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歌姬許慧欣】 #七月七日晴
每年到了這天,你是否也會想起這首歌呢?
出生於美國德州的許慧欣,2002年透過環球唱片公司發行了第一張專輯《快樂為主》,並以此張專輯擊敗張智成、阿杜、范逸臣等勁敵,拿下了第14屆金曲獎最佳新人。
皮膚白皙、擁有姣好外型又能歌善舞的他,甫一出道便收獲大批粉絲的喜愛,被視為競爭「少男殺手」的有力人選,此後他也積極往多方面發展,除嘗試橫跨影視外,並與張學友合作音樂劇《雪狼湖》,而包括〈愛情抗體〉、〈孤單芭蕾〉、〈七月七日晴〉、〈戀愛頻率〉等作品也成為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歌曲。
#你也曾是他的粉絲嗎
#小編今天一起床就想到這首歌
#報時光UDNtime
來源:聯合報
日期:2002/1/20
攝影:何福慶
圖說:藝人許慧欣(中)在台北西門町舉辦首場簽唱會。
歷史新聞
【2001-12-21/民生報/C8版/娛樂加油站】
許慧欣是環球秘密舞器
蔡依林的‘接班人’ 明年要出輯
【記者姜玉景╱報導】走了一個蔡依林後,環球唱片再捧一個新的「少男殺手」許慧欣,當蔡依林的接班人。
在輔仁大學念英文系的蔡依林,能唱、能跳、大眼睛很會放電、英文說的呱呱叫,從小在美國德州長大的許慧欣,和蔡依林的條件比一比,分數都難分高下,能唱之外、舞蹈跳的更棒,英文是她的第一語言,好的沒話說,和蔡依林比較,有雙勾魂鳳眼的她,睫毛一眨,就會「電」死不少少男,她與蔡依林最大不同的是,蔡依林是道地台灣女孩,德州長大、還在美國休士頓大學念心理系的許慧欣,雖然在美國長大,因為父母重視中文教育,讓許慧欣在舉手投足間多一份古典美。
許慧欣不只是蔡依林接棒人,也是環球唱片的2002年的秘密「舞」器。當初,經紀人把許慧欣介紹給環球唱片的國語總監范智超時,她歌聲很獨特,可是乍看這個白淨的女孩,有點文靜和內向,范智超還很擔心,她是否能適應唱片圈,結果,許慧欣應唱片公司要求,當場舞一曲,她一跳舞,曼妙的舞姿,舉手投足流露的自信和魅力,讓范智超看的瞠目結舌,當場決定簽約。
從小就學芭蕾等各種舞蹈的許慧欣,在美國念書時,就是學校啦啦隊的隊長。環球唱片簽下她之後,還送她到韓國秘密訓練,她的新歌的MTV,就是幫酷龍拍攝MTV的導演,親自幫她掌鏡,環球唱片在這位「新少男殺手」的身上,投下不少心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4的網紅Sandra Tavali李婉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時間: 2017-11-19(日) 15:00~16:30 (GMT+8) 地點: 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二F 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捷運:中正紀念堂站-2號南門市場出口,沿南海路往重慶南路方向,步行約五分鐘到達。) 秋日電音~比Perfume更香濃的在地花露水—電子異響聲音創作。 很多...
「韓國音樂劇發展 史」的推薦目錄:
- 關於韓國音樂劇發展 史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韓國音樂劇發展 史 在 皮筋兒 Journe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韓國音樂劇發展 史 在 少年江流的電影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韓國音樂劇發展 史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韓國音樂劇發展 史 在 即使不會韓文,身在現埸你也能充分感受到他們對音樂劇的專業 ... 的評價
- 關於韓國音樂劇發展 史 在 音樂劇歷史沿革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韓國音樂劇發展 史 在 音樂劇歷史沿革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韓國音樂劇發展 史 在 皮筋兒 Journe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張娟芬專欄:亡國感的逆襲
🔗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75174
🌻 本文作者張娟芬參與社會運動多年,關心性別、司法、人權等議題,著有《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殺戮的艱難》、《十三姨KTV殺人事件》等書。德國漢堡大學犯罪學博士。
#分享
———(以下內文)————
「亡國感」,目前為止我們對它所知不多。它起於PTT,如果去查Google Trend,會發現「亡國感」首次在搜索引擎裡占有一席之地,是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到三十一日這一週。三月二十四日發生的大事,是高雄市長韓國瑜進中聯辦。這個人在一片紅色疑慮之中贏得選舉,當選之夜即高調宣布支持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是什麼呢?二〇一九年一月二日之後,已無疑義: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講話,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緊緊縫合,要把臺灣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韓國瑜上任未及三月,立即出訪香港,這個一國兩制的示範地;並且走進了中聯辦,「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香港的一國兩制指揮中心。他事前沒有向陸委會報備,事後拒絕透露與中聯辦的聯繫經過與會商內容。就在這一串新聞事件裡,「亡國感」出現了。
流行語大抵如此:一聽就懂,心領神會,拿來就用;很快的,大家都琅琅上口了。在這個喜歡玩弄同音異字、以訛傳訛的大遊戲年代,「亡國感」又異變為更加俏皮的「芒果乾」。這樣的「亡國感」當然不可能有什麼定於一尊的標準定義,而反映了一種集體情緒。
#潛規則:我們要看對岸的臉色
二〇一九年初當我決定開設「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這門課時,驅動的力量也來自一種當時還無以名之的焦慮。這原不是我的守備範圍,但我感覺到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民主生活,已經面臨毀壞的危機。對政治略有參與的公民應當早已習慣,民主經常是警鈴大作的。可是,中國的攻勢從「九二共識」到「一國兩制」,已經又逼近了一步,半島電視臺臥底採訪所揭露的中國滲透手法與深入程度,更是觸目驚心。我不禁自問,這是不是臺灣民主的最後一個警訊?
第一堂課,我放導演鄭有傑二〇一一年的短片,《潛規則》。一組人準備拍電影,外景選在一個學校操場的司令臺。但是導演看起來又愁又怒,原來司令臺的背景是好大一面國旗。美術說,「我避不掉。」導演說,「到時候片子賣不進去怎麼辦?」最後,最資淺的工作人員拿來鐵撬,大家合力將那塊國旗背板撬下,在國旗歌聲中,工作人員歡喜大喊:「要——倒——了——!」
當那個國家象徵轟然倒下,只見導演兩眼發直,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好像快要中風。背板後的牆面久未經日照,顯得有點蒼白。那裡畫著一面巨幅秋海棠,上面寫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我問:「『潛規則』到底是什麼?明白地用語言把它說出來。」毫不扭捏的,第一個答案就直指核心:「我們要看對岸臉色。」
對。就這麼簡單。
「潛規則是誰訂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比較糊了,有人說是自願的,有人說是歷史與市場造成的,有人說也可以不要遵守啊。其實這注定是一個模糊的回答,因為根本就沒人知道誰制訂的。
我再問:「潛規則與法律或政策有何不同?」
「法律的話,感覺遵守法律跟制訂法律的人仍然是平等的。可是潛規則感覺是下對上的,要一直去猜測那個規則,想要討好在上位的人。」一個學生說,法律非遵守不可,潛規則卻有選擇的空間。另一個說:法律寫在那裡,可以去鑽它的漏洞,但是潛規則卻逃不開,因為不知道究竟是什麼。第三個人自動出面整合了雙方的論點:「法律之所以能鑽漏洞,是因為它很明確地寫在那裡,邊界很清楚,所以知道從哪裡鑽過去。潛規則逃不開,是因為它很模糊,也沒人把它講清楚,所以就算一個人選擇要服從潛規則,也可能逃不開。」我說:「對啊,就像小熊維尼,他本來是個卡通人物,結果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他變敏感了。」
如此討論一輪,潛規則漸漸現形:它不經民主程序、冤無頭債無主,因此無法修正、無法討價還價,卻有著貨真價實的影響力。短片裡說得很明白,不避掉國旗的話,電影就進不了中國市場。電影這麼燒錢的產業,要不顧慮市場,實在挺難的。拍了背景有國旗的戲並不會被抓去關,但是會血本無歸,這使他們決定趨吉避凶,遵守潛規則。
這部短片,距今八年。那時候,「不能出現國旗」還是低調、委婉、檯面下的原則,業界人士知道,但心照不宣。近年的潛規則已經不再低調了,要周子瑜、戴立忍公開道歉,都是刻意張揚的霸凌,目的是殺一儆百,唯恐你不知道!潛規則就是對於中華民國的各種政治象徵全面獵殺,是中國對臺灣的政治審查。
如果你參與某個活動,被警察抓走,然後從高處墜落,或者從海裡浮起,但一律以「無他殺嫌疑」迅速結案;我們知道這是政治。這裡面有國家動用的公權力,有壓迫者、有受害者。潛規則看起來卻不是這樣,它看起像「個人選擇」、「市場機制」、「你自己願意的」;「不爽不要做啊,不爽不要來啊!」潛規則用的是經濟手段,國家公權力僅隱身其後,讓事情看起來不是「壓迫者欺負受害者」,而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就是用經濟手段來掩護其政治本質。
《潛規則》為「中國因素」下了一個很好的注腳。所謂「中國因素」就是:臺灣的許多事情,是被中國「決定」的。其「決定」的方式,不一定是用政治影響,也可能是用經濟。
但是,為什麼?臺灣的事情,不是應該用民主的方式決定嗎?
「亡國感」這個集體情緒,它的核心就是這一句提問。臺灣的事情,為什麼不是用民主的方式決定?為什麼是由一個我們從未授權也無法影響的政權來決定?那民主算什麼?我們算什麼?
#什麼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民主食材
我在「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的課堂用了一款簡易遊戲「Democracy Cake」,由挪威的人權組織RAFTO(Rafto Foundation for Human Rights)設計研發、中原大學徐偉群教授引進,他很有創意地將這遊戲譯為「民主雞蛋糕」。每一組發一個蛋糕盤,然後提供二十幾種民主的「食材」,例如「言論自由」、「資訊公開透明」、「多元媒體」、「司法機關」、「立法機關」、「自由公平的選舉」、「公民投票」、「反歧視的法律」、「社會福利」、「正當程序」、「宗教與信仰自由」、「隱私權」等等。學生的任務就是用這些東西來建立自己的「民主雞蛋糕」。
一桌子食材,看起來都像好東西,但是蛋糕盤只放得下六片蛋糕。協商與爭辯自不可少,但他們考慮的因素是什麼?一位學生寫道:「在選擇良心食材時不論哪一項都非常難以取捨,突然有個念頭覺得我們過得其實很幸福,這些食材其實圍繞著我們四周,或許臺灣民主仍然有其進步、改善空間,但大抵來說我們過的很自由,自由到這些食材像是理所當然就該存在的,像是天賦的,捨棄哪一塊都怪彆扭的。」
另一位學生說:「這些良心食材,每一個現在看起來都好簡單,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就像呼吸一般自然;可是真要選六個來堅守,又尤其一想到我們很有可能將在之後失去這些權利,就更要選得戰戰兢兢。」
真的戰戰兢兢,我看著他們把一片片蛋糕放上盤子,又拿下來。「每一個食材在被丟棄的同時,總是會有人提出在臺灣過往經驗中遇到缺乏此食材的恐怖情況,最後食材又會被順利救回。其實我很慶幸大家對於臺灣歷史的認識較深,讓討論變得更加有意義,但也覺得很困擾,因為這樣每個食材都變得非常重要,就無法選出最重要的六個食材。」綜合討論時,有一組幽幽地說:「我們想要做一個三層的蛋糕!」
這是在桌遊與手遊中長大的世代,在高解析度影像中長大的世代。一款珍珠板貼上彩色紙的陽春遊戲,卻讓他們認真到產生選擇障礙,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這些東西「之後可能會失去」。
可以想見,「立法機關」、「司法機關」、「言論自由」、「自由與公平的選舉」等等,是很受歡迎的食材。但有一組出人意表地選了「社會福利」。據說那是蛋糕盤上的最後一個空位,一位組員唸出「社會福利」卡片背面的定義:「政府應促成全面的支持系統,以確保人民能擁有健康、接受教育、經濟穩定」,真誠地看著大家說:「我覺得這就是民主制度的初衷。我認為有社會福利,才會成為一個有愛的國家。」那想必是莊嚴的一刻,全組的人都感動了。一位組員寫道:「原本還在爭論效益或結構的組員都同時安靜下來,神情從冷靜理性轉為溫柔,最後大家一致通過,將社福列入食材。」另一位組員瀟灑地總結:「社會福利是討論後決定釋出的立場,即便在層級上是較後期的目標。但理想是不必害羞的。」
建立民主雞蛋糕只是第一階段。遊戲卡裡也有幾十個對民主的攻擊,我稱為「黑心食材」,例如「政府監控」、「言論審查」、「選舉詐欺」、「歧視」等等。第二階段的玩法是請同學運用他的民主雞蛋糕裡的六個成分,來抵擋這些「黑心食材」。這個民主遊戲來自北歐,難免有隔靴搔癢之處,因此我根據臺灣處境的特殊性,另外加了三個臺灣版的「黑心食材」:「以商逼政」、「資訊戰」與「非官方談判締約」。太過切身了,同學說看到這三項,「腦袋抽痛了一下」。
面對攻擊,無力與挫折全部都跑出來了。「訊息戰、以商逼政、非官方締約一出現,瞬間就擊潰我們所有的良心食材,除了立法和司法,我們別無他法,而且還遠不及打壓這些早已滲透到民間的黑心食材,玩到最後大家都想放棄民主了。有一組說『用所有的黑心食材都可以對付這些東西』,我覺得好衝擊,確實這些大家這麼用力抵抗的不民主的『惡勢力』不斷逼近,為什麼我們還要堅守民主?常常自己在思考的時候也會這麼質疑。」
「我們拿著良心食材想要拼湊出防禦姿態,但卻發現這該怎麼擋?怎麼擋都有漏洞……我們拿著良心食材去對抗這些邪惡,突然感覺像是天安門事件那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一幕:『肉身抵擋坦克』。」
有一位同學想起了我在課堂上放的紀錄片,李惠仁導演的《蘋果的滋味》。「記得那時看完中嘉併購案的片段後感受到的是一股很重的無力感,即便我們獲得了資訊卻無能為力,在面對這三個中國因素的問題時我也感受到了一樣的無力。我開始回想紀錄片裡的中嘉併購案,當時有一群人發起了抗爭活動,雖然並沒有受到大媒體的關注,但那股力量是由人民的憤怒而起的,而那也正是我們最能夠直接參與的,也就是集會自由。」
「把所有良心食材一併加進來之後,好像還是遠不及抵禦黑心食材的進攻,真的令人非常絕望。可是,其實上這堂課的同學都是盟友吧?自己想不出辦法,那就大家一起想,總會有辦法……雖然亡國感並沒有減少一絲,但是對於自己所捍衛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我知道我想說話、想當好國好民、想在政府底下擁有人權,所以即使我堅信的民主力量遠小於獨裁,我們還是得團結一致對抗。」
#向內擠壓的委屈中蓄積著向外爆發的能量
這是我對於「亡國感」的體察。在他們臉上,我讀到對民主的珍惜:每一塊「蛋糕」都不想放棄,因為認識到每一塊都重要。我讀到對於民主的深刻思考:我請他們說說各組的雞蛋糕成分有何異同,其中一組解釋,他們沒有選「社會福利」、「隱私權」、「受教權」,因為「我們盼望良善的立法、司法體制,和言論自由能帶給公民的民主素養,自然會發展出這些項目」。在有限的蛋糕盤裡,他們沒有選擇某一些,是因為那些可以從更為基本的元素推導而得;這些食材在他們眼中不是獨立存在的原料而已,他們已經想到了彼此之間的連動關係。他們對民主的認識,不只是知道氯是什麼、鈉是什麼,而且知道氯加上鈉會變成一種讓食物好吃的調味料,如果將氫、氧和鈉加在一起,則可以用來做肥皂或通水管。
我也讀到擔憂、挫折、無力、絕望……與不甘願。還不願意投降或放棄的那種不甘願。這些情緒看似矛盾:擔憂、挫折、無力、絕望都是坐以待斃,不甘願卻是起身反抗。但如同前述兩段引文所示,這相反方向的兩種情緒,可以共存於同一個人的同一段表述。「亡國感」似乎不是一個單一向度的感受,它不僅是字面上看起來的被動、放棄、不作為而已;在向內擠壓的委屈之中,向外爆發的憤怒在蓄積。作用力產生反作用力,「亡國感」的內裡,有一個想要「逆襲」的驅力。
#亡國感真正悼亡的對象為何
值得追問的是,「亡國感」的悼亡對象為何?有人說,醒醒吧,你沒有國家,哪來亡國感?這是所謂臺獨。有人說,容納我們民主生活的,是中華民國臺灣,不管它叫什麼名字,它就是我的國家。這是所謂華獨。「亡國感」是哪一種?
在同學的作業裡,「國」的問題鮮少被提起。兩千年左右出生的這一世代,成長於全球化的年代,國界已不似先前那樣銅牆鐵壁,他們對國族的情感與看法,恐怕很難用黑白分明的「非此即彼」來劃分。有的人幼年在中國長大,因為父母是臺商,中國和臺灣都是他的故鄉。有的人曾經在中國就學,有的人固定往返中國,因為父母之一是中國人。有的人擁有臺灣以外的其他國籍。有的人是新移民之子。有的人認真在評估,畢業後要不要去中國找工作。一位同學表達得很好:「對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國』是一個太難解的概念。臺灣史獨立成冊了,但我們的國名裡沒有這兩個字。」他們拒絕中國因素,並不是因為對中國有敵意,也不是因為對中國欠缺瞭解,而是因為臺灣有民主,中國沒有,他們從自己的經驗知道,臺灣的生活才是有尊嚴的人的生活。
國族主義最需警戒的,不外乎兩點,其一是身分的排他性,其二是它經常召喚個體為國家犧牲。「亡國感」雖然有這個「國」字,卻很難被界定為一種國族主義的情感動員,因為「亡國感」的話題總是環繞著「民主」這個概念,而非「國族」;有亡國感的人總說著民主機制的毀壞,以及如何可以重建、強化。他們並不想像一個圍牆高聳的國族共同體,要入會得經過嚴格的血統審查——他們自己原不是血統純正的人。民主的原則是盡可能讓大家都享有公民權利(inclusive citizenship),而非排除他人;民主的政府採取三權分立,從人民的立場來避免國家侵犯基本人權。「亡國感」是朝向民主前去的,而國族主義(的最糟形式),在它的反方向。
有解嚴前生活經驗的人,應該都還記得那種「亡國感」:「今日不做自由的鬥士,明日就成海上的難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退一步即無死所」;那些國慶閱兵、晚會、排字、大會操、軍歌比賽,講究「數大便是美」、「整齊畫一」、「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那些「萬眾一心」、「我愛中華」一遍又一遍的呼喊……是的,那些活動就是國族主義(的最糟形式),要你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要你為自己做為一個小螺絲釘而感動,要你團結,要你愛國,要你支持政府。那種亡國感絕對不容許你談多黨政治、民主制衡、基本人權;甚至你只是要求國會全面改選,他都說這樣會亡國。是的,那種亡國感就是賣弄國族主義的威權統治手法。
今日的「亡國感」是那種手法的反方向。君不見,「亡國感很重」的年輕人總是好想突破同溫層,好想跟長輩溝通,為了自己在乎的議題狂寫臉書,去捷運站之類的熱鬧地方當小蜜蜂,收集連署,製作短片丟上網,用無窮無盡的公民參與去實踐民主。
「亡國感」的「悼亡」對象,不是任何一國,而是民主。「亡國感」只是一個現成的詞語,方便溝通。他總不能說:「啊,我最近『亡民主感』好重!」這樣誰聽得懂?說「亡國感」,雖不精確,卻一聽就懂。遂成流行。
「亡國感」甚至不是一種悼亡。不是一種現在式或者過去式的哀嘆:「我們已經亡國了,好慘啊!」而是未來式,一種警世明言:「再這樣下去我們的民主會完蛋的!所以我們現在——」。「亡國感」不是句點,而是起手勢,重點總在於,為了不要讓現在還享有的可愛的自由消失,我們現在趕快來做點什麼?
亡國感是真實的集體情緒,源自民主於近年因中國因素持續惡化的事實;這件事情在選舉中成為影響因素之一,本是民意政治的正常狀態。(攝影:蔣銀珊)
這是藝術大學裡的一堂通識課,學生的主修是電影、戲劇、動畫、美術、音樂、傳統音樂、劇場設計、新媒體藝術,他們本來不是對政治特別有興趣的人。但是,對民主的珍惜與體會,在這個歷史時刻變得巨大而急切,因為他們感到,「以後可能會失去」。所謂「這個歷史時刻」,就是中國積極向外輸出專制影響力的這一段時間,就是中國因素滲入臺灣骨髓的時刻。
有人擔心,亡國感是政治操作,或者將在總統大選中成為政治操作的議題。其實民意政治的基本原理極為簡單,就是民眾把自己擔心的事情大聲說出來,而候選人想辦法說服民眾: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你投給我別擔心。亡國感是真實的集體情緒,源自民主於近年因中國因素持續惡化的事實;這件事情在選舉中成為影響因素之一,本是民意政治的正常狀態。所有重要議題,都應該是選舉的影響因素啊。誰積極反對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反對和平協議,誰就會獲得「亡國感」一族的青睞。背離民心者在選舉中落敗,本是選舉制度的設計初心。
「#有錢就有自由」,只有在民主國家才會是天理
課堂上也有另一種意見,是不打算捍衛民主的。有一位同學寫道:「我認為臺灣的兩黨惡鬥,不太會像是民主的在進步,而是在濫用,那要民主有什麼用?我個人會覺得專制體制會更讓我們的經濟往上升起,讓我們的國家成為世界強國,那我在想的是保持著民主有什麼用呢?我個人會覺得有了麵包才能夠談這些之後的生活限制,那你有錢了不喜歡極權專制,那移民就好了啊!何必因為為了保持民主,而讓我們全國人民都快餓死,那維持民主功效在哪?」
他的意思是先拚經濟,有錢了就有自由,因為有錢就可以移民,可以任意選擇要當哪一國人。這推論裡有幾個關乎事實的環節,值得拆解檢視。其一是他認為只有專制才能拚經濟,民主不能;其二是他認為臺灣的經濟現況是大家都快要餓死;其三是他認為專制並不危及人民移民的自由。這也就是常見的「民主不能當飯吃」的說法。他很禮貌地寫說希望聽聽老師的看法,所以我在課堂上仔細提出事實的說明,不過,那堂課他並沒有出席,此後也沒有再見到他。
這位同學理所當然地覺得「有錢了就有自由」,好像那是天理。那恰好是因為他在民主的制度裡長大,習慣了這種民主框架裡的資本邏輯。在專制國家,那才不是天理。專制國家的人都知道,自由是國家的恩賜特許,而不是權利。他可能不知道,他恰好選擇了一個他最不能接受的制度。小魚也覺得用鰓呼吸是天理,你既是一條小魚,為什麼要跳上岸來呢?
#世界原不存在一個寫定的未來
以上是我從「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的課堂上,捕捉到的「亡國感」的面貌:在中國因素影響下,因為感受到可能會失去民主自由,而產生的一種既無力又亟欲奮力一搏的集體情緒;「亡國感」本身就蘊含了「逆襲」的能量。
這門課到六月時接近尾聲,那卻是香港抗議「逃犯條例」的開端。我清楚記得當時,各界一致認為「逃犯條例」一定會過,包括上街抗爭的人。大家平心靜氣地「知道」香港立法會的生態就是那樣,平心靜氣地「知道」不可能贏;香港人上街只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我們課程結束放暑假了,香港人卻在街頭上一天一天地創造奇蹟,那麼多的人從各處冒出來,終於擋下了不可能擋下的,令歷史為他們轉彎。如鍾耀華所寫:「歷史從來都是在創造不確定性,稍稍挪移其彈道。香港的反抗走到此刻,中共未贏我們未輸,是大家的努力。」
人們六月的時候不能預測香港,現在又何能以失敗主義論定臺灣?世界原不存在一個已經寫定了的未來。臺灣的前途仍然在於,珍惜民主的人們能夠發揮多少能量,對中國因素的作用力展開逆襲。民主自由是臺灣的理想,我們的百年追求;而理想,是不必害羞的。
(本文摘自《亡國感的逆襲──臺灣的機會在哪裡?》,新書係失敗者聯盟及春山出版編輯部共同策劃。由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作者,正面且直接的對於亡國感現象進行拆解,希望能從中找出抵禦、甚至是「逆襲」亡國感的方式。)
韓國音樂劇發展 史 在 少年江流的電影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年,這些名導值得期待
每到新的一年,總會忍不住期待這一年的新電影,它仿佛是一個令人著迷的魔咒,帶領著我一步一步走完一年。時間長了,自然也知道會有許多期待落空的情況,但正是這種對電影的未知性,讓新的一年帶來活下去的希望。
今年我決定做一份列表,把2019年那些值得一看的電影都列出來,當是一份年度清單,讓煩躁的生活多一絲盼頭。(近期上映的電影不會列在這裏)
【荷裏活往事】
要說2019年最值得期待的電影,首當其衝一定是這部《好萊塢往事》。看看這神級陣容,導演昆汀,主演裏安納度,畢彼特,瑪格特·羅比,故事是關于臭名昭著的邪教組織曼森家族,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陣容,或者是題材的新穎,都是萬衆期待的。裏面會涉及當年波蘭斯基妻子被殺事件,非常期待這樣一個題材,鬼才昆汀會怎麽發揮。
【愛爾蘭人】
又是一個神級陣容,導演馬丁·斯科塞斯,主演羅拔·迪尼路,阿爾·柏仙奴,題材是馬丁最擅長的黑幫片,這種陣容可能是看一部少一部了,加上多年以後再拍黑幫題材,你無法想象馬丁會呈現一個怎樣的黑幫世界。
【花月殺手】
依然是馬丁新作,這次的主演是裏安納度,故事是關于一宗神秘謀殺案,也是這件案子促成了FBI的誕生。馬丁一年就有兩部,沒想到這個老頭越拍越有活力,希望能如期上映。
【這就是我所做的】
列尼·史葛是美國影史的傳奇,光他導演的經典數之不盡,常年霸占電影榜單,如《銀翼殺手》《異形》《末路狂花》等等,對于這樣一位導演,沒有任何要求,只求正常發揮就好了。
【墨西哥毒枭】
列尼·史葛又一部新作,這次是跟裏安納度合作的,電影目前沒有太多消息,有可能會延期上映。
【西區故事】
史提芬·史匹堡應該是大衆最熟悉的名導了,他的電影永遠深受大家喜愛。這次他要玩的是百老匯經典音樂劇,如果是歌舞片,那又是他的一次新嘗試了。
【雙子煞星】
李安新作,這位華人之光這些年一直在不斷突破電影工業的可能性,他的一次次嘗試都為電影工業做出極大的貢獻。而這次他要挑戰的是科幻片,據說這次還有可能會嘗試VR形式,究竟最後效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真相】
去年憑借《小偷家族》在戛納裏大放異彩的是枝裕和最新作品,這次是一部法語片,演員都是法國陣容。這次對是枝裕和最大的期待,是當他的電影走到行業巅峰時,他會不會跳出舒適區,拍一部與往常不一樣的作品。(去年上映的《第三度嫌疑人》就有點不同)
【控訴】
波蘭斯基的新作,這位曾經拍過《鋼琴家》《唐人街》的大師,當年因為性侵案件逃離美國,後來一直拍著中等成本電影,多年以後他帶著這部《控訴》歸來。結合他的真實過去,這個片名顯得特別意味深長。
【喪屍未逝】
文藝導演賈木許拍喪屍片,你敢想象嗎?然而賈木許一直以來都是在挑戰不同題材,他的電影世界裏沒有舒適區。賈木許的喪屍片,哪怕是讓喪屍念著詩吃人,也是極具看頭的。
【紐約的一個雨天】
活地·亞倫出事後,影迷唯一只關心一件事,那就是《紐約的一個雨天》還能否上映。現在遲遲沒有公布上映的消息,還是很讓人擔憂。以如今極端的Me Too行動來看,就算上映了,這也恐怕是活地·亞倫最後一部作品了。
【無神】
韓國大師金基德的新作,這次與中國公司合作,主題是關于佛教的故事。現在片方還沒有透露任何消息,但還是期待一下。
【天氣之子】
素有壁紙狂魔之稱的新海誠新作,在《你的名字》票房口碑成功的同時,新海誠講故事的技巧也相對成熟了許多,而這一次的《天氣之子》是《你的名字》的延續,還是新海誠在技法上再高一個層次呢?
【新幽靈鬼屋】
陀螺新作,而且還是他本人最喜愛的鬼怪題材。我相信在憑借水形物語拿到奧斯卡後,陀螺終于可以放開自我,拿著投資人的錢玩著自己的東西,希望這次陀螺能玩得盡興一點,畢竟這才是這位宅男的本色啊。
【聖母】
修女之間産生同性愛戀,這種挑戰宗教底線的題材,也只有拍過《本能》《Elle》《黑皮書》的保羅·範霍文才敢觸碰。從題材可以看出,這是一部探討宗教與人性的故事,讓人期待的是保羅這次能放得有多開。
【痛苦與榮耀】
佩德羅·阿莫多瓦可以說是西班牙最為人熟知的電影大師了,當年的《對她說》跟《關于我母親的一切》以及《不良教育》至今都是文藝青年挂在口中的經典。如今這位七十多歲的老頭,這次又會建立怎樣的母題呢?
【寄生蟲】
奉俊昊自從《玉子》在電影節失利後,終于回到本土再次與宋康昊合作新片了。奉俊昊這些年在美國發展得並不太順利,多少還是有點水土不服。這次回到韓國,重拾自己最擅長的現實主義題材,怎麽可以不期待。
【若與你共乘海浪之上】
其實我對劇情一無所知,期待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湯淺政明。湯淺政明是日本動畫界的一個怪才,他的作品天馬行空,風格怪異,卻充滿魅力。看他的電影,能真正感受到動畫世界所能呈現的魅力,能把想象力發揮到極致,可以說這種才華日本絕大多數動畫導演都缺失的。
【馬蒂亞斯與馬克西姆】
多蘭應該是這份列表裏最年輕的導演了,老天爺賞飯,從出道第一部作品就一鳴驚人,成為戛納的幹兒子,同時還成為最年輕的戛納評委。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多蘭的新片是他擔任主演,大家多久沒在銀幕上看到多蘭了,光這一點也讓無數多蘭粉激動了。
【伯納黛特你去了哪】
愛在三部曲的理查德·林克萊特又有新作了,無可否認愛在三部曲很經典,但之前兩部作品《各有少年時》跟《最後的旗幟》確實有點失望,這次應該是一部帶有懸疑色彩的喜劇片,不知道這次能否給我們帶來驚喜呢?
【與我跳舞】
矢口史靖也是最近幾年大家十分喜愛的導演,他的《生存家族》《哪啊哪啊神去村》口碑都很好,而這次他要挑戰的是歌舞片,在日本歌舞片本身就稀少,上一部成功的還是《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次是否又有不同的東西帶給我們呢?
【人間失格】
蜷川實花正業是攝影師,拍電影只是她的副業,然而她風格非常強烈,極具視覺衝擊,前兩部電影《狼狽》《花魁》都展現了她作為攝影師的華麗視覺呈現,這次講的是太宰治的故事,相信依然會延續她這種風格。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婁烨的這部電影經過多次波折後,終于宣布在今年上映了。這次與以往最大的區別是,這次婁烨用了井柏然跟馬思純這樣的高人氣演員,這些常年拍商業片的演員能否跟婁烨的風格契合,這也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據說開頭有場拆遷的戲非常震撼,而且看過的人對這部電影滿滿的好評,實在讓人期待萬分。(可惜陳冠希,據說戲份都被刪了)
【蘭心大劇院】
還是婁烨,2019年是婁烨年,他兩部大作都在這一年上映了,這次搭檔的還是實力女星鞏俐,講的還是抗日時期的中國。一個曾經拍過神作《頤和園》的導演,會怎樣描述他心中的那個時代,這同樣讓人期待萬分。
【詩眼倦天涯】
徐浩峰與《刀背藏身》的紛爭遲遲沒有結果,電影上映的時間也一直沒有下文。然而他轉手已經拍了另外一部《詩眼倦天涯》給大家,還是挑選了大家都很喜歡的演員組合,陳坤跟周迅,相信這次擁有電影主導權的徐浩峰應該能再次呈現他心中的武林。
【一秒鍾】
張藝謀剛拿完金馬最佳導演獎,這部《一秒鍾》又入圍了柏林電影節,老謀子的創作力越來越旺盛,開始走向他當年生猛的時期。《一秒鍾》這個概念,張藝謀會用怎樣的故事來講訴這樣的主題呢?
【第一爐香】
把許鞍華評為華人第一女導相信一點也不過分,許鞍華可以說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電影了,這應該是她第四次改編張愛玲的小說,前一段時間馬思純對《第一爐香》的書評讓人贻笑大方,也讓人質疑電影的品質。但許鞍華本身就是這部電影品質的證明。
【摸金校尉之九幽將軍】
徐克接手鬼吹燈系列了!個人覺得鬼吹燈這種鬼力亂神的小說,簡直就是徐老怪的最佳舞台,可以讓徐老怪發揮他無窮無盡的腦洞,施展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上一部《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已經讓徐老怪把幻術玩得十分詭異而震撼,這次他會怎麽玩,我也十分好奇。
【她殺】
曹保平的新作,原本十分期待,但主演範冰冰出了那件事,唉,希望能如期上映吧。
【李娜】
陳可辛將新片放在中國奧運冠軍李娜身上,這是一個極大膽的行為。因為李娜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提起她,就不得不提起她與體制的紛爭,這段曆史如果能拍下來,相信電影的精彩度是不亞于印度的《摔跤吧爸爸!》。
【地久天長】
王小帥的《地久天長》剛剛在柏林電影節榮獲金熊提名,從故事簡介來看,應該是一個時代變遷的故事,這個母題最近也是第六代導演熱衷探討的東西,但不知道王小帥這次會以怎樣的角度來描述呢。
【智齒】
鄭保瑞只要不拍什麽西遊,回歸到他最擅長的犯罪題材,這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八佰】
距離上一部《老炮兒》已經過去4年了,管虎終于帶著《八佰》與大家見面了。這次他想拍一部史詩級的戰爭片,而這次的投入規模也是前所未有的,管虎的野心很大,相信絕不會是簡單的抗日神劇。(雖然他之前那部《廚痞戲》有點糟糕)
韓國音樂劇發展 史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時間:
2017-11-19(日) 15:00~16:30 (GMT+8)
地點: 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二F
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捷運:中正紀念堂站-2號南門市場出口,沿南海路往重慶南路方向,步行約五分鐘到達。)
秋日電音~比Perfume更香濃的在地花露水—電子異響聲音創作。
很多人因為Perfume喜歡上電音,在台灣也有一群人,在電音創作上嶄放著另一種優雅的氛圍,值得您來鑑賞。
ㄧ場結合劇場、即興、電腦互動程式、異響、即時混聲的電音音樂會,在秋日的午後,與您一起度過。
11/19(日) 15:00 @臺北牯嶺街小劇場2F,演出:黃柔閩、邵韋傑、張欣、林亭君、黃芮盈、余致賢、楊政、李婉菁
秋日電音
2017 電音工作坊創作發表音樂會
時間:2017/11/19 週日 3:00pm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二F (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購票:本頁
電音工作坊,源自於2013年夏天的一場長達10次的「手作電音工作坊」,由李婉菁與許志遠(DJ Point) 開始發想,在身體氣象館團隊多年的大力協助舉辦下,發展如何在不限制軟體,任何筆電都可以製作、創作電音的工具主軸下,呈現出每一個參加者心中的聲音創意。當時之所以取名為 「手作」,並不是要去手作器材,而是希望學員從像是媽媽煮的菜或縫補衣服的感覺,回到自己本質的溫度,去創作自己的電音作品。 工作坊除了標榜使用只要是可以上網的筆電、耳機,不需要有音樂學習背景,不需要會看五線譜之外,應用大量的視覺藝術家作品,如康丁斯基、羅森伯格等來啟發聲音創作的思考是最大的特色。五年來令人驚喜的是,藝術家們不斷地自我發展,累積成創作與演出的風格,其中幾件獲得國際展演或現場演出的作品所獲得的鼓舞,更是讓藝術家們累積許多持續勇往直前的動力。
電音創作者/演出人員簡介:
黃柔閩
Rou-ming Huang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系畢業。國小教師、劇場演員、電視暨電影演員。1990年代初曾赴美研習達克羅斯音樂教學法,後於西雅圖與舊金山等地研習音樂治療與即興舞蹈表演, 並多次發表即興音樂(人聲與大提琴)與舞蹈表演。曾擔任第一屆台北市國際舞蹈節「音樂與肢體」課程助教。劇場演出作品有《妻夢狗》、《我用我的身體和靈魂在旅行》、《軍史館殺人事件》等。電視作品曾獲金鐘獎最佳女配角(公視人生劇展《月光》),以及金鐘獎、新加坡亞洲電視節最佳女主角入圍等。另有《三方通話》等多部電影演出作品。 2016年,演出電視電影「上岸的魚」。公視人生劇展「最後的詩句」。「麻醉風暴2」影集。周美玲導演網路劇「替身」。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第十屆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為你朗讀「Merry land」讀劇演出。 2017年,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評審。青藝盟戲劇營隊老師。現任景興國中表演藝術課、戲劇社團指導老師。博嘉國小全方位藝術教育實驗課程指導老師。公視青少年創意表演營隊講師。
安德森
Anderson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畢業。曾赴“上海新偶像藝術學校”研習戲劇表演。參與多部電視廣告、MV、短片及魏德聖導演電影《52赫茲我愛你》演出。2012於廈門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演出《我們一同走走看》舞台劇。近年編導《遇見小王子》、《親愛的小王子》,創作「一齣由孩子們演給大人們看的兒童劇」。 曾任青藝盟戲劇營隊講師。中華微電影創新產業發展協會「繁星計畫」演員培訓講師。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capatain。受邀「2017慈光萬盞-教育公益交流計畫」,遠赴斯里蘭卡分享戲劇課程。公視青少年創意表演營隊講師。 2016年與黃柔閩老師共同創立37度2戲劇工作室,致力於戲劇教育發展與推廣「身體對話—感官開發訓練工作坊」。現任博嘉國小藝術教育實驗課程指導老師。景興國中表演藝術、戲劇社指導老師。華岡藝校表演藝術科兼任教師。
張欣
Shery Cheung
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目前居於台北。她的藝術實踐是變化性的,常透過共感的過程與他者對話,以錄像、聲音、表演等方式進行。其抽象繪畫與合唱的背景深刻地影響她的認知過程。作品曾發表於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台北滲透影像藝術節、台北失聲祭、JOLT Arts Festival、韓國Jeju National Art Museum。她的表演《Inland》於2013年獲得Arte Laguna Art Prize提名。
林亭君
Xia Lin
lololol藝術組織共同創辦人,使用多媒體、錄像、文字及行為創作,2013年網路作品參與Homeostasis Lab - The Wrong: 新媒體藝術雙年展、2016年於韓國濟州美術館展出、2017年藝術項目 ”3C形意拳” 於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發表。
黃芮盈
Raying Huang
台中人,畢業於台中二中,國防大學應用藝術學系,曾師事陳明宏老師。現就讀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研究所,主修作曲,現師事張琇琇老師。在校期間擔任復興崗合唱團鋼琴伴奏、2011年於「台灣原味好聲音─原夢計畫」擔任原住民歌謠音樂改編。2017年9月於中山大學「好樂」聯合作品音樂會發表個人器樂創作。
余致賢
Chih-Hsien Yu
喜歡尋找與創造生活中有趣的小事
楊政
Cevo Yang
現場電音即時演奏者、配樂工作者。使用電腦音樂當作創作媒材,關注聲音與現今社會的現代性關係,透過聲音/物件/文本傳達一種普世狀態。常與其他領域藝術家合作嘗試物件與文本的透過聽覺設計置入演出空間,以及前置取樣/現場取樣的手法與表演主體做互文的手法,曾獲數個國際電腦音樂節徵選,於國外演出相關電聲音樂作品,也於台灣舉辦過數場無門檻電腦音樂、聲音藝術的講座與工作坊分享國際經驗。
李婉菁
Sandra Tavali
西拉雅人, 東吳音樂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琵琶地音樂院電腦音樂研究所畢業,師事Dr. Geoffrey Wright,畢業論文 “A Performer's Musicological Research in Performing Interactive Computer Music” 獲選發表於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國際電腦音樂協會 - ICMC] 2004。經年致力於電腦實驗音樂的演奏與創作,並於台北/台南長期主持「電音工作坊」,培育年輕音樂人。近年來並常與台灣藝術家姚立群、吳俊輝、陳明秀、陳偉、劉守曜、區秀詒等,以及探索頻道合作,擔任配樂製作。 創作風格傾向專著於使用冷冽的電子音色表現最真摯的人性面。音樂型式跨越古典、電子異響、重金屬搖滾等。曾任閃靈樂團鍵盤手。2009 年起,結合電腦音樂、配樂作曲、黑腔形式、聲音採集混音與環境音樂等多重形式,與聲樂手、DJ、劇場導演創作並發展實驗音樂劇《黑暗巴洛克》(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 2009/驅魔記 2009)。 音樂作品〈扮仙〉獲選音樂資訊檢索領域專業級別的年度國際學術會議展演(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ISMIR], 2014, 台灣)、電聲暨音樂大會(Sound and Music Computing Conference [SMC], 2015, 愛爾蘭)、2016 klingt gut! 聲音研討會 ( 2016 klingt gut! Symposium on Sound,德國); 〈Dirge〉獲選 [ICMC]展演 (2015, 美國-德州),〈River〉獲選 [ISMIR] (2015, 西班牙)、紐約電子音樂節既紐約愛樂雙年展展演(New York City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 and New York Philharmonic Biennial, 2016, 美國-紐約); "The Wind Bloweth Where It Listeth (風隨意 )" 受邀發表於 WOCMAT-ISMIR 2016。 現為台北牯嶺街⼩劇場/ 身體氣象館聲⾳與⾳樂策展人之一。(sandrawcl.wix.com/demo)
韓國音樂劇發展 史 在 音樂劇歷史沿革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1.1 音樂劇與歌劇之比較; 1.2 音樂劇與歌舞片· 2 西方音乐剧的歷史· 3 著名音樂劇工作者. 3.1 作曲家; 3.2 文本/作詞; 3.3 製作人· 4 著名音樂劇· 5 亞洲的 ... 台灣音樂劇 ... ... <看更多>
韓國音樂劇發展 史 在 音樂劇歷史沿革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1.1 音樂劇與歌劇之比較; 1.2 音樂劇與歌舞片· 2 西方音乐剧的歷史· 3 著名音樂劇工作者. 3.1 作曲家; 3.2 文本/作詞; 3.3 製作人· 4 著名音樂劇· 5 亞洲的 ... 台灣音樂劇 ... ... <看更多>
韓國音樂劇發展 史 在 即使不會韓文,身在現埸你也能充分感受到他們對音樂劇的專業 ... 的推薦與評價
下月甚至有兩部韓國大型音樂劇將會在台中演出,可見此亞洲百老匯現正崛起。 今期《PAR表演藝術》會為大家詳盡介紹韓國音樂劇發展史和一些劇場聚集區。下次去韓國旅行時不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