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極回來又窺探黑洞的科學人 - 陳丕燊﹐襲來!】
陳丕燊教授遠征南極,又窺探黑洞;到地球最邊緣去,研究宇宙最邊緣。
他是首位登上南極做研究的台灣學者。2011 年臺灣和美國通過合作計畫,規劃在南極打造「天壇陣列」(Askaryan Radio Array, ARA),以 37 座天線探測站、涵蓋 100 平方公里的面積,探測宇宙微中子。期盼更進一步了解微中子特性及宇宙起源。
而陳丕燊老師是 ARA 計畫國際共同發言人,2013 年率領團隊遠赴南極,建設第一座探測站。
跟一般天文台不同的是,這些微中子天文台深埋在冰層之下!工程與研究的艱辛可想而知。
除了微中子,黑洞也是宇宙學的重要議題。
霍金在 1974 年提出「黑洞蒸發效應」,但這似乎破壞了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自此掀起學界論戰。四十幾年以來,不少理論物理學家都加入這場「黑洞戰爭」,探討黑洞蒸發會不會導致信息遺失。
爭論遲遲無法落幕,是因為實證有其限制。黑洞信息遺失的關鍵時刻是在黑洞蒸發晚期,但是,黑洞壽命超長(10^67年),而宇宙的壽命也才138億年(1.38×10^10),就算實際觀測到黑洞,黑洞也還太年輕,無法提供資訊讓科學家解決這問題。
陳丕燊老師 2017 年提出「類比黑洞」實驗,他和去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慕儒(Gérard Mourou)合組團隊,做實驗模擬黑洞蒸發晚期,探討資訊是否會隨「黑洞蒸發」而遺失。
對了,這類比黑洞研究有個「可愛又驚悚的」暱稱:「安娜貝爾」(Analog Black Hole Evaporation via Lasers, AnaBHEL)
更多故事,留待今晚陳丕燊老師與基哥對談~
⏰20:00 基哥部長在科技部臉書直播開講🎙
🎤重量級來賓:陳丕燊教授
臺大梁次震中心主任、臺大物理系與天文物理所講座教授
🎤直播主持人:#廖英凱
研之有物客座編輯/泛科學專欄作家/教育電台「微型點子對撞機」主持人
#科技部直播🎙 #科技部可思議 #科技不可思議
2011 諾 貝爾 物理獎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臺灣 #教育部 #教育部長
現年68歲的吳茂昆,為淡江大學物理學士、碩士,休士頓大學物理博士,2011年10月成為國立東華大學第6任校長當選人。2011年11月17日獲頒中華民國總統科學獎,為台灣學術界最高榮譽。
1987年時,吳茂昆與朱經武發現世界第一個高於液態氮溫度的超導體:釔鋇銅氧超導體(YBa2Cu3O7-δ Tc~92K),在當時曾被提名諾貝爾物理獎。1989年吳茂昆應邀回國,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物理學系,從事高溫超導的研究。
2011 諾 貝爾 物理獎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化工系藍崇文教授獲國際晶體生長學會Laudise Prize】
化工系終身特聘教授藍崇文博士榮獲2016年國際晶體生長學會(IOCG)最高榮譽的Laudise Prize,這是臺灣學者首次獲獎。過去獲獎的包括去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赤崎勇教授(1998),IEEE愛迪生獎章的西澤潤一教授(1989),及中國大陸科學院陳創天院士(2013)等人。IOCG每三年評獎一次,最高榮譽獎項有Frank獎和Laudise獎,其中Frank獎是獎勵理論貢獻者,Laudise獎是獎勵技術貢獻者。藍崇文教授此次榮膺Laudise獎,是表揚他在太陽能高效多晶矽(High-performance multi-crystalline silicon)長晶技術的重大突破以及對其長晶機理的分析與模擬。獎章將於今年八月八日在日本名古屋的國際長晶會議(ICCGE-18)頒發,並進行學術演講。
高效多晶技術是台大與中美晶團隊產學合作開發的長晶技術,由昇陽科做太陽能電池驗證。過去三十多年大家都希望鑄錠長多晶可以做出像單晶一樣的晶片,把晶粒做大,晶界做少,並控制電活性的隨機晶界越少越好。但在2011年團隊發現,這個方向是錯的,應轉往小晶粒且高比例的隨機晶界發展,才能降低缺陷提高品質,因而發展出所謂的『小晶粒技術』,重要的核心專利(TWI452185)多項已獲證 (包括美、日)。2015年多晶電池佔整個太陽光電市場的55% (2016上看66%),約40GW。2012年開始,全球多晶片陸續都是用小晶粒技術做出來的,而高比例的隨機晶界(>60%)就是主要的技術特徵。這個技術大幅提升鑄碇良率與多晶電池的效率。多晶電池在2011年的平均效率是16.5%,但在2016年已達18%以上,且分佈更窄。透過鈍化技術(PERC),量產平均效率已接近19.5%; 多晶電池的世界紀錄短短幾年更提升到21.3% (156mmx156mm)。這項技術大幅降低製造成本並提升電池效率,對全球太陽光電產業、再生能源應用、與增進人類福祉有重大的影響。
藍崇文教授是國際長晶期刊(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唯一的華人編輯,曾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台灣化工學會金開英獎與賴再得獎、中美矽晶特別貢獻獎(2012, 2016)。曾擔任工研院太陽光電中心主任(2007-2010),創立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並擔任第一任與第二任理事長(2007-2010),現為名譽理事長,SEMI PV委員會副主席(2008-2011)等職務。藍教授執行多項科技部大產學計畫與國家能源型計畫,特別重視理論紮根與產業應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