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上)
「讓我們勇敢夢想」的十八集專題,現在來到了最後三集結語的地方了。
在開始結語之前,我想先談一點,就是這次病毒的名稱。
1.
這一次的傳染病,我們都知道它叫做 COVID-19 。
那病毒的正式名稱又是什麼呢?
是很常聽的 COVID-19 病毒嗎?
如果我們去看一下世界衛生組織的官網,會發現不是的。
在WHO的官網,有一個頁面專門解釋這次疾病和病毒取名的來由。
從這個頁面及相關聯的網站裡,我們可以得知:
每當一種新的傳染病出現,病毒名稱是由一個叫作 ICTV的單位的專家群負責取的;而傳染病的病名,則是由WHO負責取的。
結果,這次就是ICTV 把病毒名取為 SARS-CoV-2.(SARS-2號病毒)而WHO 把傳染病名取為 COVID-19.
可是,WHO 在面對大眾溝通的時候,卻把病毒另外稱之為 “the virus responsible for COVID-19” (導致COVID-19 的病毒) 或者 “COVID-19 virus” (COVID-19 病毒)。
只不過,他們一面這麼稱呼,一面又表示另取這些稱呼並不是想要取代病毒的正式名稱 「SARS-2號病毒」.
WHO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為什麼要自找麻煩,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
WHO 有解釋。他們這麼說:
『從溝通風險的考慮,病毒名稱裡提到「SARS」會對某些地方的人產生不必要的恐懼,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尤其是在2003年SARS爆發時深受其害的亞洲。
『基於這個以及還有些其他的理由,WHO 和大眾溝通的時候,開始稱呼這個病毒為「導致COVID-19的病毒」,或者「COVID-19病毒」。取這些稱呼並沒有意圖要取代ICTV所同意的正式名稱。』
然而,事實上,WHO 這種給病毒名稱遮遮掩掩的作法會產生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WHO 改用的這些稱呼,反而會造成混淆、不清楚。
第二,正因為WHO 在一開始把 SARS2 號病毒的正式名稱給隱藏起來,達成讓亞洲許多經歷過 SARS 風暴的人免於恐懼的結果,但也導致許多國家疏於防備,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傷亡。
而台灣去年第一階段防疫之所以成效卓然,正因為台灣是最早聞到其中有SARS 的味道。
我們只要回頭看一下就知道,台灣第一階段防疫之所以成功,主要就是因為我們最早聞到了 SARS 的味道而採取了行動。
2.
我所以花時間來談病毒的名稱這一點,是想說明:
對於這次的病毒,和其疫情,是有兩種不同的對待態度的。
第一種態度,是認為人類和世界今天遭遇這麼大混亂和破壞的原因,就是因為新出現了一種病毒。所以只要等人類發明出有效的疫苗,和消滅它的方法,我們就解決了問題,可以重過美好的日子。
第二種態度,是認為我們人類給這個世界造成了太多混亂和破壞,所以病毒出現是一種結果,一種警鐘。所以我們需要面對的不只是病毒,還要檢視導致病毒出現的種種原因,還要回顧歷史,看看它是不是早就出現過,早就對我們示過警,而我們都沒有理會?
教宗方濟各所寫的《讓我們勇敢夢想》,就是提醒我們,病毒的出現,是一種警鐘。也因此,我們第一集的主題就是「當病毒是信差的時候」。
從這個角度,我們再看造成COVID-19疫情的病毒,它的本名原來叫作 SARS 2號病毒的話,感觸就會更深了。
原來這次的病毒其實並不怎麼「新」,它的前身,SARS 1號,2003年就來了。只是當時的警鐘主要在亞洲響,也只響了半年左右就停了。
時間過去了十七年,人類一直沒重視那次警鐘,持續在對環境和其他物種進行破壞和迫害,所以它們進級為 SARS 2號病毒捲土重來了。
只不過,這次警鐘不只響半年了,現在響了一年半也不停。並且病毒的進級也不必再等十七年了,一年左右就出現了新的Delta 版,其他版。
台灣去年防疫走在世界各國之前,主要原因就是及早嗅到了SARS 的危險,聽到了警鐘。
但台灣雖然很早就聽到了警鐘,也爭取到應變的時間,但是我們在今年的 5 月卻爆發了疫情,出現了破口,這是為什麼呢?
我訪問了十二位不同領域的學者。他們都讀過教宗方濟各的這本書,我請他們就書裡所提的一些重點,來檢視台灣的情況,以及對台灣未來的建議。
那我們來看看教宗在書裡所講的三個重點,也來看看臺灣所呈現的情況各是什麼。
教宗希望我們藉著這次疫情反省的三件事情,
第一點,是不要光顧著經濟發展,卻破壞了生態,應該給地球休養生息的機會。
第二點,是不能光顧著自己好,卻漠視社會裡的弱勢,要讓大家都有不至匱乏的生活和工作。
第三點,是不能光顧著堅持自己的立場,卻成為迷宮裡的囚徒,應該讓社會最邊緣的人 也參與改造社會的對話和行動。
3.
那我們來看看第一點,臺灣在去年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上的情況如何。
臺大社會科學院的趙家緯教授舉了幾個例子。
第一個是,疫情發生之後,世界各地的航空業都遭到重創,所以各國政府對航空公司都有一些補助。
以法國來說 法國政府給航空公司補助的時候,有兩個但書:第一,是 1 小時之內的短班不在其內,因為鼓勵減碳,所以鼓勵大家使用鐵路或其他的交通工具。
第二,是政府固然給航空公司補助,但是航空公司也要相對提出開發低碳燃料的基金。
對照著來看,我們政府給航空公司的補助的時候,就完全沒有顧慮到這些。
並且不要忘記,去年正是我們航空公司推出各種短程旅遊、「假出國」這種旅遊泡泡給大家享受的時候。
另外,世界各地這兩年都是重視環保,電動車的銷售在上升。
但是臺灣從前年開始政策大轉彎,提出「油電平權」的政策,結果 2020 年反而是臺灣燃油機車銷量最大的一年。
我們常講:臺灣去年因為疫情防守的好,像是和世界其他地方活在一個平行時空裡。
然而,顯然我們在這種排碳、減碳、環保的觀念上,和世界其他各地也是活在一個平行時空裡。
趙教授所指出的第二點是:世界各國去年的用電量都在下降,但是臺灣和中國是唯二的用電量在上升的國家,並且臺灣去年的用電量創下了歷史上的新高。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的杜文苓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她說:臺灣以製造業,並且以外銷為主的經濟體系,過去對生態很少有反省的機會。
而去年全世界的工業生產都在或者停止或者減縮的情況下,大家對臺灣的倚賴更重,所以臺灣的用電量也就和世界其他地區不同,在上升。而從今年我們又發生乾旱來看,我們對用電、用水這方面的議題,事實上是需要非常深思的。
4.
這裡我也要補充一個我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我們固然要為全世界對台灣半導體業、電子業的看重和倚賴,但是我們也要注意我們大家一起付出的代價。
台灣的電子業不但是高用電、高用水的行業,並且享受的電價和水價都是超低的。
台灣的工業用電電價,是全世界第四低的,比民生用電還便宜。
所以今年3月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接受訪問,說了段話:「水電價格應合理反映成本,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價格越便宜,大家拚命用,很不合理。」
半導體業和電子業用電量之大,可以台積電為代表。
台積電2019 年用電量,相當於大約一個台北市的用電量。
到了2023年,台積電的用電量還要擴增一倍。
而 2019年,台積電使用的再生能源,只佔他們用電量的百分之七。
至於相當於一個台北市的用電量,需要多大的發電機組呢?
大約是 2GW。
2 GW又是什麼概念呢?
相當於核二廠全部機組,或者中火四部機組,或者,相當於三接爭議所要增加的機組。
換句話說,護藻礁與三接爭議聲中所要新增的機組發電量,也不過是可以應付台積電未來四年所需要擴增的用電量。
台灣當然要繼續發展經濟,但我們是否還能用便宜到連電子業大老都跳出來說不合理的電價來配合呢?以及其中涉及的生態環境的課題有哪些?這都需要我們再仔細思考。
我訪問的教授所談到的其他一些需要我們注意的課題,就留待接下來兩集再為大家說明。
謝謝大家今天的收看,下一集再見。
2023乾旱 在 鄭麗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昨日發表綜合評估報告指出『全球均溫很可能在大約十年內就升高1.5°C📈突破巴黎協定的升溫幅度限制』⚠️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Guterres)更直言
這分報告是『人類的緊急報告』、
『化石燃料正在摧毀地球』💥#地球暖化速度比科學家先前觀察到的還要快‼
報告作者之一、資深氣候科學家琳達.梅恩斯(Linda Mearns)警告說 『問題會變得更糟』、『無處可逃,無處可躲』,
氣候災難將更加頻繁!
因此我們需要『立即、快速及大規模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Immediate, rapid and large-scale reductions)
🇹🇼我國在氣候變遷下的影響:
◾乾季更乾、雨季更濕 (暴雨⛈️、乾旱☀️)
◾颱風更北偏,但強度增強🌀
◾海平面上升,西部低窪地區面臨威脅
◾都市熱浪加劇,農作物受嚴重影響
◾減碳與減緩空污可以是同一條路徑
氣候變遷將對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
造成全面性的威脅💀
因此全球零碳排正積極加速中⏩
(全球已有45個國家『碳價機制』上路,
歐盟執委會也提出一系列法案與綠色新政架構,南韓去年7月正式宣布推出《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
歐盟及美國計畫最快2023年開始要階段對鋼鐵、水泥、鋁、肥料、電力等產業課徵『碳關稅』。)
詳見7/21貼文整理: 👉【綠色經濟戰役打響,台灣又双叒輸給韓國了】
🔗:https://reurl.cc/KA1xWj
我國目前政策措施明顯不足,
(我提出修法將碳價機制入法、減碳進程與目標設定提前,以符合IPCC目標進程,並設定139年達到溫室氣體實質零排放目標等…)
國內各產業龍頭為了不與國際脫節,
都已紛紛超前政府,自訂減碳辦法,
如:台積電、聯電、台達電加入「完全使用再生能源的RE100」;
中鋼宣布明年將對外銷鋼材徵收「碳附加費」💰;
台塑積極布局能源轉型,首要目標是將「麥寮氣電」從燃煤改成「天然氣」;
鴻海也宣布2050將達到碳中和…
蔡英文總統曾在去年表示「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永續,是我不變的目標」,更在今年422地球日明確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但我國至今尚未訂定出各產業的碳排標準,#碳定價機制也卡關,曾在前行政院長賴清德任內拍板的「2035年禁售燃油機車」政策,卻在蘇貞昌院長上台後就喊停,燃油機車持續增加,延緩我國碳排減量⋯
蔡總統喊著零排碳,行政院卻背道而馳👎🏻
蔡政府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提供完善的政策環境,勿讓政策矛盾持續拖延我國減碳進程‼️更不可輕忽碳中和新經濟時代背後隱藏的巨大危機💥
#減碳不是口號
#台灣必須急起直追
#不要與國際脫節
2023乾旱 在 鄭麗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韓晶片競爭,再贏韓國下個10年?】
手機、電腦、汽車或軍事設備必備的晶片💿,
不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重要的戰略物資,
晶片產業已深刻影響全球地緣政治,
全球半導體產業產值約4,260億美金,
需求量僅次於石油,半導體也被認為正逐步取代石油的戰略地位。
台灣半導體產值及能力與韓國在伯仲之間(全球產值台佔19.7%,韓佔15.9%),
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的資料,
全球 80% 的晶片產能目前位於東亞(台韓),凡是任何想要發展數位產業的國家,
都勢必得和台灣、南韓購買晶片。
經濟學人稱台韓晶片產能是21世紀的「荷莫茲海峽」(能源咽喉),
彭博則認為台韓半導體業堪比OPEC。
➢領先全球的台灣晶片代工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地位,
主要來自於台積電,台灣的晶片代工業者去年營收占全球同產業63%,
(南韓18%,其他13%,中國大陸6%)
其中台積電就佔54%,更重要的是,
台積電所生產的晶片,
都是使用在最先進的科技產品上🏆。
台積電在去年為全球首家量產5奈米晶片公司(目前只有台積電、三星有能力生產5奈米晶片),
👉3奈米晶片預計今年下半年試場,明年進入量產,
👉2奈米晶片也預估在2023年進行風險試產。
台積電榮譽董事長張忠謀,認為台積電成功,台灣人才佔有很重要因素。
晶片代工之外,封測全球市占率超過30%,同樣位居世界第一 ,
IC設計則佔21.7%位居第二。
➢韓國晶片代工全力衝刺中
韓國除了有全球領先的記憶體產業外,
也有全球第二的晶片代工。
在今年韓國最大的晶片代工三星集團衝刺晶圓代工部門,
南韓平澤新擴建的5奈米廠6月新增產能,
並在6月底宣布3奈米晶片試產成功,
稱要再10年內超越台積電,
👊誓言在2030年成為系統半導體龍頭,
三星原先試產計畫和台積電一致,
但近期動作頻頻,除了提早試產外,
並擴充先進製程5奈米產能計畫,
宣布將加碼投資邏輯晶片事業171兆韓元,
看得出三星集團欲在晶片代工產業發展的野心,#業界高度關注三星及台積電兩強競爭態勢。
➢韓國政府K-半導體戰略,
欲建全球最大半導體基地🧭
美國與中國科技貿易對立下,
韓國政府也意識到半導體競爭已從企業間轉變為國家間競爭,因此認為有必要官民合作一同因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今年5月,
文在寅美國拜登會面,晶片換疫苗,
強化美韓在半導體產業方面的合作。
也在5月韓國政府公布「K-半導體戰略」,內容包括要在未來10年韓國政府將投資 #510兆約韓元(12.6兆台幣),
將挹注給三星及SK海力士等153家企業。
目標2030建設韓國為全球最大、最先進的半導體供應鏈生產基地。
韓國政府全面支援半導體產業發展,
除了鉅額投資外,還包括供租稅減免、擴大金融和基礎設施等支援,
具體措施包括:
✅企業研發投資可扣抵稅率提高至50%。
✅提供特別資金支援設備投資
✅放寬處理化學物資的法規
✅制訂「半導體特別法」
✅10年培育3萬6000名專業人才
韓國的K-半導體戰略,要由西側的七大城市連結至東側的五大城市,形成K字型地帶,要發展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在強化基礎設施中包含水電、法規及財稅的保障,要轉變韓國為「適合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國家」。
➢台灣應將半導體提升至國家戰略,
正視缺電、缺水及缺才問題📣
雖然台灣與韓國相比,
在半導體上有較完整的產業鏈,
但國際半導體產業由原本專業分工模式轉變為各國自建晶片製造產業,對以專業代工為主的台灣半導體產業,將面臨新的競爭。
但面對國際來勢洶洶的挑戰台灣一刻也不能鬆懈🥺,台灣在半導體發展的隱憂包括:缺水、缺電及缺才等問題。
#缺水
半導體產業需要大量的水電,水電能源供應不穩定,也足以威脅產業發展,
亦突顯台灣關鍵基礎建的脆弱🚧。
今年逢73年以來最大的乾旱,
中部地區實施長達61天「供5停2」限水,
雖然尚未影響半導體產業,但在極端氣候影響下,未來也可能發生更嚴重情況🤦,而蔡政府的因應做為竟是開放科學園區鑿井。
#缺電
在電力方面,五月無預警跳電,兩次分區限電,都暴露嚴重的電力供給問題🔌。2025年蔡政府的非核家園時間迫近,政府規劃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20%,目前再生能源只占5.8%,進度嚴重落後,而蔡政府的做法竟是砍樹種電。
#缺才
除了關鍵基礎建設之外,
「缺才」是最嚴重、最棘手的問題。
現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認為,台灣半導體業最大問題是缺才,而問題的根源在每年研究經費不足,導致願意在此領域深入研究的教授數量不足,相關研究也不夠。另外隨著台灣少子化,理工畢業生年年減少,人才缺口大擴大,再加上AI、軟體領域發展以及國際晶片自主風潮的搶才,更使半導體業人才缺口雪上加霜。若欲維持台灣目前的半導體產業榮景,如何穩定提供高端研發及晶片設計領域的人才投入是當務之急。目前經濟部推動的「埃米計畫」預計未來每年能新增1萬半導體人才,僅勉強補足產業缺口,但人才培育需要時間,且過國內起薪普遍低於競爭國家,以及少子化影響,是否能真能提供預期的畢業生進入產業,仍值得關注。目前看到最積極的作為,就是下架人力銀行中國大陸職缺。
我們看到韓國政府傾國家之力,
奮力協助辦導體產業,
韓國總統直接肩負起談判的責任,
積極的布局半導體產業的海外設廠。
台灣雖然在半導體有領先的基礎,但是在棘手的缺水、缺電及缺才問題上,都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方。在政策規劃上,各部會雖然都有協助半導體發展的相關計畫 ( 散落於科技部、科技會報、國發會、經濟部、教育部 ) ,但缺乏整合個自為政,看不出整體戰略。而政府半導體產業投資上與競爭對手相比,九牛一毛‼️
(韓「K-半導體戰略」:10年12.6兆台幣;台「埃米計畫」:5年63億台幣)。
台灣雖有很爭氣的企業,卻無強而有力的政府作為後盾,但面對全球以國家戰略半導體產業,傾國家之力推動半導體發展,台灣不應讓企業在國際上自行作戰。因此我要呼籲我們的政府,應盡速將半導體產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一環,盤點各部會資源提出技術、產業、人才、資金整合的政策戰略規劃方案,並且增加半導體產業的資源投入,讓台灣可以再贏韓國下一個十年。
#科技力就是國力
#半導體是戰略產業
#穩定水電供應是產業發展基本需求
#決不讓韓國超車
#再贏韓國10年
2023乾旱 在 【高雄進行式】缺水! 面臨半世紀來最大乾旱高市超前部署 的推薦與評價
市府成立旱災應變中心✓大樹開闢了60座鑿井工程✓淨水廠增加深水井抽水量✓增加伏流水供水量✓加強清淤增加蓄水量✓啟用南化水庫聯通調度✓盤點抗旱井 ... ... <看更多>
2023乾旱 在 2023/04/21 公共電視南部開講-600天沒有大雨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全台下大雨,中部甚至暴雨成災,最缺水的高雄、台南卻成了鋒面的2個缺口,南化、曾文水庫不增反降? 高雄台南再遇百年一遇等級的旱災?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