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想〗#疫苗科技議題的對稱性觀點 | 陳瑞麟老師的評論 💉
.
『從對稱性觀點的來看,在這波國產疫苗的爭端中,投入爭端的行動者不是只有支持一方的執政黨、藥廠科學家、或支持執政黨的科學家、以及反對方的科學家,其實還有在野黨、在野黨的地方政府、有力的財團、甚至外國勢力。
.
這些複雜的力量催生出政府(執政黨)的一些言論或宣示。換言之,蔡英文總統和陳時中部長最近的很多發言和動作,應該要放在這個大脈絡下(含國際局勢),透過對稱性的觀點來分析和評論,而不是單從「科學實證原則」出發,去片面地提醒執政黨應該要守科學實證原則或為國疫不受信賴而歸責於執政黨。
.
如果「科學實證原則」真地是在研發疫苗時必守的原則,爭端的反對方也應該要被提醒或歸責。當然,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而是可以從因果關係來看,誰是因、誰是果?誰是政治攻擊的發動者、誰是回應攻擊的防衛者?根據比例原則來作提醒或歸責。理性上,要譴責執政黨,也應該是在執政黨在藥廠的二期試驗解盲後,真地違反了實證原則──這也代表他們不顧人民的安全。
.
話又說回來,疫苗安全和有效要由科學實證原則來保證,但是一旦加入了「緊急」的考量時,原來根據過去慣例所建立的實證具體作法是不是仍然至高無上,就有了彈性的空間(我這樣說,不代表我主張可以違反實證原則)。
.
最後,可能有些讀過我著作的朋友可能會覺得奇怪:你不是反對「對稱性」嗎?其實沒有。我反對的是把「對稱性觀點」理解成「對稱性原則」並主張應該把它適用到每一個STS的案例。我認為有很多案例是十分適用於對稱性分析,這個國產疫苗案例就是一個,但不是每一個案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陳瑞麟(2019),〈一個另類的STS方法論〉,《科技、醫療與社會》28期,頁42-47。』
|
#很STS的討論
#雖然看不太懂XD
陳瑞麟老師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推薦這本
是因為它讓我思考到,為何古代東亞,幾乎和亞里士多德同時代,也有楚國屈原,對『天』(大自然),發出各種質疑,而到了秦國滅楚,大一統專制皇權建立後,對『天』則只有神秘讖緯,化為天賦皇權之說?
之後的中國文化,對『天』則只有恐懼和膜拜,而再也沒有科學探討了。
所以《人類怎樣質問大自然》這本書,雖然主詞是『人類』,但這個人類僅僅是泛稱,真正質問大自然,並把這種initial value(初始狀態)的質問,從自然哲學進化為科學哲學,成為21世紀全球科學的標準的,其實是西方。這也是本書的副標題所提到的內容——西方自然哲學與科學史,從古代到文藝復興。
而包括中國在內的『人類』也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包括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高科技其實都不是繼承屈原的自然哲學,而是繼承了西方的自然哲學和科學哲學。
所以,問天雖然並非西方的專利,但它如何從自然哲學轉變為目前所認知的科學,這則是以歐洲為中心逐漸積累和壯大的知識系統。這種『西方中心論』,是任何一個持多元文化論的左派學者都難以否認的。中國人一直想證明他們從北京猿人時代就開始自力更生、獨家發展為五千年文明,這種文明上的孤立主義,要掩飾的正是政治上被來自內亞的文明和政治秩序所主宰的事實。這和今天的《大國戰疫》是出自同一思維。
回到本書,正是因為這樣的知識傳統,這本書對漢字使用者來說比較不親近。(對我 個人而言,也存在閱讀障礙)因為我們一貫是只在『技』術的層面洋為中用,而在知識體系上強調自己的『道』最好。至於這個看似永恆的『道』之維繫的住,恰恰要仰仗西方(古代是內亞草原路線,近代是航海路線)傳來的各種『技』去支持,則他們渾然不顧,更不關係西方的技和他們的道(知識系統)實則是一體的。
本書作者陳瑞麟老師,應該是漢語知識界裡,最有野心想用一個理論模型去解釋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體系是如何產生、發展、演變至今的科學,就像劉仲敬也有野心去建構一個模型去解釋古代遠東地區的政治史如何演化。他們都做到了。
這是我很願意出版他這本大作、鉅作的原因。他的問題意識之強是罕見的,有了問題意識,才會成為找到答案的人。而他想用一個模型去解釋『歷史』(自然科學的歷史),究竟會不會讓自然科學史變得不那麼像歷史,則也是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話題,後面有時間我們接著聊。
#有電子書
陳瑞麟老師 在 哲學哲學雞蛋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科幻作品存在的主要價值,大概不是幫哲學家的忙,不過我認為,科幻作品為上述困境提供了滿有效的解套。在各種科幻故事裡,宛如哲學思想實驗的情境不但貨真價實存在,而且在前後故事脈絡的鋪陳下,毫無違和感。這也是為什麼,各種科幻作品甚至有機會引誘那些毫無哲學背景的人自然而然思考起哲學問題。在那些明確且背離現實的科幻設定下,「這樣一來我們該怎麼做關於____的判斷?」「這樣一來____還是____嗎?」有時候甚至非得回答不可,才能理解劇情並獲得科幻想像帶來的樂趣。
如果科幻故事能帶來恰當的哲學思考情境,而哲學思考偶爾也有機會幫助我們理解科幻故事,那不管是對於哲學人來說,還是科幻故事的愛好者來說,似乎都有理由讀讀陳瑞麟老師寫的《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
下週糕講堂開放報名中喔,這次的主題是道德思想實驗!
活動連結: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17/04/422.html
陳瑞麟老師 在 陳瑞麟的科哲絮語- 關於大學教師的職稱...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陳瑞麟 的科哲絮語. 七年啦,前四年是助理教授。 2 yrs. 1. . Top fan. 熊立宇. 當時在被賦予講座教授的陳老師底下學習研究,現在回憶起來,可說是 ... ... <看更多>
陳瑞麟老師 在 [轉錄] 廖顯禕/有所謂的「台灣哲學」嗎? - 看板W-Philosophy 的推薦與評價
我認為"哲學普及,台灣哲學,台灣哲學系所未來的出路"這三者是同一件事情
在我的觀察哲學根本沒進入到台灣的文化裡,哲學在台灣只是昂貴且次級的舶來品
當初國民黨來到台灣後是怎麼操作的?
中體西用
以他們認為的儒家(是否是真正的儒家還有的爭辯)
嫁接科學(其實是技術,而非科學)和
民主(在他們的理解民主只是投票,更甚者不想要這東西)
實際上的操作就我的觀察是以漢學取代哲學,中文系取代哲學系,三民主義取代社會科學
(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有人類組,社會組,經濟組,政治組,法律組等......組
後來被李遠哲廢掉)
(國高中教科書的三民主義後來被公民換掉,公民有政治,經濟,社會,法律,心理六冊)
就算社會真的免不了需要哲學也只能容許當代新儒家這類的東西存在
但這套做法真的可行嗎?
不是吧
根本無法理解科學和資本主義
所以台灣的哲學系所式微
但社會還是需要哲學,所以各地哲學普及如雨後春筍冒出來,
也有不少哲學系所碩博士依靠哲學普及維生
但沒有有系統的建立體系以及鑲嵌在台灣的教育制度裡終究不是好辦法
不管是對台灣社會還是對哲學系所都是不好的
唯一的做法就是把哲學普及讓哲學進入到台灣的文化裡,
發展台灣哲學,發展出屬於自己文化的主體性
這樣台灣的社會才會順利的運轉也才有未來
--
說到南華哲學系倒系;
2004~2008:共九位師資
1. 中哲(當代新儒家)(四位):老莊道家(陳德和)、魏晉玄學(謝君直)、唐朝佛學
(尤慧貞)、宋明理學(陳政揚)
2. 德國觀念論(兩位):康德(劉滄龍)、黑格爾(顏永春)
3. 邏輯和科學哲學(一位):邏輯和科學哲學(謝青龍)
4. 歐陸和當代歐陸(兩位):(羅麗君、鐘振宇、楊凱麟、孫雲平、吳俊業、林遠澤、張
國賢等等……)
2008~2009:九位還十位師資我忘了,差別在於歐陸師資為一位或兩位
1. 中哲(當代新儒家)(五位):老莊道家(陳德和)、魏晉玄學(謝君直)、唐朝佛學
(尤慧貞)、宋明理學(陳政揚)、陽明心學(高瑋謙)
2. 德國觀念論(兩位):謝林(陳士誠)、黑格爾(顏永春)
3. 邏輯和科學哲學(一位):邏輯和科學哲學(謝青龍)
4. 歐陸和當代歐陸(兩位):孫雲平、張國賢等等……(黃麗綺之後也到南華過水過)
2012:專任共五位師資,兼任師資多位
1. 中哲(當代新儒家):老莊道家(陳德和)、魏晉玄學(謝君直)、唐朝佛學(尤慧
貞)
2. 德國觀念論:謝林(陳士誠)
3. 邏輯和科學哲學:邏輯和科學哲學(謝青龍)
2017~~:
生死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組
1. 中哲:老莊道家(陳德和)、魏晉玄學(謝君直)、唐朝佛學(尤慧貞)
2. 德國觀念論:謝林(陳士誠)
我認為南華哲學系裁系被併所最主要原因在南華哲學系本身:
行政部分我不清楚不講,裁系的行政過程我不知道也不講,我就只講我知道的:
在我念南華哲學系時(2004~2009)師資總共九位,師資類別分為四大群:
一、中國哲學:在我大三前共四位(負責教授先秦老莊的陳德和、魏晉玄學的謝君直、唐
朝和佛學的尤惠貞、宋明理學的陳政揚),大四時多一位(負責教授陽明心學的高瑋謙)
二、德國觀念論:共兩位(負責教授黑格爾的顏永春、康德倫理學的劉滄龍,劉滄龍在我
大四結束後到了台師大國文系任教,之後主攻謝林的陳士誠任教,不過陳老師也有專攻自
由主義)
三、科學哲學和邏輯:共一位(負責教授的謝青龍)
四、其他的歐陸:大三前兩位,大四後一位還兩位(這裡流動率很高,包含羅麗君、鐘振
宇、楊凱麟、孫雲平、吳俊業、林遠澤、張國賢等等……都曾經在這裡任教過)
到了2012年左右網站上顯示專任教師五位:陳德和,謝君直,尤慧貞,謝青龍,陳士誠,
之後的幾年課程安排就變得亂七八糟了,教受德國觀念論的老師跑去教科學哲學,教授科
學哲學的老師跑去教應用倫理,還曾經在粉絲頁上看到孔恩的課程帶學生到寺廟做志工的
簽到單、學校的教務系統上顯示知識論由校外兼任老師任教等等……。
這裡的資料顯示這些師資安排則是以當代新儒家為主軸,到了2008之後幾乎每個不同的中
哲時期都有一位老師,再來是兩位教師研究德國觀念論,我猜是因為牟宗三把康德當作科
學的基礎拿來整理儒家思想,並轉往倫理道德討論,雖然南華雖然號稱歐陸和中哲並重,
但是英美分析哲學也會讀康德(不太讀黑格爾是真的,不過近年社群主義興起也連帶讓黑
格爾重新回到分析哲學世界),只是讀的方式不同於當代歐陸的讀法,所以廣義來說也不
是歐陸和中哲分別各半,而是單就當代新家學派的需求而設計。
德國觀念論學群:以康德為主,黑格爾為輔。我在猜想可能的原因是牟宗三把康德當作科
學形上學基礎,從一心開二門類比並以良知自我坎陷論證儒家也能開展出科學,所以師資
安排以康德為主,並獨立德國觀念論學群吧。
科學哲學和邏輯學群:我認為謝老師沒有那麼適合教哲學,因為一來他非哲學本科系出身
,二來他對哲學問題掌握度不足,三來他投稿的期刊絕大多數是通識類的。他教書很認真
是真的,但老師不適合在哲學系待那麼久,若要讓謝老師在哲學系待那麼久則必須有配套
就是了,邀請中正哲學系的老師兼任一堂英美分析專業選修課,然後謝青龍老師帶基礎必
修課也可以,但系所並沒有這麼做。
其他歐陸學群:一、當代歐陸:只有兩位老師是教授當代歐陸,後期只剩一位,要問一個
學校當代歐陸強不強就問他們對海德格熟悉度到哪裡就知道了,要知道對於海德格熟悉度
就問他們能否教授海德格前期和後期的差別就知道了(海德格橫跨現象學、存在主義、詮
釋學,對於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這脈以及後現代這脈影響蠻深的),到了
2011年孫雲平離開南華哲學系到中央哲學所任教之後大概(陳士誠和黃麗綺非專攻當代歐
陸領域所以我做這種假設)就沒人可教受了,所以南華的當代歐陸基本上也是不強;二、
古典歐陸;基本上當代歐陸和英美分析的區分始於分析哲學的弗雷格和歐陸現象學的胡賽
爾,雖然有著不同研究方式,但兩者並非沒有研究古典哲學。所以實質上也不能說歐陸和
中哲各半。
我在南華上課時(2004~2009)聽過比較誇張的說法和課堂:
一、 貶低和胡亂批評其他學派:
1. 批評英美分析哲學:
有老師在課堂上講說英美分析除了做人工智慧之外什麼都不能做,以及說過英美分析很可
怕會擠壓到其他學派(英美分析哲學很可怕這裡好像是態度,印象有點模糊)等等……之
類的。
這點來說我認為是亂批評,當代歐陸在背後酸英美的酸法是英美已經走向死亡,沒有新的
東西,而有些東西好比心靈哲學頂多只是學術象牙塔討論的東西,或者更狠一點的還會說
羅爾斯的東西不用哲學專業也看得懂等等……但並不會說英美分析哲學除了做人工智慧其
他的什麼都做不了,因為隨便一個STS擺在那裡就不是如此了。(這裡我只是聽過這些說
法而已,我對這種說法是抱持否定態度的)
2. 批評現象學:
有一位老師批評現象學,某位老師說他向做現象學的學者問他們科學是什麼,他們答不出
來,那種東西也不要念了等等……。
這種問法是沒有掌握時代背景,假設現象學回應科學回應的不好的話,那做為當代文明的
兩大支柱,資本主義和自然科學,也有人會把民族國家那入,但民族國家受全球化的挑戰
這又是另外的問題,那麼那些老師能否確實回應呢?尤其是新儒家?新儒家好像不行。
3. 批評馬克思:
有些老師說馬克思主義就是沒有心只有物,所以中共才搞文革,把文化都丟了,他們搞文
革造成失落的二十年,後來發現沒有心是不行的所以在改革開放後又想重新引進儒家引進
他們的根,但就算如此他們也只是做門面而已。
對我而言這些東西只要唸過以賽亞柏林的東西就可以知道這些批評出自哪裡,而老師們也
沒能確實掌握柏林甚至自由主義的批評方式,就連基本的形上學基礎都不熟才會有這些批
評。
4. 批評社會主義:
還有老師在上課時提過,社會主義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社會福利,宗教就有慈善功能……,
言下之意好像宗教可以取代社會主義。
對我來說只要有念過保守主義,只要略懂政治光譜的就知道這兩者完全不同,功能完全不
一樣,根本不能這樣畫上等號。
5. 批評其他學派和哲學領域:
有老師說過最後一流的學者去做科學哲學,倒數第二流的學者去做應用倫理,以及也有一
位老師說過社群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論戰在康德那裡就處理完了,那些人沒念懂康德之類的
(康德這裡僅憑記憶)等等……。
這裡就完全不懂社會分工以及其他學派和學門的工作。以及系所明明就有開設科學哲學和
應用倫理的課程……
二、 師資不足以及開設課程不當:
1. 不給學生相關英美分析的資源:
曾經聽聞學弟說過謝青龍老師有要開設英美分析哲學導論,但系所不讓謝老師開設。
也就不管是否真有其事,以台灣哲學界的狀況就是英美哲學圈佔有台灣將近五成以上的資
源,在大學部缺乏英美分析的資源的情況下,學生能接觸的只有不到一半的資源。這裡我
認為大學部應該給學生更廣闊的視野才是,而不是限縮學生未來的發展。(這裡我在想是
不是跟自由派和新儒家的論戰有關)
2. 沒有應用倫理師資硬開那些課和研究所組別(在2009以前南華哲學所還有開設應用倫
理組):
不少老師都有開設應用倫理課程(包含中哲),但那些老師都沒有科學背景。
這大概是要跟隨中央的腳步把應用倫理當作中哲介入現實的方式吧,但沒有專業的老師,
而且說到應用倫理,他也是英美分析底下的一支,這要怎麼反對英美分析?然後中央我都
覺得做很爛,因為應用倫理的出現是出自醫療倫理,而醫療倫理則是針對紐倫堡大審的不
人道的人體實驗制定倫理守則,其一是中央沒有醫療倫理,其二是中央沒有掌握跨領域瑣
碎知識(牽涉到跨領域整合以及熟悉個別不同的科學學門技術性細節的部分),這就不用
談要如何制定倫理守則了。沒辦法做出基本的倫理守則,要說把問題層次拉到形而上的層
次那都是假的。而南華基本上就是爛很多的中央哲學研究所,在這個地方是連專攻的教師
都沒有。
3. 沒有相關哲學諮商相關師資也開設哲學諮商:
大概是看到輔仁大學哲學系有在推廣哲學諮商因此想要照抄吧。
授課老師連心理學和輔導諮商的學理和技術都缺乏,上課只是照唸課本而且不知在講什麼
。
4. 對相關領域不熟卻開設全球化的課程:
大概是在當時全球化是熱門議題因此想要照抄吧。
全球化的課程,全球化和中哲的課程名,但這些東西基本上只是把社會學討論的以及部分
英美政治哲學的東西拼貼剪取,好一點的老師只是用更有邏輯的方式重述一次,但也沒辦
法在裡面鑲嵌中哲,差一點的就只是問題討論而已,但這些東西還只是社會學的,和我在
哲學研究所念書時遇到專攻的老師完全不同。
從上述看來南華的師資安排主要是要培養當代新儒家的學閥勢力而不是真心為了學生的視
野和發展著想。至於新儒家的問題我想陳瑞麟老師有寫過兩篇論文,網路查的到大家可以
參考看看。
我曾經和研究所學長(後來留德念博班)討論過哲學的功用:學長說哲學在英美國家是提
供給其他學科檢證的工具,在歐陸國家是回應社會文化並帶領發展。
我就先假設為真好了(我沒出國也不知道差異),我待在南華的心得是他們連理解其他學
科的概念和社會文化的能力都是缺乏的,以及近年(2014~~2016左右)我蒐集了不少鵝湖
月刊社的學者的論文和社論,稍微花費一下時間粗略分析那些文章,基本上是連理解當下
社會文化的能力都沒有。
好比說這篇:https://www.haixia-info.com/articles/6742.html6,
像這類的文章的出現,在台灣根本不會有人理,只會變成象牙塔裡的作文大賽而已。
話說回來不少台灣的哲學工作者畫地自限對其他學派不了解亂批評就算了,沒有跟其他領
域有太多接觸,甚至跨界時連其他領域的基本概念也不知道的,以及不知道社會變化,沒
能力也沒意願回應社會文化的問題,跟社會的連結也少,更甚者只會把書本上的論述論證
背到滾瓜爛熟而已。
這種搞法或許一兩年內不會怎麼樣,但長期十年十五年呢?鐵定被淘汰的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3.160.3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Philosophy/M.1638113272.A.034.html
※ 編輯: kuopohung (1.173.160.38 臺灣), 11/28/2021 23:28:30
※ 編輯: kuopohung (1.173.160.38 臺灣), 11/28/2021 23:37:24
※ kuopohung:轉錄至看板 Confucianism 11/28 23:45
※ 編輯: kuopohung (140.116.239.46 臺灣), 11/29/2021 08:40:18
※ 編輯: kuopohung (140.116.239.46 臺灣), 11/29/2021 08:42:4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