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同囡囡本身都有鼻敏感問題,朝早起床或出入冷氣地方就不停流鼻水,鼻敏一發作就非常辛苦,眼鼻通紅,嚴重時甚至影響睡眠質素
朋友話食蟲草可以改善鼻敏情況
所以就試下食 位元堂蟲草Cs-4膠囊
🌟位元堂 ~百年品牌▫️製藥權威 🌟
呢款膠囊大人、2歲以上小朋友都食得
聽過中醫理論鼻敏因肺虛所致
食蟲草CS-4有效紓緩鼻敏不適
位元堂蟲草Cs-4膠囊係三合一配方 – 蟲草菌粉Cs-4、椎茸提取物及姬松茸提取物製成 - 蟲草菌粉Cs-4
▫️含蟲草酸、蟲草素,補肺益腎,改善上呼吸道健康及紓緩鼻敏不適
▫️椎茸提取物及姬松茸提取物,含多醣體、β-葡聚醣,具增強免疫及消除疲勞
.
.
我同囡囡食左大概一星期左右,朝早起床及出入冷氣地方流鼻水及打噴嚏情況減少左,提升免疫力,就算轉天氣時個人都醒神左好多呀! 💜
💢服法
12歲或以上 : 每日2次,每次2粒
6-12歲 : 每日3次,每次1粒
2-5歲 : 每日2次,每次1粒 (溫水送服或拆開膠囊,將膠囊內嘅粉末倒入奶、水或果汁,混合攪拌飲用)
.
有鼻敏感的朋友仔不妨試下 !想對抗疲勞、提升免疫力,或長期壓力過大的人士都適合服用㗎!💗
.
.
🛒銷售點
位元堂門市、萬寧、HKTV mall
🔸️位元堂香港門市
http://bit.ly/2N6aVG2
🔸️HKTV mall網購https://bit.ly/3gGsf3b
🔸️萬寧門市
https://bit.ly/32Rv7Er
🔸️萬寧網購
https://bit.ly/3boWHfX
.
位元堂
.
#位元氣衛健康 #製藥權威 #蟲草 #Cs4 #3合1配方 #三重防禦 #小朋友 #大人 #紓緩鼻敏徵狀 #補肺益 腎 #免疫力 #呼吸道 #上呼吸道 #身體健康 #擊退鼻敏徵狀 #hkmom #hkkids #hkmommy #hkmama #hkblogger #hkinfluencer #hkkol #coolhkg #安琪拉的生活日誌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nul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資訊欄ALWAYS認真,閱畢再發問】 🔊全片任何提及人事物皆非業配、置入、販售等商業行為 NOT a Sponsored Video. Hi 晚上好 又是一個在平凡日子裡,心血來潮記錄我日常護髮過程的分享~ 現階段人生中嘗試過三次大變成白金髮的時間: 第一次是18年四月、第二次是1...
鼻眼適萬寧 在 龍馬媽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Neil 和我一樣,出入冷氣地方時有流鼻水🤧和打噴嚏,鼻敏發作時都非常辛苦,眼鼻通紅,經常影響到睡眠質素。😪
中醫🧑🏻⚕️理論鼻敏因肺虛所致,最近服用位元堂蟲草Cs-4膠囊 有效紓緩鼻敏不適,三合一配方,以蟲草菌粉Cs-4、椎茸提取物及姬松茸提取物製成。
⭐️蟲草菌粉Cs-4 :含蟲草酸、蟲草素,補肺益腎,改善上呼吸道健康及紓緩鼻敏不適
⭐️椎茸提取物及姬松茸提取物:含多醣體、β-葡聚醣,具增強免疫及消除疲勞
我和Neil👦🏻每日食用2次,每次1粒💊,直接溫水送服或拆開膠囊後倒粉末入奶、水或果汁中混合飲用,效果明顯,7日後打噴嚏數量減少,14日後出入冷氣地方已大大減少流鼻水和打噴嚏次數,全家大小都適用,加上位元堂是百年品牌的製藥權威,我更有信心!
⭐️服用方法:
12歲或以上: 每日2次,每次2粒
6-12歲: 每日3次,每次1粒
2-5歲: 每日2次,每次1粒
🛍銷售點:位元堂門市、萬寧、HKTV mall
位元堂香港門市:http://bit.ly/2N6aVG2
HKTV mall網購:https://bit.ly/3gGsf3b
萬寧門市:https://bit.ly/32Rv7Er
萬寧網購:https://bit.ly/3boWHfX
位元堂
#位元氣衛健康 #製藥權威 #蟲草 #Cs4 #3合1配方 #三重防禦 #小朋友 #大人 #紓緩鼻敏徵狀 #補肺益腎 #免疫力 #呼吸道 #上呼吸道 #身體健康 #擊退鼻敏徵狀
鼻眼適萬寧 在 四月媽媽手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同小朋友一向都有鼻敏感🤧,尤其而家每晚都開冷氣瞓覺,朝早一瞓醒就成日會發作,流鼻水又打打噴嚏,搞到個人成日都冇嚟精神,眼鼻通紅。
為左改善鼻敏感問題,我同小朋友就開始食「位元堂蟲草Cs-4膠囊」。中醫理論鼻敏因肺虛所致,食蟲草CS-4有效紓緩鼻敏不適。
「位元堂蟲草Cs-4膠囊」三合一配方,由蟲草菌粉Cs-4、椎茸提取物及姬松茸提取物製成,蟲草菌粉Cs-4含蟲草酸、蟲草素,補肺益腎,改善上呼吸道健康及紓緩鼻敏不適;而椎茸提取物及姬松茸提取物含多醣體、β-葡聚醣,具增強免疫及消除疲勞功效。而位元堂百年品牌老字號,信心保證。
服用方法:
❇️12歲或以上: 每日2次,每次2粒
❇️6-12歲: 每日3次,每次1粒
❇️2-5歲: 每日2次,每次1粒 (溫水送服或拆開膠囊,將膠囊內嘅粉末倒入奶、水或果汁,混合攪拌飲用)
食咗兩個星期,而家就算朝早起身都冇再流鼻水打噴嚏,睡眠質素亦好咗,日頭變得更有精神💪。
「位元堂蟲草Cs-4膠囊」大人👩🏻👨🏻同兩歲或以上小朋友👧🏻👦🏻都食得,一樽守護全家健康👨👩👧👦。
🛒銷售點:位元堂門市、萬寧、HKTV mall
▫️位元堂香港門市:http://bit.ly/2N6aVG2
▫️HKTV mall網購:https://bit.ly/3gGsf3b
▫️萬寧門市:https://bit.ly/32Rv7Er
▫️萬寧網購:https://bit.ly/3boWHfX
位元堂
#位元氣衛健康 #製藥權威 #蟲草 #Cs4 #3合1配方 #三重防禦 #小朋友 #大人 #紓緩鼻敏徵狀 #補肺益腎 #免疫力 #呼吸道 #上呼吸道 #身體健康 #擊退鼻敏徵狀 #sohappy◽️
鼻眼適萬寧 在 nul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資訊欄ALWAYS認真,閱畢再發問】
🔊全片任何提及人事物皆非業配、置入、販售等商業行為
NOT a Sponsored Video.
Hi 晚上好
又是一個在平凡日子裡,心血來潮記錄我日常護髮過程的分享~
現階段人生中嘗試過三次大變成白金髮的時間:
第一次是18年四月、第二次是19年四月、第三次則是今年二月。
第一次是自己因為以前有多次DIY染髮的經驗,自作聰明去買美材行買漂粉和雙氧水自己漂,結果因為材料品質不明、停留時間掌控不佳,充其量就是個金髮,整頭還完全斷光像狗啃。當時不得不去把頭髮剪超短重新養頭髮、頭皮還嚴重潰爛,心裡真的陰影極大(18年春妝影片時期),但完全就是活該。
第二次是給ORA漂的,看著乾淨的成品心想著,術業有專攻,我這種無知愚民真的不要亂搞。但因為用過很多矯色或補色產品都很激烈,會直接蓋掉金髮,所以後來也放任頭髮變很煌也不管它,等之後又換色。
最後一次就是今年二月,積累了很長很長很長到下巴長的頭髮,想把原生髮長回來更多給ORA執行,讓成品更乾淨漂亮,結果出來就是非常令我感動跟滿意😭😭😭靠著自己爬文、爬影片,加上自己的護髮習慣,誕生了這支短而細節滿的分享影片!
透過自己的經驗我最想說的,如果你跟我一樣只是個喜歡漂染特別的顏色的民眾,千千萬萬十十百百絕對不要像我之前那樣亂搞,搞到頭皮受傷流膿、頭髮斷光。身為過來人,不是後悔來不及,而是長回來以前都只有悔恨二字。這就是為何我一直說人要懂得認命,自己閃開,讓專業的來,不要硬弄真的。
但shownu要硬弄我......%&*/%#)!,沒事。
謝謝你/妳看資訊欄跟正片
下面也是記錄滿滿,筆記準備好哦,希望你們會喜歡
❤❤❤
/
⚠️只經營YT /IG /FB三個社群APP,其餘皆非本人
-INSTAGRAM: @gemieegemiee
-FACEBOOK: @gemieemakeup
-FOR BUSINESS: gemieegemiee@gmail.com
🌟我的設計師ORA (ig: ora_0530)
或在IG搜尋hashtag #老濕髮型庫
#護髮推薦 #資訊欄長心得嚴選 #對白金髮莫名執著癡迷的我
#久病成了良民而非良醫
••••••••••••••••••••••••••••••••••••••••
▌產品清單
除巴黎卡詩以外,全部產品皆在ORA那的髮廊自行購入
都不是被推銷才買,ORA弄頭髮時就是跟你幽默喇賽不推銷,
都是我用完覺得「哦好爽有FU有喔有喔」,就主動說要買了。
✅0:18
𝙆𝙀𝙍𝘼𝙎𝙏𝘼𝙎𝙀
巴黎卡詩 燦金絕色髮浴 (250ml)
Blond Bain Ultra Violet
巴黎卡詩是偶然在BEAUTY美人圈文章看到推薦介紹的品牌,白金髮的before/after對比真的燒到我,所以在IG分享自己的髮色紀錄的時候,有提到我很想買。隔天意外收到卡詩家公關的信件說我願不願意收公關品,真心嚇死,完全不知道原來卡詩也是LOREAL旗下。你們也很清楚老濕的個性,我不是為了拿公關品就發許願池文的人,真的想要的東西大不了自己買,我真的really DGAF;收公關品前都會特別跟對方說:你可以寄、但我沒義務推薦,要看我心情跟用起來覺得如何再說。結果膽戰心驚地先試用這罐在一搓頭髮上(因為我真的不想要我的白金色直接再變成藍紫色掛),效果超、級、好。
我的追求是,如果漂成白金色,不要它變成任何別色系,但我之前使用不論萊肯、La focus、矯色還是補色,效果都太激烈了。畢竟漂的那麼乾淨,可以視為一張白紙,沾什麼顏色就變什麼色。但這罐不一樣,就是很盡忠職守的針對「氧化變黃的地方」,去黃白淨,又不會讓我整頭金色感消失殆盡。這罐用完絕對會回購,願望是希望我可以一輩子都是白金髮。
✅0:34
𝙍𝙊𝙑𝙀𝙉𝘿𝙄𝙎
羅凡迪詩 控油洗髮精 (1000ml)
Oil Control Shampoo
ROVENDIS這罐是去年夏天購入的。草本風格、不會有激烈的酷涼薄荷味,洗後的涼爽感也是適度、有感而不過度的。我不是洗髮精用量特大的人,加上頭皮不會出太多油,所以目前還剩半罐。夏天用感受尤其強烈,對於夏日汗桶的我,洗它就是頭、鼻一起的雙重享受。
✅0:58
𝙍𝙀𝙉𝘼𝙏𝘼
蕾娜塔 彩染補色劑 # 雪紡紗灰 (250ml)
Rock Revolution of Color # Chiffon Grey
這罐【補色】洗髮精效果很顯著,比【矯色】的色素更多,以我的白金髮色來說,就算用量只有一咪咪,或是混一般洗髮精使用,顏色都會直接跑到另一個世界。
如果你是產品相對應的髮色去使用,可以無期限不斷回歸成原來的髮色,再慢慢退色,然後洗一洗又輪迴。不過對於現在我的需求「不要它變成任何別色系」來說,它有點太激烈。這就是我上面前文為什麼會說,去年漂金後期我根本沒在用這罐,因為我寧願黃掉我也不想洗補色而捨棄金色haha。
順便推薦一個頻道,是youtube推播在我首頁的「光在髮藝」,覺得老闆設計師Ray在講解問題時的的用詞跟口吻,有讓我們平民老百姓get到重點,覺得學到很多小知識。
✅1:10
𝘿𝙀𝙇𝙄𝙁
頭皮養護水 (150ml)
這個牌子我覺得就比較迷一點了。網路上資訊激少,也不知道到底是髮廊公司自產?還是跟BELIF有什麼關係?還是怎樣?反正我是不在乎hahahahaha我用起來沒出事就好。補充片中,漂染後我頭皮雖然沒有流膿受傷,但會比較緊繃敏感覺得乾癢,所以當週用的時候是最有感的:氣味清涼、噴完拍打後,乾癢狀況會舒緩並消失。日常的話我就是想到才會噴,因為似乎是有藥用成分的產品,怕會依賴(?)。有疑慮可以不要下手。
✅1:45
𝙆𝙈𝙎
極致復活素 (125ml)
MoistRepair Revival Creme
這條我真的真的真的離不開它了。以前用過潘婷護髮乳、魅尚萱和巴黎萊雅的棕色罐護髮油、摩洛哥油,我都覺得可以,但用了KMS這條之後就是驚艷。除了潤絲順滑瞬間有感以外,吹乾後的頭髮不會乾燥,或是抹油後多多少少殘留的油膜感。以臉部保養品舉例,就是個補水超給力、又不黏膩的精華!!!!!!!!!我這條用量還頗兇的,手邊最少會囤個兩條未開封的備著。氣味是那種,某種奶香乳香味,不知道確切怎麼講但我超愛這條味道🤤🤤🤤
••••••••••••••••••••••••••••••••••••••••
▌MY SKIN TYPE
📌混合偏乾
Combination Skin
➤夏天時鼻頭微泛油光、冬天時臉頰和鼻翼容易乾裂脫皮
➤極極少冒痘痘,基本都是隔天自然消
➤瑕疵以雀斑、黑眼圈為主,嘴角有不具名暗沉 (暗瘡)

鼻眼適萬寧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的奇石圖像,以小觀大,用貼近藝術的手法,假像虛構的方式,將其搬到近雲山巔處,當想像的連結空間變大,方寸之間的畫面也就有更為大器的可能。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鼻眼適萬寧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art #inkart #painting
龍洞岬灣是台灣北部規模最大的岩場,因為整個海岸地形如蟠龍捲曲纏繞,從龍頭到龍尾就像一道弧形,形成洞穴般的港灣,故稱「龍洞」,而此作正是描寫該處最引人入勝景觀的代表作品之一,現為私人收藏。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