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疏影新詩集《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面世,如唐捐撰序所指,其關鍵字是「小」,如瓢蟲群,於微小的深空駛過。並不是宣稱自己正在從事銀河系寫作,開口大國,閉口太平洋,興象就會開闊起來。反之,詩集從細處透露深刻的感思,以刻度精微的「文字度量衡」去感應事物的表裡,更把它發展為一種美學、思路或技術。
#曹疏影 #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 #唐捐 #序
全文:https://bit.ly/3ypTpDK
◤
想閱讀更新更多「虛詞」內容,歡迎先讚好專頁,再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 ◤
《無形》於各獨立書店有售,包括(港島)艺鵠ACO、見山書店、銅鑼灣樂文書店、銅鑼灣Desk-one溫室、glue咕嚕館、PMQ Humming Books;(九龍)序言書室、油麻地Kubrick、旺角樂文書店、合舍、貳叄書房、旺角Desk-one溫室、榆林書店、博勢力書店(尖沙咀)、夕拾x閒社(觀塘);(新界)神話書店、荃灣Desk-one溫室;(澳門)邊度有書,售價港幣20元正。
◤ ◤ ◤
《無形》及「虛詞」歡迎自由題投稿,稿例:http://www.p-articles.com/contribution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黎智英還柙|劉細良憶98年見工肥佬黎只顧睇字典 黎智英:讀書帶給我最大的得着是尊嚴 張劍虹在肥佬黎被覊押後到收押所探望,之後引述黎說已經適應收押生活,時間都用來看書,並囑咐他帶一本英譯中字典以助寫中文字。我是1998年認識他,那天到長沙灣工廈見工,在他小小一角的辦公桌前等候,他桌上放了一本牛津字典...
飲食新詩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情,對你們的生活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停班停課帶來的不便與經濟壓力是必然的,但眼下無法立即回到過去的日子,已經是眾人心知肚明的事實;延長一次、兩次、第三次......。我們都知道,這可能也不是最後一次。
但生活還是得過,如同我昨天發的《老人與海》;再困難的日子也不要認輸,別去看你又失去了多少,去想想你現在擁有的可以用來做什麼。
最近在讀一本書《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裡面是作者房慧真所撰寫人物專訪。
附帶一提,房老師過去是壹週刊的記者,現在則是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資深記者。若不是因為閱讀這本書, #壹週刊、 #蘋果日報,在我既定的印象裡,就只是會報導藝人花邊新聞的垃圾媒體而已;若不是因為閱讀這本書,我不會知道原來自己那麼膚淺。
離題了,心情隨筆可不能寫太長啊(笑)
《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第一篇人物專訪,是香港知名作家 西西;她現在已經高齡83歲,從初中起就開始撰寫小說、散文或新詩等作品。
在我出生的前一年,1989年,西西老師因罹患乳癌而住院接受治療,但手術的後遺症是讓她的右手失靈,從此無法再寫字;那個年代當然不會有電腦可以打字,全部的作品都是她自己手寫。
右手失靈後,西西老師開始練習用左手寫字,並且繼續出書;為了幫助右手復健,西西老師也開始學習手工藝縫製玩偶,在她後期的著作中可以看見縫紉的元素。(留言附上維基百科查來的著作)
西西老師的右手失靈多少可說是醫療疏失,當年也有些朋友建議西西老師向醫院求償,畢竟對作家而言,不能提筆寫字那是多麽大的創傷。
但西西老師只是一句:「無所謂囉~」
我不是當事人,我只能夠去猜測不求償是為什麼。一但決定求償,可能要面對的就是走法律途徑,那絕對不會是三五天就能了事的,且最後的判決也不一定會得到賠償。
更重要的是,即使獲得賠償金,能換回健康靈活的右手嗎?
那太費時,也太損耗精神了;我若是西西老師,我想我也會選擇不求償吧。
右手不能寫字,那就先暫時用左手寫吧!可能是醜了點,但還是寫得出來的;畢竟手只是工具,用來創作的腦袋沒有受損就不用擔心無法寫文章。
反正都是得復健的,縫製一個玩偶就創造出一則故事、集結成一本著作;右手壞是壞了,但也因此獲得了許多不是嗎?
我自幼喜歡閱讀,特別是長篇小說,可打從我17歲生下我們家長子後,我就一直不斷地工作賺錢養自己;忙碌於生活,就為了那一口飯吃。閱讀變成了奢侈的休閒娛樂。
最初是沒有閒錢能夠替自己買書,而我的社交障礙也讓我始終不願意踏進圖書館;隨著收入提高,開始每個月能多個幾百塊錢閒錢購書了。但因為當時的興趣是健身,所以每次入手的也都是健身相關書籍居多。
接著我成了一名自由教練,那兩年可說是我整個人生中經濟壓力最小的階段,只是當時我正處在躁鬱症最嚴重的時期,工作以外的大半時間都是在發呆中度過;當時買了不少心靈勵志類型的書籍,希望自己能夠走出躁鬱症,但最後那些書都是被放在書櫃上長灰塵。
透過個體心理學走出躁鬱症這段故事講過多次了,今天就先不說了,我只是想跟大家分享自己走出精神疾病靠的就是像西西老師這樣的心態:「無所謂囉~」
困境,你就是遇到了。你閉著眼睛它還是在你面前;你辱罵它也還是在你面前,唯有你去試著解決它,才有可能逆轉它。
從我開始實踐個體心理學後,我就很努力的讓自己活在當下;我把每一天所要面對的問題都分類好,立即能解決的為優先;得花上一段時間才能完成的次之;今天肯定處理不了的問題就擱著明天再說。
好比說當時的我還在持續服用精神疾病的藥物,醫師曾經說過我必須一輩子吃藥,因為精神疾病藥物不是用來治療,而是用來控制的;我曾經為此感到很絕望,好像註定要當一輩子的神經病了,越是這麼想,我的行為就越像一個神經病。
「什麼時候能停藥」,這不是今天能夠解決的問題,先放著等明天再來思考;「訓練課表是練腿」,這是今天能就解決的問題,但因為訓練時間是固定的,時間還早所以繼續想想在這之前我還能做什麼。
「把今天來信的合作廠商邀約全部回覆完」
「把今天要上課的學生課表先拿出來準備」
「明天要煮的食材先拿到冷藏退冰」
「先把中午跟晚餐要帶的便當煮好」
「補一下廁所的衛生紙」
「挖貓砂」
以上這些就是立即可以做的事情,躁鬱症的期間我每天都很不開心,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順利,我認為生活總在跟我作對。好不容易才鼓起勇氣,回信給那一個月前來信的廠商說我願意合作,結果廠商說他們找到其他合適的人選了。
想準備中午跟晚上的便當,打開冰箱裡頭只有幾條有點乾掉的紅蘿蔔,冷凍庫裡頭的肉放室溫退冰來不及,走水退冰又會變難吃;說好要飲食控制,結果最後又吃麥當勞,難怪瘦不下來,妳真是個廢物。
騎了半小時的車到教課地點,學生已經自動自發地在熱身,但我卻忘記帶到她的課表,只能憑印象去回想到底開了什麼給她。教課一整天身心俱疲,亂吃了一天又腸胃不適,趕回到家上完廁所才發現沒有衛生紙了。
諸事不順的一天終於要結束了,我現在只想躺在床上放空,我真的好累。結果走進房間就看見床單上面有一條貓大便,那是我的貓在抗議著他們的廁所太髒了。
真的是生活在跟我作對嗎?
這些小事明明都是我可以避免掉的,但我在能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都在幹麼呢?
我在煩惱著自己的躁鬱症什麼時候才會康復;我在煩惱著什麼時候才能夠完全不用吃藥;我在煩惱著當時的男友為什麼要一直跟其他女孩那麼曖昧;我在煩惱著自己究竟要表現出多麽的不開心,男友才會明白他讓我多生氣。
我把時間全都浪費在無法解決的大問題上,以至於那些可以解決的小問題全部累積成巨大的負面能量,最終把我壓垮。
我現在是怎麼走出躁鬱症,甚至在醫師的同意下,已經超過三年沒再繼續服藥了?
我只是不再去想自己的病什麼時候才會好,不再去想自己的藥什麼時候才能停,不再去想為什麼他人總要做出讓我難受的行為;時間到了我就回診,時間到了我就吃藥,不想再繼續互相傷害下去了所以我提出分手。
就這樣而已。
躁鬱症是躁和鬱的兩種極端,鬱期階段我會情緒低落到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而到了躁期又會因為過度的亢奮與衝動做出一些不明智的決策;過去我從來沒有想過如何去善用自己的疾病,我只想擺脫它們,但能不能擺脫精神疾病根本就不是我自己的意志力有辦法控制的。
所以現在我是跟躁鬱症和平共處,利用躁症期間的精神體力大量創作,在這個階段裡我每天只需要睡四五個小時就足夠,且腦海會有源源不絕的靈感讓我創作。
鬱期的情緒低落與悲觀就拿來處理合作邀約,這個階段的我會比平常想得更加深入;我接下這個產品對我的形象會不會造成影響?我的粉絲們能夠接受我推薦這個品牌嗎?廠商提供的合約當中是否有些條文不合理?
這些問題如果是在躁症期間想的話,我可能就是直接簽名蓋章把自己賣掉了。
不論是精神疾病也好,或是現在的疫情哪都不能去也好,總有自己當下可以做的事情;除了怨天尤人罵藍綠怪政府詛咒那些不聽話至今還在群聚的人之外,你一定還有其他事情能做。
只要在這無法工作的期間、損失金錢是必然的期間,你有獲得其他過去沒有的收穫,那這些時間就不算浪費掉了。
那麼,這期間我都在幹麼呢?
我都在看小說啊。
前面就說了我很喜歡看小說,但以前有時間看時沒錢買,後來有錢買了沒心情看,現在這可是難得的大好機會啊!
除此之外,還有每天不厭其煩地向香吉士提出邀約,他也受到疫情影響休假變多了;我們這兩個月的相處時間,可能比這兩年交往期間還要多,反正今天拒絕了我就明天再問嘛,他明天休假喔~
楊梅香吉士 今晚咩修幹謀?
#花花的心情隨筆
飲食新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生命這麼輕,這麼薄:悼念詩人吳岱穎特輯,之三※
吳岱穎〈海岸步行〉
這時我們走著像航行,像緩慢的航行
因為沿著海岸有時內有時外,況且還有高歌
港灣裡起重機群已休息,各自沉默傾聽將逝的青春
我們於是擁有生活的安穩,在此岸與彼岸之間
時間用日常的話題聯繫我們,而我看見你
你還能說得更多,並且描述得更好嗎?
我的影子在燈下向海潮拉長,穿過你的身體
暗影中你的眼瞳熠熠閃亮,有迷離的神諭
這時我談起你,或許只是單純的談起你
沒有更多的羈絆像是親族與血緣,或者律法
如果你發現居住原來是如此輕易的一件事呢?
如果你發現遷徙原來是如此輕易的一件事呢?
在此岸,我們曾擁抱各自的寂寞比鄰而居
像一條路寂寂開往遠方,自顧自的歌唱
這時你談起我,就不只是單純的談起我了
你要的比你想的更多,你是小小的黑洞
在真空之中向著整個宇宙宣告:我要!
你在虛無的軌道上移動等我問你要去哪裡
但你不能回答,我也不能詢問,在這裡
在我們安居的此地,我們既擁有當下
當下也就是一切世界訴說不盡的語句
這時我們走著像航行,這單純而緩慢的航行
從南到北,又從北到南,在這小城海岸的步道
星光凝止於眾樹,蟲蟹竄伏在我們足跡之外
遙遠的霧笛隱微作響,或者泊岸或者出航
如果有家那必然就是這裡,在這裡
我們的天地安然,不屬於過去,也不屬於未來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吳岱穎 創作
#林依儂 手寫,粉專 字影扶疏,Instagram:writingxphotography
#借來的光 朗讀,Instagram:the_borrowed_light
※聆聽借來的光溫柔繾綣的朗讀,請點網址:https://youtu.be/8qhEslOe3B8
※吳岱穎(1976-2021)
花蓮人,師大國文系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首獎……多個文學獎。任教於台北市立建國中學。2021年6月19日因心肌梗塞,壯年驟逝。
著有個人詩集《冬之光》(馥林文化)、《明朗》(花蓮縣文化局)、《群像》(麥田出版);主編《2017飲食文選》(二魚文化);與凌性傑合著散文《找一個解釋》(馥林文化)、《更好的生活》(聯經出版),合編《青春散文選》、《青春小說選》(三民書局),與孫梓評合編《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麥田出版)。
飲食新詩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黎智英還柙|劉細良憶98年見工肥佬黎只顧睇字典 黎智英:讀書帶給我最大的得着是尊嚴
張劍虹在肥佬黎被覊押後到收押所探望,之後引述黎說已經適應收押生活,時間都用來看書,並囑咐他帶一本英譯中字典以助寫中文字。我是1998年認識他,那天到長沙灣工廈見工,在他小小一角的辦公桌前等候,他桌上放了一本牛津字典,正在細心閱讀那些小字,由於太投入,沒有察覺到我的存在,我也沒有打擾他,心想他以字典學英文,可能是彌補自己沒受過正規教育的缺失。這情景一直留在我腦海。
那年開始在《壹週刊》工作,開會時多是討論雜誌內容,肥佬黎很少告訴別人他讀書及知識生活的那一面,大家一直認為他愛八卦、好飲食、附庸風雅;一時興起甚至會寫新詩(大家背後都拿來嘲笑)。直至十多年前辦書評雜誌《讀書好》,我同梁文道商量找些有話題性的人物訪談做主稿,肥佬黎低頭讀字典的圖像突然閃出,於是便拍板找他談讀書。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218/ZBCMB7R7IVEP7ON7NL7KYBP3LI/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黎智英 #劉細良 #肥佬黎 #見工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飲食新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潘家欣
內容簡介:
一部「非典型」+「被遺忘」的臺灣美術史
看臺灣美術運動,如何從臨摹水墨畫、走向獨創風格;潮到出水、出國比賽!
原「方格子」(VOCUS)同名專欄‧增訂完整版。
臺灣美術的文藝復興,多元文化衝擊下的島嶼天光!
★坊間最完整1895~1945全紀錄;
★史上唯一首度130幅原作獨家授權;
★24+2位先驅藝術家用作品說人生故事。
你可明白,這些既熟悉又陌生名字的背後故事?
石川欽一郎──作育英才;臺灣西洋美術的教父。
李石樵──前衛寫實;和村上春樹同樣是長跑迷。
陳澄波──愛妻愛女;具有當時少見的性平意識。
廖德政──溫柔文青;目賭廣島原爆的藝術天才。
李梅樹──吾愛吾鄕;既畫圖又建廟的跨界NO.1。
陳庭詩──抽象現代;《悲情城市》男主角的原型。
該如何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理解──
被大時代遺落的藝壇菁英,他們的重要性與歷史定位?
前輩美術家們的青春,與我們一般無二。但是執著獻給藝術的美好年華,就這麼湮沒在戰亂與典範轉移的時代中……。
時間拉回臺灣殖民時期。日本欲藉著國民教育體系、舉辦畫展等懷柔手段收攏民心,因此由臺灣美術教育的靈魂人物──石川欽一郎,開啟了臺灣美術史的序幕。由黃土水作為赴日習畫第一人,並陸續由廖繼春、顏水龍、陳植棋、李石樵、陳澄波、李梅樹、郭柏川、陳德旺、洪瑞麟、廖德政等人前往「內地」學習繪畫,充分奠定了臺灣美術運動的堅實基礎。
讀一場世人遺忘的歷史記憶
煮一桌淡中有味的常日生活──
為重拾這段空白的藝術史,本書仔細爬梳日治時期至臺灣光復後這些美術家的生平;深入剖析其創作風格與歷史定位,還原當時藝壇的真實樣貌。同時與台菜的色香味相集結,勾勒出令人臆想近百年前的人生餘味,向本土先驅創作者曾經燦爛、始終美好的滄浪人生致敬!
透過觀看日治時期藝術家的人生,能讓生活在當代的人們瞭解──
我們究竟錯過了多少美學的、歷史的、文化的,甚至飲食的臺灣?
如果陳澄波還活著,我想問他赴日留學最想念的食物是什麼?
如果李梅樹還活著,我想問他最能代表故鄉的美食,可是金三峽牛角麵包?
如果郭雪湖還活著,我想問他自習學畫時,往返圖書館路上都吃些什麼?
如果倪蔣懷還活著,我想問他退居幕後,心中又是何種滋味?
作者簡介:潘家欣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現任美術教師。《職校美術》(育達文化,乙版)作者,曾出版《負子獸》《失語獸》《妖獸》等詩集;2018年主編詩選《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2007年獲府城美展水墨類入選、南瀛藝術獎東方媒材佳作;2009年府城文學獎新詩首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
擅長以剪紙、文字、繪畫媒材進行跨領域的多元創作。現居臺南,過著教學、藝術創作與寫作多軌並行的斜槓人生。

飲食新詩 在 屬天的食物新詩分享歌珊之約20150226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屬天的食物詞/曲:覃瑞清一行在曠野漫長的路途,天天都有豫備的食物,我得加強、支持並滿足,當我每晨與主有活的接觸;祂是我們獨一、真實的嗎哪, ... ... <看更多>
飲食新詩 在 飲食散文 :: 全台民宿& 旅館情報網 的推薦與評價
林文月的〈蘿蔔糕〉出自於1999年的散文集《飲膳札記》,該書收錄了十九道菜餚的故事,巧妙地將飲膳、人情記憶與食譜筆記結合在一起,猶如一部飲食與人生的回憶錄,作者 ... ... <看更多>
飲食新詩 在 青年文學獎- 焦桐《焦桐詩集》〈等因先生〉 「歲月彷彿是一場 ... 的推薦與評價
他專注於飲食文學,編有《飲食文選》,而其成名作《完全壯陽食譜》巧妙將情慾和食物串聯,掀起了一場文字和味蕾的情色革命。 #焦桐#葉振富#台灣#新詩#焦桐詩集#飲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