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文分享 ]
當我們台灣整天都在講配備價錢時,對岸汽車媒體關注的議題卻完全是另一個層次,尤其最後一句...
#Hot_Drive自省中
#但我們有民主啊
--------
本文授權自:中國汽車杂誌 總編輯 陳政義
前言:近期關於吉利汽车将收购Smart 50%股權的话题沸沸扬扬˙,所以抱歉我又来长篇大论,聊聊Smart,以及即將交棒的蔡澈博士(Dieter Zetsche)。
2002年春天,我受邀前往位於法德邊境Hambach小鎮參訪Samrt工廠(那時叫MCC Smart),剛剛開始的Smart是充滿話題的,相比我們印象中像Polo、Yaris那樣的小車,Smart不論設計或結構都充滿前瞻性,在羅馬、巴黎那樣古老擁擠的城市中特別受歡迎。
當時CEO就說了,Smart品牌要賺錢,年銷30萬輛是門檻,我認為Smart並非沒有年銷30萬輛的潛力,然而近20年的努力,Smart始終不成氣候,简单原因大家都知道:
1. 製造成本与售价太高,20年前民智未開,消費者花超過1萬歐元買輛不到3米的小車是件奇怪的事。(後來雖有入门版本,但配置陽春到嚇人)
2. 安全是賓士級的,維修保養費用是賓士級的,但故障率奇高,抖動的三缸發動機與糟糕的AMT變速箱可不是賓士級的,太多負面口碑是後期經營的障礙。
3. 當年的Daimler Chrysler是個大雜燴集團,賓士初代A/B級跟Smart ForFour都是用日本三菱廉價小車Colt的技術,Smart為了豐富產品線推出的双座跑車、敞篷車與四座掀背車,後來證明全部失敗。
4. 除了產品策略跟品質搖擺不定,最大原因還是生不逢辰,羅馬與巴黎占Smart銷售比重最重,說明了Smart的品牌特性,然而在這兩個城市之外,很多需要ForTwo的地方的人都買不起ForTwo。
全世界都知道Smart很棘手,但在今天看來,吉利集團對戴姆勒集團頻抛媚眼確實不是短時間内的事,德國政府與戴姆勒集團在2018年初對於吉利的收購還明擺了不歡迎的態度,為什麼李书福最終還是成了戴姆勒最大的單一股東?進而吉利可能收購Smart一半股權;蔡澈博士臨交棒前為何頻頻在媒體前與中國政府親密互動?他不久前甚至公開說:「過去全集團的人(我想是全世界的人)都低估了中國市場對於戴姆勒賓士未來發展的影響力。」
很明顯的,北京政府開放BMW在華晨寶馬的75%占股比(过去限制合资工资外资不得超过50%)給了賓士整個集團(其實奧迪應該也很焦慮)當頭棒喝!(当然,当时很多人认为是要给美国品牌难堪)
首先,我認為吉利集团入主Smart是樁美好姻緣,Smart品牌將會在中國獲得新生,進而以精品新能源车势力重回世界舞臺,戴姆勒與吉利集團都能從中获利。在美好姻緣花開結果之前,我還是想分享一下我對蔡澈博士的評價。
我相信所有人對他的印象就是那招牌的兩撇鬍子,2005年從當時Chrysler轉任Daimler Chrysler的執行長,他深知美歐大陸文化差異之大已經嚴重影響品牌長遠發展,所以挽回品質聲譽的同時更加堅定將Daimler Benz集團與Chrysler集團剝離,這可以說是賓士有今天地位的歷史性重要決定。
其他成就我們都看到了,包括賓士新產品嶄新的設計語言加上SUV家族的成功,讓賓士在2016年首度成為年銷破200萬輛的豪華品牌,包括今天ABB三強爭霸,賓士不論在中國或是全世界都領先對手。除了當年Chrysler集團的包袱外,當年戴姆勒手上還有超豪華品牌Maybach與Smart兩個燙手山芋,蔡澈主政期間調整了Maybach與S級之間的雙線戰略,並且大獲成功,而寶馬集團與大眾集團的超豪華品牌都還在燒錢。
將集團成功與Chrysler分家,將Maybach品牌成功轉型,原本蔡澈博士交棒給Ola Kallenius之前最棘手的問題:Smart,看起來策略上也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在近期的博螯與北京幾個國家級重要會議上都可以看到蔡澈博士與寶馬總裁克魯格的身影,甚至有媒體拍到蔡澈與克魯格罕見地坐在大巴上聊天(我完全相信這畫面是設計好的,ABB唯一沒露面的CEO該出來刷刷存在感了),其一生奉獻給了戴姆勒賓士,敬業精神可敬可佩。不看其他,單蔡澈博士處理Chrysler、Maybach與Smart這大三元的成就,已經足以讓我們將其列入汽車名人傳記中。
而接棒的Ola Kallenius責任同樣重大,當中的重中之重是所有汽車巨頭繞不開的課題:中國戰略!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hot_drive自省中 在 2022三菱汽車在日本的評價-汽車保養配件資訊,精選在PTT ... 的推薦與評價
#Hot_Drive自省中 ... 訪Samrt工廠(那時叫MCC Smart),剛剛開始的Smart是充滿話題的,相比我們印象中像Polo、Yaris那樣的小車,Smart不論設計或結構都充滿前瞻性,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