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對活著感到絕望,身體會幫著你快速走向死亡。
尼莫的故事很長,近四千字,距離我們溝通的日子已快滿月了,多次想要來記錄下來,又矛盾的想再等等看尼莫的新消息,好想看看這孩子還會展現什麼樣的奇蹟,我滿懷期待的等待。
https://imrouya.pixnet.net/blog/post/405514367
尼莫的乾媽是我學生,他私訊我的那天早上尼莫去急診。一年多前爸爸突然離世後牠的身體開始明顯走下坡,從原本的健康到眾多病症纏身長期用藥,連關節也退化到不能自如行走,更在一個月內衰弱到了無生氣;乾媽說以前的尼莫是充滿明星架式、很愛出風頭很自信的孩子,看著他到現在幾乎躺著不動、尿失禁、聽不見,心裡的難受無法言喻。醫師很有耐心地做了各種檢查想找原因,直到因為忽然癱倒在地送去急診,才委婉請媽媽別再花錢做相同的檢查了,尼莫很可能不行了,要做好牠隨時離開的心理準備。
動物溝通能創造奇蹟嗎?我和乾媽達到共識,身體找不到原因那我們就從心裡找找看吧!抱持著不確定尼莫的心裡到底有沒有結的想法開始了這場溝通,然後就是一連串奇蹟的開始。
-
連結上尼莫,全身力氣像被抽乾的無力感瞬間湧上,後腦勺燥熱、膝蓋疼痛,每一次的呼吸都彷彿在消耗牠的生命力,好累好累好累,累得抬不起頭。和牠打招呼、解釋是媽媽想找你說說話,尼莫很緩慢的回應「恩…可是要聊什麼?」沒有排斥,但充滿不解。『媽媽想和你聊聊你的想法呀,想知道你最近還好嗎?她好愛好愛你哦。』「你就跟他說我很好。」感覺得出來尼莫腦袋轉很快,是個聰明的孩子,但也明顯發現到一堵牆在我們之間,牠沒有想要進一步的意思。
『但乾媽有跟我說,你的身體最近不太好,大家都好關心你,想跟你說說話。』「可是一直去看醫生也沒用了,反正都一樣。」牠煩悶、不耐,覺得多說什麼都沒有意義,想隨意地打發我。試著感覺那堵牆,與其說是把我擋在外頭,不如說這堵牆在保護他,牆的後面脆弱又絕望,堅固到我認為不是短期能搭好的保護牆。「牠自我保護的部分,以前我們都以為牠是個傻大個,但後來發現其實牠什麼事都往肚裡吞,甚至媽媽哪裡痛,牠就也會跟著痛,就像在幫忙分擔似的。」乾媽這麼說。
『媽媽想跟你聊聊爸爸的事情,你願意嗎?』我給牠看爸爸的照片,那是張跟爸爸一起玩耍的照片。「為什麼要聊?」牠毫不避諱露出強烈的防備感。『因為媽媽想好好跟你解釋爸爸的事情,也想聽聽你的想法。』頓了幾秒,尼莫給我看個畫面,媽媽抱著牠大哭,尼莫很穩的坐著,面無表情,感覺牠是堅定有力的,可是有種說不上來的違和感,我感覺不到那份堅定有力是僅於外表還是內外一致,但又能確定尼莫覺得自己是媽媽很重要的依靠,牠以此為榮。
乾媽又說到「自從兩週前媽媽告訴牠爸爸其實離世了,並不是去上班才沒回家,過沒幾天他就倒下來了,對什麼都不理不睬。」原來如此,我想確認尼莫對於爸爸沒有回家的認知。『爸爸她好久沒回家了,你覺得爸爸去哪裡了呢?』「他不會再回來了,大家都這樣講。」牠仍然冷漠的語調。『對,爸爸他離世了,也就是死亡了。你知道死亡嗎?身體出了些狀況所以離開肉體,靈魂也離開了這個世界。』「我知道死亡,但不應該這樣子!不對啊!爸爸他沒有生病啊!」我感覺到強烈的憤怒,不能接受好端端的爸爸就這樣很突然的被宣告死亡、不會再回來。乾媽說爸爸是心肌梗塞死亡的,一切真的非常突然。
『可能是平常沒有發現身體出了問題,這是誰也沒有辦法控制的,但爸爸他還是好愛你,從來都沒有變過,你知道這件事嗎?』我試著勾起尼莫連結著爸爸的那份柔軟。「我不知道,我想要他自己跟我說,他都說我很棒。」畫面裡爸爸正在摸尼莫的頭,大力地稱讚牠,感覺爸爸對牠寵溺但也嚴格,被肯定是無比的榮耀與滿足,同時我也感覺到尼莫心底更深的想法「爸爸很需要我才對,怎麼突然就這樣不需要了?!」以及給我感覺大家似乎很避諱談到爸爸,好像大家都再也不需要爸爸了,牠很不開心、憤怒、難以接受。
聊到這裡,我可以確定這孩子的心結真的很深,也隱約感覺到身體狀況跟牠的心結有很大的關係。「跟媽媽說不用為了我忙了,沒關係了啦…」很快的又感覺到尼莫的退縮,心如止水的絕望。『但媽媽她好想幫忙你,讓你感覺舒服一點,就像你也想幫忙媽媽那樣,你希望媽媽好一點對吧?』「恩…我希望他快樂,但我好像做不到了…」沒有希望、沒有動力,牠也給我感覺媽媽封閉了自己的心。
「跟牠說牠絕對做得到,因為只要牠開心就會健康不容易憂鬱,媽媽就很開心。」乾媽幫忙轉述媽媽的想法。但我看見媽媽跟尼莫一起陷在泥沼裡,很深很深,看不到希望,而尼莫是媽媽的浮木,牠支撐媽媽活著。「我不知道…我可能真的快要沒辦法了。」感覺這根浮木很快連自己也撐不下去了,身體和一切條件都失去繼續活著的鬥志。
我們的溝通走進了死胡同,一邊想依靠對方,另一邊苟延殘喘的封閉自己。到底問題出在哪?乾媽也發現到了這個僵局,向我請教該怎麼辦;我說,以溝通師的角度我不會擅自介入,但我會想建議媽媽先正視自己的感受、正視自己怎麼了,才有機會更靠近尼莫的心。人類沒有改變,動物沒有機會改變,永遠都是如此,畢竟這些動物夥伴終究是依附著人類生活。媽媽逃避,尼莫也只能跟著逃避。「可不可以告訴牠,爸爸需要牠陪媽媽,媽媽也需要牠成為她活下去的動力?」我想牠曾經很努力嘗試過幫助媽媽,尼莫給我感覺被寄以眾望,是媽媽的心靈寄託,但當牠發現自己再也做不到讓媽媽更好,好沮喪、絕望,那些期望壓得牠喘不過氣。
『如果可以,我更希望讓牠知道媽媽也可以讓牠依靠,你們覺得呢?』這句話是跟媽媽說的,以心理學的角度,我想嘗試看看有沒有機會讓浮木不需要再獨自硬撐著,我想讓牠發現到其實自己可以安心靠岸。
在媽媽的同意下,我跟尼莫說『媽媽她也很想成為你的依靠,想讓你依賴她。你不用很努力勉強自己變得可靠也沒有關係,因為媽媽、哥哥都是你很重要的家人,他們也想要好好支持你。』「可是他們自己就有很多事要忙了…」尼莫的語氣裡有點慌張,好像突然有人把個意外的大禮放到面前,不知所措,但感覺到尼莫些許的鬆動。同時也給我看媽媽跟哥哥手忙腳亂的匆忙模樣,似乎對很多事都搞不定。乾媽說可以理解尼莫說的,畢竟以前都是由爸爸來計畫規劃大小事,媽媽哥哥這一年多來也都在摸索家裡頭的零零總總。
『那你想聊聊你的身體嗎?乾媽有說你最近身體不太好。』「對啊,反正也沒有需要使用身體的時候了。」尼莫的語氣變得有點不同,不再完全平靜,而是帶有些失落、不以為意。這是好事,牠開始展露情緒了。但我也很訝異聽到牠這麼說,感覺是反正也沒有什麼時機需要使用他的肌肉、關節,覺得就算身體好也無處可用、沒有機會使用、沒差、無所謂,沒有必要維持活動力。很好,我想又找到一個關鍵了。
「爸爸離開後牠真的幾乎沒有出去活動散步,以前都是爸爸帶他去的,爸爸是主要照顧者,而媽媽她也沒有意識到要持續去做,因為畢竟不是她熟悉的事情。」乾媽解釋到。後來媽媽跟尼莫說好,要用推車帶牠出去散步、接近大自然,也把牠最愛的飛盤拿出來,重新用另外一種方式安排生活。我感覺尼莫好開心媽媽有這樣的想法,儘管還是擔心著媽媽會不會垮掉,不確定該不該期待的掙扎心情。乾媽說「媽媽說可以的,不只是期待媽媽會做到,而是他們一起做,這樣做的時候就感覺爸爸是在跟他們一起做著同樣的事情,用爸爸還在的時候那樣的心情來繼續生活。」
「可以的話,我也想告訴爸爸他是最棒的!」
最後尼莫這麼跟我說,
感覺到牠對擁有這樣的爸爸充滿驕傲!
-
聊完天的當晚,媽媽就承諾牠隔天下班要和乾媽一起帶牠去散步,說完後看牠眼睛瞬間發亮,「媽媽說隔天早上有開始願意自己吃一點東西(在這之前好幾天都躺著不吃飯了),快五點牠一直看著門口,而且出門前尿了很多尿,在推車上都沒有尿下去(已經頻繁無控制的尿失禁好常一段日子了)。當晚甚至在媽媽更換尿布墊時有試圖坐起來移動屁股,不像之前一動也不動!」在這一個月乾媽陸續帶來了尼莫的好消息,每每讓我感動到鼻酸,覺得這孩子怎麼那麼棒啦…😭
#溝通後第二天 乾媽說去看尼莫的時候,牠一副神采奕奕的樣子,自己吃點心不用再別人手餵,「在推車裡牠幾次都試著坐起身又趴下去呢!」對尼莫來說根本是超大的進步呀!
#溝通後第三天 是個週日,我又收到個驚人的影片,乾媽叫我扶好下巴再點開來看,尼莫開始自己走路了!!!我的天啊!!!牠好努力往前走著,帶著好奇嗅聞探索,看得出來牠充滿活力,沒人會曉得三天前的好長一段日子牠是躺在床上動也不動的狀態。影片裡還聽到乾媽的驚呼聲,我真的是感動到哭出來😭
#溝通後二十天 到獸醫院回診,乾媽跟我說醫生被尼莫嚇傻了,牠大搖大擺自己走進診間,連護士都認不出來,畢竟當時急診醫生說牠很可能不行了,直問媽媽這段時間到底做了什麼?甚至當時白血球指數兩萬多,現在已經正常且開始可以減低藥劑用量了!
最後一個玩飛盤的影片,是 #溝通後的第二十三天 ,尼莫自己走下門口五層的階梯,還開心的去追牠最愛的飛盤。至於媽媽到底做了什麼?我知道乾媽用自身的能量相關專業提供了不少協助,但我想關鍵的還是媽媽,據說從那場溝通開始,所有的轉變都讓媽媽很有動力,也對生活越來越有信心了。
-
當你對活著感到絕望,你的身體會幫著你快速走向死亡;反之,當你想活下去,全宇宙都會幫你一起。人類跟動物,所有生物都是如此。
動物溝通在創造奇蹟嗎?我說,溝通讓奇蹟有機會發生,但也取決於你願不願意讓它發生。而這個溝通指得是所有心連心的袒露彼此,真誠地接納、同理,然後肩並肩往前走。
-
#動物溝通與療癒課程
[ 這是堂療癒毛孩子也療癒自己的課]
➿8月底前的課程全數額滿.可候補
➿課程最新資訊請見臉書置頂文
課程報名| https://forms.gle/5w3UErSkV6uNC7Ao6
IG| https://www.instagram.com/rouyatalktoanimal/
官網| https://rouyatalkstoanimal.mystrikingly.com
#動物溝通與療癒課程 #動物溝通 #寵物溝通 #動物溝通課程 #寵物溝通課程 #學動物溝通 #學習動物的語言 #動物傳心 #動物夥伴 #rouya動物溝通 #毛小孩悄悄話 #Animalcommunication #class #languagelearning #innerpeace #dog #cat #bird #rabbit #hearttouching
零違和感意思 在 Libby note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次疫情太嚴重了…沒事真的只能窩在家!
不過當媽了,還得下廚給兒子吃~(意思是不能像一般單身女子在家耍廢了🙄)
半夜在客廳喝著特調的葡萄酒,
傳這張給老公看,
結果他說:不要半夜傳這個,嚇死人!
我:覺得很錯愕,有人莫名被我整,超好笑😆
#到底哪裡可怕
#明明就零違和感
#我祖先一定有人是歪果人
#不然就是原住民
#哈哈哈哈
零違和感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2021.5.17
0.
我想記錄這件事情的發生時間 2021年5月17日,蘋果日報將出版最後一天的紙本報紙,從實體通路中謝幕。這篇文長,會從新聞媒體的數位轉型,新媒體平台與演算法的競爭,來討論這件事情。
一樣的,我想先聊這件事情的發生。
蘋果日報在 5月14日,發了一封公開信,宣布會在 5月17日最後一次發行紙本,於 2021年5月18日後停刊,不再發行紙本報紙。
蘋果日報 曾經在台灣是與 自由時報 互爭發行量第一的報紙媒體,在iPhone 3G 開賣的2008年,發行量達 50萬份,而依照他公開信的內容,目前發行量僅約10萬份。
蘋果日報紙本停刊,這在台灣的社群媒體發展,和傳統媒體競爭中,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
我想針對幾件事情,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記錄一下台灣媒體發展的重要時刻
1.
自媒體的時代中夾生存的傳統媒體
先簡單談一下自媒體時代,發聲有多容易。
我們在談自媒體,談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媒體。但我們忘了談一件事情,那就是媒體也慢慢地就像一個人一樣,在社群平台上面有個數字—追蹤數。一起在這裏追求著觸及和流量,以及影響力。
那些媒體所打造的組織,仰靠著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設備。但現在你只要打開臉書,或是打開 Youtube,按幾個鍵,走完一段大約三分鐘的程序,你就可以開始一趟自媒體之旅。有一個媒體的名稱,在上面寫寫字,按下送出後,就會傳到非常多人的面前。
就像你現在所看到的這篇文章,和這一個自媒體。
在稱作「研究生」的這個自媒體裡面,我是記者,也是編輯,還是個主筆。這個媒體廣編不分離,我還要自己談廣告,接業配。唯一一個我不用做的事情,就是通路。因為臉書幫我處理好這件事情,我不需要去煩惱,要如何把訊息傳達到閱聽人手上。當然,我會面臨一些其他更麻煩的問題,這個部分我們稍後再說。
「通路」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是一個沒有經歷過傳統媒體產製流程的人,很難想像的一件事情。
2.
傳統媒體的產製成本
我當年還是新聞所的學生時,帶著一群高中生參加聯合報新聞營。大家對於走到一個報社,會驚呼的,不是總經理,也不是總編輯,更不是那一堆名為「編輯台」的電腦。因為那些都太抽象了。
對,大家最興奮的,是龐大的印刷機器。
一個報紙的產製過程,並不是在把「文章按下送出」後就結束。要送印,送印完後要派報。在凌晨有一群人開著車把報紙送到你家附近的某個橋下,以便躲雨。然後送報員再去橋下領取那些報紙,挨家挨戶的配送報紙。當然啦,現在已經很少人在訂報,報紙最後沒有到你的信箱,可能是到附近的便利商店。
這個過程,用現在的網路語言講,大概就是「把你的文章,經過演算法後,在臉書牆上出現」。這一句話說得簡單,但在傳統報紙中,卻是要一群人每天在凌晨完成的事。
我希望大家不要誤會,運用臉書傳送資訊內容,讓文章在幾秒鐘後就能傳遞到全世界臉書使用者面前,並不是沒有成本。裡面有大量的工程師,維護機器的人員,甚至是網路的鋪設等等。他一樣有很多的費用會產生。只是當你在運營自媒體的時候,不用去想這些事情,因為「平台」已經幫你想好了。
我在學校教媒體創作時,第一堂課我會跟學生聊這件事情:「在十五年前,我還坐在這間教室裡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的新聞記者時,我們談採訪,聊編輯,學報導,操作技術。但是沒有一堂課會告訴你,要如何開一間報社,怎麼開一家電視台。但現在,這堂課在台大發生了,我們這堂課,就是要你從零開始做一個自己的媒體,從品牌定位,編輯台的規劃開始做起。」
為什麼十五年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能做到?因為通路。當通路的成本降下來了,甚至是所謂的「系統化」,在發行一個自媒體的過程中,少了很多的事情要做。那些,可能是新世代的媒體人,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我本來想聊電視和 Youtube 媒體產製流程的關係。不過因為這篇文章已經夠長了,留待之後有相關事件,再一起討論。
接下來,我想切入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當媒體在網路上只剩下品牌。
3.
當媒體只剩下品牌
當我們在談「自媒體」的時候,常常只看到一個面向,就是「品牌本身在網路上也是個媒體」。但我想邀請大家看到另一個面向,就是「媒體在這些平台上,也只剩下品牌」。
在一個臉書平台的演算法推播,或是 Youtube 去推播一則影片,又或者是你用 Google 去搜尋一則新聞。媒體的內容,跟其他網路內容,其實長得沒什麼兩樣。
對,就是一樣的,臉書貼文只有一種介面,Youtube 影片也只有一種介面。差別只是他有沒有把這個「品牌」,塑造出一個「媒體的形象」,或是「新聞的形象」。
如果我說「 東森新聞」是個媒體,你可能點頭如搗蒜。但我如果說「 卡提諾狂新聞」是個媒體呢?你可以會想一下,最後大概會告訴我,不是吧,他是個娛樂粉專。
那請問「眼球中央電視台 」是媒體嗎?「志祺七七」是新聞嗎?還是那只是「視網膜 Retina」和「張志祺」的個人品牌?「niusnews 妞新聞」,「小日子」,「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他分別是用什麼樣的角色出現在你眼前?
試著想一件事情,在一個分眾的時代,一群人坐在咖啡廳聊天,都沒有辦法的定義出什麼是媒體,那麼平台的演算法能做到這件事情嗎?或是說,你期待他幫你做到這件事情嗎?
這邊我要先說一下,媒體存在的價值和企業品牌,個人品牌,和政府機構之類的「自媒體」相比,他們的確在資源上和社會意義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我想讓大家思考的是,或許這些所謂的「傳統媒體」有著不一樣的使命在,但是當他放在「臉書」「Youtube」這些平台上的時候,他們對平台來說,對閱聽人來說,差異可能比你想的小很多。
十五年前,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個疫情的訊息,可能會打開電視,或是去買份報紙。但現在,你可能會打開臉書或是 Youtube,又或是Google 一下,聽聽 Clubhouse 。想一下你的確診資訊是從哪來的?是「蘋果日報」「聯合報」「TVBS」這類的傳統媒體嗎?還是從哪個政治人物的粉專看到的呢?或是「衛福部」自己開的直播?
講一下我的好了,我的主要資訊來源是「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以及這個自媒體的作者兼編輯兼總主筆及Clubhouse製作人,人稱林氏璧的孔醫師。
如果放在十年前,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個非常荒謬的事情,「什麼?你聽一個教你玩日本的部落客告訴你防疫?你怎麼不看電視呢?」
但我可以相當有信心的說,雖然聽起來好像違和感很重,但十年後的現在非常多人都知道我在說什麼,而且不會質疑這個合理性。
是的,蘋果日報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大家腦中想像的其他媒體。還有政府官方的自媒體,還包括了一個在疫情下轉行的「日本旅遊部落客」。
4.
你的新聞不是我的新聞
傳統媒體碰到數位轉型時,還面臨到一個挑戰,就是人力資源的重新調配,和演算法的競爭。
在網路上你應該會常看到這樣的留言「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這句話看似憤怒有道理,但應該不少新聞從業人員,只能看著這句話苦笑。
一家報社,每天都會有非常多的新聞。如果你有經歷過在早餐店翻報紙的年代,可能也有跟我一樣的訓練 — 運用十分鐘吃早餐的時間,看完兩份報紙。
一份報紙最重要的新聞,稱作「頭版頭」。他的意思是,在一整份報紙裡面的第一頁,最上面,寫在報紙名稱附近的新聞。這一則新聞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他意味著「這份媒體為昨日一整天,選出來最重要的事件。」裡面有著價值觀判斷和意識形態。換句話說,換個媒體,或是換個媒體的老闆,甚至是換個總編輯,可能都會選出不同的事件。在十幾年前念大眾傳播科系的學生們,都受過這樣的訓練 — 比報。比報訓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分析各家報紙對於「頭版頭」新聞的選擇。
好,我們現在把傳統「頭版頭」新聞的概念,放在臉書上,會變成什麼呢?
我在課堂上,或是去各大學演講討論「網路媒體識讀」的時候,會告訴學生一個重要觀念「編輯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一項是運用符號和編輯的手法,來決定什麼新聞應該要被看到。而這項工作,現在的競爭對手往往不是人,而是演算法。」
首先,大家不用去質疑「重要新聞沒人報」這件事情。如果你有機會走去便利商店,買一份報紙,你可能會覺得很陌生。「奇怪了?怎麼跟我平常看到的新聞差這麼多?」
以前的媒體,大家是一起看到頭條新聞的,但你在臉書上看到的內容卻完全不是。
這麼說吧,媒體選出來最重要的新聞,放在「頭版頭」,會在你買報紙的當下強迫看到。但是放在臉書上,你可能對他無感,就滑過去了。臉書會判斷這則新聞「大家比較沒興趣」,於是觸及就變低,更少人看到了。
反而是那些會被認為「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的新聞,本來可能只是在報紙裡面的一個小角落的奇聞軼事。你在吃早餐的十分鐘可能根本沒機會翻到,但是因為在網路上「大家用手指投票」的結果,讓臉書認為這是個很多人有興趣的文章,所以才會被你看到。
所以下一次要抱怨的時候,可以把對象轉移到臉書身上,因為媒體的總編輯,可能有跟你有一樣的無奈感。
久而久之,大家也對這件事情有更強的認知。一則重要的新聞,以前媒體可以用很大的力量來推播。可以放在頭版頭,可以發號外,可以大篇幅報導。但現在,他除了下一個「臉書跟你都會一起被騙的標」,或是花大筆錢下廣告之外。幾乎沒有路可以走。
就像上一節所說的,媒體不只要跟媒體搶流量,在這平台上,他要跟所有人搶流量。就算他要下廣告,競爭對手也不只是媒體,更多的是房地產,電商,甚至是網紅業配之類的,以前不會被拿來相提並論,曾經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競爭對手。
5.
大家還看報紙嗎?
回到本質的問題,大家還看報紙嗎?如果報紙的工作是要及時傳遞新聞,那個「及時」可能無法挑戰更「即時」的網路。試想假設你買報紙的目的不是為了新聞,那是為了什麼?
很多人說傳統媒體都不做數位轉型,這個問題我很難給出明確的論述。因為的確,在傳統媒體轉型做網路的初期,有很多試行錯誤 (Trial and Error) 都發生過。現實中,有非常多失敗的轉型案例,但整體而言大部分的傳統媒體,都有或多或少的轉型成功。所以我們在討論的不是「蘋果日報」這個品牌要收掉了,而是「紙本型態」要在新一波的媒體的典範轉移中成為過去式。
蘋果日報在這一次發的公開信中提到:「數位洪流超乎我們想像,尤其是Google、Facebook等數位平台的壟斷,造成廣告資源的大量流失,對紙媒不啻是沈痛打擊。」
這一段話,很多人認為是搪塞之詞,但他的確也說出了現在媒體的挑戰。這邊,我想邀請大家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這件事情。
在二十年前,如果你想要「下廣告」,廣告大概會「下在媒體」上。原因很簡單,因為媒體扮演的角色,是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但是現在,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是哪裡呢?網路還沒起飛,手機還沒普及之前,媒體幾乎壟斷了大家的消息來源。電子媒體因為「媒體的近用性」和「使用頻譜公共財」等因素,扮演了許多重大新聞的傳遞角色。
但現在,你早上睜開眼睛,是打開蘋果日報的官網,公共電視的頻道嗎?還是跟我一樣,看 LINE,刷 IG,看臉書,滑 Youtube 呢?
如果在這些平台上,媒體只剩下品牌,要爭你的眼球得跟其他自媒體平起平坐,獲得演算法的青睞。那麼他也是一個跟你和我一樣,想獲得發語權得看人臉色的單位。
即便他的品牌價值,影響力,依舊在民眾的心中高居不下。但很遺憾的,他的廣告收入來源,得和其他的自媒體分享。還有更令他們的心煩的是,利潤要上繳給他的上游平台:臉書和 Google。
6.
傳播技術與我們
要討論新聞和新聞傳播,勢必得討論傳播技術的發展。在還沒有紙很貴的時候,我們寫的字都很短。當紙越來越便宜,我們也用更長的句子,來留存並傳遞訊息。從詩,到詞,到曲,乃至後來的小說散文。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現在寫的這篇文章,在兩百年前,要多的精簡的寫下,才有機會被傳播出去。但現在我可以這樣一直打一直打,打成一篇臉書長文,完全不用考量用紙成本。這就是一種傳播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傳播的方式。
以前要寫一篇新聞報導,老師會告訴你:「把最重要的事情寫在最前面,用倒金字塔方式撰寫。」背後當然有很多原因,這些原因中甚至包含了技術問題:因為編輯覺得你文章太長的時候,可以直接把最後一段拿掉。
但現在寫文章呢?
在報紙的年代,標題印在那邊直接進眼球。你對標題有興趣時,可以花半秒鐘的時間移動眼球,開始讀文章。對於一個閱聽人來講,「從標題到閱讀文章」的時間成本極低無比。但在臉書的世界,從按下標題,到你開始舒服的讀文章,要經歷非常多的時間。你的時間成本變高了,自然而然,吸睛的標題就變得無比重要。
當寫文章的時候,如果你把重點都在第一段全部寫完了,大家拿到資訊拍拍屁股就走。就以前的觀點來說,會覺得無所謂,訊息有傳遞到就滿足了。但現在不一樣,如果大家看完第一段就走,演算法會判定這是個大家不想看的文章,於是就不幫你傳播,「只讓少數人看到這篇文章」。
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的對吧?但其實這背後有很多轉變跟著發生。
在課堂上,因為學生創作的載體在網路上,所以我絕對不會要他們用所謂的倒金字塔方式寫作。在做影片的時候,也不會教他們慢慢鋪陳。演算法是現實的,在你還沒建立風格之前,要跟他競爭,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情。
連在學校教課,都要打破過往的寫作模式,媒體裡面要做的轉變,大家可想而知。
一篇適合放在「報紙載體」的文章,和適合放在「網路為載體」的文章,絕對是不一樣的。閱讀習慣的不同,載體特性的不同,甚至是廣告擺放方式的不同,大大地影響了媒體的產製過程。
如果你認為「反正就一篇文章,紙本和網路都放就好了。」的話,可以試著想想看,多一套邏輯,能用一樣的成本完成嗎?所謂的客觀寫作,平衡報導,有辦法在不同載體上面用相同的模式呈現嗎?
7.
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
最近我演講最常聊的題目,就是談網路媒體識讀。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已經密不可分。所謂的傳統媒體,運用著他多年累積的品牌,慢慢的也在網路媒體深耕。
很多念傳播科系的學生,會對於未來感到迷惘,覺得媒體不斷的沒落。但我一直對這件事情抱持相反的想法,期望學生能好好的在這個時代發揮長才。
或許這是個傳統媒體沒落的年代,但現在絕對是人類史上「媒體傳播能量」最強的年代。隨著載體和傳播技術的改變,人人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我們有更好的傳播工具,也有更公開透明的消息來源。
很多人說「蘋果日報轉型失敗」,其實我沒有這麼同意這句話。相反的,他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讓品牌在持續在這個時代繼續發揮影響力。結束紙本的發行,或許就是面對傳播技術的改變,在這條路上的一個重要決策。
對於經歷傳統媒體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痛的事情。我自己也經歷過蘋果日報全盛時期的年代,看著星光三班上「頭版頭」時,一大早興奮的跑去便利商店買報紙的讀者。若以一個純粹讀者的角度,我會緬懷蘋果日報陪我走過的那段青春歲月。但我相信,新聞從業人員,肯定有完全不同的解讀。
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紙本謝幕了,品牌影響力依舊在。只是當媒體只在網路上的價值只剩下品牌,他的商業模式,人力資源分配,都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是蘋果日報紙本走入歷史的故事,他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而是給這個時代的一個標注。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經歷傳播媒體變遷重要時刻的你,多一些探討和省思的面向。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