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校正回歸」,在歡樂造句與無限梗圖之後》
這三張照片是我前兩天拍的,就我們村裡最熱鬧那條街,大白天的,空無一人,封城鎖國與否,已無意義.
病毒是看不見的,卻這麼靜悄悄地讓之前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給窒息了,不復見.
今天台灣疫情關鍵字,注定是「校正回歸」。
武漢肺炎爆發已一年多,瘟疫的存在根本不是新聞,近來台灣疫情升溫,社會整體慌亂程度,讓我頗為訝異。
疫情能造成的傷害,各種可能性劇本,全球都演這麼久了,不少台灣人依然犯了同樣錯誤,出遊的出遊,群聚的群聚,擠賣場的擠賣場,最可怕的是獵巫,彷彿只要抓出個戰犯,打死他!瘟疫就會不見了。
但,事情真能如此簡單?
窩在疫情下的北非,已長達一年多的我,望著這一切,深感台灣人的幸福,幸福到對病毒的可怕,近乎無知,不想擔起自己的責任,總覺疫情是別人家的事,政府理應完美打點一切,讓台灣沒有任何損傷,才叫「超前佈署」,如果股市大漲,也只是剛好而已,一切全歸功於台灣民眾素質。
這些人似乎看不見疫情已然造成全球多大衝擊,只覺尊貴的自己,理當倖免於外,否則就是政府下台。
瘟疫蔓延,尤其考驗人性。
「境外移入」被罵了一年多,彷彿每個渴望返鄉的海外台人,各個都是可能性的防疫破口,網路上,有多少鄉民叫海外台人通通不要回來?然而當台灣開始本土感染,島內一堆人依然趴趴走,學校停課,大學生紛紛南下返鄉,甚至跑去山上海邊玩!
或許,這場瘟疫能帶來的教導之一,就是「謙虛」。
就在昨天,法國媒體還寫著,都一年多了,我們對這個病毒的認識,原比疑問少。
武漢肺炎是一個什麼樣的病毒?如何防治?如何保護社會裡最弱勢的人?如何度過危機?全世界都在邊看邊學,從他人經驗學習,矯正自己的錯誤,慢慢補強,沒有誰可以做到百分百完美無缺憾,關鍵在於社會整體能不能齊心協力,共同度過難關。
此時那些狂罵衛福部與阿中部長的人,讓我很心寒。
防疫團隊繃緊神經,都拚一年多了,稍有閃失,之前努力就全一文不值了嗎?但,台灣這一年多的「仙島人生」,不正是一個個第一線人員所防守下來的嗎?
記者會過後,臉書出現一大堆「校正回歸」的造句、說文解字與劇本,背後心態就是呢,沒有做到完美的一百分,就是零分,總把防疫視為政府該做的事,或者獵巫,卻忘了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而不是「人」。
我人微言輕,也沒有啥防疫專業要分享,只想說,我在疫情肆虐的北非生活了一年多,歸欉好好,疫情衝擊的,不會只是公共衛生與醫療健康,很可能是全面的,首當其衝的,除了旅遊與航空等特定行業,更是社會底層最弱勢無助的人們。
去年三月,摩洛哥幾乎沒有啥升三級、升四級,直接封城鎖國,讓所有人措手不及!雖然政府規定外出須戴口罩,仍有人不顧封城限制,不戴口罩地在外工作,他們不怕死嗎?不是的,很多都是一天不上工就全家沒飯吃的弱勢族群,口罩買不起,但不能不工作,例如獨自扶養小孩的單親媽媽。
早有報告說,這場瘟疫讓國與國、階級與階級之間的差異更加擴大,經濟富庶的已開發國家較能取得疫苗,自然較快從瘟疫打擊中恢復,相反地,第三世界國家至今疫苗施打率低,延長疫情對經濟與社會的衝擊。
阿任很少出門,週四傍晚,趕在郵局關門前,將包裹寄出去,順道去買菜。
讓我訝異的是,我竟然是郵局、店家與路上所有人裡,唯一戴口罩那個,我們沙漠人沒在怕也沒在戴口罩的啊,我有戴不是因為我防疫,而是我以為有警察,抓到會被罰錢!哈哈哈!
摩洛哥已經慢慢放寬防疫限制,宵禁已從晚上八點調到十一點,對於城裡的餐飲空間來說,或許有意義,對沙漠部落來說,幾乎毫無影響。
沙漠活似自絕於疫情外的「仙境」,沒有啥被救護車喔咿喔咿送醫的確診病例,沒有大量死亡,即便有誰死於確診,那也只是回阿拉身邊而已,莫驚莫慌莫害怕.孩子們因為疫情而讓學習整整空白了一年,反正也沒人在乎,就當沒這事,學校老師確診,小朋友停課兩周,之後一切如常,日子依舊平淡。
最大的改變,是觀光客不見了,餐廳、飯店跟帳篷營區空無一人,整個街頭靜悄悄,經濟活動幾乎全死掉,待業在家的壯丁們,除了等待觀光客回流,別無他法。
病毒在哪裡?
看不見的,但就這樣殺死了原本的經濟發展、工作機會、課業學習、婚喪喜慶等人的流動及共享。
此時台灣「校正回歸」以及籃球框要不要拆的討論,吵吵鬧鬧得近乎歡樂!卻也更讓我感受到歡樂的台灣民眾恐怕太小看這隻病毒所能帶來的種種衝擊了。
無論再怎地說文解字、編劇本、玩梗圖,終究得回歸防疫本身吧,要有打延長賽的各種準備,如果真的有「同島一命」的意識,此時想的應該是如何讓自己成為防護網上,堅不可摧的一環,進而去幫助他人,共同健全這張防護網絡,而不是相互指責、獵巫、訕笑、辱罵、高喊政府下台。
多一點點的體諒與謙遜,沒誰天生尊榮嬌貴到全世界都要滿足您的期許,讓您活得無憂無慮,現下能否擋下病毒,減少災害,仰賴得更是島上每個人將自己視為防護網的一份子,真真正正「平等的一份子」。
台灣,我的故鄉,同島一命,加油!!!
齊心協力造句 在 余宛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小鎮,本就如此美好,但⋯】
政院終於啟動地方創生的會報機制了,但這次的地方創生,到底該跟「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等有什麼不一樣?該有什麼不一樣?
所以上週五我特別邀請了國發會曾旭正副主委、文化部陳濟民主秘和觀光局陳淑慧副局長,還有DTTA協會代表一起到南投竹山,一個完全不在政府政策脈絡中長出來、但是中、日、韓都跑來取經的地方創生案例觀摩學習。
與會的有創辦天空的院子的何培鈞、傳承七代的鹿谷凍頂茶農、從清朝開業子承父業到現在的打鐵工匠、把毛線棒針變成竹牙刷的二代業者、用區塊鏈發行共學幣的返鄉青年⋯等中部地創團隊,充滿蓬勃的生氣。
為了保存百年古厝,何培鈞借款千萬投身民宿,卻看見了膨脹的旅客人次與膨脹的消費KPI背後,不僅竹山沒有更好,反而人口外流。但觀光是拉力也是推力,於是他開始反向思考,利用旅遊帶來的外來力量,灌輸到小鎮裡,在把小鎮推向國際,十年終於磨成一劍。
讓發揚傳統的竹工藝和在地生活,也讓不同專長、背景的人們,不分本地外來,共同打造出竹山特有的地方創生生態系。更難得的是,這一切都來自民間自發,而不是政府挹注出來的。讓人不禁想起日劇拿破崙之村裡面,眾人齊心屢創奇蹟的神樂市。
竹山之所以是竹山,除了凝聚了眾人的認同,更重要的是像神經元般聯繫資源的節點、跨界的對話與合作、產業之間的連結、無數的創意激盪、數位思維與數位工具的利用、讓人才可以進到小鎮⋯就像我在立法院長期所推動的創新創業生態系一樣。
這一切需要時間和互動,不是把眼前的生態系成果拆解一下,然後由政府擘劃、大筆一揮,就能複製到其他地方的。如果太過草率冒進,以為地創生態系的打造是照樣造句,反而會適得其反,無法激發出民間的活力。
正是因為體會到了這一點,接下來規劃地方創生政策時,政府的角色如何拿捏、政策的資源如何投入,就必須審慎以對。政府不能讓民間孤立無援,必須做好神經連結的基礎工作;但也不能喧賓奪主,用官樣文章的補助方案,模糊了地方上真正的需求。
小鎮本就美好,重點是我們如何改變視角,看待區域差異的不同樣貌?告別中央領導、想像的群體、或是烏托邦式的集體規劃。地方創生可不可以是鬆綁與試驗的自由?讓生命自己找到出路?新的公私協力,又該是什麼內涵?
週五的交流活動正是個開始。接下來我還會陸續舉辦這樣的活動,打通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淤塞,讓由下而上的地創生態系,能夠蓬勃發展。
#地方創生
#南投竹山
感謝 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天空的院子 竹青庭人文空間 元泰竹藝社 AxMon手繪工作室 薯於一畝田/SweetpotatoField 拾竹創意 竹籟文創Bamboo-Lai Culture & Creation 來發鐵店 八重勝手創饅頭 #劉青香菇 #懷山石旅人藝工坊 飛竹眼鏡 松原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