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快一起來看「S.P.O.T.泰國好設計 永續金點展」 !
你有多久沒看到泰國設計師的設計了呢?每次去泰國是不是都和我們一樣特別愛逛「泰國設計師的市集或是創作空間」,今年4月由 泰國國際貿易推廣局創新及價值創造處、泰國商務處(台北)與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共同規劃 ,於4月20日至5月23日,於松山文創園區的台灣設計館四號館展開一場首度在台灣展出的泰國設計展-「S.P.O.T.泰國好設計永續金點展」。
這些令人驚讚的設計作品,來自泰國的設計團隊們在代表台灣最知名設計獎項-「金點設計獎」中 ,在2020年一舉拿下高達19個獎項,展現泰國強大的設計力。
此次的主題 #一起為永續未來。
近幾年,異常的環境變化與氣候變遷,讓人們意識到地球資源正在枯竭,從政府 到民間、從商業行為到生活日常,「永續」的概念逐漸深植人心,而「循環設計」也 成為十分貼近生活且重要的設計議題。隨著泰國設計逐漸在國際上嶄露頭角,設計作品對永續議題的關心愈來愈高,此次展覽名稱為「S.P.O.T.泰國好設計 永續金點展」,S、P、O、T代表 Sustainable Power of Thai-design,除了期望讓大 眾藉由展品感受泰國年輕的設計爆發力,及聚焦泰國設計的永續思維與發展,也 同時展現金點設計獎在國際的影響力。
2020金點設計獎共收到2,333件、來自全球20地的優秀設計作品參賽,包括台 灣、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韓國、澳洲、泰國、德國、加 拿大、波蘭、汶萊、印度、印尼、美國、英國、菲律賓、瑞士等地作品,爭取獎項殊榮。經評審團嚴謹評選與討論,今年選出526件作品榮獲「金點設計標章」,其中 83件入圍「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並從中評選出24件「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得主,授予象徵至高榮譽的證書及獎座。
#DEmark獎
因為意識到將設計產品推廣到國際市場的重要性,以及支持在地企業家為自己 的產品創造附加價值、促進出口成長,並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泰國政府 於2008年發起獲得泰國卓越設計獎(DEmark)。
DEmark得到日本兩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大力支持:日本對外貿易組織(JETRO)和日本設計振興院(JDP),派 遣日本設計專家擔任獎項評審。此外,獲得Demark獎者更會獲得日本最佳設計獎(G-mark)的特別支持與合作機會。 DEmark獎項主要分為以下七大類別:家具產品(工業過程/工業工藝)、生活方式 產品(禮品和裝飾物品/家居用品)、時裝和服裝(創意和創新時尚/服裝/珠寶/紡織 品/等)、工業和數字產品(家用電器/辦公設備/數字設備/設備/物聯網/等、包裝設 計(包裝設計)、平面設計產品(字體/圖形表面/數字媒體/身份設計)、室內設計作 品(酒店/餐廳/咖啡廳/零售店/合作空間/公寓項目)。 DEmark獎的評選重點聚焦在品質、製造、可用性和產品設計概念上,除了可以熟 練泰國設計師的設計專業技能,獲得DEmark徽標的產品代表已在國內外獲得品 牌認可,是具備產品信譽的營銷工具,將通過各種媒體宣傳活動進行推廣,因此 也被認為是設計師走向全球市場的敲門磚。
本次展覽由台灣設計研究院邀請擁有多次泰國設計合作經驗,且專注於循環設計的台灣設計團隊–「點睛設計」共同進行策展,以「循環設計」為主軸,挑選2020 年泰國榮獲金點設計獎的19項作品,協同泰國設計獎- DEmark, Thailand的26件作品,#共45件來台灣展出。展出作品中包含可再利用包裝、回收原料、永續建材等,透過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到泰國如何用設計實踐環境保護,推動永續發展,把循環設計精神帶入生活之中。
#我們有將全部展品一次拍齊中南部的朋友也可以透過照片回味一下泰國設計師的創意設計唷!
【展覽資訊】S.P.O.T.泰國好設計 永續金點展
日期:2021年4月20日(二) 至 5月23日(日)(#免費入場參觀)
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30 - 下午5: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04展區 主辦:泰國國際貿易推廣局創新及價值創造處、泰國商務處(臺北)
合辦:台灣設計研究院 TDRI
策展:DOT design 點睛設計
DitpDesignDitp
泰精選 Thai Select
~~~~~~~~~~~~~~~~~~~
#กลิ่นไทยในไต้หวัน
#泰味臺灣
#玩心體驗漫步臺南
#玩台灣找泰味就看來趣THAI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ong Kong Design Institute成立於2007年,位於新界將軍澳調景嶺景嶺路3號,是香港職業訓練局為培育訓練設計人材而成立的專上院校。提供不同設計範疇的高級文憑、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及持續進修課程。學院透過多元化的設計課程,加強學生對文化及環保的觸覺,促進跨學科的融...
香港室內設計展 在 裝修佬 - 香港一站式網上裝修平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裝修佬 - In-Home Expo 香港家居博覽 大會指定一站式網上裝修服務平台🎉》
今年我地 裝修佬 - 香港一站式網上裝修平台 繼續成為 In-Home Expo 香港家居博覽 嘅「大會指定一站式網上裝修平台」🎊,今日開始一連3日我地都會係展位(A10-A15)同大家見面👋🏻,攤位內容非常豐富實用🤩!優惠多到數都數唔哂🤩!��今年我地仲有3個Stage Time會由 裝修顧問-天生裝修佬同 裝修中伏大全(裝修學院)校長Simon 主講實用裝修知識,而各位KOL都會不定時出現各個展位,屆時希望見到大家啦😝👋🏻!
而除咗我哋展位有得拎裝修報之外,今次我哋多個合作夥伴參展商都可以拎到我哋嘅裝修報呀🙌🏻🙌🏻🙌🏻 咁就唔怕拎唔到優惠啦!佢哋嘅展位分別如下:
Wing Shing Interior Design 永誠室內設計(展位編號:C11)
The Curtain(展位編號:C30)
HouseWell(展位編號:C35)
The Aqua Pro-Tech(展位編號:C58)
Capital Design (展位編號:E65)
泰華 (展位編號:F11)
Hk Water Solution (展位編號:F12)
JM STYLE (展位編號:G64)
希望喺以下時間地點見到大家啦💕💕��日期:2020年11月20-22日(星期五至日)
地點:灣仔會議展覽中心Hall 1DE
攤位編號:A10 - A15
PS: 聽講仲會有神秘優惠添,大家千祈唔好錯過呀,快啲過嚟搵我地啦!
香港室內設計展 在 姚松炎 Edward Yi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五項建議 一個疑問】
林鄭月娥特首台鑒:
有鑒於新冠狀病毒肆虐,很多行業也因此大受打擊,「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業界」亦不例外。不少公司面對項目停頓和顧問費暫緩,而業界從業員亦要面對減薪或裁員的威脅。有見及此,本人收集了一些業界的意見,希望於此難關下,為業界稍解燃眉之急,亦同時為疫後的香港,創造一個更有利的環境。
【建議一:升級抗疫設施 建造健康都市】
不少學校、院舍、復康中心等社區設施,尤其樓齡較高的設施,在採光、通風、排水設計方面有極大的改善空間,但因缺乏資金或技術支援等問題,未有及時處理而曝露於較高的衛生風險之中。希望政府可以鼓勵和資助這些社區設施升級其抗疫力。
另外,2003年的淘大花園、今次疫情的長康邨和富亨邨也是經渠管傳播病毒,因此希望特區政府可以為所有資助房屋檢驗渠管以策安全。如果空間許可,亦可考慮將室內喉管轉移到室外,減低風險。
而私人屋苑方面,可鼓勵更多業主申請樓宇安全貸款計劃以檢查和維修排水管,並加大長者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的額度以應付改善工程。希望藉以上工作,可以令香港成為更健康的城市------當然,健康都市其實不只是抗疫或局限於身體的健康。
【建議二:重啟閒置項目 展現海濱活力】
承上,精神健康亦是健康都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城市的休憩用地(Open Space)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香港的高密度發展很多時令人透不過氣,休憩空間正正為市民提供一個喘息的地方。可惜是香港的休憩地方不太充足,而且有碎片化的情況,更令人惋惜的是有不少已規劃的休憩用地空置多年遲遲未能發展。以我居住的紅磡黃埔區為例,就有建灣街、愛景街、紅樂道休憩用地和海心公園擴建部份已經一早完成規劃,但至今還未發展。相信不同地區也有相似情況,若可重啟這些閒置項目,不單可以為業界增加工作機會,亦能為香港市民提供更多有質素的休憩地方。
另外,香港有著令人羨慕的海濱,在海濱事務委員會的推動下,市民可享用的海濱逐漸增加,海濱連貫性亦逐步改善,若在這基礎上推出一系列設計比賽項目,不但可以給業界一所展長,而且可慢慢將海濱發展成一個國際知名的設計展廊,為香港旅遊業注入新元素。
【建議三:落實社區參與】
各個社區內亦有不少機會可以同時讓居民和業界同時參與。宏觀上,可以是一整個地區的規劃藍圖或是綠化願景;中期的包括公園/休憩用地/公共空間的設計、行人天橋的設計;較小型和可即時執行的可以考慮社區的座椅、避雨亭、甚至細小至一支燈柱,一條欄杆,一個花槽。藉著街坊的地區智慧結合專業人士的知識,社區參與不但可以更有效改善環境,更可增加社區歸屬感,亦可符合健康都市心靈健康的部份。
【建議四:化整為零 大小兼顧】
業界顧問的專業費用大多以階段支付為主,有時會出現已完成大部份工作但未能收取費用的情況。在疫情期間,現金流緊張的情況下,這種情況極不理想。建議可從兩方面紓緩情況:加密階段性里程碑和以工程進度定期付費。政府可帶頭實施,亦應鼓勵其他公營機構仿效。其實除了付款安排要化整為零,未來的顧問合約亦應如此,以令本地中小型顧問公司有更多的工作機會。例如將定期合約的合約金額降低、重新審視進入AACSB顧問名單的門檻、每年規定一定百份比的顧問合約給予中小型公司等。
【建議五:疫境自強 】
疫情期間,為降低病毒社區傳播的風險,不少市民減少外出,留在家中,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進修時機。除了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向每間顧問公司提供的5萬元培訓資助外,建議亦可免費提供一系列建造業有關的網上學習課程或自學資源包,讓從業員可在家中提升相關技術。
【關於防疫抗疫基金的問題】
防疫抗疫基金向業界公司提供的資助,包括支援防疫工作的5萬元資助和保就業計劃的50%工資資助,的確有助紓緩僱主的現金流壓力,但基金對於自僱人士和自由工作者的支援則相對較弱。另外,有不少業界從業員亦要面對減薪、放無薪假、甚至裁員,但基金並不能直接令這些從業員受惠。政府可否擴大支援範圍,令更多從業員的就業得到保障?如增加退稅和差餉寬減等?
希望以上建議能得到香港特區政府的正面回應。
敬祝
鈞安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選委
關兆倫 謹啟
香港室內設計展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ong Kong Design Institute成立於2007年,位於新界將軍澳調景嶺景嶺路3號,是香港職業訓練局為培育訓練設計人材而成立的專上院校。提供不同設計範疇的高級文憑、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及持續進修課程。學院透過多元化的設計課程,加強學生對文化及環保的觸覺,促進跨學科的融匯交流,以啟發學生的創作思考。學院與業界保持緊密聯繫,透過與設計業界合辦的項目及實習計劃,讓學生獲取工作經驗。園境建築及建築設計的兩個學科專用工作室,設置於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觀塘分校校園。相關設計學生可同時參與由此學院及該學院所舉辦的活動。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設有四個學系,分別是:
1.建築、室內及產品設計學系(AIP)與業界緊密聯繫,提供的課程切合市場,除了產品設計及室內設計外,亦提供展覽設計課程。學生在資深導師的教導下,學習如何整理構思、使用專業技術、進行項目規劃,及有自信地介紹自己的設計作品。
• 建築設計
• 傢俱及時尚產品設計
• 珠寶及形象產品設計
• 珠寶設計及科技
• 園境建築
• 產品、室內及展覽設計(科目組)
• 舞臺及佈景設計
2.傳意設計及數碼媒體學系(CDM)是一個創意澎湃的學系,配備先進的器材及設施,為學生提供廣告設計、動畫、漫畫、視覺特效、創意媒體設計、數位音樂、電影、電視、攝影、印刷、出版、視覺傳達及視覺資訊的課程。學生透過學習相關的軟體及技術,發揮想像力,創作出既有創意,亦符合市場需要的多媒體設計。
• 廣告設計
• 創意媒體
• 數位音樂及媒體
• 電影及電視
• 出版設計及印刷媒體
• 超媒體
• 視覺傳意
3.基礎設計學系(DeFS)為 HKDI 所有一年級學生提供基礎的設計課程,藉此培養他們對設計的興趣,發展其創作潛能,為學生日後在設計方面的發展建立良好基礎。除此之外,學系同時亦為其他級別學生的學習注入文化研習及可持續設計的元素,豐富他們的知識及視野。
• 視覺藝術與文化
• 新聞視覺設計
4.時裝及形象設計學系(FID)提供的課程貼近業界需求,一系列的課程包括時裝設計、時裝形象設計、時裝商務等,學生在課程中不但可以發揮創意、增強自信心,更可以學習有關製作、生產、採購及質素保證的專業知識和技術,以面對全球市場日新月異的發展及挑戰。
• 演藝造型設計
• 時裝品牌策劃及採購
• 時裝設計
• 時裝設計男裝
• 時裝形象設計
• 時裝媒體設計
HKDI Gallery 隆重呈獻首次於亞洲展出的城市規劃模型項目展覽「夢建城市」(“Ronan & Erwan Bouroullec – Urban Daydreaming”),展示法國設計組合布魯萊克兄弟(Ronan & Erwan BOUROULLEC)對城市發展提出的多個研究方案。布魯萊克兄弟為近10年國際設計舞台最受矚目的設計師之一,先後榮獲多個國際設計大獎所頒發的「年度最佳設計師」殊榮,其中包括2016年Wallpaper* 設計大獎(Wallpaper* Design Award) 。展覽以想像中的各種城市新形態為主題,通過模型與影片呈現蜿蜒曲折、富未來感的都市風景。作為國際設計界的頂尖領袖人物,布魯萊克兄弟於展覽首次涉獵城市發展範疇;這些設計項目背後的創作意念大多源於大自然如何與城市互動,透過詳細的實例方案重新探索都巿中建築物、行人路、噴泉等公共設施與樹林種植間的關係,從多方面探討環境保育問題。是次展覽透過詳細的城市規劃實例方案,探索將大自然融入市區的不同可行性,並提議以不同方法將樹木、動物、水和火等自然元素帶回市區,平衡城巿環境發展的需要。展覽猶如一齣發人深省的舞台劇,讓觀眾彷如置身於一幕幕都巿場景之中。「夢建城市」展覽嶄新的設計方案允許觀眾大膽想像未來都市的各種場景。焦點展品包括以涼亭設計融合空中花園的「雲」(“Clouds”)、以綠色植物結構形成遮陰長廊的「涼棚」(“Pergola”),以及設計成平台兼大型公共長凳的多用途結構「平台」(“Platfo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