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學習法當中,沉浸式學習是最好的方法嗎?】
「你說錯了,學習語言要靠沉浸式學習!」
「大量閱讀小說最重要!」
「什麼文法?跟母語人士一樣學就好了」
「溝通最重要,勇敢開口就可以學好」
像這樣以偏概全的言論 (sweeping conclusions) ,其實是讓台灣的英語教育這幾十年來,仍然一直原地打轉的原因之一。更難過的是,這樣的言論常常還是來自於覺得自己很懂語言教學的人。
✓ 每天都要聽、讀一點英文 (不管是追美/英劇聽podcasts 還是甚麼管道) => 讓自己沉浸在 input 當中。
✓ 刻意製造使用英文的機會 (output opportunities)。
✓ 使用英文後能得到 feedback,還能正確理解 feedback。
✓ 閱讀喜歡的主題的科普書、小說。
✓ 同一個練習的 task 要重複,在過程當中不斷提升正確度、流暢度、詞語多元性。
✓ 對語言規則有足夠的意識 (awareness) 跟注意 (attention)
✓ 用比較大的單位去思考單字記憶 (ie. 語塊學習)。
✓ 單字學習深度粗分有分認得出來意思的和用得出來的。不管多深,都要知道「發音」。
✓ 文法學習要重思維和概念,不是當法條背。而文法規則裡頭,又有分成「死記型」的和「判斷型」的。通常後者比較難學。
✓ 歸納 (inductive) 學習和演譯 (deductive) 學習都有他們的優劣。
✓ 使用真實的語料當作學習教材,但不要過度為了教學而簡化 (simplify),可以的話增加解釋 (elaborate)。
✓ motivation、aptitude、 anxiety、age、memory、analytic ability、willingness to take risks 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學習成效,但不「決定」學習成果。
上面隨便列舉就超過 10 項語言學習的關鍵,背後都有一大票還活著的應用語言學家、語言習得家每分每秒在做各式各樣的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longitudinal studies、cross-sectional studies、case studies、quasi-experimental studies、meta-analysis)。
希望英語業界的先進們可以多一點社會科學思維。因為我們有太多「盲點」,有很多東西是「經驗整理」、跟「我覺得。。。」裡頭當中會忽略掉的。
很多做法、想法、方法都是 necessary (必要的) 但不 sufficient (充分的)。「只要做了 X,英文就一定進步」,這樣的一元、強烈因果思維,在學習者中流傳可以理解但在英語教學界應該要慢慢消失了。Let’s update our understanding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從前,有一個地主僱用了建築工人,限他們在三十日內要建好一間屋子。怎知工人收不到足夠材料打穩地基,於是跟地主要求多點時間。地主卻說:「無時間!再等就趕唔上進度,而家即刻同我砌埋個屋頂!」。工人只好照做,但屋子建成後很快就倒塌了。這個故事聽起來很荒謬,但卻跟我們的傳統教育制度極相似~ 參考資料 Bl...
meta learning教學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想申請哈佛、史丹佛教育碩士?】有關於教育 / 語言學 / 英語教學 / 教育科技碩士的申請你要知道的事
截至到現在,今年除了 Data Science / Business Analytics / HCI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這4大當紅炸子雞外,收到不少想要申請教育、教學、語言學、教育科技相關科系的文件。但大家這些科系的申請文件,很可惜的,全數申請者的 Statement of Purpose (SOP) draft,都流於過度空泛,都沒有寫出學校會想看的 SOP。
我常常跟諮詢生說:
「對該領域的議題,你要先從過去的經歷整理出,你最熟悉和在乎的研究問題是什麼 (只在乎沒有用,還要熟悉),而現有的文獻中,是用怎樣的角度和研究方法 (e.g. meta-analysis) 去研究那些議題。」
「若對於教育,你有的只是滿腔熱血,或是對於該主題很模糊、感性的理解,那麼對於教育你要唸的不是研究所,你可以加入社會企業、教育基金會、慈善事業、NGO、甚至自己創業。教育學院 / 教育生研究院是用嚴謹的研究 / 科學方法在研究很小很小的主題,希望這些小發現可以有什麼轉換性而變成大貢獻的地方。」
✔︎ 具體說明
以英語教學來說,Zoltán Dörnyei 教授 30 年前的博士論文 “Psycholinguistic factor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就在研究 motivation 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一直到現在,他還在研究 motivation。 若想申請上好的 program,我們在講故事時,就應該避免輕輕鬆鬆地說出 「我發現隨著我的教學,學生越來越有學習動機,也讓我更確信了我對於教學的熱愛。」這樣沒有科學研究觀念、過度煽情的句子。
你具體做了什麼,在你的假說中,可能哪些教學方法有效、哪些沒效,這個動機是外部的還是內部的、而動機跟學習成果是否有直接因果關係、而我們又是怎樣 measure / assess 學習成果的?這些成果會有 long-term effects 嗎? 這些才是研究所教授們想聽、想讀的反思。」
若你只有非常短暫的教學經驗、或是你的經驗是家教經驗,那麼我會說,除非你已經在台灣嚴謹的師範體系下,有些研究經驗再加上不錯的 GRE 分數,不然像是 Harvard、Stanford 般夢想的教育學院是不太可能進得去的。
想要申請進夢幻校系群,「相關經驗、相關經驗、相關經驗」是很重要的一個要素。如果你的相關經驗只是因為一個學生的一句話、某一天意識到教育的那個面向很重要、某一個家教生的成長、某一個電影的啟發、或是因為自己的成長經歷,那我會幫教授們問:
「在那麼多的申請者中,大家一定都有這樣的熱情和經歷:why you? 」
教育或教學,很容易讓人感覺到是以經驗和熱情為本的兩個領域。但我會說,那只是台灣在這一塊,落後了世界潮流不少。
若你想要申請上好的教育 / 語言學 / 英語教學 / 教育科技碩士,你需要在相關教學 / 研究經驗外衍生出一個最好路上的民眾會有點聽不懂的 research topic / question,比賽才正式開始。
預約與我的30分鐘一對一免費留學諮詢,請於此填寫諮詢單,將有人會跟你聯繫。
https://ntetaiwan.com/study-abroad/
meta learning教學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申請哈佛、史丹佛教育碩士?】有關於教育 / 語言學 / 英語教學 / 教育科技碩士的申請你要知道的事
截至到現在,今年除了 Data Science / Business Analytics / HCI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這4大當紅炸子雞外,收到不少想要申請教育、教學、語言學、教育科技相關科系的文件。但大家這些科系的申請文件,很可惜的,全數申請者的 Statement of Purpose (SOP) draft,都流於過度空泛,都沒有寫出學校會想看的 SOP。
我常常跟諮詢生說:
「對該領域的議題,你要先從過去的經歷整理出,你最熟悉和在乎的研究問題是什麼 (只在乎沒有用,還要熟悉),而現有的文獻中,是用怎樣的角度和研究方法 (e.g. meta-analysis) 去研究那些議題。」
「若對於教育,你有的只是滿腔熱血,或是對於該主題很模糊、感性的理解,那麼對於教育你要唸的不是研究所,你可以加入社會企業、教育基金會、慈善事業、NGO、甚至自己創業。教育學院 / 教育生研究院是用嚴謹的研究 / 科學方法在研究很小很小的主題,希望這些小發現可以有什麼轉換性而變成大貢獻的地方。」
✔︎ 具體說明
以英語教學來說,Zoltán Dörnyei 教授 30 年前的博士論文 “Psycholinguistic factor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就在研究 motivation 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一直到現在,他還在研究 motivation。 若想申請上好的 program,我們在講故事時,就應該避免輕輕鬆鬆地說出 「我發現隨著我的教學,學生越來越有學習動機,也讓我更確信了我對於教學的熱愛。」這樣沒有科學研究觀念、過度煽情的句子。
你具體做了什麼,在你的假說中,可能哪些教學方法有效、哪些沒效,這個動機是外部的還是內部的、而動機跟學習成果是否有直接因果關係、而我們又是怎樣 measure / assess 學習成果的?這些成果會有 long-term effects 嗎? 這些才是研究所教授們想聽、想讀的反思。」
若你只有非常短暫的教學經驗、或是你的經驗是家教經驗,那麼我會說,除非你已經在台灣嚴謹的師範體系下,有些研究經驗再加上不錯的 GRE 分數,不然像是 Harvard、Stanford 般夢想的教育學院是不太可能進得去的。
想要申請進夢幻校系群,「相關經驗、相關經驗、相關經驗」是很重要的一個要素。如果你的相關經驗只是因為一個學生的一句話、某一天意識到教育的那個面向很重要、某一個家教生的成長、某一個電影的啟發、或是因為自己的成長經歷,那我會幫教授們問:
「在那麼多的申請者中,大家一定都有這樣的熱情和經歷:why you? 」
教育或教學,很容易讓人感覺到是以經驗和熱情為本的兩個領域。但我會說,那只是台灣在這一塊,落後了世界潮流不少。
若你想要申請上好的教育 / 語言學 / 英語教學 / 教育科技碩士,你需要在相關教學 / 研究經驗外衍生出一個最好路上的民眾會有點聽不懂的 research topic / question,比賽才正式開始。
預約與我的30分鐘一對一免費留學諮詢,請於此填寫諮詢單,將有人會跟你聯繫。
https://ntetaiwan.com/study-abroad/
meta learning教學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從前,有一個地主僱用了建築工人,限他們在三十日內要建好一間屋子。怎知工人收不到足夠材料打穩地基,於是跟地主要求多點時間。地主卻說:「無時間!再等就趕唔上進度,而家即刻同我砌埋個屋頂!」。工人只好照做,但屋子建成後很快就倒塌了。這個故事聽起來很荒謬,但卻跟我們的傳統教育制度極相似~
參考資料
Bloom, B. S. (1968). Learning for mastery. Evaluation Comment (UCLA-CSIEP), 1(2), 1–12.
Bloom, B. S. (1974). Time and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29(9), 682-688. doi:10.1037/h0037632
Bloom, B. S. (1984). The 2 Sigma Problem: The Search for Methods of Group Instruction as Effective as One-to-One Tutor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3(6), 4. doi:10.2307/1175554
Breslin, M. M. (1999, September 15). Benjamin Bloom, U. Of C. Prof Who Saw Potential Of All To Learn.
Guskey, T. R. (2012). Benjamin S. Bloom: Portraits of an educator.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
Khan, S. (n.d.). Let's teach for mastery -- not test scores.
Kulik, C. C., Kulik, J. A., & Bangert-Drowns, R. L. (1990). Effectiveness of Mastery Learning Programs: A Meta-Analy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0(2), 265. doi:10.2307/1170612
Rose, T. (2017). The end of average: How to succeed in a world that values sameness. London: Penguin Boo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