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編輯推薦
天地無窮大,登高看三觀: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醫學與登山•寫給現在與下一個世代的登山者
||網路時代~野外救援四面向 ||
筆者在中學時就對登山探險產生興趣,也曾經和家人一起爬過皇帝殿、七星山和觀音山硬漢嶺等步道,在那個懵懂的時代,有聽過山名,知道登山口在哪兒的也就這幾條路線。考上大學之後,幾乎是在新生訓練一眼看到登山社攤位就入社,此生和山結下不解的緣份……
登山風格在轉變
網際網路尚未普及之前,登山知識是封閉的。登山記錄、等高線地圖都很不容易取得;好像想學習武藝必須加入武林幫派一樣,想爬山,加入登山社團幾乎是唯一的方式。
彼時的登山社團,對於社員的教育傳承和活動的管理大多有相當嚴謹的制度。以台大登山社為例,入社之後有初級、中級山嚮導訓練、雪訓、初級、中級岩訓等多種課程。嚮導員需要考試,領隊由現任領隊選舉產生。設有山難防治小組,審查隊伍行程及隊員資格。登山的初始一定是團隊活動,除了合格的領隊嚮導,隊伍的成員也都要做任務編組,大廚負責擬菜單、採購和野外烹飪,裝備官負責擬定、借用檢查團體裝備及最後的清潔歸還,醫官當然是要負責準備藥物與醫材,並且在山上執行各種內外科醫療狀況的處理。因為唸醫學系,約大三或大四起,除非有學長同隊,我一定是責無旁貸的醫官;等到變成高齡學長,也就名正言順地當起了各種訓練課程的登山醫學課程講師。
許多人都以為具有醫師身分的山友應該就會熟悉登山醫學,其實不然。筆者就有很多朋友同時身為專業醫師與登山高手,但他們不見得喜歡在登山活動中扮演醫師角色(更不要提非醫療背景的登山者了)。文化背景和制度潛移默化地型塑了那個時代登山者的風格,就像筆者,其實是因為長期擔任隊醫和為《台灣山岳》雜誌寫稿的驅力,而一直在這條路上。
把鏡頭拉回現在,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許多老字號的登山團體還在,但是教育和管理的功能已經弱化,變成以社交聯誼為主,成員也高齡化;更多年輕的登山者,他們不屬於任何登山社團。因為資訊取得容易,很多人以獨登、網路自組隊或參加商業登山團的方式爬山。這種迥異於過去的潮流中如何型塑一個健全的登山者(第146期的主題),是登山界領導人必須面對的難題。
野外救援活動的限制
現代醫學的進展速度比起網路世界不遑多讓,醫學知識也因為網路的普及而無遠弗屆。即使99%的進步都是在醫院中才能執行的醫療項目,屬於國民基本識能的基本救命術(BLS)也有了重大的進展:藉由CPR程序的簡化,以及體外自動去顫器(AED)的普及,已經有許多由非醫療專業人員進行急救成功的案例。然而在登山醫學這塊孤立的領域,外部資源進入的困難仍然嚴重限制人們在野地中執行救援。
我們以高山活動中,假設有一隊員發生嚴重頭痛、意識變化及走不動(疑似高海拔腦水腫HACE)為例,分別從知識、技能、設備、法規等四個面向來說明野外救援活動的限制,並嘗試提出解決之道。
1.知識:知識藉由網路容易取得,但取得並不等於理解與運用。如果曾經上過實體課程而有若干程度的了解,只是不記得細節(非醫療背景的人很難記住如診斷標準,醫學名詞的定義,預防和治療藥物的劑量和給法等),那麼谷歌大神、預存在手機的電子書、或是筆者正好在線上,都可以提供立即的參照。但是完全不曾學習(或是學到錯誤的知識)的人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腦水腫的早期症狀,也不知道它的嚴重性,即使下載了資料,也來不及理解及運用(也沒有設備)。
網路的知識缺乏審查機制,很難確保正確性或者是最新的知識,筆者曾經有多年前的關於傷口處置的舊作(內容已必須更新)被轉貼到其他網頁,直到有其他醫師指正才發現。尤有甚者,很多農場文或新聞媒體的報導,作者是靠點閱率來賺錢的。嚴謹正確的衛教文章很難吸引人,所以幾乎都是用誇大或甚至悖離事實的內容來搏取視線。比如說我們常看到高海拔不適用威而鋼(sildenafil)來救命的報導,事實上威而鋼只有對高海拔肺水腫HAPE的預防有用(而且有別的較便宜用藥如Nifedipine),本例的海拔腦水腫HACE不管是預防或治療,威而鋼都沒有效。可能是新聞記者只聽過威而鋼,或是認為這個藥名可以吸引讀者。反而是正確、有效又便宜的丹木斯(acetazolamide),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才有比較多的山友知道,但是知名度仍遠不及前者。
2.技術:知識除非化為行動,否則沒有任何用處。CPR的壓胸、AED使用、止血包紮、頸椎固定,本高海拔腦水腫可能會用到加壓袋如PAC,用面罩給氧等;YouTube上也可以找到教學片。但是沒有實際操作過的人,不只無法正確執行,可能大多數是呆若木雞或不知所措。要求獨登者或自組隊成員參加實做訓練課程是緣木求魚。目前只有登山團體的嚮導依法規規定需急救員資格,其他如PAC和氧氣使用等並未要求。雖然定期複訓是維持記憶與更新知識所必要,但是昂貴的訓練費用與時間消耗也對嚮導們造成莫大負擔。
3.設備:急救時所需要的一切,小到內外用藥物、包紮用的紗布、繃帶、透氣膠;大到頸圈、副木、擔架、氧氣和加壓袋等,除現在某些山屋有PAC,另排雲山莊醫療站有備AED和氧氣製造機等;如果你沒有帶上山,那知識和技術都變成紙上談兵,只能等山下的救援上來(除了直升機都要很久,我們的腦水腫患者可能等不到24小時就會死亡)。藥物和設備其實是登山醫學的最大罩門。在醫療院所的醫師只要有知識和技術就好了,設備醫院都有,即便有欠缺,轉院也是輕而易舉。把藥物設備帶上山要考量的除了重量、體積,還有藥物的效期及保存、購置的費用,持有及使用的適法性等一大堆問題。能發揮功能的醫藥箱,一言以蔽之就是又重又貴,很難保養,但是用到的可能性極低。筆者在台大山社時曾在社團建立一個公藥庫,出隊時領隊或醫官依活動型態及人數領用藥物醫材,如有使用就加以記錄,在歸還時繳費購買補回,保管人則定期檢視,替換過期或損壞的藥物醫材;在講究輕量化、個人化登山的時代,我想醫藥箱應該是優先被斷捨離的包袱。因為身負急救員重任,專業嚮導們會帶簡易的醫藥包上山。但應該怎麼帶能夠最輕、最便宜且發揮相對最大的效用,會因為活動型態和隊伍大小而有差別,必須個別化設計。因應「偶爾爬山」族群的需求,近年也出現不少登山露營裝備出租公司,帳篷、睡袋、睡墊等許多登山裝備都可以租賃的方式取得,那麼可否也可以相同的方式為之,由裝備出租公司來擔任公藥庫管理者的角色呢?筆者認為以目前的法規,只有傷口處理、包紮等外用醫材等,大致上是沒有問題的,其他所有的口服藥和注射藥(腦水腫的病人,可能要注射或口服高劑量類固醇)在目前非醫療專業人員或機構依法都不能購置及持有。希望這樣的情形將來有改善的一天。
4.法規:醫事及藥事法規就如同其他法規一樣,目的在阻卻相關的不法行為;但是僵化的規定及一些負面的判例,也常常使人們對在野外救護的助人善行遲疑。這個現象由於緊急醫療救護法的立法和歷次修定,把「野外地區傷病之現場緊急救護及醫療處理」納入而獲得部分解決。第14-2條規定「救護人員以外之人,為免除他人生命之急迫危險,使用緊急救護設備或施予急救措施者,適用民法、刑法緊急避難免責之規定」。準此,我們的個案疑似罹患高海拔腦水腫,是符合「生命之急迫危險」,可能在短期間內死亡的急症。使用加壓袋、氧氣或甚至藥物施予急救,應該任何人都可以執行。但是預防性投藥(如口服丹木斯預防急性高山症AMS)就不屬於急救措施,非醫療人員必須要在山下先請醫師個人處方,再帶去山上使用。而攜帶型加壓袋PAC目前被衛福部歸類為醫療器材,台灣現有的PAC都是相關單位專案引進的。非救護人員可以使用(在上述的急救行為)卻不能購置。諸此種種問題,期待將來能逐步改善。
紙短情長,為《台灣山岳》雜誌寫了十七年多的登山醫學專欄,也算對厚愛我一生的美麗山林小小的回報。在此和關注這個專欄的山友道別,不管是在山徑上或是在之後網頁形式的山岳雜誌上,我們後會有期。
文、圖/賴育民
#十七年
#台灣山岳26年
bls線上課程 在 搶救急診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DACPR #bystanderCPR #handsonlyCPR #CPR #AED
<< 學會CPR,最能幫助到的是自己的親友家人。也許你對陌生人壓胸有顧忌,但是自己的親友倒下時候,有學過CPR和BLS等急救課程,就不會手足無措。 >>
43歲媽媽二年前出現胸悶、心律不整,但因休息就好,有服藥但不規律,今年3月在家中突然倒地昏迷,沒有呼吸心跳,她的國三的兒子見狀,立即打119向台中市消防局求助,經由消防局勤務中心119指導員利用線上通話指導兒子做CPR,不斷的壓胸,並同時啟動緊急醫療網,由救護員接手使用AED電擊,並送往中山附醫,救回一命,媽媽三天後醒來,得知兒子救了她一命,直說「兒子好棒」。
台中市消防局119指導員吳盛智說,很多民眾遇緊急狀況,都慌了手腳,不知該怎麼辦,請謹記「打119」就對了,線上有50名119指導員24小時提供線上協助。
中山附醫急診部主任潘志祥說,救命的關鍵在於病患能在6分鐘黃金救命時間內,恢復呼心、心跳,避免腦損傷,口訣是「叫叫CC」也就是「叫」醒病人確認無反應、「叫」打119求救,「C」壓胸,用力壓、快快壓(每秒約2下),胸回彈、莫中斷,直到救護員接手。
國三生說,他在國一學過CPR,國二時有實際操作,但當時覺得既然要學就認真學,沒想到因此救了媽媽一命。今年三月,他因為媽媽不舒服,他請了半天假在家陪媽媽,沒想到媽媽突然昏倒在地,沒有呼吸心跳,他打給樓下管理員、119求助,當時他心很慌,不斷告訴自己要冷靜,只記得CPR要手伸直一直壓,但記不得要壓幾下。
他指出,還好消防局勤務中心119指導員在電話裡不斷的鼓勵他,教他要先冷靜,先壓50下,觀察媽媽狀況再繼續做,媽媽在壓胸50下後,腹部有起伏,他還是沒有間斷,和大樓管理員輪流幫媽媽壓胸,直到119救護員接手,並送醫急救。
潘志祥說,這名婦人到院後,判斷為心室顫動,經給予去顫後心率恢復正常,並立即啟動心導管專業團隊, 在抵達急診不到30分鐘內便將病人送至心導管室並啟動體外心肺復甦搶救,才讓病人終於恢復心跳脈搏。
潘志祥認為,病人能在第三天恢復意識、拔除呼吸管,並置入體內去顫器,其神經學檢查毫無損傷,10天後健康出院,都要歸功於病患的兒子早發現求救、實施CPR,消防局救護人員緊急送醫,體現了生存之鍊接棒的最佳案例,讓患者最後出院更是自行步出醫院。
延伸閱讀:
【大家不可不會的CPR-民眾版成人心肺復甦術】
http://www.nfa.gov.tw/pro/index.php…
根據統計,猝死發生最多的地方是家裡,也就是說我們學過CPR的人,最容易用到的地方就是救家裡的親人。
bls線上課程 在 *桑妮凱特‧說說話* 澳洲護理/移民/美食/世界旅行分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澳洲護理人員一定要知道的口訣"
就跟問你你今天好嗎? 今天天氣好嗎一樣的頻繁跟常見
BLS: DRSABCD
Danger-先確認自己所屬環境安全
Response-叫叫 看看當事人意識情形
Send for help-全澳都是打000 救護車
Airway-有無異物
Breathing-是否規律
CPR-30:2
Defibrillation- AED
其實不管去哪裡工作,都會給你一些線上訓練的清單讓你可以好好複習或是學習
然後今天在做BLS的課程發現一件很好笑的事
原來之前每天在病房早上做健康操的歌,是澳洲CPR專用的國民歌 🙈🙈🙈
這邊獻給大家了,好在我之前沒有跟CNC說我想換歌 XD
(每次白班都聽這首真的會煩的阿!!)
現在知道是有意義的
100bpm-剛好符合按壓速度每分鐘100下 :D
大家單位推廣CPR都是哪首歌呢?
先提前聽聽澳洲版吧 <3 <3 <3
"Stay alive" - Bee Gees (1977)
連歌名都如此
好古老的歌啊~~
#CPR之歌
#StayAlive
#叫叫ABC
#澳洲是DRSABCD
#這首歌還真的很膩阿
#請推薦我新歌讓我下次CPR可以在心裡唱謝謝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0nAKWTewI
bls線上課程 在 BLS ◆ 基本救命術課程實況分享上一梯次的基礎 ... 的推薦與評價
BLS ◇ 基本救命術課程實況分享上一梯次的基礎救命術課程,在大家踴躍的參與下,相當順利地結束 ... 報名者須於5/19之前完成線上課程,才能參與5/22實 ... <看更多>
bls線上課程 在 社區健康促進講座_BLS急救訓練_臨床技能中心_劉芳綺護理師 的推薦與評價
社區健康促進講座_BLS急救訓練_臨床技能中心_劉芳綺護理師 ... 線上急救教育平台•11K views ... F1-1 成人心肺復甦觀念課程(CPR+AED) —全民學急救.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