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7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策展人科納斯頓.麥可辛(Kynaston McShine),策劃了名為「資訊」(Information)的群展,旨在為方興未艾的觀念藝術,帶來當時最具規模的跨國考察。「資訊」總共邀請了130名藝術家,緊扣越戰下美國社會的焦躁氛圍,也不乏對於技術發展的反思,許多藝術家結合了觀眾參與和通訊設計,將不同的資訊流通模式運用於作品中。約翰.吉奧諾(John Giorno)的《打給一首詩》(Dial-a-Poem)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觀者必須撥打由美術館提供的四組電話號碼,才能從聽筒聽見隨機播送的預錄短詩。在2011年的訪問裡,麥可辛表示,他當時苦尋不著展名,只因想起在參觀各個藝術家工作室時,他經常說:「我想找些資料」(I’m here for information),而索性把展覽稱作「資訊」。儘管如此,緊隨著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對電子媒體與視聽科技提出的精闢觀察,這個展覽已被廣泛視為以藝術回應現代科技的代表性案例。
五十年後的今天,「傳送」、「存取」、「連接」等資訊概念仍持續經歷大幅變化,費利波維奇藉此為「(今日的)資訊」設定出兩大策展概念。首先,參展藝術家皆出生於1970年後,也就是以當年的「資訊」展作為自1970年至今的斷代劃分,且無意提出單一的歷史發展進程,正如費利波維奇接受《Ocula》雜誌訪談所言:「每位藝術家對待資訊的方式都截然不同」。再者,資訊一詞在今日或許容易令人聯想到各式螢幕畫面,但「(今日的)資訊」沒有落入這樣的想像,展覽以多種媒材呈現,繪畫、雕塑、裝置、錄像在五個展間交錯擺置,策展人特別強調,網路藝術乃至於「後網路」藝術絕非此時此刻唯一重要的美學問題。
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vopmagazine.com
_____________
#資訊 #科技 #視覺藝術
#當代藝術 #巴塞爾藝術廳
#瑞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臺灣女兒、德國媳婦的生命照顧現場」介紹 訪問作者:吳品瑜 內容簡介: 從試圖扛起一切,到接受自己面對生命衰敗的無能為力; 從依附與壓抑,到活出真正的自己; 從渴望被人認可,到洞見自己的價值; 從永別親人,到彼此心靈相通,現實的永...
「麥克魯漢」的推薦目錄:
- 關於麥克魯漢 在 VOP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麥克魯漢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麥克魯漢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麥克魯漢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麥克魯漢 在 [妙語試譯] 2011.05.19 馬修‧麥克魯漢- 看板Translation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麥克魯漢 在 資訊時代,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理論大師麥克魯漢(Marshall... 的評價
- 關於麥克魯漢 在 關於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麥克魯漢 在 麥克魯漢-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9月 的評價
- 關於麥克魯漢 在 麥克魯漢-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9月 的評價
麥克魯漢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青鳥選讀 #電影文選
「當 #電影 離開 #電影院 之後,電影還是電影嗎?」
在疫情嚴峻的時日裡,線上各種串流平台強勢崛起,#Netflix、#friday、#youtube 在各式各樣平台中皆可欣賞電影,讓人忍不住去思索:電影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電影的未來又將如何?
在打破空間的限制外,無任何外物影響的電影院因疫情而被迫轉型,電影製作與映演更是陷入空前危機。這本書中文版直接沿用英文版書名《#盧米埃星系:#未來電影的七個關鍵詞》,主要探討了:在新媒體的洪流中,「電影可以成為什麼」?
這本書的書名亦是向 #麥克魯漢 的經典著作《#古騰堡星系》致敬。
如同古騰堡印刷機帶來文字書寫的革命,#盧米埃 兄弟也為人類帶來影像創作的革命。
「人們面對新的電影,反而更要時時回歸到舊電影,從古典電影中尋求印證,那些好萊塢黃金時期的這些定律,到今天仍然有效,數位電影的崛起,沒有推翻過去那套定理公式,有時反而更加強化了它們。
卡塞提閱讀影史的方式提供了新的觀看喜悅,他不把眼前現象視為理所當然、從零開始,而是考證它們之前早就存在過的痕跡。」—— 作者:#陳儒修
出版社: 一人出版社
#選讀 #青鳥選讀 #電影 #觀看 #古騰堡星系 #電影院 #影像創作 #書
麥克魯漢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疫情期間,大家還不趕快來抽書、讀書。
悶在家裡耍廢,不如趁此機會讀點書充實自己。
阿橋社 近來的新書《拿去抄啊!藝術家的著作權指南》。針對了當代資訊社會中的「著作權」做深入淺出的敘述和討論。著作權這件事情聽起來很遠,但在這個人人都有相機、修圖軟體、社群帳號的資訊社會,不管你是文字創作者、影像工作者、音樂工作者、設計師、攝影師、藝術家甚至即便只是個尋常社群軟網站的使用者,其實都與著作權息息相關。本書介紹了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開源軟體(open source software)、創作CC機制、授權形式的差異、盜版、防盜DRM機制、同人創作、自由取景及公有領域等等與著作權相關的問題。齋主很推薦齋友們一讀,更覺得內容創作者們有必要理解此些知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459
#贈書活動 #請讀到最後唷
不過,齋主作為一名小小的文字創作者,對於著作權有些自己的看法。
長久以來,齋主偶而都能在網路上看到自己的文章被他人盜用,甚至看到有影片創作者將我文章中的幾個核心概念,重新以文字包裝詮釋後做成影片。我從未想過要追究這些事情,甚至在我心中也從不覺得這是應該去追究的事情。我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我的思想也源自於先賢們,我並非是這些思想、觀念或概念的原創者。
多年前,我在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1976年的名著《自私的基因》中,對其提出的meme(迷因)概念深深著迷。Meme是他假設的思想生命體,不但擁有與其他meme雜交而產生新meme的能力,當繁殖能力強大,還會透過宿主(人類)將自身傳播出去,進而產生社群影響力。越是強大的meme,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也就越大,就像今天聖經、哈利波特以及牛頓力學等等,就是影響力無遠弗屆的meme。
同時我也深信,人類難以對己身進行思想溯源。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曾針對人類的夢境做解析,他認為人類夢境中的要素不可能無中生有,所有在你夢中曾經出現過的事物,肯定在你的短期生活中接觸過,無論你到底有沒有意識到其存在。他針對身邊的數十個夢境案例進行分析,發現絕大多數當事人夢境中出現的場景、物品、人物和情境,都能自當事人的生活周遭發現其源頭。換言之,我們人類的思想其實無時無刻都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遑論佛洛依德的時代早於當代百多年,在如今的資訊社會,要真正找到思想的原創性幾乎是不可能的。
符號學家羅蘭巴特,曾在1972年《作者已死》論文中,有過這段文字:「文本形同由不同引用交織而成的織物,而其來自上千個文化來源。」換言之,在這年頭沒有人真正原創了甚麼,也沒有誰真正能原創甚麼。牛頓不會在沒有伽利略的情況下完成數學原理,而愛因斯坦也不可能在沒有牛頓力學的前提下完成相對論。有人說中國南畫影響了浮世繪,浮世繪影響了後印象派,後印象派和非洲原始雕刻又孕育出了立體派和野獸派,佛洛伊德與超現實主義,民主和抽象表現主義,廣告、麥克魯漢與普普主義等。這些說法都能在現代藝術史的專書中經常出現,但齋主我經常覺得不過是當代藝術史學家的後見之明。我更願相信的是,沒有人知道這些視覺藝術家創新的源頭在哪,而且不管在哪,肯定是多個meme雜交下所誕生的一個神來之筆。
齋主我尤其不喜歡網路上某些設計師,在社群網站上公審另一個設計師,表示自己的作品或視覺設計遭到盜用。我總覺得這樣的聲明像是弱者對於世界無力的呼喊。我知道保障智財權的相關權益,對於文明前進的重要性。1709年英國所通過的「安妮法案」,即確保了創新者的權益,並限定了一定程度的年限。確保了創新者的利益,英國得以在短期內大肆發展知識經濟,而後誕生了工業革命。
一直很多齋友便喜歡問齋主一個問題:「為什麼齋主願意無私的把所知所學給分享?」起初我並不理解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分享就是分享,而且對我來說也沒甚麼吃虧。一些年後我才逐漸思考要不要「藏私」這個問題。我後來認知到,當我把所知所學分享出去的同時,對我來說是利大於弊的。一來我因為分享了自身所學,導致競爭上的優勢喪失,這能更加砥礪我向上,二來則是透過分享,我能認識其他同樣無私的分享者,彼此的所學所知能相互交流。
早年網路科技在台灣還不普及時,那時因為作業系統內建的軟體並不多,要在網路上自由玩耍,必定會需要諸多第三方軟體的幫助。那時台灣有很多私人網站,提供各類軟體供下載。當時我看著不少軟體的分類為「免費軟體」,就開心的下載使用。直到多年後我才理解。那是翻譯上的刻意誤解,免費軟體的原名為「free software」,更正確的譯名應為「自由」軟體。這些軟體之所以被前人所創造出來,只是單純地用於共同解決「人類」所面對的問題和困境,不可用於商業販售。
電腦之所以能這麼快的普及於生活之中,和80、90年代的程式設計師,多少帶有些理想主義色彩有關。LINUX作業系統之所以能有如今的影響力,最大的原因便是LINUX是眾多程式設計師對其無私的奉獻,一步步完善其機制,有相當程度的理想主義色彩。齋主崇拜的偶像之一,約翰卡馬克,也就是《德軍總部》、《DOOM》的遊戲設計師,便是世界上首個3D遊戲引擎的創造者。他憑藉一己之力完成了該引擎,更誇張的是還將其開源,任何人都能修改其原始碼。這無私的決定讓整個3D圖像產業前進了不知多少年。
事實上網路從來就有著理想主義色彩,任何與創作有關的網路遊戲社群,都有著許多無私奉獻者。就像《魔獸爭霸3》之所以能歷久彌新,是因為許多自製地圖的創作者持續更新地圖,就像STEAM平台上的許多沙盒遊戲,也有著許多單純為了興趣而為遊戲增添內容的創作者。
資訊科技為人類帶來的應該是幸福,而不是紛爭。我相信著作權對於人類文明的重要性,卻也認為在著作權上踩死權益和底線,對於人類文明並非有利,甚至對於創作者本身也不見得是好事。就齋主所知,若人類全然按照著作權的相關規定辦事,大概沒有人能不侵權,差別只在於別人有沒有要將你狀告法院之別。雖然這問題應該永遠無法解決,也無法明確定義侵權的灰色地帶,但我願意相信的是,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文明正在不斷前行。
而以上這些想法,其實與《拿去抄啊!藝術家的著作權指南》的作者艾瑞克史黑佛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相信齋友們只要讀過這本書,也會有著與我們相似的看法。
當然,本次 阿橋社 也替酸齋的齋友們準備了四本贈書,只要齋友你滿足以下條件,就有機會得到活動贈書唷。
只要你在5/30(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另外,還有兩個優選留言的名額。只要你在留言區中,留下關於藝術、版權和著作權的相關留言。齋主於活動結束時,同樣會選出兩則優選留言,齋主會將贈書寄給優質的兩名留言主。
最後,再次感謝 阿橋社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麥克魯漢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臺灣女兒、德國媳婦的生命照顧現場」介紹
訪問作者:吳品瑜
內容簡介:
從試圖扛起一切,到接受自己面對生命衰敗的無能為力;
從依附與壓抑,到活出真正的自己;
從渴望被人認可,到洞見自己的價值;
從永別親人,到彼此心靈相通,現實的永別反而成了內在的貼近;
用愛陪伴與被陪伴,不僅完整了自己,也有圓滿的人生。
❤最完美的陪伴是,在愛裡陪伴不完美的自己❤
在人生懸崖邊,
與另一位更接近實相的自己相遇,
並且以愛安在於陪伴與被陪伴的循環共生裡。
作者吳品瑜身為長年旅居國外的媳婦,回德國陪伴癌末的婆婆至往生。期間歷經各種自我的內在掙扎、與孩子的衝突、和婆婆的磨合、身為照顧者的心路歷程、漸漸明白被照顧者的心情……她最終領悟:
活著的美好不是物質世界的執持與擁有,
而是目睹了生命自然周序的律動與和諧,
更能踏實地在眼前這一刻,充分地活著、享受著、更覺知著,
並毫無抗拒地隨順滑入下一個階段。
她說:
在回首的長長黑暗甬道裡,
我與婆婆的身影交錯、故事重疊,
原來早在病榻邊的一線之間,
我已從照顧者翻轉成臨終者,
嘗試思索躺著的自己的所有想望與最後完成。
於是,「善終」成了活著的每一刻的在乎,
並且為自己許下一個夠好(good enough)的陪伴。
作者介紹:吳品瑜
政大廣告、中正電傳所畢業,多倫多大學麥克魯漢中心研究,國際扶輪社駐加親善大使與訪問學人。
曾任職文化總會、天下雜誌與尼爾森行銷研究顧問公司。
城市光榮感極強的府城女兒,研究日治臺南仕紳史與臺語古典詩,也嘗試臺語書寫創作。熱愛榮格學說的童話分析,嗜好蒐集與分享「夠好(good enough)陪伴」的生命故事,並且積極實踐「愛的業力法則」,期盼每個人都能在愛與被愛的無限循環共生裡。
住遊加、英、德、中、馬二十年,目前與女兒們旅居德國海德堡,繼續學習「那些女兒教會我的事」,特別是與才六歲的小女兒紫晴共同成長歡樂,享受「半個阿嬤半個媽」的返老還童生活。
麥克魯漢 在 資訊時代,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理論大師麥克魯漢(Marshall... 的推薦與評價
地球村,資訊時代,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理論大師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在一九六〇年代發表的種種奇談怪論,是否已被今天的社會現狀驗證為偉大預言了呢? ... <看更多>
麥克魯漢 在 關於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這位提出「媒介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的傳媒思想家, 讓我們一起聊聊麥克魯漢~ ... <看更多>
麥克魯漢 在 [妙語試譯] 2011.05.19 馬修‧麥克魯漢- 看板Translation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Money is a poor man's credit card.
-- Marshall McLuhan
錢是窮人的信用卡。
-- 馬修‧麥克魯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8.54.14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