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資深演員諾曼.洛伊德(Norman Lloyd)辭世,享嵩壽106歲。他的代表作包括《海角擒兇 Saboteur》(1942)、《舞台春秋 Limelight》(1952)等作,是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的劇場班底,與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合作尤其密切。晚年以《春風化雨 Dead Poets Society》(1989)的演出為人所知,縱橫影壇與劇場超過80年,生前是美國最長壽的電影演員。
.
諾曼.洛伊德於1914年出生於紐澤西市,而後居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出身一個標準的猶太家庭。其母親對戲劇有濃厚興趣,遂經常帶他去學唱歌、跳舞,這啟發了他對表演的興趣。受到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的影響,洛伊德對做生意不抱興趣,在父親反對下,他在紐約大學讀到大二時輟學,於1932年進入紐約市的公民劇團磨練,並在1935年初次在百老匯登台。
.
當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成立水星劇院時,洛伊德受邀成為特約演員,並出演了名聞遐邇的反法西斯巨作《凱撒 Caesar》,該劇的首演現場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傳奇。劇院當時演完《Shoemaker》,奧森.威爾斯詢問演員願不願意留下來預演《凱撒》,並邀請現場觀眾留下來欣賞。於是該劇就這麼在凌晨1點15分升幕演出,該場演出大受歡迎,劇中飾演詩人奇納的諾曼.洛伊德躬逢其盛。
.
這場傳奇演出後來在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的《星夢傳奇:奧森威爾斯與我 Me and Orson Welles》(2008)中獲得重現,由里奧.比爾(Leo Bill)飾演諾曼.洛伊德。但無論是該片的原作小說還是電影版,洛伊德都不屑一顧,批評與事實相去甚遠。
.
1939年夏天,奧森.威爾斯與雷電華公司合作,要將知名小說《黑暗之心 Heart of Darkness》(1899)搬上大銀幕,雖然已經做足前置作業,但因為預算等因素,遲遲未能開拍。他請求演員留下來支援他的另一部電影計畫,但洛伊德為了孩子奶粉錢,不願再繼續苦等,回到了紐約,因此錯過了演出《大國民 Citizen Kane》(1941)的機會。洛伊德認為這是他終身的遺憾,但他也說要不是因為這個選擇,自己也不會遇上希區考克。
.
日後洛伊德在《海角擒兇》中飾演了一名納粹間諜,戲份顯著,一場自由女神戲墜落的戲成為影史經典一幕。他自此開啟了與希區考克的長期合作關係,後來也出演了他的《意亂情迷 Spellbound》(1945)。在當時的全盛時期,洛伊德也曾主演尚.雷諾瓦(Jean Renoir)的《南方人 The Southerner》(1945)。眼看電影演員收入高過劇場太多,洛伊德決定在電影圈定下。
.
然而,在麥卡錫時代,洛伊德因為與左派電影工作者的密切關係,一度遭到封殺。這段時期除了參與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的《舞台春秋》之外,表演機會銳減。好友希區考克對他表達了絕對的支持,不顧電視台干涉,力邀洛伊德為《希區考克劇場 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1955-1965)擔任執行製作人。整個六、七〇年代,洛伊德的重心皆轉向電視製作,以製作人身分兩度提名艾美獎。
.
直到八〇年代,洛伊德才以電視劇集《波城杏話 St. Elsewhere》(1982-1988)的演出走紅,雖然他起先只打算客串幾集。後來他也曾在彼得.威爾(Peter Weir)執導的《春風化雨》中出演強勢的諾蘭校長,與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有相當關鍵的對戲,令人印象深刻。九〇年代,他也曾出演《純真年代 The Age of Innocence》(1993)。
.
進入到21世紀,洛伊德零星出演的作品包括《偷穿高跟鞋 In Her Shoes》(2005),兩年後,一部以他的人生故事為主軸的紀錄片《Who Is Norman Lloyd?》(2007)在日舞影展首映。其電影生涯最後一部作品則是喜劇片《姐姐愛最大 Trainwreck》(2015),他在片中即興演出,卻對這個客串的決定有些懊悔,因為他認為這部作品的劇情太過淫穢。
.
由於諾曼.洛伊德活過了百歲,使之成為了三〇年代水星劇場與四〇年代好萊塢的最後見證者之一,他經常受到媒體訪問。因為再也沒有別人能像他一樣能對奧森.威爾斯、希區考克、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約翰.豪斯曼(John Houseman)與尚.雷諾瓦等影壇、劇場傳奇人物侃侃而談。同時,他也是卓别林的網球球友。洛伊德認為對網球終身的興趣是自己長壽的原因,他年過九十之後仍然照常上陣揮拍。
.
在百歲當年,諾曼.洛伊德接受了《紐約客》的採訪,他在受訪過程中盛讚奧森.威爾斯是美國戲劇界最偉大的人,無論是燈光、聲效或音樂與舞台技巧、風格與戲劇性的整體性展現,都能達到完美的呈現。但他卻也以耐人尋味地口吻說:「最終要看的還是故事的重量。回顧卓别林的《城市之光 City Lights》(1931)的結局,盲女觸摸流浪漢的手而認出了他⋯⋯奧森.威爾斯的戲有那樣的人性嗎?」
.
直到生命尾聲,諾曼.洛伊德仍然沒有輕言退休,曾買下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作品的翻拍版權,雖然找不到人為劇本執筆。他也依然會對時事發表看法,例如對同性婚姻與民主黨的支持。2020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授予他電影傳奇獎,表彰其終身貢獻。
.
2021年5月11日,諾曼.洛伊德於睡夢中在洛杉磯辭世。在他過世之後,現年103歲的瑪莎.亨特(Marsha Hunt)成為目前美國在世的電影演員中最年長者。
.
.
(圖為《海角擒兇》中的諾曼.洛伊德。)
雷諾 瓦 晚年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倫敦茶時尚】
詹姆士.迪索(James Tissot,1836-1902)
法國畫家, 1871年普法戰爭後移居倫敦,作品向來以描繪衣著華美的時尚都會女性以及英國富裕階層生活情景而聞名。
迪索到倫敦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為雜誌『浮華世界』(Vanity Fair,1861-1914)繪製諷刺插畫,延續雙方之前合作,不過很快便以擅長表現時髦精緻的當代女性形象而嶄露頭角。
這幅《茶》(Tea,1872)其實是複製畫家另一幅名作《噩耗》(Bad News,1872)的左半部,畫中女士正為友伴備茶。原來《噩耗》的畫面右半部則是軍官與女友聽到即將前往派任地點時的喪氣模樣。後方背景有中世紀便落成的的倫敦塔橋碼頭(Pool of London)、泰晤士河,以及已然是國際大城的倫敦街景。
從《噩耗》畫裡兩位女士穿著,仍可見1850-60年代極為風行的裙撐架所創造出大圓裙線條,只是1870年代最初期過度繁複的裝飾風已逐漸褪去。
========================
打從荷蘭人十七世紀初將茶引進歐洲,到世紀末茶飲便在英國逐漸流行。這時候人們也開始飲用咖啡,但茶飲泡製較為容易,所以還是普遍些。十九世紀中因對中國茶葉貿易大量失衡而爆發鴉片戰爭,英國人也開始在斯里蘭卡栽種茶樹;印度茶樹採收季長,技術改良加上英國人亦慢慢習慣印度茶葉的口味,中國茶市場於是在英國本土漸趨沒落。
除了時尚精緻衣飾,其實講究的茶具也是重點。光是凝神觀望這些小玩意,便能神遊百年前悠適景況。幸好現在還是能在美術館裡,努力細細端詳並嚮往之。
========================
迪索晚年搬回巴黎後,開始以聖經故事等宗教畫為主題。這時候他早已累積了不少財富。有趣的是,印象派大師之一竇加自己收藏了這幅畫的鉛筆草稿,據說還曾邀請迪索一塊參加1874年印象派第一次聯展,但卻被他給拒絕了。
一方面是因為迪索此時在英倫已經擁有成功新事業,但巴黎的竇加、莫內、雷諾瓦等人都還是不被官方沙龍展認可,只好自行舉辦畫展的窮畫家,讓迪索覺得自己無需參展成為其中一員;另外迪索作畫通常借助畫室內麻豆和照相術,較偏向寫實呈現,與印象派風格確有不同。
聽起來迪索像是個沒啥義氣的傢伙?事實卻非如此。
========================
其實迪索與印象派眾人交情匪淺,比如女畫家莫里索(Berthe Morisot,1841-1895)在1874年時曾來到倫敦拜訪迪索,另外他還跟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於同年秋天共遊威尼斯,隔年再買下一幅馬奈作品《威尼斯大運河》(The Grand Canal of Venice,1875)為當時情況窘困的馬奈紓解經濟壓力,不但如此,迪索更努力向英國畫商大力推銷馬奈畫作。
《威尼斯大運河》中,馬奈以快速、破碎筆觸營造出水面上的盈盈水光,是不是跟迪索風格很不一樣?雖說迪索也曾以較自由流暢的筆觸畫出泰晤士河賽艇活動(Henley Regatta,1877),但他的『外光派』( plein air)大概也就這麼一幅了。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雷諾 瓦 晚年 在 賴峰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就職兩月感言
昨天到議會,坐在14年前的備詢席上,百感交集。
議場配置不變,但澎湖變了。公部門不若以往朝氣煥發,建設停滯,縣政迷茫。民風已易,競相要求縣府補助大小活動,民脂民膏何足為惜?
處芝蘭之室,久而自芳,入鮑魚之肆,久不聞其味。於是,市區車輛亂停亂放,交通阻塞,可視若無睹。租車行佔用機車格、人行道,民眾停車權益受損,行人受礙,可置若罔聞。台華輪老朽,回家的路顛簸折騰,為謀利益,可犧牲眾人福祉。
不是我急,而是澎湖慢了!澎湖虛耗多年,全國22縣市,施政績效排名墊底。別人在前進,我們不能片刻蹉跎,所以我要求縣府團隊劍及履及。
法國名畫家雷諾瓦晚年病痛纏身,仍創作不輟,留下不朽畫作,他說:「痛苦會過去,美麗會留下。」
我何嘗不知,因循易,革新難,好人好當,好事難為。但我相信,個人的困難終能為澎湖結出甜美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