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閲讀:如果丘吉爾領導當下的美國,美國能避免衰落嗎?》
Niall Furgeson /英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21
當美國於一片混亂中撤離阿富汗時,它的衰落令人回想起一個世紀前大英帝國的殞落。
一位歷史學家警告:阿富汗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因此導致更大的衝突。
「許多人仍沈浸在無知之中……而他們的領導人為了獲取選票,不敢點醒他們。」
在《集結風暴》(即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一卷)一書中,丘吉爾如此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英國。
他痛苦地回憶:「拒絕面對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渴求人民的擁護和選舉勝利,不顧國家的重大利益。」
美國讀者看著他們的政府「丟臉的」離開阿富汗,聽著拜登總統緊張而努力地為他造成的不光彩撤離辯護,可能會發現:丘吉爾戰前針對英國的批評,有一些會令他們心裡不舒服、但卻似曾相識。
借用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Paul Kennedy 的一句話,當時英國的精神狀態是整個國家的疲憊和「帝國過度擴張」的產物。
自1914年以來,英國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並且在1918至1919年經歷可怕的大流行病——西班牙流感。
財政被堆積如山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儘管英國仍然是全球主要貨幣發行國,但在貨幣方面,它已經不再是當年無可匹敵的角色。高度不平等的英國社會,促使左派政治家要求即使不實行徹底的社會主義,也要進行社會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
一部分知識分子在這方面走得更遠,他們選擇擁護共產主義甚或法西斯主義。
與此同時,凝固而無法變通的統治階層,傾向於忽略不斷惡化的國際形勢。英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在歐洲、亞洲和中東都受到威脅。集體安全體系——當時建立在國際聯盟的基礎上,它是1920年戰後和平解決方案成立的國際組織,也正在崩潰,只留下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勉強補足業已離散的帝國影響力。
但結果卻是另一場更大的災難式的失敗:英國人既沒有認識到極權主義威脅規模之大,也沒有積累出阻嚇獨裁者的手段。
英國的教訓,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美國權力的未來?
美國人更喜歡從美國自己的歷史中吸取教訓,他們很少從他國歷史,看待世界。但將美國與上一任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對比,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啓發。因為今天的美國與戰時的英國,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
與任何歷史類比一樣,這樣的類比當然也有缺陷。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統治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其他附屬國,今天的美國卻沒有相同的統治區域。
這一點使得美國人在自我認知上認為美國並非一個帝國,即使他們的士兵和公民在阿富汗駐紮了20年才撤退:他們依舊如此認為。
儘管美國的新冠病毒死亡率很高,但也並沒有嚴重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那種受創傷的程度。當時英國有大量的年輕人被流感屠殺(近90萬人死亡,15至49歲的男性中,佔了大約6%,至少170萬感染者)。美國如今面臨的威脅也不像納粹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威脅那樣明顯而迫切。
不過,某些相似之處還是很驚人,而且這兩個國家在阿富汗強行建立自己相信的價值秩序,都相繼失敗了。
早在1930年2月,在「過早的」現代化改革引發了一場叛亂之後,《經濟學人》雜誌已指出:「很明顯,阿富汗不會採用西方的東西。」
近幾十年來,預測美國衰落的書和文章已經太多了,以至於「衰落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陳腔濫調。
但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之間的經歷提醒我們,還有比溫和的、漸進式的衰退更糟糕的命運。
《以金錢為導向的價值觀》
我們從堆積如山的債務開始談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公共債務從1918年佔GDP的109%,上升到1934年略低於200%。而美國的聯邦債務與英國雖有所不同,但在規模上是可以比較的。如今她的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近110%,甚至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前一個高峰。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1年,它可能超過200%。
當今的美國與大約一個世紀前的英國有一個重要區別,美國聯邦債務的平均期限相當短(65個月),而英國超過40%的公共債務採取的是永久債券或年金的形式。這意味著,今天的美國債務對利率的變化,要比當初的英國危險且敏感得多。
另一個關鍵差異是財政和貨幣理論的巨大轉變,這很大程度上正是凱恩斯對英國戰時政策的建議。
1925年,英國決定以戰前過高的價格將英鎊回歸金本位,這使英國陷入了長達八年的通貨緊縮。工會權力的增加意味著大蕭條期間,工資的削減落後於物價的削減,這導致了就業機會減少。
在1932年的低谷期,英國失業率為15%。然而,英國的大蕭條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這使得貨幣政策得以放寬。實際利率的下降意味著償債負擔的減輕,為英國財政創造了新的迴旋餘地。
在未來幾年,美國似乎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償債成本的下降。以美國前任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mers為首的經濟學家預測,當前美國的財政和貨政策,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
英國的實際利率在20世紀30年代普遍下降,而美國的實際利率預計將從2027年開始轉為正數,並穩步上升,到本世紀中期達到2.5%。當然對利率上升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而且美國聯準不急於收緊貨幣政策。但是,如果利率真的上升,美國的債務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償還,擠壓聯邦預算的其他支出,特別是國防等可容易調整的支出。
這將問題的關鍵,擺在我們面前了。
丘吉爾在20世紀30年代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在拖延時間——這是英國綏靖政策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積極地重新武裝英國軍隊,以應對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國主義政府越來越多的侵略行為。丘吉爾反對英國綏靖主義者另一個關鍵論點是,財政和經濟方面的限制——特別是管理一個覆蓋斐濟、岡比亞、圭亞那、溫哥華的帝國,其高額成本使得快速重新武裝英國,變得不再可能。
稱美國今天面臨著類似的威脅——不僅是來自中國,還有來自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威脅——這可能顯得異想天開。
然而,僅僅是這一事實,就說明問題所在。
大多數美國人,就像二戰之前的大多數英國人一樣,根本不想考慮在國家已有大量債務下,如何面對希特勒正在發動一場重大戰爭。
如今的美國也正在走向相同的道路。預計美國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3.4%下降到2031年的2.5%。
這會引起丘吉爾主義者的驚愕。他們也將會經歷相同的敵意和指責——如同當年譴責丘吉爾在煽動戰爭一樣。
《力量是相對的》
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相對衰退,和當初的英國另一個相似點: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估計,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產值不僅被美國(早在1872年)超越,而且還被德國(第一次在1898年,在經歷了災難性的戰爭、惡性通貨膨脹和不景氣的年代後,於1935年再次被超越)和蘇聯(1930年)超越。
大英帝國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規模比英國大,特別是如果把各殖民地包括在內的話,也許是其兩倍大。但美國的經濟規模更大,儘管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更嚴重,美國的經濟體量,仍然是英國的兩倍多。
今天的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經濟產值相對下降的問題。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考慮許多中國國內商品的價格更低,中國GDP在2014年已趕上了美國。按當前美元計算,美國經濟體量仍然更大,但預計兩國的差距將會縮小。今年,中國的美元GDP會是美國的75%左右,到了2026年,則將達到89%。
中國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挑戰比蘇聯曾經帶來的更大。這不是什麼秘密,因為蘇聯的經濟規模在冷戰期間從未超過美國的44%。
在許多運用於國家安全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中國正在努力追趕美國,這也不是什麼機密消息了。中國領導人的雄心壯志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五年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好感明顯轉變為負面。即便如此,公眾對於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也沒有多大的熱情。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觀點一致,他曾臭名昭地將德國在1938年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描述為「遙遠國家的爭吵,而我們對爭吵的雙方都一無所知」。
在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態度軟弱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知識分子對帝國的反抗,以及更普遍的對英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抗。
丘吉爾厭惡地回憶起1933年牛津大學辯論社在辯論中提出的動議:「我們拒絕為國王和國家而戰」。他指出:「在英國,人們一般會對這樣一個插曲一笑置之,但在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和日本,他們會有英國已經變得腐朽墮落了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想法也動搖了許多人的盤算。」
當然,這也正是如今中國新一代「戰狼」外交官和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對美國的看法。
納粹、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者都認為英國人對自己充滿了憎惡。「我甚至不知道大英帝國正在消亡,」喬治·奧威爾在他的文章《獵象記》中記錄了他作為殖民地警察的時光。沒有多少知識分子能有奧威爾這樣的洞見,認為英國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許多人——不像奧威爾——他們選擇了信仰蘇聯共產主義,他們為西方國家的情報部門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令人震驚的是,大量上流社會的貴族精英還被希特勒吸引。甚至《每日快報》的讀者,也樂於取笑而非讚頌大英帝國。
《帝國的終結》
美利堅帝國不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有英聯邦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受保護國,但它現在所處的國際主導地位,以及過度擴張帶來的代價,完全與大英帝國相似。
現在美國的左翼和右翼都習慣性地嘲笑或謾罵美國帝國主義的計劃。《國家》雜誌的記者湯姆·恩格爾哈特(Tom Engelhardt)幸災樂禍地說:「美利堅帝國正在崩潰。」
對於右翼來說,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譏諷地想像著「美利堅帝國的衰落會是什麼樣子」。:
與此同時,進步的非裔美國哲學家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與反對美利堅帝國的抗爭殊途同歸」,還有兩位支持川普的共和黨人瑞安·詹姆斯·吉爾·杜斯基(Ryan James Gir dusky)和哈倫·希爾(Harlan Hill)認為最近的新冠疫情揭露了「美國其實穿著皇帝的新裝」。
右翼仍然捍衛著美利堅共和國建國的傳統:與此相反,「覺醒」的左翼則試圖將美國歷史改寫為充斥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血淚史。但政治光譜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多少人渴望回到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扮演全球霸權時代。
簡而言之,就像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一樣,21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已不熱衷於帝國主義——中國的觀察人士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並對此津津樂道。
然而,帝國仍然存在。
美國幾乎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的殖民地:只有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北太平洋的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南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按照英國人的標準,這些殖民地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美國與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軍隊遍布全球,無處不在。美國的武裝部隊人員在150多個國家都有部署,駐外軍隊總人數約為20萬人。
承擔如此廣泛的全球責任並非易事。但是,要想擺脫他們同樣不容易。
英國人為此吃過苦頭,美國人則要吸取英國人的教訓。
拜登決定從阿富汗進行「最後的撤軍」被認為是不明智的,這說明了美國想要減少其在海外所承擔的責任,並不容易。
歐巴馬曾經也做出了類似的從伊拉克撤退的決定,並於2013年宣佈「美國不是世界警察」。
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原則只是同一種衝動的民粹主義的版本:他太渴望離開阿富汗,並以關稅取代「反恐支出」。
在阿富汗發生的撤軍災難完美的說明,想要放棄對全球的主導權,這個過程是不太可能和平度過的。不管用何種措辭,宣佈放棄這場歷時最長的戰爭,就是承認失敗。
這不僅僅對塔利班,是他們的勝利。
中國也在密切關注,畢竟中國與阿富汗也有一段狹小的接壤土地。俄羅斯也在幸災樂禍的作壁上觀。
就在歐巴馬宣佈放棄做世界警察的幾個月後,俄羅斯立刻就對烏克蘭和敘利亞進行了軍事干預。
這並非巧合。
拜登相信美國可以像之前從越南撤軍、擺脫越南這個泥淖一樣從阿富汗撤軍。
越戰是段不光彩的歷史,美國在越南受到的屈辱確實產生了後果。它為蘇聯及其盟國以可趁之機,在其他地方製造了麻煩——包括非洲南部和東部、中美洲以及蘇聯於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
於是我們可以推論在喀布爾重演西貢當年的淪陷,未來也將產生類似的不良影響。
即便新保守主義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抬頭,狂妄自大到了頂峰的時候,美利堅帝國的終結也不難預見。
我在《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一書中首次提出,當時美國的全球地位至少存在四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人力赤字(很少有美國人願意在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樣的地方長時間工作);二是財政赤字(見上文);三是關注度不夠(選民在大約四年後就對任何大規模干預失去了興趣);四是歷史視角的缺失(決策者不願從前任那裡汲取經驗教訓,更不願意從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
但是曾經的大英帝國從來沒有這些事件。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比財政赤字要深刻得多——是美國的負國際投資(NIIP),它佔GDP的比例是-70 %。
負的國際投資本質上意味著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所有權,超過了美國人對外國資產的所有權。相比之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儘管有大量的海外資產被清算以資助一次世界大戰,但它仍然有著龐大的正國際投資。從1922年到1936年,它一直保持在GDP的100%以上:到1947年才下降到3%。
拋售剩餘的帝國白銀(準確的說,是迫使英國投資者拋售海外資產,交出美元)是英國為二戰買單的一種方式。
但是美國作為一個債務大國,並沒有與之對等的儲備金。只有通過更多的公債出售給外國人,美國才能負擔得起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成本。
這對於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而言,實在太不穩定了。
《丘吉爾:「我當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丘吉爾在《集結風暴》中的論點並不是在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崛起這一不可阻擋的進程來譴責英國的衰落。相反,他堅持認為,如果西方民主國家在1930年代早些時候採取更果斷的行動,戰爭本來可以避免。
當小羅斯福總統問丘吉爾這場戰爭應該叫什麼時,丘吉爾立刻回答說:「不必要的戰爭。」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崛起也並非不可阻擋,更不用說俄羅斯了。從朝鮮到委內瑞拉,所有與他們結盟的小國都是經濟上的弱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勞動力正在萎縮。
居高不下的公營及私營部門債務正在拖累經濟增長。它也可能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衝,因為它無法輕易改掉依賴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現象。
然而,一系列事件的發展又很容易導致另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最有可能是在台灣問題上爆發。
中國要統一台灣,而美國模糊地承諾要防禦中國——隨著東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轉變,這種承諾越來越缺乏可信度。
美國航母越來越難招架中國的東風-21D等反艦彈道導彈,而這還只是美國國防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果美國的威懾失敗,習近平發動突然襲擊,美國將面臨更嚴峻的選擇,要不然打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就像英國在1914年和1939年所做的那樣——要不然就像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那樣,直接認輸。
丘吉爾說他寫《集結風暴》是為了表明:
邪惡者的惡意如何因善良者的軟弱而愈發猖狂;民主國家的結構和習慣為何——除非與更大的有機體結合在一起——會缺乏為卑微大眾提供安全感的毅力和信念;甚至在自我保護的問題上……謹慎和克制的忠告反而會帶來致命的危險……以及因為渴望安全和平靜的生活,而採取的中庸之道,可能會直接導向災難的中心。
他用一句精辟的格言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語:「事實勝於幻想。」
近年來,美國領導人過度熱衷於幻想了,譬如小布希領導下新保守主義者「全面統治」的幻想,還有川普想像出的美國「大屠殺」的黑暗噩夢。
隨著另一場集結風暴的到來,也許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丘吉爾看透了這一點:帝國的終結很難不伴隨著陣痛。
——圖片:美國運輸機撤離阿富汗難民、美國最後離開的軍事領袖、拜登在白宮發表演說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暗網仔出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joi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
1929年美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她是葛麗絲·帕翠西亞·凱莉 Grace Patricia Kelly。
生日是1929年11月12日,去世日期是1982年9月14日。她是摩納哥王妃,生於美國費城,美國電影女演員、慈善家,奧斯卡影后,摩納哥親王蘭尼埃三世的妻子。
📍 葛麗絲·凱莉短暫的電影生涯僅有6年左右,1954年以《鄉下姑娘》(The Country Girl)一片獲得第26屆奧斯卡影后,當時她才25歲。
2年後她嫁給蘭尼埃親王,成為摩納哥王妃,1982年因車禍過世,享年53歲。
葛麗絲·凱莉自1956年嫁給蘭尼埃親王之後,即息影未再復出。1999年美國電影學會選其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13名。
📍就算你不是時尚專家,也一定聽過愛馬仕(Hermès)的柏金包(Birkin)及凱莉包(Kelly)。它們是愛馬仕引以為傲的兩大精品包款。
📍早在1935年,愛馬仕公司發布了一款名為Sac A Croix的馬鞍袋,這款包自發布之日起一直默默無聞,不被世人所關注。
📍直到1956年,葛莉絲·凱莉手提這款包為「生活」雜誌拍攝照片時,這款包開始被人們關注到。
葛莉絲·凱莉拎著最大尺碼以鱷魚皮製成的這款包,半掩著她已懷孕的身軀,流露出嫵媚的女性美。
📍這頁令人難忘的封面照,使凱莉包掀起極大熱潮,也讓這款原為搜獵者設計的馬鞍袋成為了愛馬仕皮具系列中的常青樹。
📍愛馬仕集團在徵得摩納哥王室的同意後,決定以王妃結婚前的名字Kelly來命名這款包,此後凱莉包成為不墜流行的經典款。
📍抗疫看直播,購物省最多。
1929年美國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Joe:「美國也面臨少子化的衝擊,不過美國擁有大量新移民,所以人口結構負面衝擊相對小。」
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數據顯示,美國出生與生育率在2020年又締造新低,出生人數連續六年下滑,降至1979年以來低點,2020年美國出生人口達360萬4,201,這比2019年減少4%,減幅是2014年以來年平均減少2%的兩倍,1979年當時美國人口約2.2億,目前人口約3.3億。
2020年生育率為每1,000名生育年齡婦女生下55.8個新生兒,比2019年下滑4%,達歷史低點。CDC表示,美國出生率如此低迷,「不及人口替代水準(replacement level)」,意味每日死亡人數高於出生人口,當時中國武漢肺炎疾病(COVID-19)疫情大爆發,許多人必須花時間照料生病家人,或被迫失業。
CDC並未將新生兒人數減少歸咎於疫情。但專家先前已預警,疫情造成的焦慮等因素,將衝擊美國的出生率,隨著女性晚婚和延後生育,多年來美國新生兒人數呈現下降趨勢。這種情況在經濟成長減緩時期特別明顯,根據美國非營利統計機構「人口資料局」(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提供的早期數據,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後,1936年新生兒人數創下史上最低紀錄。
許多歐洲國家的新生兒人數也呈現下滑情況,例如義大利2020年3月成為歐洲首個因疫情封城的國家,而2020年12月新生兒人數即較前一年同期銳減22%。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505003213-260410?chdtv
https://udn.com/news/story/6813/5436618
1929年美國 在 暗網仔出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joi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C6E5s6CMT5sVBInKBbPDQ?sub_confirmation=1
暗網? 陰謀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5RVLpFkAKQ&list=PLGzW5EwcApFuqKoowMHS9v8W34vIPyrtk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mkFI1ik0&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
我的100K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JVt56ORWo&t=2s
曼德拉效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utzRIE_uE&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index=17&t=5s
深刻個人經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oa6Vs1qWc&list=PLglqLngY6gv4mm_doLUUJx4zq5KvLJ2VE
2020年20個驚人的恐怖預言. 東京奧運問題 驚人.
20個2020年的恐怖預言, 真的會發生嗎???
法國預言家Nostradamus自1555年出版 ‘les propheties’ 之後該本書從來沒試過停止出版. 當中對2020年的預言很多.
預言真的準嗎? 今天暗網仔出街就說今年會關你事的20個恐怖預言...
特朗普的車禍
政治上的事件常常最令人擔心. Nostradamus指2020年美國總統會得到一個奇怪的病和發生車禍. 據說俄羅斯總統Putin亦會有人想chi殺他. 今年11月剛好是美國總統大選. 這預言會否背後暗藏玄機呢?
世界金融危機
Nostradamus指2020年美國證券交易所會掉, 令到世界hum入另一個股災. 有香港塔羅預測 ‘利時神婆’ 亦有預測到香港今年比美國更差. 就算跟據多個財經網站2020至2029年有機會是美國歷史最cham dam的十年. 這麼多不同源頭也指這件事會發生, 是真的嗎? 或是反映我們對剛剛100年前1929年Wall street crash的陰影還存在呢.
月球上居住
Nostradamus其中一個預言影像看到人會在月球上生活. 事實上Nasa 2020年將增加預算至16億美金, 2024月球動工.
2028年希望人類在月球開始可以定居生活.
北韓變動
根據Nostradamus 2020年北韓人民會反抗, 現有的權威亦會被推翻.
*有一個幾有趣的韓國預言, 雖然發生年份是2012年. 當時撒但的化身被預言騎著馬轉圈讓世界未日來lum. 多人指該化身就是跳Gangnam style的PSY. 當然最沒有發生啦!
澳洲山火
有指nostradamus真的是預測到澳洲山火. “The sky will be darkened, the fields will be burned by heat” 除此之外, LA亦有機會今年大火.
超級大地震
我住的地方加拿大會發生超級大地震
第三次世界大戰
2018年我拍了一部 ‘解釋日本2075年時光倒流者’ 影片講有時空穿越者指2020年將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 Nostradamus指2020年會jeen開一場長達23年的大戰. 當中會sip及兩大superpowers而第三個撒但化身會誔生.
武漢病毒
我2019年拍的 ‘蘋果廣告公司陰謀論’ 當中有這段 (show clip) 多位觀眾說是預言了武漢事件.
世界未日
看了老高的 ‘2020, 預言’ 影片. 美國西南部原住民 ‘霍皮人’ 曾與有一些螞蟻型 ‘天上來的人’ 有過接觸. 這些名annunaki的外星人告訴原住民地球已經過3次人類的wuy mit. 第一次是經火山噴發. 第二次是冰河時期而第三次是大洪水. Annunaki外星人説2020年將有一個天上飛的屋子wuy mit一大部分的地球人口. 一個藍色wun石會wuy mit另一部份. 我覺得最神奇是霍皮人和nostradamus生處同一個年代而是同時得到這些預言的.
植入晶片
該影像是路人有植入晶片. 在美國winsconsin已有公司讓員工有植入晶片代替登記上班的卡.
2020總統大選結果
大家也擔心Trump會否連任. 其實多個靈媒指Trump很有機會11月大選前就辭職. 跟我們之前說的病和車禍有關嗎?
2020東京奧運
東京奧運有指會好多爭議. 並會有一位當中的選手理用奧運這個國際平台jeen開政治抗議. 是那一個國家? 是那一位呢?
Facebook新App推出
有指包受爭議的Mark zuckerberg 2020年將會facebook大量資金推出一個全新dating app. 並希望大搞能到Instagram, tinder的高度. 但預言中heen視會失敗.
南極熔化
今年這情況導致海平面上升幾米. 令多個有㓋水和龍捲風. 氣候變化對我們來講可能是平常談, 但16世紀nostradamus已dung sik這樣事情真利害!
英女王之死?
今年英國會有新一任帝王. 不知道是否英女王過身或是下台給prince Charles呢?
亞洲地震
據知2020年整個亞洲地區會發生一個7.5級的大地震. 這個是盲預言家Baba vanga預言的. 她上電視時曾預言過自己死亡日期.
香港
這次香港政治事件亦是Baba vanga的預言之一. 她相信2020年的幾年之後會有新改革.
印度新能源
一種從未見過的新能源會在印度被發現, 據說會永遠改變人類科技.
隕石撞地球
2020年據說會有隕石撞地球. 而地點好有可能會是俄羅斯.
暗網仔2.0頻道會到200,000訂閱.
今年預言的比較災難居多. 真的會發生嗎? 還是一向我們人類的paranoia呢?
1929年美國 在 Brian Cha Motivat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Summary:
4000年前,爆谷是墨西哥古文明Aztecs食物及裝飾品。1885年美國芝加哥糖果製造商Charles Cretors研發第一部爆谷機。在1929經濟大衰退Great Depression,各行各業倒閉。戲院唯有轉型賣炮谷繼續生存,最後⋯⋯流傳至今成為戲院食炮谷嘅文化。
究竟用乜嘢方法逆市搵生意?
什麼是HOOK呢?
點解睇電影一定配爆谷呢?
「謝謝你花時間觀看這個影片,希望你能訂閱我們的頻道。你的留言是我們的陽光動力,所以希望你花一秒時間打聲招呼。加油努力俾心機!」Brian Cha
下面連結,觀看我們更多精彩內容。
??????????
https://youtu.be/-uSRlpG5YYA
Brian Cha 車志健 是一名具影響力的激勵講師、創業家、銷售專家及亞洲唯一擁有三項不同運動世界紀錄保持者。學員遍佈十多個國家及地區,教導他們怎樣達到事業及人生目標。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rianChaOffi...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brian_cha/
►Whatsapp Daily Motivation Message : https://bit.ly/2CpMq2U
►Website : https://www.briancha.com
►Linkedin : https://hk.linkedin.com/in/brian-cha-...
►學員見證 : https://www.briancha.com/tank
►專業諮詢服務 (*只適合中小企老闆或團隊領袖) : https://bit.ly/2I5LRzO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電郵至 support@brianchamotivation.com
預約
各位中小企老闆、初創老闆或團隊領袖,如果你想知道如何透過網絡營銷拓展業務至全世界,立刻到以下連結預約,我的專業團隊會與你聯絡!
?? https://www.briancha.com/talk ??
*Brian Cha Motivation的任何圖片或影片均不得載或用作任可的商業用途,一經發現會作出法律行動追討賠償*
1929年美國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929年美國著名教育家L. P. Benezet做了一個瘋狂的實驗。他請部份在曼徹斯特的校長及老師放棄在低年級教授算術,把時間花在「recitation」上,即是鼓勵學生就著他們感興趣的課題分享,像是他們看過的一齣戲,然後開始生動的討論,真正的溝通。
老師也會讓他們有些數數目的練習,讓他們對數字有基本認識,但直到六年級才教算術。
結果,相比其他從小學習算術的學生,這批學生在六年級更懂得運用常識解決情境難題,當然,學期之初他們在一般的算術測驗成績或較為落後,但在學期結束之時,他們的成績經已追回。
Benezet相信孩子在七年級才學數學,因懂得背後的概念,事半功倍;反之,年紀越輕,即使做對了題目,他們並不明白如何應用到生活之中,亦是徒然。
資料來源
L. P. Benezet (1935/1936). The teaching of Arithmetic: The Story of an Experiment.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in three parts. Vol. 24, #8, pp 241-244; Vol. 24, #9, p 301-303; & Vol. 25, #1, pp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