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歷屆影后一次看完!
#超用心的影片
#發現自己還好多電影沒看過啊啊啊啊
#1988年後的女主角作品就都沒錯過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ZvrOjI2eI&t=522s
.
1927/28 《7th Heaven 第七天堂》、《Street Angel 馬路天使》、《Sunrise 日出》Janet Gaynor
#第一屆不是單片入選而是看整體成績耶
.
1928/29《Cocquette 弄情女子》Mary Pickford
1929/30 《The Divorcee 》Norma Shearer
1930/31《Min and Bill 》Marie Dressler
1931/32《The Sin of Madelon Claudet 戰地晴天》Helen Hayes
1932/33《Morning Glory》Katharine Hepburn (#奧斯卡史上獲獎最多的女演員第一次獲獎原來在這一年啊)
.
1934《It Happened one Night 一夜風流》Claudette Colbert
1935《Dangerous 女人女人》Bette Davis
.
1936《The Great Ziegfeld 歌舞大王齊格飛》Luise Rainer
1937《The Good Earth 大地》Luise Rainer
Luise Rainer連續兩屆獲獎,她在《大地》飾演一位中國婦人,讀到一篇關於《大地》的文章:「據說當時賽珍珠(作者)本人要求用華人演員來演片中的主要角色,但是當時米高梅重臣桑堡Irving Thalberg認為,當時的美國人還不習慣看華人演員做主角的電影。雖然當時有一個華人女星Anna May Wong還蠻紅的,本來可以飾演阿蘭的,但當時美國電影圈有個法典Hays Code,就是不同種族的人不能演夫妻,因此她不可能演Paul Muni的妻子,所以片中的華人主角,最終都由西洋人主演。(米高梅後來要Anna May Wong演荷花的角色,但她不答應。她說全片都由洋人演,我是唯一的華人血統,卻讓我演片中最不討好的反派。)」。
文章連結:http://www.ritagiang.com/article.php?id=458
.
1938《Jezebel 紅衫淚痕》Bette Davis
1939《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Vivien Leigh
1940《Kitty Foyle 女人萬歲》Ginger Rogers
1941《Suspicion 深閨疑雲》Joan Fontaine
希區考克導演唯一一部拿下奧斯卡女主角的作品。Joan Fontaine 和她的姊姊 Olivia de Havilland 都拿過奧斯卡影后,只是姐妹倆感情不和,常會相互競爭。
.
1942《Mrs.Miniver 忠勇之家》Greer Garson
1943《The Song of Bernadette 聖女之歌》Jennifer Jones
1944《Gaslight 煤氣燈下》Ingrid Bergman
1945《Mildred Pierce 慾海情魔》Joan Crawford
1946《To Each of His Own 風流種子》Olivia de Havilland
.
1947《The Father’s Daughter 農家女》Loretta Young
1948《Johnny Belinda 心聲淚痕》Jane Wyman
1949《The Heiress 千金小姐/女繼承人》Olivia de Havilland
1950《Born Yesterday 絳帳海堂春》Judy Holliday
1951《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慾望街車》Vivien Leigh
.
1952《Come Back, Little Sheba 蘭閨春怨》Shirley Booth
1953《Roman Holiday 羅馬假期》Audrey Hepburn (#美到不行)
1954《The Country Girl 鄉下姑娘》Grace Kelly
1955《The Rose Tattoo 玫瑰夢》Anna Magnani
1956《Anastasia 真假公主》Ingrid Bergman
.
1957《The Three Faces of Eve 三面夏娃》Joanne Woodward
1958《I want to Live 我要活下去》Susan Hayward
1959《Room at the Top 金屋淚》Simone Signoret
1960《Butterfield 8 青樓豔妓》Elizabeth Taylor
1961《Two Women 烽火母女淚》Sophia Loren (#奧斯卡史上第一個以外語片拿下影后殊榮的女星)
.
1962《The Miracle Worker 海倫凱勒》Anne Bancroft
Anne Bancroft就是《畢業生》裡的羅賓森太太,她在片中色誘剛出社會的小鮮肉達斯汀霍夫曼,事實上,Anne Bancroft和達斯汀霍夫曼的年紀才差6歲。另外,如果各位有看過經典漫畫《千面女郎》,就會對《海倫凱勒》這個作品非常熟悉,因為漫畫中的兩位女主角都有演出這個故事。
.
1963《Hud 原野鐵漢》Patricia Neal
1964《Mary Poppins 歡樂滿人間》Julie Andrews
1965《Darling 親愛的》Julie Christie
1966《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靈慾春宵》Elizabeth Taylor
.
1967《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誰來晚餐》Katharine Hepburn
1968《The Lion in Winter 冬之師》Katharine Hepburn
1968《Funny Girl 妙女郎》Barbra Streisand
從1933年第一次獲得奧斯卡女主角榮耀,隔了30幾年後,Katharine Hepburn才終於以《誰來晚餐》再次拿到奧斯卡女主角獎,而且隔年又以《冬之獅》再次獲獎。不過,1968年首度出現雙影后,除了 Katharine Hepburn 外,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也以《妙女郎》並列影后。
.
1969《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春風不化雨》Maggie Smith
1970《Women in Love 戀愛中的女人》Glenda Jackson
1971《Klute 柳巷芳草》Jane Fonda
1972《Cabaret 酒店》Liza Minnelli
1973《A Touch of Class 金屋夢痕》Glenda Jackson
.
1974《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再見愛麗絲》Ellen Burstyn
1975《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飛越杜鵑窩》Louise Fletcher
1976《Network 螢光幕後》Faye Dunaway
1977《Annie Hall 安妮霍爾》Diane Keaton
1978《Coming Home 歸返家園》Jane Fonda
.
1979《Norma Rae 諾瑪蕾》Sally Field
1980《Coal Miner’s Daughter 礦工的女兒》Sissy Spacek
1981《On Golden Pond 金池塘》Katharine Hepburn (#第四座影后紀錄至今無人能敵)
.
1982《Sophie’s Choice 蘇菲亞的選擇》Meryl Streep
1983《Terms of Enearment 親密關係》Shirley Maclaine
1984《Places in the Heart 心田深處》Sally Field
1985《The Trip to Bountiful 豐富之旅/邦蒂富爾之行》Geraldine Page
1986《Children of a Lesser God 悲憐上帝的女兒》Marlee Matlin
1987《Moonstruck 發暈》Cher
.
1988《The Accused 控訴》Jodie Foster
1989《Driving Miss Daisy 溫馨接送情》Jessica Tandy
1990《Misery 戰慄遊戲》Kathy Bates
1991《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沈默的羔羊》Jodie Foster
.
1992《Howards End 此情可問天》Emma Thompson
1993《The Piano 鋼琴師和她的情人》Holly Hunter
1994《Blue Sky 藍天》Jessica Lange
1995《Dead Man Walking 越過死亡線》Susan Sarandon
1996《Fargo 冰血暴》Frances Mcdormand
.
1997《As Good as it Gets 愛在心裡口難開》Helen Hunt
1998《Shakespeare in Love 莎翁情史》Gwyneth Paltrow
1999《Boys Don't Cry 男孩別哭》Hilary Swank
2000《Erin Brockovich 永不妥協》Julia Roberts
2001《Monster's Ball 擁抱豔陽天》Halle Berry
.
2002《The Hours 時時刻刻》Nicole Kidman
2003《Monster 女魔頭》Charlize Theron
2004《Million Dollar Baby 登峰造極》Hilary Swank
2005《Walk the Line 為你鍾情》Reese Witherspoon
2006《The Queen 黛妃與女皇》Helen Mirren
.
2007《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Marion Cotillard (#當年看到她拿獎超感動的)
2008《The Reader 為愛朗讀》Kate Winslet
2009《The Blind Side 攻其不備》Sandra Bullock
2010《Black Swan 黑天鵝》Natalie Portman
2011《The Iron Lady 鐵娘子》Meryl Streep
.
2012《Silver Linings Playbook 派特的幸福劇本》Jennifer Lawrence
2013《Blue Jasmine 藍色茉莉》Cate Blanchett
2014《Still Alice 我想念我自己》Julianne Moore
2015《Room 不存在的房間》Brie Larson
2016《La La Land 樂來越愛你》Emma Stone
.
2017《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意外》Frances Mcdormand
2018《The Favourite 真寵》Olivia Colman
2019《Judy 茱蒂》Renee Zellweger
「holly hunt」的推薦目錄:
- 關於holly hunt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holly hunt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holly hunt 在 SJE 。 閱讀紀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holly hunt 在 HOLLY HUNT Design - 首頁|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holly hunt 在 HOLLY HUNT (hollyhuntdesign) - Profile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holly hunt 在 Holly Hunt - Prometheus - YouTube 的評價
holly hunt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Zodiac 索命黃道帶的12個病態執念】#葉郎電影徵信社
《Zodiac 索命黃道帶》是導演 David Fincher 在犯罪片這個類型上從《Se7en 火線追緝令》過渡到 Netflix 影集《Mindhunter 破案神探》的一個重要轉折。
作為一個從未被偵破的真實犯罪事件,《索命黃道帶》因而不像《火線追緝令》有真兇揭露的結局,Fincher 將觀眾的注意力轉向記者和警察的犯罪調查運作經歷。為了確保觀眾絕對不會從電影細節中得到「誰就是真兇」的先入為主印象,Fincher 甚至刻意在重現黃道帶涉嫌的每一起兇案時讓不同的演員扮演兇手。
故事的重點從來無關真兇是誰,而是關於一種病態的執念。這種執念不僅存在於兇手身上,也存在於犯罪調查過程中、甚至電影拍攝過程中的每個人。甚至是銀幕前方那些熱衷真實犯罪故事的我們。
從執念到自我毀滅,只在一線之隔.......
執念1:18個月的偵查
 ̄ ̄ ̄ ̄ ̄ ̄ ̄ ̄ ̄ ̄
大部分電影籌拍過程,多半涉及了寫劇本、畫分鏡、找卡司和找資金之類的煩人事務。《索命黃道帶》的籌拍過程本身就是一場貨真價實的犯罪偵查。
雖然改編自 Robert Graysmith (即電影中 Jake Gyllenhaal 飾演的報社漫畫家)所寫的私人調查專書,但導演 David Fincher 仍然要求組了一個調查小組,不僅由他和編劇 James Vanderbilt、製片 Bradley J Fischer 三人一起親自訪談書中涉及到的每個還在世的當事人,甚至還聘僱私家偵探追查失聯關鍵證人的下落,並找來語言學家專家、筆跡鑑識專家、犯罪心理專家來分析書裡書外各種線索。
《索命黃道帶》的3年籌拍過程中,實際上有整整18個月是在花在導演本人扮演偵探親自調查案情上頭。
執念2:2800個犯罪 podcast 節目
 ̄ ̄ ̄ ̄ ̄ ̄ ̄ ̄ ̄ ̄ ̄ ̄ ̄ ̄ ̄
《索命黃道帶》上映以來,真實犯罪事件的衍生娛樂產品已經快速長成一個難以想像的巨大產業。
串流產業一方之霸 Netflix 根本就是以賣犯罪故事竄起,一路以來已經製作過《Makeing A Murderer 謀殺犯的形成》、《Tiger King 虎王》、《Don't F**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 別惹喵皇:肉搜網際殺手》、當然還有 David Fincher 的《破案神探》等罪犯節目。Netflix 這幾天還宣佈要跟《American Horror Story 美國恐怖故事》的超級製作人 Ryan Murphy 合作改編另一個著名的美國連續殺人魔 Jeffrey Dahmer 的故事成為電視影集。
另一個真實犯罪節目蔚為風行的領域是近年快速崛起的 podcast 市場,據統計全美 podcast 市場上有高達 2800 個真實犯罪節目。美國甚至已經有一個大型展會叫做 CrimeCon 犯罪展,每年吸引數千名對犯罪事件狂熱的人與會。
執念3:24棵橡樹
 ̄ ̄ ̄ ̄ ̄ ̄ ̄ ̄
除了透過調查還原案情之外,導演 David Fincher 還堅持一定要在兇案的真實現場取景,藉真正重現歷史。所以電影中除了發生在舊金山市市中心的一起兇案因為封街難度過高而不得不改採搭景之外,其餘每一場兇案都在黃道帶殺手行兇的精確地點拍攝。
1969年9月27日,離舊金山不遠的 Berryessa 湖邊有兩名大學生Bryan Hartnell 和 Cecelia Shepard 遭黃道帶殺手以利刃攻擊,後者傷重身亡。事發的地點是雨季時會變成湖中小島的一個湖邊半島(稍後被當地人暱稱做黃道帶島)。半島上頭原先長滿了橡樹,事實上兇手就是靠著樹的掩護慢慢靠近在湖邊野餐的兩名大學生。然而等到 David Fincher 到現場勘查時,上頭的樹早已不存在(無法確定是自然死亡還是被人為移除)。
於是 Fincher 執拗地用直升機運來24顆活生生的橡樹重新種在半島上,並另外種滿1600塊草皮,來完全恢復1969年兇案發生當天的原有地貌。
執念4:0犯罪動機
 ̄ ̄ ̄ ̄ ̄ ̄ ̄ ̄
犯罪學家 Scott A. Bonn 將黃道帶殺手歸類為比較少見的「Thrill Killers 快感殺手」,認為他追求的是獵殺和折磨被害者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快感。
其中一個證據是殺手曾在挑釁信件中引用《The Most Dangerous Game 最危險的獵物》一書的句子。這部惡名昭彰的小說中以描繪的是把人當成獵物集中在一個小島上供人獵殺取樂的遊戲。今年初在美國引發爭議的電影《The Hunt 惡獵遊戲》正是改編自同一部小說。
快感殺手的犯案特徵是經常遍尋不著犯罪動機,兇手經常既和被害當者沒有任何恩怨,也欠缺性慾或憤怒等激發他殺人的因素。美國歷史上最早的快感殺手案例是1924年綁架謀殺14歲男童的兩名美國大學生 Nathan Leopold 和 Richard Loeb 。家境富裕的倆人毫無來由地計畫謀害男童,唯一的理由是尋求刺激,希望藉由成功犯案並跳過追緝來展現自己高人一等的犯罪智慧。
其中一名行兇者甚至還是死者的堂哥。
執念5:70個 take
 ̄ ̄ ̄ ̄ ̄ ̄ ̄ ̄
《索命黃道帶》是第一部完全用數位攝影機拍攝的好萊塢電影,也使偏執細節狂 David Fincher 得以完全不在乎底片成本地瘋狂追求更多細節。
115天的拍攝日程中,最高紀錄曾有一個鏡頭反覆重拍了70次之多。男主角 Jake Gyllenhaal 曾目睹導演看著機器,然後豪邁地宣布「來!把剛剛十個 take 的畫面通通刪掉」,讓幾個小時的拍攝通通放水流。
另外一名主角 Robert Downey Jr. 更加不適應數位拍攝。數位拍攝不像傳統底片攝影機需要很多時間準備才能重拍同一個鏡頭或是下一個鏡頭,所以演員原本的休息時間就被壓縮了。鏡頭跟鏡頭之間再也不能回休息室複習劇本,必須馬不停蹄地演出再演出。David Ficher 多年後在訪談中透露,當年片場經常發現裝著尿的玻璃罐藏在各個角落。正是 Robert Downey Jr. 大人藉以向導演抗議「老子連撒尿時間都沒有了」的藝術裝置。
執念6:私人追兇13年
 ̄ ̄ ̄ ̄ ̄ ̄ ̄ ̄ ̄ ̄
在一個兇案最終沒有被破解的故事當中,Jake Gyllenhaal 飾演的故事主人翁 Robert Graysmith 對調查真相的病態執念變成真正的故事重心。編劇 James Vanderbilt 在劇本中將作者本人放在舞台正中央,反而把調查兇案的警探和記者變成配角,藉以形成一個對兇案執念程度的光譜,以及墜入自毀和懸崖勒馬的兩個不同下場,藉以作為主角的借鏡。
據說原作者 Robert Graysmith 看過電影的劇本之後,第一個反應是:「天!我現在終於知道為什麼我太太會離開我了。」
投注整整13年的人生在調查一個跟他完全無關的故事上,他付出的代價是妻子帶著小孩離開他。Graysmith 在另一個訪問被問到人生如果可以重來他會怎麼選擇:「我想我會再做一次同樣的事。於是所有事很可能會都會再發生一次。因為它還是會將你緊緊勒住,它會完全征服你的生活。」
執念7:18封挑釁信
 ̄ ̄ ̄ ̄ ̄ ̄ ̄ ̄ ̄
黃道帶殺手以寄發挑釁信件給媒體甚至個人(比如 Robert Downey Jr. 飾演的記者 Paul Avery )而著稱。1969年到1974年的最後一封信之間,至少有18封信件被認定出自黃道帶殺手之手。這個行為模式也符合「Thrill Killers 快感殺手」想要博取公眾注意力的心理特徵。
值得注意的是1974年之前,黃道帶殺手其實已經銷聲匿跡了整整三年,而激發他重出江湖的動機居然是為了發表他個人對於《The Exorcist 大法師》的影評。
當年舊金山紀事報記者 Paul Avery 在大法師上映兩週後在報上撰寫了一篇關於每天都有觀眾在大廳嘔吐甚至昏倒的新聞。一直把 Avery 當成鬥智對象的黃道帶殺手很可能為了回應 Avery 的該篇報導,忍不住發出這封復出信來闡述自己對電影的感想:
「我看了《大法師》並覺得該片可說是我看過最好的諷刺喜劇(I saw + think "The Exorcist" was the best saterical comidy that I have ever seen.)」黃道帶殺手說。
執念8:1.3萬份報紙
 ̄ ̄ ̄ ̄ ̄ ̄ ̄ ̄ ̄
媒體記者一直都是連續殺人狂熱潮的原罪。我們永遠無法推知誰是史上第一個連續殺人狂,卻可以明確知道誰是第一個被大幅報導而廣為人知的連續殺人狂——那就是1888年7月開始在倫敦犯案的開膛手傑克。
開膛手傑克熱其實和英國對報紙課徵長達150年的各種知識稅制度息息相關。經過多年的知識稅抗爭,1853年到1861年之間英國報紙的廣告稅、印花稅和紙張稅陸續取消,致使二十多年後的開膛手傑克案正好和英國報業的爆炸性發展撞個滿懷。各種狂熱的追蹤報導和缺少事實根據的大膽臆測,甚至使某些人相信連續殺手狂是報社為了賣報紙捏造出來的。
1888年英國各家報紙報導開膛手傑克案的規格和方法後來幾乎成為全球媒體面對重大犯罪事件的標準SOP,並間接影響到近百年後黃道帶殺手的報導規格。整個20世紀美國報紙的數量一直穩定維持在1.3萬份~到1.5萬份之間,僱用數萬名記者每天撰寫新聞。這些針對真實犯罪鉅細靡遺甚至天馬行空的報導,正是我們對於重大犯罪事件的病態迷戀的真正源頭。
執念9:第2篇影評
 ̄ ̄ ̄ ̄ ̄ ̄ ̄ ̄
在《大法師》影評之後,報社仍收到不少署名為黃道帶的信,但多半被認定可能難以證明出自黃道帶之手,而可能是仿效者或是沒事找事的鬧事者所為。
可信度較高的是1974年5月的另一封同樣涉及了電影評論的信件。黃道帶殺手這一次的評論對象是《The Thin Red Line 紅色警戒》導演 Terrence Malick 1973年的犯罪電影《Badlands 窮山惡水》。不尋常的是黃道帶殺手在信中展現了一絲同理心,對於該片的行銷用語表達憂心。電影廣告的這句宣傳與「1959年多數人都在殺時間,但 Kit 和 Holly 則在殺人」,被黃道帶殺手指控有美化殺人兇手的嫌疑,並呼籲社會關注以要求撤除該片廣告。
如果這封信真的出自黃道帶殺手之手,那他可能已經不小心揭露了自己的心理狀態。
David Fincher 請來的犯罪心理學家 Sharon Pagaling-Hagan 認為這封信意味著黃道帶殺手的人格自我認知已經進入下一個階段:完成他的犯罪「成就」之後,開始重新融入社會的過程。他史無前例地在該信件中改屬名 「A Citizen 一個公民」也是這個推論的佐證。
執念10:66歲英年早逝
 ̄ ̄ ̄ ̄ ̄ ̄ ̄ ̄ ̄ ̄ ̄
《索命黃道帶》中最常被批評偏離事實的部分,不是關於兇案或是黃道帶殺手的描繪,而是關於 Robert Downey Jr. 飾演的記者 Paul Avery 的下場。
電影中的 Avery 因為過度沉溺案情而開始酗酒。記者事業也因此走下坡,從全國知名記者變成轉到小報工作,成為一個人獨居在拖車中的過氣記者。這段戲劇性的描繪或許是為了凸顯電影主題「病態執念」,也或許是讓曾長期沉溺毒品的 Robert Downey Jr. 的表演能有投射之處。
然而實際上Paul Avery 在黃道帶殺手後的人生仍然精采。他曾為了近距離報導越戰而搬到越南三年,在越南和香港等地活動。日後的記者生涯也還因為報導轟動全球的報業大亨孫女 Patty Hearst 的綁架案而名噪一時。稍後 Avery 則與著名的妓女人權運動者 Margo St. James 者結婚,但因為後者連續多年在法國工作,使 Avery 必須一個人留在舊金山面對孤獨和酒精的誘惑。
酒精、毒品或是對黃道帶案的上癮都沒有真正讓他走向自我毀滅的命運。魔鬼藏在另一個生活小道具裡。2000年 Paul Avery 因為另外一個病態執念——吸菸導致的肺氣腫病逝,享年 66 歲。
執念11:八成女粉絲
 ̄ ̄ ̄ ̄ ̄ ̄ ̄ ̄ ̄
當我們著迷於真實犯罪事件時,我們在迷的是什麼?
「廣泛的大眾之所以被這些故事吸引,是因為這些故事激發了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的一種基本卻強而有力的情緒:恐懼」犯罪學家 Scott Bonn 說。就像兒童著迷於怪物故事一樣,連續殺人狂就是成年人的怪物故事,讓他們在安全、受到控制的環境中不斷體驗到恐懼情緒的刺激。
另一位心理學專家 Emily Mendez 則說這種恐懼體驗有助益於另外一個求生的本能,讓我們在過程中發展出保護自己的策略。這就是為什麼真實犯罪節目的的觀眾中女性有壓倒性的數量優勢,因為在現實世界中他們比男性有更強烈的保護自己的需求。
根據統計真實犯罪類型 podcast 中有75%聽眾是女性。而在美國 CrimeCon 犯罪展活動中,更有八成參與者是女性。
執念12:554本書
 ̄ ̄ ̄ ̄ ̄ ̄ ̄ ̄
2007年《索命黃道帶》上映之後黃道帶案雖然被警方重啟,但沒有新線索,進度仍是一灘死水。最新技術的DNA比對甚至排除了電影中的第一嫌疑人Arthur Leigh Allen的可能性。
真相這塊大畫布上越保留空白,就越吸引更多人在上面著墨。在Amazon上搜尋黃道帶殺手的關鍵字,可以找到554筆出版資料,包含實體書、電子書和有聲書(許多都來自 podcast 市場上的真實犯罪節目)等各種各樣出版品。《索命黃道帶》作者 Robert Graysmith 的幾本書當然排在最前面。而緊跟在後的則是2014年出版的一本名為《The Most Dangerous Animal of All》的暢銷書。從小被父母遺棄的作者 Gary L. Stewart 在追查生父真實身份的過程中,找到了種種證據指向當年遺棄他的生父很可能就是黃道帶殺手本人。
今年初串流平台 Hulu 依據該書製作了一部真實犯罪調查的同名紀錄片節目。他們和 David Fincher 一樣重新訪談相關當事人、檢視書中條列的種種證據。和《索命黃道帶》不同的是,他們發現許多鐵證來自作者一廂情願的錯誤解讀。
這本暢銷書被紀錄片一一破解之後,作者 Gary L. Stewart 本人似乎沒有動搖他的信念。當年協助他完成該書的記者評論道:「他的終極願望就是找到自己的身份,而這些線索就是他身份的一部分。如果這些線索再度瓦解,他就再也無法確定自己是什麼了」。
當他沉迷於追求真實犯罪事件時,他其實是在找尋自己。
《索命黃道帶》myVideo線上看:
https://www.myvideo.net.tw/details/0/226055
——————————————
現在上myVideo租電影儲值100送200,每月再抽5G手機!
更多優惠資訊與活動內容:https://www.myvideo.net.tw/event/Goldenfilm/
holly hunt 在 SJE 。 閱讀紀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Judy Moody Series 14+ 4】 ✏ by Megan McDonald。
📚 #Eugene完成的套書😍 #SJE書單分享
.
🔎 Lexile Measure: 530L
🔎 Grade Level: 1 - 4
🔎 Age Range: 6 - 9 years
.
前一篇紀錄介紹📖『Stink Series』(11書)
https://www.facebook.com/ingrid.ing.1024/photos/2689417084648835
在📖『Judy Moody Series 』這套
Eugene也是以『聽測』代替讀測完成~
P.S:但聽完這套後還是有讓小E再保持閱讀習慣, 不然只有一直聽也不太好😅
.
在去年12月Eugene完成『Ivy and Bean』📖套書時,
試著想接『Judy Moody』 📖這套書但還太早,
後來陸陸續續完成了很多套套書(大約460本)
半年後Eugene來到作者Megan McDonald
創作兩姊弟的Judy Moody & Stink,
再度為Eugenen增添小小的色彩與想像力💕
.
Book List:
1. JUDY MOODY WAS IN A MOOD
2. Judy Moody Gets Famous!
3. Judy Moody Saves the World!
4. Judy Moody Predicts the Future
5. Judy Moody, M.D.
6. Judy Moody Declares Independence
7. Judy Moody: Around the World in 8 1/2 Days
8. Judy Moody Goes to College
9. Judy Moody, Girl Detective
10. Judy Moody and the Not Bummer Summer
11. Judy Moody and the Bad Luck Charm
12. Judy Moody, Mood Martian
13. Judy Moody and the Bucket List
14. Judy Moody and the Right Royal Tea Party
.
而 📖【Judy Moody and Friends】8書
早在去年11月Eugene就完成閱讀+測驗,
這套書字數少一半,
內容皆為彩頁並生動有趣,
如果對Judy Moody有興趣的小讀者可以先從這套書展開💕
同步紀錄的書單尚有:
★ Judy Moody and the Poop Picnic (Judy Moody Movie tie-in)
★ Judy Moody and The Thrill Points Race (Judy Moody Movie tie-in)
--------
★ Judy Moody & Stink: The Holly Joliday
★ Judy Moody & Stink: The Mad, Mad, Mad, Mad Treasure Hunt
.
Eugene這套書雖然大多採聽測,
除了線上閱讀測驗系統的後測表現上是可行的,
在錄製『每日英文口語練習』時也會請Eugene做 #Retelling~
.
某本書是Eugene前一晚聽完,
隔日忙別的事後中午才進行後測,
雖然一開始沒信心會通過,
但AR和LitPro兩邊都是7of10,
就更讓我覺得Eugene是有在吸收的~
.
而Eugene讀完這套書迷上了當 Reporter 的興致,
囔著想學Amy Namey一樣將筆放在耳朵上當小記者,
還想為自己取個筆名呢!(太可愛了Eugene)
.
#Eugene5Y6M學習紀錄
#英文橋樑書
#LitPro #AR #英文閱讀測驗
holly hunt 在 HOLLY HUNT (hollyhuntdesign) - Profile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HOLLY HUNT | For almost 40 years, HOLLY HUNT has been the defining voice in luxury design, a preeminent brand synonymous with the world's most exquisite ... ... <看更多>
holly hunt 在 HOLLY HUNT Design - 首頁|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HOLLY HUNT Design, Chicago, Illinois 。 11703 個讚· 61 人正在談論這個。 For almost 40 years, HOLLY HUNT has been the defining, trusted voice in modern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