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 自由 / 勇於說母語的你
無論是母親還是父親的舌頭
台灣都希望自己的人民能夠勇敢說出各種語言
台灣是語言的熔爐
不同時代的人們將自己的語言帶上岸
在 #語言平權 這條路上我們歷經努力
希望能夠尊重與確保台灣的多元語言文化
讓大家都能自由的使用自己認同的語言
.
外交部在今年聯合國推案影片《敬 自由》中
我們拍攝了在台灣的印尼語課程
.
『在這裡
所有台灣固有族群使用的自然語言
都是國家語言
不管在家裡說的是哪種母語
在學校都有老師繼續教你
跟阿公阿嬤聊天不用翻譯』
.
若聯合國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要讓國家尊重人民的權利
台灣的夥伴價值,值得聯合國重視。
.
To Freedom / You and your mother tongue
.
#Taiwan is something of a melting pot in terms of language. We’ve been working hard to reduce the historical stigma attached to some of these languages and to ensure that they are not lost to future generations. New languages are also being carried to our shores by new arrivals, creating a linguistically dynamic young generation of bilingual or multilingual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These young people benefit from the ability to engage in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 important in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for a more cohesive society.
We recently featured an Indonesian teacher in Taiwan--a new arrival--and one of her students--part of this multilingual younger generation--in “To Freedom,” our promotional short to mark the #UNGA76. They tell the story of Taiwan’s respect for all its languages when they say:
“Here, the natural languages of Taiwan’s inherent ethnic groups are official languages. Regardless of what language you speak at home, you’ll continue to be taught it at school. I don’t need a translator to talk with my grandparents.”
If the UN states part of its mission as encouraging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to respect the rights of their people, Taiwan's vision of global partnership can serve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UNGA76
#HearTaiwan
#WorkingTogether
#FreedomForAll
#UNGlobalGoals
#TaiwanCanHelp
#RespectTheRightsOfPeople
#LanguageEquality
同時也有5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堅離地球 · 沈旭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人在世界無處不在,香港藝術家 Candy 定居北歐波羅的海小國拉脫維亞,她在海外尋找香港身份認同的故事,就深具啟發。她自言在香港時並沒有很強的歸屬感,反而是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令她身在海外,反而產生強烈身份認同,並聯同海外藝術家發起了「Silence is Compliance」藝術策展計劃...
「identity認同」的推薦目錄:
- 關於identity認同 在 外交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OC(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identity認同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identity認同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identity認同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identity認同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identity認同 在 人生勝利組Life victory group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identity認同 在 國中生自我認同感對社群網路使用方式之探討-以Facebook為例 的評價
- 關於identity認同 在 個人筆記- 道德身分理論( Moral identity ),或稱道德認同理論。... 的評價
- 關於identity認同 在 小男孩樂團Men Envy Children【認同感Identity】Official Music ... 的評價
identity認同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模A孩子週六補課,
有沒有認真收看英模class 9呢?
今天輪到模C孩子認真囉!
災害、疫苗都是新聞英文的顯學,
看閱測可是要有耐心、讀仔細,
文意選填的兩性之戰方興未艾🙅🏻♀️🙆🏻♂️💁🏻♀️🙋🏻♂️
俐媽還提點了好幾個文法重點,
催生婆paraphrase的方法X5好實用,
好多大餐一直跑出來
effect大餐很豐富,
harass和誰是相似字?
今天來複習之前俐媽在網版課程中介紹的冰島🇮🇸兩性平權運動,
曾經post過的「兩性篇」:gender搭配詞
——————————————————————-
⚧ 俐媽英文教室—性別gender篇:
🙆🏻♀️ opposite gender 異性
🙆🏻♀️ gender issues 性別議題
🙆🏻♀️ gender identity 性別認同
🙆🏻♀️ gender studies 性別研究
🙆🏻♀️ gender relations 性別關係
🙆🏻♀️ gender stereotype 性別刻板印象
🙆🏻♀️ gender discrimination 性別歧視
🙆🏻♀️ gender imbalance 兩性不平衡
🙆🏻♀️ gender bias 性別偏見
🙆🏻♀️ gender role 性別角色
🙆🏻♀️ gender inequality 性別不平等
🙆🏻♀️ gender-related 和性別相關的
https://www.instagram.com/p/CTwcIZXp9mJ/?utm_medium=copy_link
————————————————————-
#俐媽英文教室兩性篇
#俐媽文教室性別篇
也有很多資源喔!
#俐媽英文教室
#誰說女人車一定開不好🤷🏻♀️
#不要當性別老古板
#台大明明尊重您
identity認同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我們都早已習慣身份證隨身而行,有否想像過,在七十多年前香港居民並沒有任何身份證明文件,並在1949年起才開始為每一個合資格居民簽發一張沒有照片、僅寫上持證人個人資料的卡紙?
1949年制定的《人事登記條例》,明文規定香港居民需申請身份證明文件,合資格的香港居民開始申領身份證。除了基本個人資料如姓名、性別、相片、身份證號碼之外,紙質身份證還需列明住址、工作地址和職業,並容許僱主協助僱員辦理,以確保更多合資格人士申領。也因為香港擁有多元種族,當時的身份證更需申報種族及國籍。在往後的1950-70年代期間,為了確保民眾均申請身份證明文件,當局更特別設有流動登記隊前往南丫島、大澳、新界區、街坊福利會、高爾夫球會、學校、鄉事委員會、廟宇、魚市場等提供登記服務,推動全民登記身份證。在這個階段的香港,增進的不止是人口及社會經濟發展,更多人也開始以香港為家。一紙身分證,標誌著「香港人」身分意識的萌芽。
1987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後,為配合回歸過渡安排,身份證分為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及香港居民身份證(分別為3粒星和1粒星去區分),前者列有「本證持有人擁有香港居留權」字眼,確認持證人於回歸後仍有香港居留權。而隨著社會變遷及科技日新月異,身份證設計亦越見繁複,並反映在材質選擇、晶片嵌入及防偽技術上,2018年開始更換的智能身份證,便擁有9種防偽功能,也記錄更多個人資訊,跟六十年代只有中英姓氏、身份編號、相片和指紋的膠面身份證不可同日而語。歷史檔案館向入境事務處借來歷年各代身份證明文件正本,以及多部處理申請事務的原裝機器,包括製作身份證相片的放大機及查閱身份證紀錄的膠卷閱讀機,連同昔日歷史照片及海報同步展出,詳細介紹身份證設計及人口政策在七十載的變化。
(圖片來源: 香港歷史檔案館網站)
「言歸『證』傳」| Identity Card – A Timeless Proof
展期:8月23日起 逢星期一至五
地點:九龍觀塘翠屏道13號(香港歷史檔案大樓展覽廳)
#身分證 #身份認同
identity認同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人在世界無處不在,香港藝術家 Candy 定居北歐波羅的海小國拉脫維亞,她在海外尋找香港身份認同的故事,就深具啟發。她自言在香港時並沒有很強的歸屬感,反而是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令她身在海外,反而產生強烈身份認同,並聯同海外藝術家發起了「Silence is Compliance」藝術策展計劃,收藏反送中運動的各種藝術檔案。她認為雖然香港在「後國安法時代」淪陷,但通過網絡和藝術,香港這identity也可以繼續發揚光大,擁有自己的生命力,乃至讓海外二、三代港人和其他國籍人士加入,這正是她希望通過藝術達到的目標。
“Silence is Compliance: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https://www.silenceiscompliance.art/
Young Blood Initiative
https://linktr.ee/youngbloodinitiative
Young Blood Initiative FB & IG
https://www.facebook.com/Youngbloodinitiative/
https://www.instagram.com/youngbloodinitiative/
Candy's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andykayanki/
⏺ 那些年的狀元,其實有心人好多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2164104
#海外香港人 #拉脫維亞 #守護香港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Patreon: www.patreon.com/simonshen
?Facebook: www.facebook.com/shensimon
ℹ️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simonshen@glos.world。
identity認同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identity認同 在 人生勝利組Life victory group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你小時候也有因為覺得戴眼鏡很酷,所以想盡辦法把自己弄近視過嗎?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珠兒·舒平 (Jewel Shuping) 也有類似的經驗,但是她想要的是讓自己變成「盲人」還因為沒有辦法順利瞎掉,幾乎痛苦了半輩子。
Music: Nice To You
相關資料:
http://bit.ly/3plv1hS
identity認同 在 個人筆記- 道德身分理論( Moral identity ),或稱道德認同理論。... 的推薦與評價
道德身分理論( Moral identity ),或稱道德認同理論。 道德身分理論說的是,每個人對於自己扮演的角色都有一個道德認知模式(包含特質、目標與行為) ,像是誠實、憐憫 ... ... <看更多>
identity認同 在 小男孩樂團Men Envy Children【認同感Identity】Official Music ... 的推薦與評價
【ROCK 4KMV】 歡迎訂閱滾石唱片YouTube官方頻道→ http://bit.ly/RockRecords#小男孩樂團#MenEnvyChildren《# 認同 感》MV2021.10.27 晚上8點首播小 ... ... <看更多>
identity認同 在 國中生自我認同感對社群網路使用方式之探討-以Facebook為例 的推薦與評價
標題: 國中生自我認同感對社群網路使用方式之探討-以Facebook為例.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Identity on the Social Network Usage Discussion - A Case Study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