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理論
你要怎麼讓誓不兩立的敵人和解?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懷抱這個問題,於一九五六年春天出發前往南非。此時南非已經施行了種族隔離制度。跨族婚姻遭到禁止,而該年稍晚,官方還會通過一條法律,把更好的工作保留給白人。
這位心理學家的名字是高爾頓.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而他一輩子思索的就是兩個基本問題:一、偏見是哪邊來的,二、我們怎麼預防它?經過多年研究,他找到了一種神奇解藥。或者至少他自認為找到了。
那是什麼呢?
接觸。不多不少,就是這樣。這位美國學者懷疑,偏見、仇恨和種族主義起源自缺乏接觸。我們大幅將陌生人概括而論,因為我們不了解他們。所以解方看起來就很明顯了:更多接觸。
.
研究團隊蒐集分析了三十八個國家的五百一十五項研究。結論是:接觸是「有用」的。不只如此,社會科學裡很少有哪個發現有這麼多證據在支持。
接觸產生更多信任、更多團結和更多相互善意。它幫助你透過他人的眼光看世界。此外,它會整個改變你的為人,因為一個人若有多元的朋友圈,就比較能包容陌生人。而接觸還會傳染:當你看到一個鄰居和別人友好相處,這情況會讓你重新思考自己的偏見。
但這些研究也發現,一個負面經驗(好比說一場衝突或者一次怒目相視)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會比一個笑話或一次伸出援手來得更深刻。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運作的。一開始,這讓佩蒂格魯和同事們一頭霧水。因為如果我們對不良互動的記憶比較深,那接觸怎麼可能還讓我們更親密?到頭來,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不愉快的事件若遇到一次,愉快的互動就會遇到非常非常多次。
壞事或許比較深刻,但好事會以量取勝。
.
如果說有誰最了解接觸的力量,那人就是納爾遜.曼德拉。
曼德拉認清科學家日後會證明的事情:非暴力反抗比暴力有效太多。就以艾莉卡.錢諾維斯(Erica Chenoweth)最近的研究成果為例。這位美國社會學家本來認為「曼德拉方法」太天真。她覺得在真實世界裡,權力是透過槍桿子行使的。為了證明這點,她建立了一個巨大資料庫,涵蓋了從一九○○年以來的反抗運動。
「接著我就跑了這些數字,」她在二○一四年寫道,「結果非常震驚。」超過百分之五十的非暴力運動都成功,相較之下軍事行動只有百分之二十六。錢諾維斯證實,最主要的理由是更多人加入非暴力運動。平均起來是多了「十一倍」。而且不只是睪固酮太多的男人如此,女人和孩童、長者和障礙人士也是。政權就是沒本事承受這種人海戰術。這就是善壓過惡的方式—以量取勝。
在非暴力運動中,有一個成分是不可或缺的:自制。關在監獄時,曼德拉成了冷靜大師。他決定研究他的敵人,大量閱讀阿非利卡人文化和歷史的書籍。他看橄欖球賽。他學習他們的語言。「如果你用某人懂的語言跟他說話,」曼德拉解釋,「他會聽進腦袋裡。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語言跟他說話,那他會聽進心裡。」
曼德拉試著讓他的牢友看穿獄卒也是人,只是被體制所毒害。多年後,曼德拉也是這麼看康斯坦德.維爾容:看作一位正直、忠誠又勇敢,一輩子為所相信的政權戰鬥的人。
獲釋後,曼德拉能夠為了目標召集百分之九十的南非黑人。接著他把工夫下在贏取阿非利卡白人的心。當曼德拉於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四日穿著白人橄欖球隊的隊服踏入約翰尼斯堡球場,被成千上萬一度認為他是恐怖分子的男男女女以「納爾遜、納爾遜!」的歡呼聲歡迎時,堪稱是一大成功。
記者約翰.卡林(John Carlin)觀察到,讓曼德拉成為世界歷史上一位最偉大領袖的因素,是「他能夠在某個一百人裡九十九個人判定無可救藥的人身上,看出好的一面」。
曾經有人要曼德拉最親近的一位好友瓦特.西蘇魯(Walter Sisulu)講幾個曼德拉的缺點。「當他信任一個人的時候,」西蘇魯開口,「他就會竭盡全力……」接著他猶豫了一下。
「但這或許不算缺點……」
.
《#人慈》
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
.
作者:羅格.布雷格曼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7)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摘文比較片段,看原文會更精采。尤其曼德拉的故事還有很多細節,能讓我們清楚看見:非暴力很給力!
他對待政敵良善,並且使用對方的語言,盡可能去理解對方。這是非暴力溝通的一種表現,理解相對於爭辯,更能帶來和解。
不過,就研究數據來說,非暴力運動並非百分百有效,這點我們也要放在心裡。就像我們表達善意,願意理解,對方也不一定會領情。
祝願您,能先接觸自己的恐懼,之後才能談藉著理解慢慢消解對對方的抗拒!
預防 性 蒐 證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一周學術新聞很多,除了中研院找到超級單株抗體m31A7
這裡來分享八月底發表,會 #導致重症 可能原因之一的 "#流氓抗體" (Rogue antibodies)😵
在抗感染中起關鍵作用的 1 型干擾素 (IFN-1),卻在一些新冠肺炎重症的患者中發現,有反過來攻擊他們的 #自體免疫抗體
📌而且研究顯示可能與約 #五分之一 的 #死亡人口 有關,臨床意義是我們可以針對有這些潛在因素的人做相對應的預防動作,包含 #高年齡 感染者。
這是8月底發表在《Science Immunology》大規模蒐集血液樣本🩸的試驗,由Nature報導出來
招募了來自各大洲 38 個國家、將近共4,000名的重症患者、近1,600 名無症狀感染者,以及近35,000 名健康對照者。
🧪血清中抗-IFN-α2 和抗-IFN-ω等等的自體免疫抗體的阻斷活性,用螢光素酶活性來確定。
這些干擾素其實都會在我們的血液,還有在呼吸道以更低的濃度存在,具有一定保護作用。
📌*附註:在這實驗之前,原團隊就有在去年10月報告過
在至少 10% 的危及生命的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液中發現了 10 ng/mL 攻擊IFN-α2 或 -ω 的IgG 自體免疫抗體
這些發現後來在來自阿姆斯特丹、里昂、馬德里、紐黑文和舊金山的獨立團隊也得到印證
原作者,紐約市洛克菲勒大學免疫學家Jean-Laurent Casanova和他的同事懷疑,這些狡猾的抗體是重症的原因,而不是重症的結果。
📌實驗結果顯示
1️⃣.約 20% 的 COVID-19 危重患者中針對 IFN-α2 和/或 IFN-ω 的高水平 的自體免疫抗體
IFN-α2 和/或 IFN-ω 濃度有10 ng/mL以上就有強烈意義
2️⃣.超過 13.6% 的病危的重症患者濃度為多數100 ng/mL
比先前研究中報導的 10% 具有中和 100 ng/mL 的自身抗體的患者比例更大
3️⃣.有些少數案例甚至會獨立中和和IFN-β
4️⃣.在病危老年患者中,攻擊 I 型干擾素的自體抗體的流行率較高,
80歲以上至少占20-23%,IFN-α2 和/或 IFN-ω 濃度就會有10 ng/mL以上
5️⃣.重症死者攻擊 I 型干擾素的自體抗體的流行率較高。
至少 18% 死者俱有100 pg/mL攻擊 I 型干擾素的自體免疫抗體。
--
攻擊Ⅰ型干擾素的自體免疫抗體,含抗IFN-α2 、IFN-ω、IFN-β
除了可能是未來另一種單株抗體的發展方向
📌它還有下列有直接的臨床應用。
1. 我們可以對新冠收住院患者測試針對 I 型乾擾素的自身抗體,這檢驗成本是快速而簡單的。
甚至可以在普通人群中篩檢這些抗體存在與否,偽陰性更低。
應針對至少三種單獨的 IFN 進行自動抗體測試:IFN-α2、IFN-ω 和 IFN-β。
2. 應特別注意老年人,以及已知自身免疫或遺傳疾病與針對 I 型干擾素的自身抗體相關的患者
其次,具有針對 I 型 IFN 的自體免疫抗體的患者應優先接種 COVID-19 疫苗。
3. 對於具有針對 I 型干擾素的自體免疫抗體的 #未接種疫苗者
如果感染了新冠,患者應住院進行及時治療。
並建議還沒發展成重症時使用單株抗體進行早期治療
通過血漿置換進行搶救治療是已經患有肺炎的患者的另一種治療選擇。
4. 在嚴重疫區如果要企圖 #已痊癒者血清 輸注感染者治療
#應對血漿進行此類自動抗體檢測
血液製品,尤其是血漿,應篩檢抗干擾素自身抗體
任何含有此類抗體的製品都應排除在捐贈之外。
Nature報導標題
Rogue antibodies involved in almost one-fifth of COVID deaths
--
🤓 另外補充一下全球現在疫苗施打現況
📌 經濟學人智庫報告顯示,針對 COVID-19 的群體免疫之路可能仍然很長。
報告顯示,在許多地方,要大多數人口接種完疫苗,需要數年時間。
雖然拉丁美洲的主要經濟體預計將在 2022 年中期實現廣泛覆蓋,但亞洲的情況看起來更糟。大多數新興經濟體預計要到明年年底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實現這一壯舉。中國、蒙古、韓國、柬埔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除外。損失的最大份額將來自亞洲國家的 GDP,預計它們將承擔總損失的近四分之三。
日本在該地區最發達的經濟體之一,疫苗接種的速度也比其他地方慢。預計到明年年底,將在其人口中達到 60% 的疫苗覆蓋率。預計疫苗接種進展最慢的大陸是非洲。
據經濟學人智庫報告,大多數歐洲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以色列和一些海灣國家也在快速接種疫苗。分析師預計,到 2022 年年中,如果沒有達到人口中 60% 的疫苗接種率,2022 年至2025 年之間的全球成本將高達 2.3 萬億美元。
疫苗時間表延遲的原因是原材料和生產能力短缺、醫療基礎設施不發達、疫苗猶豫不決,當然還有財務限制。因此,在 2022 年至 2025 年期間,三分之二的 GDP 損失將由發展中國家承擔也就不足為奇了。
預防 性 蒐 證 在 時代力量新北黨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金山小編陳嘉緯過世已逾一年,時代力量提四大呼籲,為公部門基層發聲
-
針對去年(2020)8月4日金山小編陳嘉緯過勞逝世事件,監察院在今年8月19日對本案提出調查報告,認定金山區公所未善盡雇主職業安全防護義務,對區公所提出糾正,並要求新北市政府議處相關失職人員。站在守護公部門勞權的立場,時代力量 王婉諭 ;新北黨部 #彭盛韶、#陳姳臻 兩位副執行長;新莊區主任 #吳香君,以及「 #台灣公務革新力量聯盟」理事長 #何昀峯 於今(9/2)日召開記者會,為在公部門辛苦工作的基層發聲,並提出以下呼籲:
-
1⃣ 議處相關失職人員,儘速提出懲處名單。
2⃣ 公開新北市府各單位約僱人員數量及其業務範圍。
3⃣ 建立長期制度以保障公部門約僱人員權益。
4⃣ 落實公部門勞檢,資料上網公開。
-
彭盛韶表示,侯友宜在監察院報告提出後的當天(8/19),曾對此事表示「市府會悉心檢討,並保障所有勞工朋友的權益。」然而,檢討什麼?保障什麼?侯友宜市長完全沒說清楚。
-
彭盛韶說明,回想嘉緯過勞死整起事件,在事件發生之初,去年8月9日就傳出部分媒體報導後不久又毫無預警下架嘉緯驟逝的新聞,當時市府就被質疑是市府為了顧及形象,以公權力壓制新聞自由,引發社會譁然。而在嘉緯過世已逾一年的今天,新北市政府仍未提出相關懲處名單,金山區公所社群媒體粉專的相關消息,仍僅有公告嘉緯告別式的貼文。
-
彭盛韶指出,新北市政府壓榨公部門人力,絕非嘉緯過勞逝世這一件而已,這在新北市恐怕只是冰山一角,絕大多數公部門基層人員在這件事後沒有更全面的保障,而市府在嘉緯過世後一年後,在制度上是否有任何改進,我們也打下問號。彭盛韶拿出監察院的報告表示,金山區公所前後兩任區長,未善盡職業安全防護義務,使嘉緯淪為血汗小編,最後致因公過勞死亡是不爭的事實,但直到今天,我們僅看到監察院的調查報告,卻完全無市府相關對此案的進一步的作為,包括制度面措施、懲處進度、撫卹事宜等,市民完全無從得知,實在太離譜。
-
彭盛韶表示,從事件發生至今,侯友宜市長的說法與作法,完全看不出有任何要改善新北市公部門勞動環境的決心,實在難以告慰嘉緯的在天之靈,更難說服市民,市府有因為這件事得到教訓及虛心檢討。
-
勞檢機制失靈罔送一條寶貴生命 關鍵資料竟不見蹤影
-
吳香君說,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相關公約的定義,公務人員也是勞工,政府不能把「服務人民」無限上綱到超越個人身體健康,更何況在這案子裡,受害人根本也享受不到公務人員的福利,每個月卻平均加班超過80小時,最長甚至達到124小時,這樣離譜的情況無論如何都是不合理的。
-
吳香君進一步表示。根據新北市政府自己訂定的「職業安全衛生推動計畫」以及針對新北市29區公所的職安督導考核,像嘉緯這樣的約僱人員也應該是檢查對象,卻因為金山區公所誤用法令,認為他不是公務員所以不適用勞檢,導致他沒有被檢核到如此異常過勞狀況。讓原本明明可以避免的事情,發生悲劇。
-
吳香君提醒侯友宜市長,如果真的要保障所有勞工朋友的權益,就不應該讓雇主還能選擇誰要檢查、誰不用檢查,只要是勞工就該檢查,也就是說不管今天嘉緯有沒有公務員身分,他的身體都不該承受上百個小時的加班!
-
吳香君認為,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目前實務上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勞檢報告從未公開透明,連勞工本人都不知道勞檢的過程,只能知道最後有沒有被裁罰,其中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完全由勞工局自由心證,勞工從頭到尾完全沒辦法發表意見。
-
也就是說,只要無良僱主敢睜眼說瞎話,就能讓勞檢黑箱作業,就能讓勞檢制度形同虛設,
以這個案子來說,如果受害人能看到自己完整的勞檢報告,就可以發現金山區公所謊稱已經有預防過勞的措施,或許他就能及早跟勞工局反應勞檢不實,也就能避免這次的悲劇;吳香君呼籲新北市政府應該將所有的勞檢報告公開透明,保障勞工朋友的權益,避免像嘉緯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
-
改善公部門約聘僱人力狀況:短期公開相關資料,長期應修法為目標
-
陳姳臻表示,這件事凸顯了公部門約聘僱勞力的運用問題,市府各單位進 用了多少職務代理人與約僱人員,而他們又負責了什麼業務更是一大黑數!陳姳臻拿出監察院的調查報告表示,嘉緯實際辦理的業務以公共關係、新聞發布等業務為主,但若依據金山區公所官網上所公布的業務職掌來看,可以發現這被歸類在「秘書室」的業務項目中,但嘉緯在去世前一年先後所屬的民政災防課與社會人文課並未包含這些業務。
-
陳姳臻認為,自2019年9月起,區公所指派嘉緯擔任新媒體小組組長,統籌應由主管負責之貼文審核及議題行銷等業務,這完全違背《行政院與所屬中央及地方各機關約僱人員僱用辦法》第2條第1項:「本辦法所稱約僱人員,指各機關以行政契約定期僱用,辦理事務性、簡易性等行政或技術工作之人員。」以及第3項:「約僱人員不得擔任或兼任主管職務。」等規定。嘉緯不但執行超出法定業務範圍的工作內容,更執行主管的職務,根本顯示現行公部門的分工與人力需求,根本脫離了約僱人員定期、辦理簡單事務性業務的範疇,卻硬是使用保障較差的職種聘僱員工。
-
陳姳臻表示,市府要讓外界安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公開各單位約僱人員的數據,比照臺北市將所轄各單位約僱人員的人數公諸於「政府資訊公開平臺」,資料透明有助於約聘雇職場的揭露,可以間接避免過勞、避免相關危害勞動權益的事情發生。甚至,要更進一步地將約僱人員的業務範圍,去識別化後公開,避免像此過勞案一樣一人做多職務代理。陳姳臻認為,在公部門約僱人員運用問題上,短期應朝資訊揭露的方向前進,市府公開各單位約僱人員數量及其業務範圍,但這只是第一步而已。
-
陳姳臻說,若要改善約僱人員,也就是這群既不是公務員,又是勞基法孤兒的勞動者發生過勞問題,從長期來看仍需要做完善制度的討論,比如該人員提供勞務的內容是否應有一致性?而非從事契約之外的工作項目,以及工時制度應該要參考醫學專業提供保障,甚至長遠來看應該將公部門非公職考試的長期人力,尚未規範的部分必須跟上勞基法的腳步。受僱於政府的人一樣是勞工,不應該保障低於基本的勞基法。另外,有鑒於本次勞動檢查不小心排除約僱人員的部分,也點出制度曖昧造成的問題,因此在此呼籲不僅要規範勞檢部門落實公部門勞檢事宜,議會也要做好監督,關心整體的市府用人的形式以及相關人員是否有合理待遇與保障。
-
何昀峯表示,發生在陳嘉緯身上的憾事凸顯市府的兩個問題,一是市府過度忽略人力成本、時間成本,沒有評估做事的必要性。倘若金山區公所人力如此有限,自然不應該要求區公所自己負擔媒體經營的業務,像是攝影、圖文製作、影片剪輯,若要求品質,都需要一定的技術性,當然也要留意機關是否適合自行辦理的適當性。
-
其二,事情有輕重緩急,業務有核心非核心,效果也有直接間接之分,很難說每項工作都讓人備感意義,若是沒有明確地將核心業務與次要業務區分,只是不斷的添加業務,那真正的情況應該不只是小編過勞,恐怕整個組織都在過勞。坦白說,行政機關勞逸不均的現象眾所皆知,在非必要業務不斷增加的趨勢下,誰又知道小編猝死相較每年公務猝死的比例又是多少?還有,會不會不是「所有人」都過勞,而是只有「能者」過勞呢?
-
何昀峯說明,在長期制度建立面,新北市政府可以將在各個機關間不斷傳換工作的聘僱用職務代理人資訊蒐集起來,建立聘僱用人員的人才庫,以利管理也能避免酬庸疑慮。另外市府應該要將橫跨數年的任務工作,提供穩定的聘僱用員額,而不是使用中短期職務代理人的模式,否則還是會有像陳嘉緯一樣,明明都在同一個機關服務,卻得受到職務代理原因消失,而必須一直重新換約,甚至越做收入越低的情形發生。
-
針對嘉緯過勞逝世所引出的問題,彭盛韶也向侯友宜提出四大問。一問,整起事件後續的檢討和改進了什麼?二問,現階段相關人員的懲處到哪?三問,監察院所指出的107年度(2018年)「職業安全衛生推動計畫督導考核」又在哪?為何2017年的考核資料公開出來,關鍵的資料反而不在?四問,嘉緯過勞死是否僅是新北市境內的冰山一角,其他基層人員的工作待遇仍是未知數,是要怎麼知道悲劇不會重演?彭盛韶表示,若市府對這些問題不能給個交代的話,社會大眾將難以相信侯友宜市長的虛心檢討,到底要檢討什麼?
-
王婉諭總結,為了避免嘉緯的遺憾重演,若要公部門勞權具備更全面的保障,市府應該做什麼改革呢?對此,新北黨部提出以下四點呼籲:
1⃣ 議處相關失職人員,儘速提出懲處名單。
2⃣ 公開新北市府各單位約僱人員數量及其業務範圍。短期內,市府應該公開各個單位約僱人員的運用狀況,及其所執行的業務內容。
3⃣ 建立長期制度以保障公部門約僱人員權益。長期而言,市府應該訂定契約人員進用與管理辦法,包含規定約僱人員異動送交議會備查等事宜。
4⃣ 落實公部門勞檢,資料上網公開。從嘉緯過世事件來看,市府的勞檢未落實其實間接導致他的猝死,把關機制應該更落實,並將勞檢資料公開上網。
-
王婉諭說,我們知道公部門約僱人員被濫用的問題在短時間不易解決,但即便如此也不代表可以不試著尋求解方,敷衍了事,讓悲劇再度的發生。市民所需要的遠不止是道歉與補償,「再多的道歉與補償也喚不回這些生命」,誰也不會希望自己的家人因為進入政府部門為民服務卻踏上人生的不歸路。時代力量仍會持續監督,並提出相關的對策,要求市府進一步的改善約僱人員被濫用的弊病,避免悲劇重演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