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股壇出現很多WhatsApp假群組,我也被人冒名設立多個Group,盜用了我的身份及照片,到處開設大量不同的「炒股貼士群」,提供各種虛假分析及建議。這些群組全部都是假的,我從來沒有開這些WhatsApp Group,請大家不要相信!
這些炒股貼士騙局,其實已經活躍了一段時間。較早期的Business Model是主攻宅男及鹹濕男的「微信女」,透過微信帳號尋找獵物,這些帳號上的照片,通常都是一些樣子漂亮、魔鬼身材的年輕女性,當宅男看到這些漂亮女子主動跟自己做朋友,難免會感到心花怒放,但其實微信帳號背後的主人翁,絕大部分都不是照片中人,而是一群麻甩佬!
曾經有被「微信女」騙了幾十萬的苦主,將被騙資料交給某大台電視節目,大台找我分析當中的情況,我看完後很驚訝地想:「乜真係有人咁蠢,咁假都信,重要輸到瞓身?」根據大台給我看的資料,這些騙局開始的時候,微信女先向宅男交心,不停對他們噓寒問暖,偶然更會「派福利」將性感照片發給宅男,然後就說自己從事金融行業,經常有很多炒股貼士,說自己一大班朋友都賺大錢,推介一些細價股號碼給宅男。當然真相的背後,就是莊家背後想搵人接貨,宅男們接夠貨後就立刻散水,股價高位買入後大跌九成,搞到宅男損失慘重。
到後來「微信女」進化成「股票導師」,在各大Facebook專頁的留言位置,於回應的地方放下連結,邀請大家加入群組交流,說群組內有專家提供準確貼士,每隻股票起碼穩陣升數十巴仙,戰機彪炳。在這幾個月我的Facebook專頁,基本上有一半以上的留言,都是這些WhatsApp Group及Telegram的連結留言!雖然我已經對這些Keywords裝了留言自動隱藏功能,以避免網友們中計,但數量實在太多,非常討厭。
當你進入這些WhatsApp 或Telegram群組以後,裏面會出現一些厲害的分析師及股神,說自己是Morgan Stanley董事、港交所高層主管等,知道很多股壇內幕貼士,只要你跟隨這些貼士買入股票,就可以發過豬頭;群組內有不同的角式扮演,例如有些人負責提問,有些人吶喊助威,每兩三天就「感謝師傅」……一些智商不太高的人,看見這麼多人感謝師傅,自己也開始心動起來,跌入騙局的深淵。
可能「微信女」或「炒股師傅」近期已經騙不到人,最近騙徒們就更加過分,冒認知名人士及金融機構高層,偷用了他們的身份及照片,向散戶派發細價股的貼士,提供虛假投資建議;通常這些群組騙你買股票後,都會要求買入者提供交易紀錄,因為需要向背後莊家出糧。有些股評家被人冒名行騙後報警處理,但根據目前的情況,警察好似冇乜拉到人。
其實要避免跌入這些陷阱,就必須記住「便宜莫貪」的道理:如果這些群組真是有穩賺的貼士,為甚麼跟你三唔識七,都要咁着數益你呢?
https://eastweek.my-magazine.me/main/98612
morgan stanley好唔好做 在 葉朗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做邊行都好,不單要掌握最新的市場動向,更重要的,是去了解發生過的人和事,從而在這個到處都有人在 bluff 的世界中尋找真相。
陽光明媚,跟舊同事坐在這家餐廳吃早餐,心情特別好。
忽然間,鄰座有一把高八度的聲音說:「做乜收我咁貴?」
早上食客不多,而每張桌子相距就算沒有五米距離,也應該有三米。我向那邊望了望,看見一男一女坐在鄰桌。
發出聲浪的是那位女顧客,她看起來衣著端莊,卻是一臉的不悅。
那個男的,帶着眼鏡也似是很斯文,樣子有點像年輕的黎明。
做乜收咁貴?
黎明喎,阿太,呢啲嘢冇得平㗎。
女子接著又大聲說:「你地收我成 1%? Morgan Stanley 都係收緊我 0.75% 喳。」
朋友與我相視而笑,因為他便是 Morgan Stanley 的,而他當然認識黎明,雖然不熟。
黎明看來點不知所措,見他尷尬得紅了脖子。周邊的眼睛開始注視他們,黎明正努力地跟女士解釋,又拿出好一堆文件出來指手劃腳。
喝一口 black coffee ,想跟朋友說些什麼但又沒有說出來,反而是朋友先笑著開口:「懷唔懷念以前嘅日子?」
那時候,不到三兩天就會收到客戶的埋怨。
「Credit Suisse 借到 clean loan 俾我呀,你哋又唔得?乜都唔得!」
「我喺 J.P.Morgan sell 個 option,佢都畀成三千幾 premium ,你淨係畀千八我?唔 Q 係呀嘛!」
「人哋 Deutsche Bank 個信托冇收我錢喎。」
不少客戶都有多於一個私人銀行戶口,所以總會把各銀行的 offer 作比較,但 PB 的 pricing 是屬於海鮮價,而產品種類也非常廣泛。別人有的,你未必一定有。
然後最大獲就係,當你聽見其他人有,你又覺得自己一定要有。
有一次,一位國內客戶強烈要求把他自己註冊在國內的私人飛機按給我們銀行借貸。
那位萬總跟我說,Marcus,你們另一家瑞士的同行都願意借錢給我,xiong di,你是不是不想跟我做生意?
Well,他找我,當然不是把我當 xiong di,而只是因為我們這種國際銀行的貸款率相對上比國內的便宜很多。但而以我理解,一般也只有國內銀行會願意提供借貸予國內註冊的飛機。
萬總堅持這是可以做得到,所以出於禮貌,我也唯有多打了幾個電話給其他銀行友人 make sure 其他海外銀行也不會做。
問了三五個,答案如我所料,根本不可能。坦白說,大家的 legal assessment 都差不多。結論是,萬總在亂噏 twenty four。
不過當我最後打電話給一個在一家法資私人銀行工作的朋友了解時,才發現到他們是當時唯一一家願意借貸給註冊於國內私人飛機的大型銀行。
除了是歸根於他們的 legal 略為寬鬆外,另外他們也會要求客戶幫私人飛機多做一份額外貸款保險。
後來才知道,他們也只是做過一兩單類似交易而已。雖然當時知道自己銀行也不會接受這種做法,我還是去一家比較相熟的保險 broker 拿了一個 quote,再回去跟萬總稟報。
估都估到,他聽了後,還是把飛機按了給國內的招商銀行。
Now you see,不時有客戶為圖特別待遇,就去對自己的 banker 作無中生有的要求,or make a bluff。
記得當年還沒有深港通滬港通等平台的時候, A 股 financing 是一個較新的話題。
有一次 Zuma 跟一班同行敘舊,一起討論最近客戶有什麼古怪要求。
一個 JP Morgan 的女 banker 提起,她的大客客戶告訴她,UBS 那邊為他提供了 A 股融資,所以如果她那邊不能配合,他便會把那三千萬美元等值的資產搬去 UBS。
同場另一個 UBS 的 lending specialist 搔了搔頭,說沒有這個可能,他同樣的要求剛剛在上一個星期才被自己的信貸部拒絕。他説,反而有聽到其他客戶有提起説 JP Morgan 那邊可以做到...
正當大家在大笑的時候,Goldman 那位靚仔便插嘴說,他們那邊通常可以 take 那些 A 股然後 write 一個 zero strike option 給客戶,之後可以再用這個 option 向信貸部抵押借貸。
知己知彼,不一定會百戰百勝,但至少,唔會畀人老點。
morgan stanley好唔好做 在 葉朗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約我吃飯的一個朋友,選了一家米芝蓮一星泰國餐廳。
去到的時候,看到餐桌座落在一個優雅的露台上,甚是搶眼。
但更搶眼的,肯定是餐桌上那個 decanter 旁邊的酒瓶。雖然 decanter 早已盛著紅酒,但主人家還留著酒瓶,似乎想故意讓我看到,那是一瓶什麼樣的紅酒。
以為是朋友聚舊而已,但看看那瓶紅酒的價值,這頓飯應該不是天南地北那麼簡單。
其實早也覺得奇怪,這個朋友找我通常都是在電話談個一兩小時,討論市場走勢或詢問投資意見。約出來見面,少之又少。
「喂 Justin,」我握著他的手說,「瘦咗喎。」
其實佢冇瘦到,不過當我唔知對方想點嗰陣,潛意識都鍾意用呢句開場白。
Justin 是其中一個本地家族的第三代,比我大六七年左右,他的父親離世後便直接承繼了一筆可觀的遺產。本業是已經有數十年歷史的地產及建築工程生意,但由於家族龐大,業務穩定,屬於第三代的他也無需參與家族的任何生意活動。
跟 Justin 初次見面的時候,剛好跟一班老牌 real estates bankers 在晚飯。他當然認識這班前輩,飯前過來聊了兩句,飯後幫我們埋了單。作為「外人」的我,自然是十萬個不好意思,於是便加多兩錢肉緊地連番道謝,然後便開始了沒玩沒了的話題。
坐擁著三四千萬美元的資產的 Justin,除了喜歡周遊列國外,最喜歡談論股票投資。
他很有趣,像是人稱四五六七叔那類的富豪,經常帶着一張紙,寫上自己心愛的股票。
對於廣大股民來說,Justin 的股票選擇都比較另類,因為他的興趣是把心理學大師 Maslow 那套 Hierachy of Needs 放在資本市場裏發揮。
理論的結構簡單直接,就是根據人類的「五層需要」(physiological / safety / love and belonging / self esteem / self actualisation) 去選擇相應合適的股票。
好像 LMT 等 aero defense 的公司,當然是屬於 safety 那層;至於 LVMH 或 Ferrari 那些,便是 self esteem 那類型了。
刮起金融風暴之前,我就是剛剛建議他買入一些「physiological need」類的股票,最後也賺了一點錢。(賺了一百萬美金左右,對他來說確是「一點錢」而已。)
有很多同事都跟我說過,哎喲 Justin 在我們這裏又沒有戶口,不值得花那麼多時間在他身上呢。但我覺得,client 呢啲嘢,煲吓煲吓先會有嘅;點知,等到我辭職之前,佢都仲未畀過一蚊我。
所以,看到那瓶酒,真是有點錯愕。侍應見我坐下,本想替我斟酒,但 Justin 堅持要自己來。紅酒從 decanter 緩緩流出來,市儈的我心諗,未講嘢已經畀我袋咗成千蚊,究竟佢想點。
「Marcus,我哋屋企想開一個 family office。」
幾好呀,我說,然後珍而重之地嚐一口美酒。又心諗,開呢啲咁正路嘅嘢,唔使都問我意見啦。
「我想搵你幫我哋搞。」
聽完佢呢句,嗰一千蚊幾乎噴番出嚟。
搵...... 我...... 搞......?
簡單來說,family office 就是家族辦公室,主要分兩種。
第一種 family office,專做產品投資的,and we call it active trading。
像一個迷你 trading desk 一樣,這類 family office 會招聘一些銀行的投資專才,在不同的資產配置上作出適當的 investment decisions。
曾經跟一些地產大亨的 family office 合作過,他們資產之大,是在每一家私人銀行,強調,是每一家,都差不多有八至十億美元這個 level 的資產值。做人民幣 FX 就會找 Deutsch 及匯豐 (因為個價靚啲),搞 collar financing 便會去 Goldman 及 Credit Suisse,至於一般的 equities 就可能是 UBS 或 Morgan Stanley。
由於資產值相當之大,他們有絕對充足的人手去處理不同 asset class 的投資,甚至可以分開獨立的隊伍處理股票、外匯或債券等不同交易。
這些 family office 最喜歡聘請 ex-traders 或是資深的 private bankers (or investment specialist) 去組成一個龐大的 multi-asset class 團隊。
每間大行都會對這些 family office 趨之若鶩,原因當然就是,family office 每天都會和不同的銀行交易,擁有極大權力;手握的令箭,講緊係每次都十球二十球美金嘅交易額,百分百是銀行的金菠蘿。
第二種 family office,是專做 deal 的。
唔講你都知,香港不少大家族都是做地產的,說的當然不止是住宅樓宇的項目發展,也有酒店及商場,或者地皮收購等。他們有興趣做的一些海外收購合併,也多是跟地產有關。
這種 family office 通常擁有獨立的 real estates investment team,專門去看世界各地的產業發展。縱橫江湖多年,家族本身都已很清楚地產產業的優劣,所以他們也喜歡做 private equity,即是做完 M&A 還要坐 board 上董事局 make changes 的那種 deals。
「你想我幫你做邊種?」我問 Justin。
聽完他的答案,腦海裏立刻閃過一張電影海報。
I want you to assemble a team. (Justin 認真地說)
Avengers? (突然有種使命感讓我更加認真地問)
Yes, and I can make you Ironman. (他輕鬆地笑著回答)
But I want to be Thor. (我仍然認真)
Why? (Justin 好像為我的冷門選擇感到有點驚訝)
我笑而不語,乾了那杯陳年佳釀。
Ironman 有的只是錢,我想要的,是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