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媽媽詢問有關咳嗽藥水的成癮性問題,擔心平常醫生開給孩子吃的 Sortuss (息咳液 ) , Cough mixture (鎮咳祛痰液) , Liquid Brown mixture (甘草止咳水) 是否會有害。 藉此話題,我認為家長們要了解 :
1. 醫學上許多症狀治療的藥物之所以被開發出來,就跟夏天為何要吹冷氣,上樓為何要搭電梯一樣,完全是為了改善生活品質,對於疾病本身的好轉幫助有限。 你可以選擇不吹冷氣忍耐炎夏,也可以練腳力選擇不搭電梯,同樣的也可以不吃咳嗽鼻涕藥水忍耐感冒帶來的不舒服。 但是如果選擇生活品質改善為第一優先,那麼容忍稍微的副作用也是無可奈何的。
2. 所有的咳嗽鼻涕藥物都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就看它帶來的好處與壞處孰輕孰重。 每次被家長抱怨鼻涕要沒效,其實我很想說,沒有無效的鼻涕藥,效果取決於你想給小孩吃多重的劑量 ! 如果未達鼻竇炎標準,不需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忍耐幾天。
3. 兒科的教科書其實開宗明義就說不要開咳嗽藥給小小孩吃,但是偏偏小小孩的辛苦咳嗽家長卻最不能容忍,長此以往,導致醫療行為的偏差,醫療院所間好像軍備競賽,藥越開越重,越吃越多。
4. 正確的診斷孩子的咳嗽,究竟是不需要吃藥的感冒,
還是一定藥治療的支氣管肺炎,氣喘咳嗽,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反而可以減少吃太多無謂的咳嗽藥水。
5. 所謂的成癮性咳嗽藥水,一般指的是含有鴉片成分的甘草止咳水 (brown mixture) ,我個人覺得盡量用在已經使用過支氣管藥物,抗生素,類固醇等藥物後,還是無法緩解的乾咳,確定是無痰的咳嗽,經醫師評估過才酌量使用。
6. Dextromethorphan 這個成分在咳嗽藥水跟許多醫師會開給孩子的磨粉藥物中其實很常見,只要是合理使用,不需要擔心其成癮性,畢竟藥物都是家長給的,何來擔心小孩藥物濫用成癮的問題 ?
「dextromethorphan類固醇」的推薦目錄:
dextromethorphan類固醇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藥罐子藥房事件簿】維生素C事件
〈 如何讀翹口藥名而不失霸氣?〉
今次的事件,主要是這樣的:
早陣子,下午時分,一個年約二十多歲的男生帶著兩個分別年約二十多歲、四十多歲的女性,三個人各自穿著便服前來藥房打算配藥。
甫進藥房後不久,這個男生便一口氣說出「Paracetamol」、「Chlorpheniramine」這兩個藥名並直接問藥房這兩種藥多少錢。
不、不、不……真的要說的話,其實他只是說了一半而已。
這話怎麼解?
其實這個男生只是分別說了這兩種藥的首兩個音節出來,並沒有唸整個藥名出來,這就是說,只唸前一半,沒唸後一半。
對,偶爾面對一些既冗長又繞口的藥名,既不想唸,又不懂唸,但不能不唸,那到底如何唸而不失霸氣呢?
第一,唸牌子名取代成分名,因為不論是專利藥還是非專利藥,藥廠大多會取一個較順口的名字做商標名(Brand Name)來取代學名(Generic Name),偶爾還可能會配合一個較易記的中文諧音,方便人們琅琅上口,從而能夠加強宣傳自家品牌的產品。
所以唸牌子名一般大多會較成分名順口。
舉上述這兩種藥做例子,Paracetamol(par-RA-cet-a-MOL)、Chlorpheniramine(klor-fen-IR-ah-meen)這兩個字各合共五個音節,是不是很繞口呢?
如果藥罐子告訴你「這兩種藥的專利藥藥名分別只有三個音節」的話,那麼你會唸哪一個呢?
第二,唸部分英文字母取代整個英文名,簡單說,便是「縮寫」,然後約定俗成,單是這種英文字母組合,大家便知道這到底是指什麼藥。
舉例說,Dextromethorphan(一種止咳藥)、Hydrochlorothiazide(一種利尿劑)一般分別會簡稱為「DM」、「HCTZ」。
第三,唸其中一些音節取代整個發音,簡單說,便是「唸一半」,同理約定俗成,單是聽這些音節,好,好,好,不用繼續唸下去了,大家已經知道這到底是指什麼藥。
舉例說,Dexamethasone(deks-a-METH-a-sone)(一種類固醇)、Ampicillin(am-pi-SIL-in)(一種抗生素)一般分別只會唸首兩個音節,即「deks-a」、「am-pi」。
對,剛剛這個男生正正就是「唸一半」,分別將Paracetamol、Chlorpheniramine唸成「par-RA」、「klor-fen」。
話說回來,這個男生一開始便好像知道藥房一定會有這兩種藥,看來應該不是醫護同業,便是高端用藥者。不然的話,他怎麼會懂得這些術語、潮語呢?
對,這兩種藥分別是退燒止痛藥、敏感藥,兩者同是一些常用藥,所以除非缺貨,否則任何藥房一般會貯存這兩種藥看門口。
既然如此,一切便好辦了。
沒想到,這個男生竟然接著道:
「這種止痛藥,你們有沒有白色、長形的?這種敏感藥,你們又有沒有黃色、圓形的?」
……
這一刻,藥罐子倒是有幾分意外。單是這條問題,不難推斷,這個男生顯然知道「同藥不同樣」這個概念,不然的話,他便不會特別指明這些藥的顏色、形狀,對吧?
不過既然知道,配藥便應該會「認藥不認樣」,對吧?反正只要裡面的成分相同,外觀又有什麼關係呢?
對,一個知道「同藥不同樣」的人配藥為什麼還要「同藥又同樣」呢?這不是很匪夷所思嗎?
不過藥罐子還是按照這個男生的訴求分別調配這兩種藥,然後這個男生接過這兩包藥後,後面這個二十多歲的女生便用力拍一拍這個男生的肩膀道:
「喂!喂!喂!伯娘還有一種維生素,不如順道問一問這間藥房有沒有這種維生素吧?」
言罷,這個男生便側過頭來跟這個女生點一點頭,然後便一邊問藥罐子,一邊問這個女生,兩邊問道:
「那麼,你們還有沒有維生素C?……還記不記得是什麼顏色?(橙色。)對,對,對,你們有沒有橙色的維生素C?沒辦法,老人家吃慣這種顏色,指明要這種顏色……」
哦……這些藥原來不是自用的,而是幫別人買的。或許這位伯娘未必知道「同藥可以不同樣」,所以難怪會這樣執著藥物的外表。這樣的話,一切便好像可以說得通了……
的確,一些用藥者未必能夠接受「同藥可以不同樣」這個事實。在這些人眼裡,不是這種藥,還是不進這個口。
看來藥物教育還有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