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精神醫學體系改革1:從疾病到犯罪,如何超前攔截?】
今天,高雄市楠梓分局加昌所4名員警,協助精神病患強制就醫時,遭受病患持刀攻擊,所幸無生命危險,嫌犯亦被警方開槍還擊制伏,送醫戒護治療。此一案件,以及前陣子勇警李承翰殉職事件的一審判決,以及近日父親在失望中不幸往生的悲劇,都讓社會大眾再次的要求司法與衛生體系作出改革與回應。
在這個會期中,我和團隊非常關心這個議題,也特別提出了三次質詢,主題分別是:「監護處分制度增設置專責醫院並有妥善之預防與加強防護制度以保護醫事人員」,「精神障礙犯罪者應針對刑後處分與社區治療之整體計畫修正以及資源充分投入」,以及「衛福部與法務部將合作設立之司法精神病院,應釐清場地、人力、經費來源,其定位與服務項目」。
儘管立法院進入休會期,本辦公室,都還在與相關部會溝通質詢回應,以及後續修法或行政執行的細節,我們團隊也特別整理了一系列司法精神醫學體系的現況以及國內外實證,希望來向各位報告,以及討論後續改革的方向。
首先,我們先來看這幾年震驚社會的幾個精神障礙犯罪者案例,儘管媒體往往把焦點放在兇手如何兇殘,但我們看一下第一張表格,扣掉鑑定結論為「正常」的鄭捷先不提,其餘案件的病患,在犯案前,都有明顯的症狀,大多曾接受治療,但在犯案時,都是「沒有病識感、沒有規則回診、沒有服藥」的狀態。我們要注意的一點是,「沒有病識感」本身,就是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一個特性,根據不同流病學統計,沒病識感的病患比率可能達到一半,而病患接受治療康復但又停藥的狀況下,據統計,超過90%患者會在1年內再次發病。
那麼,大家接著會問,精神疾病就等於暴力、等於犯罪、等於危險嗎?
這個問題要分為兩個面向,我們分別用兩個知名的研究來回答,根據1980年代,美國全國性的ECP研究,和正常組相比,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患」這組(如思覺失調症、雙向情感疾患等),確實暴力的終身盛行率較高,但「物質濫用」這組盛行率又更高。而根據110篇研究的統合分析,共病物質濫用,可以再讓精神障礙患者的暴力發生勝算比(Odds ratio)上升1.8~2.8倍。而根據另一項收案量也很大的MacArthur研究,在從精神科病房出院的個案中,有物質濫用的個案,確實暴力風險較高;但若沒有物質濫用者,暴力風險和一般人無顯著差異。
如果你覺得統計很煩,簡而言之,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不治療暴力可能性高,治療後跟一般人一樣。但真正可怕的是物質濫用(酒、毒)。
有了這一大堆研究資料,我們的公衛體系應該做的,其實是「提前攔截」這些可能會導致疾病的個案,所以我們就要來看看兩種模型,分別是預防醫學模型,以及結合犯罪學概念,用來處理精神障礙犯罪的「#系統化攔截模型(Sequential Intercept Model)」,這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國內的立法與政策討論中較少被廣泛提及,因此這邊就野人獻曝一番。
在最早期,系統化攔截模型的「攔截點0」與預防醫學的「初級預防」,都是要在社區就降低精神疾病盛行率,我們知道,精神疾病全是多重因素疾病,其致病原因包含遺傳因子與環境影響,在發展早期,父母的教養方式、照顧者時常更換與否、家庭的社經地位、是否曾遭受兒童虐待,都會影響未來罹患精神疾病乃至出現暴力的風險,因此,這方面的社區心理健康促進投資就相當重要。
再接下來,系統化攔截模型的「攔截點1」,指得是精神障礙犯罪者初次遭遇執法人員,此時可能已出現一些亞臨床症狀,或是已經因精神症狀行為脫序而就醫,要做的就是將患者留在醫療體系內。根據統計,所有犯罪者中,15%的人在過去一年內,27%在犯罪之前的人生中曾經使用過精神醫療服務,這雖不一定和他的犯罪有關,但若能在此時確實施予治療,則未來的暴力危險便能大大降低,這也是針對高風險族群「特殊防護」的目的。
系統化攔截模型的「攔截點2」則是精神障礙犯罪者已經被拘留,例如鬧事被強制送醫,緊急安置強制住院等狀況,那麼,能否做好出院準備服務,改善病情控制就很重要,這也是病患因精神狀況惡化而犯罪前的最後一道防線,已經算是次級預防中的「早期介入」。
到了「攔截點3」,患者已經因某些罪行需要上法庭,判斷其責任能力,是否需要監護處分等治療模式,這樣的「評估」、「分流」就是重點。而到了「攔截點4與5」,就是病犯要從司法精神體系再過渡到強度較弱的司法社區治療或一般醫療的過程,如何維持穩定避免再犯,同時協助復歸社會就是重點,我們也就需要例如積極性社區治療(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強制社區治療等等模式,這算是三級預防中的復健。
講了這邊,要跟大家報告的:
第一點:精神障礙者,沒治療時終身暴力風險升高,但治療後與常人無異,問題是沒病識感就是病徵一環,需要從社區裡去攔截。
第二點:若我們不從系統的層面看,不從研究的證據去看,只想重罰伸張正義,大概無法嚇阻、更無法減少犯罪,特別是精神障礙者的犯罪。
第三點:要做系統性的改革,特別是前期投資,成本很大,但你不做,社會的代價更大。
第四點:台灣的社安網,光是在司法精神醫學這塊,就缺了「很多很多東西」,不只是司法精神病院,不只是延長監護處分可以解決。那麼什麼是證據告訴我們應該要有,但台灣沒有的? 什麼又是我們團隊要推動的修法? 明天會繼續和大家討論!
「雙極性情感疾患第二型」的推薦目錄:
- 關於雙極性情感疾患第二型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雙極性情感疾患第二型 在 鄧惠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雙極性情感疾患第二型 在 同志人夫鄒宗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雙極性情感疾患第二型 在 第二型躁鬱症Ptt. 躁鬱症的症狀有哪些?如何治療與預防?醫師 ... 的評價
- 關於雙極性情感疾患第二型 在 雙相情緒障礙症. 第二型躁鬱症Ptt 的評價
- 關於雙極性情感疾患第二型 在 什麼是雙極性情感疾患? 一位躁鬱症患者的自白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雙極性情感疾患第二型 在 分成第一型躁鬱症(bipolar... - 我們是專業的藥師!不只是會包 ... 的評價
雙極性情感疾患第二型 在 鄧惠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轉貼張家銘醫師文章 謝謝張醫師(分享請註明作者)
《抗議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 對憂鬱症的歧視言論》
張家銘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
台灣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日前在「綜藝大熱門」節目中,對於來賓造型師李明川透漏自己有失眠、憂鬱症時,回應表示:「你幹嘛憂鬱症呢? 我跟你講,憂鬱症的原因都是這三個字--『不知足』。」這是一個對於憂鬱症非常錯誤的歧視與不適當的言論。對此,我們要表示嚴重的抗議。另外,對於時代力量立法委員王婉諭(小燈泡媽媽)在臉書回應「吳宗憲作為公眾人物,更應該自律、謹慎!」「說憂鬱症患者是『不知足』,赤裸裸地凸顯了評論者的歧視」。還有高雄市議員黃捷、網紅陳沂等人對此歧視言論的聲援,我們要表示非常肯定與感謝。
雖然我們最近因武漢肺炎的關係對於世界衛生組織非常不以為然,但是世界衛生組織很早就估計憂鬱症是21世紀三大疾病,並且在2020年的現在憂鬱症已是造成全球人類疾病負擔第二名的疾病。但是憂鬱症的治療在台灣仍有四個重要不足,包括:(一) 就醫不足:台灣社區調查顯示只有1/5的憂鬱症患者尋求協助,而2018年健保資料顯示整體憂鬱症的治療約40萬人,表示還有很多憂鬱症患者仍不自覺、不承認或抗拒就醫。(二) 診斷不足:憂鬱症診斷準則需要持續兩周以上大部分時間九個症狀有五個以上,包括:五個心理症狀(憂鬱情緒、興趣缺乏、無價值感/罪惡感、無法專注與決定、自殺意念計畫或企圖),與四個生理症狀(失眠、食慾體重改變、精神運動遲滯/激動、疲累)。許多醫師可能只注意生理症狀而忽略情緒問題。(三) 治療不足:輕微憂鬱症可以心理治療,但中、重度憂鬱症則應該用抗憂鬱劑治療。理想上許多憂鬱症患者應該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但是在目前全民健保的條件下,非藥物治療的給付偏低並不被鼓勵。(四) 持續治療不足:理想上抗鬱劑治療建議需要三個月急性期治療改善症狀,加上持續期與維持期治療恢復功能、避免復發。但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三個月後只有17.4%的憂鬱症仍在治療,顯示提早中斷治療常見。
對於疾病的汙名來自於無知、偏見與歧視。憂鬱是常見、輕微可恢復的情緒狀態,而憂鬱症是一種持續、嚴重需要治療的情緒疾病。由於許多對於憂鬱症的迷思偏見,讓許多憂鬱症不敢承認自己有憂鬱症或排斥接受治療。或是已經接受治療的憂鬱症患者被迫中斷治療。憂鬱症就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是一種疾病,不是懦弱的表現,也不需羞恥。對憂鬱症的人說「你就想開一點!」,跟對著坐輪椅的人說「你就站起來啊!」,其實是一樣的。
其實許多演藝圈的人都有憂鬱症。韓國許多明星因為憂鬱症而自殺。在台灣諸如藝人謝怡芬(Janet)、曾之喬,還有網紅理科太太都曾經承認自己有過憂鬱症。知名歌手瑪麗亞凱莉曾公開自己罹患雙極性情感疾患,她提到「疾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別人發現後看待自己異樣眼光所產生的巨大壓力」。藝人Lady Gaga得到金像獎時坦言自己早年創傷、長期憂鬱症的折磨,呼籲大眾重視心理健康。憂鬱症離你我並不遠,需要大家更多的認識與重視。我們應該要一起降低憂鬱症的污名障礙,鼓勵大家提早情緒管理以預防憂鬱症,若是有憂鬱症應該積極治療、完整治療以重拾快樂與積極人生。
#憂鬱症防治協會http://www.depression.org.tw/knowledge/index.asp
雙極性情感疾患第二型 在 同志人夫鄒宗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他是張凱程,24歲大男孩,現就讀於北醫醫學人文。斯文年輕的他,是一位社工。同時,也是一位癌症親屬陪伴者、精神疾患患者。
#高中升學考 #越來越不穩定的情緒
高中時玩社團的凱程,是學校裡的明星學長,走在校園中,大多數同學都會主動和他打招呼。
但升學考試前,他發現自己常常感到心情低落,情緒變得越來越不穩定。放榜後,成績完全不如預期。在一次與母親的談話中,凱程情緒奔潰——意識,就這樣忽然斷了片。
等醒來時,他已躺在醫院的病床上。
醫生沒有直接明說診斷結果,但根據服用的藥物,他推測自己很有可能是:『第二型雙向情感障礙症』。
#雙向情感障礙症 #躁鬱症
雙向情感障礙症,是一種週期性的腦內分泌失調現象,最常見症狀的是躁症、鬱症交互出現,反映出高亢、低落兩種極端的情緒表現,又稱為「躁鬱症」。
「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呢?」
當時的他,只覺得無法相信。
#精神疾患者 #社會體制下的病人
或許是因為連結到自身的醫病經歷,大學時期的他,便去某家精神科醫院,擔任社工實習生。
他回憶,醫院的環境和電影裡的監獄場景類似:裡面非常陰暗,很多小鐵門鐵窗。中間有一個空庭,休息時間會放精神病人出來走一走。
白色地板上有一灘灘黃色或者白色的水,環境充斥非常重的尿騷味......每個人的眼神,都是空洞的。
這段實習的經驗,讓凱程不再只從外觀穿著和主觀感覺去對人下定論。他想,如果社會大眾不能了解精神科病人,他們便會永遠被關在像監獄的地方。
大學畢業後,他便投入相關領域,找了一份精神障礙者照護的工作,還同時在研究所進修,鑽研醫學人文。
#父親罹癌 #社會工作者的能與不能
找到人生志業的凱程,生活卻再一次被打破了寧靜。
去年11月,凱程的父親持續發燒。在醫院反復檢查後,被確診為膽管癌,對父親來說,是一個沉痛的打擊。
同樣難以接受的,也包括凱程。
因為父親生病,他不得不辭去工作,回家顧店。有些長輩甚至勸他,書也不要讀了。
「但我也有我想要完成的理想啊,我想要幫助和我一樣生病的人,讓別人能夠理解他們。」他激動道。
讓凱程更生氣的是,消沉的父親,有時也會偷偷不吃藥。
「我其實沒有辦法諒解他這樣做。我知道自己是一個社會工作者,應該要有同理心。但因為躁鬱症,我多少次也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可是我想到家人,所以我沒有這麼做。」
「現在我最在乎的人,卻用消極面對疾病的態度來回報。」
又氣憤又掛心的口吻,感受得出內心矛盾的凱程,其實深深愛著自己的父親。
#照顧者陪伴者的人生反思
凱程坦言,自己之前對感情的觀念不是很好,
比如說相處不合就分開,分開以後就不要再有任何聯絡。
但在經歷父親生病後,他看見了很多醫院裡的陪護者,像媽媽這樣不離不棄的人——面對疾病,她們都沒有表現出絲毫脆弱,反而是全心全意地照顧對方。
「你會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在乎你』和『關愛你』的人,我們應該更珍惜生命中,願意接受你某種狀態、並且和你一起面對難題的那些人。」
“ Life is too short, Tomorrow is not guarantee ”
「在感情上,我決定不再逃避。」
在經歷了自身的病和父親的病,
凱程不再是個大男孩,而是漸漸成為一個成熟的男人了。
我們一起祝福凱程,
未來可以協助越來越多人,了解精神障礙者的需求!
#這邊小編斗膽幫版上的大家問一個問題
#請問凱程現在還是單身嗎嗎嗎
#超級歪樓XDDD
/
文字:符煜君 / 癌友有嘻哈 謝采倪
採訪:符煜君
攝影:符煜君
專案企劃:蔡孟儒 / 米娜哈哈記事本
/
以上內容,
特別感謝合力夥伴 #百靈佳殷格翰 和 #慈濟基金會 支持!
也感謝所有有參與 #我們都有病的訂閱集資 計畫的大家,因為有你們每個月的小額贊助,我們才能保持每週定期的產出和更新!
如果您也認同 我們都有病 的病友故事計畫,而且願意每個月贊助90~360元銅板小額,支持我們持續產出更多專訪的話,也歡迎加入我們的訂閱集資計畫!
贊助通道→ http://se.piee.pw/EBZ43
/
如果您也想分享你自己或是親友的「有病故事」,歡迎投稿!
病友本人、照顧者、陪伴者,或是第一線醫病人員的故事,都歡迎唷!
投稿通道→ http://se.piee.pw/E28DR
我們一起用知識和故事,
打造友善病友的社會吧 : )
#FUN大視野想向未來
#青年公益實踐計畫
#我們都有病
#我有病我驕傲
#我沒病挺有病
雙極性情感疾患第二型 在 雙相情緒障礙症. 第二型躁鬱症Ptt 的推薦與評價
躁郁症,亦称双极性情感疾患、情绪两极症,用于描述一组情绪波动的状态, ... 型雙極性疾患物質濫用終身盛行率為60. 7%,其中以酒睛最為常見。 2. ... <看更多>
雙極性情感疾患第二型 在 什麼是雙極性情感疾患? 一位躁鬱症患者的自白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Camera/ Canon M50更多的生活在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find_alb/Hold不住的 ... ... <看更多>
雙極性情感疾患第二型 在 第二型躁鬱症Ptt. 躁鬱症的症狀有哪些?如何治療與預防?醫師 ... 的推薦與評價
第二型 躁鬱症(Bipolar II):符合一次輕躁症和一次鬱症發作,輕躁症狀近似 ... 更為惡化,那你有可能是得了第二型雙極性疾患或是「軟性」雙極性疾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