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院新生第一次站上質詢台
#我問科技部的三個問題
#十年後台灣在科技防疫上能不能做得更好?
#高教是否有重理工輕人文的現象?
#瑪麗.居禮夫人如果在台灣,會不會跟她的先生一樣有平等的機會做實驗??
質詢稿全文在此:
今天是我第一次站上委員會的質詢台,很感謝現場部長的指教!很多委員都關心防疫的問題。今天台灣在科技防疫上的能力,其實不是現在陳良基部長一個人能馬上影響的,而是過去十年、二十年前的國科會做了甚麼?因為所有科技的影響都是長期的。所以今天我們要問的是:十年後的科技防疫,能不能做的比今天更好?
我國當然已經做得不錯了,譬如我們看到科技部的臉書專頁,有介紹科技部在快篩疫苗上的努力,可惜曝光不夠多,其實可以多加強社群媒體的經營,讓大家看到科技部的努力!
#十年後台灣在科技防疫上能不能做得更好?
醫療體系在SARS之後,已經有不少的檢討改進,但譬如對防疫隔離、監督,或者傳染病涉及的各種政策與社會條件,我們是否有足夠的研究?可能還有待努力。這還是回到跨領域資源分配的問題,以及如何評估科學研究的社會影響力。
台灣長期有「重理工醫農、輕人文社會」的現象,如果看科技部的統計,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部門中,人文社會研發人力大概占了24.4%,但每年大概只分配到15%的預算。這其實不是單純的「人文社會只要買書請助理」就可以解釋的,根本而言還是我國也 #缺乏一套評估科技學術研究社會影響力的機制。
美國的國家科學基金會(NSF,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從1997年開始,就同時使用「學術價值(intellectual merit)」與對社會的「廣泛影響(broader impacts)」兩個標準來評估學術研究。後者就是評估學術研究怎麼幫助我們解決國家當前面對的大挑戰。
這不只是領域內的同儕審查,而是有多元領域一起來參與。我想這是我們科技部在決定預算分配、審核計畫時,可以學習的。
最後一個問題是:瑪麗.居禮夫人如果在台灣,會不會跟她的先生一樣有平等的機會做實驗?
這是個老問題:女性終於有機會獲得學術研究的職位,是否能獲得充分的研究資源?哈佛大學有位桑默斯校長,甚至因為處理不好個問題而被迫下台,而我的母校耶魯也很重視女性科技人才的培育。
「培育人才」是科技部的三大目標之一。在台灣高等教育中,女性占了近四成,但每年執行計畫的主持人中,女性大約只占了約24%。
如果看科技部近年的性別平等推動計畫中的目標,到底女性還要多久才能獲得平等的資源?我幫科技部算過, #台灣還要近五十年才能把這個比例提高到符合女性人才比例!
我不否定科技部有嘗試改善這個狀況,且這也是日積月累下來的問題,但我想目前的表現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可以 #設定更高的改善目標。
這兩題我今天都請陳部長在三個月內提出報告,我也會繼續在立法院監督,希望能讓台灣的學術研究更能協助整個社會面對挑戰與變遷,希望能讓台灣的女性科學家可以獲得更平等的研究資源!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