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536008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在27號的記者會這樣說:
根據我們的統計整個蔬菜的影響量大概只有185公頃,跟各位報告,我們一年的蔬菜的總生產面積是有15萬公頃,所以整個蔬菜佔整個總產量的百分比不到百分之0.1。
不意外的,陳吉仲副主委又再一次展現他的鬼扯跟外行了。以高麗菜為例,高麗菜每年生產面積大約是6500公頃,但難道6500公頃的高麗菜都在同一週生產嗎?農糧署自己也有數據顯示高麗菜冬季時每10天的需求大概是180公頃的面積,如果冬季發生寒害,造成快上市的高麗菜有90公頃的凍傷,這樣供應量就少了50%,高麗菜價一定會飆漲。那如果拿全年生產6500公頃的面積來說這90公頃只佔了高麗菜總生產面積的1.3%,所以高麗菜價不會影響,這樣合理嗎?
同樣的道理,目前的影響量有185公頃,一年蔬菜的總生產面積是15萬公頃,以一年365天來平均,那每天大概要有410公頃的面積生產蔬菜才夠供應國人,這樣說來,185公頃的面積短時間內真的沒有影響嗎?
而為什麼這次初期的災害統計雲林那麼輕微?這是因為因為蔬菜有延遲性影響的問題,災害初期難以統計得很完整,但雲林明明是明顯的受災區,使得本週供應量不斷降低,菜價也因此升高,怎麼會說沒有影響呢?8月30日台北一市到貨量只剩下812噸,對比一週前每天約1000噸的到貨量足足少了20%,請問副主委,這樣算穩定供應嗎?
消費者並不是不能接受因為天災而導致的菜價波動,尤其是像短期葉菜這種需求彈性小的蔬菜,替代品少當然造成的彈性波動大。以空心菜為例,這幾天品質好特等的空心菜,每公斤均價都在70元以上,因為豪雨影響品質,品質好的空心菜供應減少,但需求不變的情況下,批發的承銷價當然會攀升,到了末端的價格也會提升,但短期葉菜生產如果之後沒有其他災害影響,只要兩週左右價格就會回穩,對於消費者的影響也不大。
農委會是農產業的主管機關,任務是協助農產業優先,以政策和規劃協助蔬菜供應的穩定,而菜價的形成是市場機制下的結果,因為災害導致供應量出現問題,就該對消費者誠實以告,讓消費者有漲價的心理準備,而不是粉飾太平,明明未來供應量會不足,將導致菜價上漲,卻反告訴消費者菜價會很穩定,受損面積只有1%,沒什麼影響,但消費者只要到市場走一趟就會知道菜價並不像官方說得那樣平穩,消費者當然覺得其中有鬼,這也難怪網路上會出現一堆有張家把持的北農菜價高漲,但吳音寧在的北農菜價平穩,對吳音寧歌功頌德的圖文到處傳播。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760的網紅Karl Y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最近同其他經濟科老師有合作,對於需求彈性呢個課題,呢度有個小小既技巧幫下大家,有咩隨時再問。 翁Sir...
需求彈性小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工商時報社論-電價調整機制應重新從速規劃!!! (04/01/2016 工商時報)
“..... 探究當年社會普遍認為油電雙漲應分階段實施,或是避開夏季尖峰,所持理由在於,油電水氣價格對於民生及產業影響甚鉅,當電價調漲,各行各業反應成本也會跟著漲價;當薪資沒有成長空間時,物價上漲會使得實質薪資進一步下降,以台灣的產業型態,所受衝擊也自然不小。
反觀現在,雖一口氣調降電價9.56%,但一般商家基於對未來營運環境的不確定性,不會輕易調降商品價格,這就是物價易漲難跌的僵固性。不僅如此,這次的電價調降等於是變相補貼耗電行為,一般民眾一個月才省80元,但對用電大戶卻是利多,如此政策明顯缺乏長期能源政策的考量。
此次電價爭議同時凸顯一個老問題,就是台灣的電業從來就不是自由市場,何來市場機制。
台電壟斷電業市場固然有其背負政策責任的便利,但開放自由化已勢在必行,以當前台灣的條件,應先開放發電部門促進多元競爭,提高效率,未來再持續滾動修正。
如今電價調降雖已確定,新政府與立法院仍應著眼未來長遠發展,儘速進行電業法修正、電價公式健全化、能源轉型等規劃與執行,這才是人民冀望執政團隊應為、當為之事。....."
社論 (工商時報主筆室) -- 2012年馬英九政府推動油電雙漲政策,帶來民生物價齊漲的衝擊,也引發社會極大爭議。不過短短數年,發電成本便因國際化石燃料價格走跌而大幅調降,去年台電超額盈餘高達340.72億元,經濟部召開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討論,決定4月1日起調降電價9.56%;根據台電試算,考慮電價級距價格不同,以平均用電量為基準,一般家戶約月省80元、小店家月省517元、中大型商業者為3,378元、工業用戶則近40萬元。
日前,民進黨政策辦公室執行長、前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表示,「降電價是眼前的小確幸,卻是未來大不幸」,他因此主張不應該降電價,而應將台電盈餘作為發展綠能產業、節能減碳之用。環保團體及學界多數支持張景森的看法,惟許多藍營立委批評「當初說不漲也是你,現在說不降也是你」,並高喊「讓電價回歸市場機制」,正當新舊政權交接的此時此刻,難免引起社會一番議論。
我們認為,在討論電價前,必須先了解「電力」究竟是什麼屬性的商品?
隨著電器使用需求增加、電氣化逐漸普及,電力事實上愈加趨近於一種必需品(電力價格的需求彈性小),且比起石油,電力更缺乏替代性。油價漲了,還可以搭乘大眾運輸或走路,但電價上漲,一般家庭和產業界使用的電量並不會大幅減少。
所以,對個人或企業來說,電力的需求彈性通常是很小的,也就是小幅價格的變動,對於需求的抑制並不大,這就是「基本需求」,如同一般人每天至少要喝1,600cc的水,水的需求彈性也很小。
但超過了「基本需求」,價格的影響也就開始顯著,這時候討論低電價與浪費電的相關性才有意義,這也就是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選舉期間,所以提出電價「基本度數不漲」的政見。
超出基本需求之後,電價應該合理化,反應的不僅僅是燃料成本、營運成本等,也要考慮社會及環境成本,例如燃煤發電對於PM2.5造成的影響。
台灣2013年的電價在全世界排名第四低,且97%的能源依賴進口,這正是為何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會說,台灣沒有低電價的條件。
對於某些24小時生產設備運轉的工業來說,短期內提高電價雖然無法使之減少用電,卻會讓其往後增加設備時,不得不優先考慮採用高效能規格,對整體產業而言,將會因此致力附加價值的提升,避免持續依賴便宜的生產要素。
探究當年社會普遍認為油電雙漲應分階段實施,或是避開夏季尖峰,所持理由在於,油電水氣價格對於民生及產業影響甚鉅,當電價調漲,各行各業反應成本也會跟著漲價;當薪資沒有成長空間時,物價上漲會使得實質薪資進一步下降,以台灣的產業型態,所受衝擊也自然不小。
反觀現在,雖一口氣調降電價9.56%,但一般商家基於對未來營運環境的不確定性,不會輕易調降商品價格,這就是物價易漲難跌的僵固性。不僅如此,這次的電價調降等於是變相補貼耗電行為,一般民眾一個月才省80元,但對用電大戶卻是利多,如此政策明顯缺乏長期能源政策的考量。
台電自2006年起持續8年虧損逾2千億元,到如今產生超額盈餘,這筆盈餘應該怎麼使用,最能兼顧經濟發展、民生需求、能源轉型,達到三贏目標?
我們認為約略有五個方向可以考慮:
一是平穩電價:作為因應未來國際化石燃料成本的上漲,緩和未來電價調高帶動物價揚升的壓力;
二是節能減碳:鼓勵節能設備汰換(提升用電效率)、需量競價(抑制尖峰用電)、加強減碳行為等,並且藉此改善PM2.5造成的空污問題;
三是發展綠能:電價公式裡的「稅捐及規費」,包含對於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繳交費率,可適度提高比率,增加對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挹注,鼓勵發展綠能產業;
四是投資電網:未來因應再生能源電力的導入,電網智慧化勢在必行,因此須及早投資、建立發電到用電端的資訊感測、整合系統,以提升調度效率,減少耗損,這是未來的基礎建設,對於產業也有助益;
五是打消虧損:台電還有高達1千8百多億的帳面虧損,如果不予彌補,將成為未來政府財政的沉重負擔。
此次電價爭議同時凸顯一個老問題,就是台灣的電業從來就不是自由市場,何來市場機制。
台電壟斷電業市場固然有其背負政策責任的便利,但開放自由化已勢在必行,以當前台灣的條件,應先開放發電部門促進多元競爭,提高效率,未來再持續滾動修正。
如今電價調降雖已確定,新政府與立法院仍應著眼未來長遠發展,儘速進行電業法修正、電價公式健全化、能源轉型等規劃與執行,這才是人民冀望執政團隊應為、當為之事。
圖片說明:
中國時報整理出來的2008年以來例次電價調整的漲、跌幅度。
文章內容原始資料來源: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316000391-260114
♡
需求彈性小 在 Karl Yu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最近同其他經濟科老師有合作,對於需求彈性呢個課題,呢度有個小小既技巧幫下大家,有咩隨時再問。
翁Sir
需求彈性小 在 Karl Yu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最近同其他經濟科老師有合作,對於需求彈性呢個課題,呢度有個小小既技巧幫下大家,有咩隨時再問。
翁Sir
需求彈性小 在 Karl Yu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最近同其他經濟科老師有合作,對於需求彈性呢個課題,呢度有個小小既技巧幫下大家,有咩隨時再問。
翁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