
#RunningQuotient
periodization speed training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教練培訓 vs PB班】
有朋友在問這兩種課程之間的差別,以12月即將啟動的「自行車教練班與PB班」來簡單說明一下:
1) 「自行車科學化訓練PB班」是特別針兩自行車與鐵人三項愛好者,兩天先修課與四週訓練期間專注在訓練本身。2019年12月21日與22日是前測(上坡計時賽)與兩天先修課,接著進行四週訓練,1/19進行後測(同前測路線的上坡計時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42727589713802/
2)「自行車教練培訓課」會更仔細講解課程的設計原則與引導學員達到更佳訓練品質的方式,它主要是為了培訓教練,上課之後要1)考試,要參加2)一週線上實作課表,要參加3)PB班跟練與實習,還要參加定期的內部訓練,才能算通過認證。2019年12月1日第一梯開始培訓,含考試、線上課表、訓練營實習與內訓,培訓期大約半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94479154075816/
當然,我知道有些上教練培訓的人只是想學得更深、想知道更多原理,所以上述的「1)考試、2)一週線上實作課表、3)PB班跟練與實習」不強迫參加,可以只上培訓課程,或是只來參加內訓,只有真得想從事教練工作且想通過認證的人才必須走過所有的培訓流程。
之後還會依序開設游泳教練與PB班、跑步教練與PB班、鐵人三項教練與PB班(預計每年各一次),想要參加鐵人三項教練者,需要先分別參加游泳、騎車與跑步教練培訓。
不管是哪一個項目培訓「流程」與「理論主幹」皆同,兩類課程的流程分別是:
1) 教練培訓:培訓課→筆試→一週課表實作或PB班實習→內訓→帶學員訓練
2) PB班:前測→先修課→四週課表→後測
四種耐力運動與兩種課程的理論主幹也都是:
練心→練體能→練力量→練技術。
上述主幹用另一種方式來說是連結「心與科學」,把身與心當成整體來訓練,而非拆解。概念、理論與訓練法的「分析/解剖/拆解」是西方知識體系的主軸,但東方很強調「整體」與「連結」,所以我一直很想找到各個元素的關係,經過許久的學習、訓練和研究後才慢慢能把心、體能、力量與技術之間的關係給打通。通了之後就有了「主幹」(中心思想),所有的訓練法與碎片化知識就有了依靠。
-------------Q&A-------------
下面是有來參加說明會的朋友提問,統一整理如下:
● Q:KFCS似乎最終還是以鐵人三項為主,對於只單純以某一項為主的教練來說,不知道會怎樣配合?
○ A:KFCS要做的培訓志業是四項運動:游、騎、跑、鐵人。我們期待他們能各自發展,而且是朝菁英運動領域發展,主要目標受眾是「想要變強的人」,這裡的「人」包括運動員和教練,但我首先我要找到的是四項運動的,我的目標是先找到能專心發展「單項」的教練,最終理想是不靠官方的力量自立自強,以獨立單位的名義訓練出頂尖的單項選手,在訓練選手的過程中教練們會經常交流與討論,我又能透過這個平台逐步充實此一框架中理論與訓練法的內容。所以KFCS的目標並不只是朝鐵人三項發展,歡迎對這四項耐力訓練有興趣,卻一直卡關、不知如何進步的耐力運動愛好者來參加我們的PB班;更歡迎已經在擔任(或有意從事)教練工作的耐力運動愛好者來一起學習與成長。
● Q:如果想要參加教練培訓,有什麼徵選條件?
○ A:只要你問自己「是否熱愛自己所選的運動,而且想要幫助別人一起變強?」如果答案非常肯定,就可以報名。只要喜歡耐力運動且有心願意學習,沒有條件限制。我個人並非體育科系出身,曾跟我學習過也全職在當教練的譽寅和許多教練也不是。我們都只是喜歡訓練、喜歡學習和研究變強的學問而已。只要(有心)這樣就足以開始了。
● Q:報名前有什麼可以先準備,好比要先看過那些書?
○ A:這是很關鍵的好問題。因為我們在台灣會先開自行車教練培訓(大陸先開跑步教練培訓),每個單項的建議書單不太一樣,整理如下:
□《心流》(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比賽,從心開始》(The Inner Game of Tennis)
□《跑步的學問》第四版(Lore of Running, 4th Edition)(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跑步,該怎麼跑?》第三版(Pose Method of Running)
□ 《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Jack Daniels' Running Formula)
□《體能!技術!肌力!心志!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
□ 《如何在自行車訓練與競賽中運用功率計來進行科學化訓練》(Training And Racing With A Power Meter)(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自行車功率計使用手冊》(The Power Meter Hand Book: A User’s Guide for Cyclists and Triathletes)(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徹底看懂自行車功率訓練數據》
□ 《游得最快》(Swimming Fastest: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on technique, training, and program design)(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游泳的科學》(The New Science of Swimming)(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泳速祕笈》(Swim Speed Scerets)(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
□《Pose Method 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
□ 《鐵人三項訓練聖經》(The Triathlete’s Training Bible )
□ 《鐵人科學》(Triathlon Science)(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 《挑戰自我的鐵人三項訓練書》
□《系統:由美國力量教練所轉化的蘇聯週期化訓練》The System: Soviet Periodization Adapted for the American Strength Coach(目前沒有譯本,書名為國峰暫譯)
□《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第二版(New 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 2nd Edition)
□《靈活如豹》第二版(Becoming A Supple Leopard, 2nd Edition)
□《週期化運動訓練》第三版(Periodization Training for Sports, 3rd Edition)
#LAVA
#KFCS
#RunningQuo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