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問臉書]
現在重回單眼的話,還值得衝m4/3嗎 :D ?
.
晚上稍微爬了一下文,
假如我錄影需求只要1080p/60F
(4K剪輯太麻煩不考慮,所以沒有4K/60F沒差)
同樣Panasonic m4/3
感覺[G8+12-60mm/f3.5-5.6 Kit]約¥7.5万
或是[GX7MK3+12-32mm/f3.5-5.6 Kit]約¥6.4万
好像是個可以考慮的選擇 :D
.
真要買的話應該是考慮G8 Kit
雖然體積大不少,但是螢幕能翻過來自拍,
鏡頭焦段活用度也比較大 :D
.
.
假設上述不值得的話,
求c/p值高+輕巧路線推薦 :D
認真不追求極致畫質,
跪求不要推我機皇跟天價鏡皇XD感恩 :D
(其實這篇是攝影敗家前的自我檢討碎碎念)
.
其實我自己都很驚訝,
我竟然會認真困惑這問題 wwww
.
因為以前我根本整天爬文研究,
花在拍照攝影的時間已經很多了,
但花在爬文研究器材的時間可能更多!
.
爬了一下現在各家的相機,
發現眼花撩亂已經看不太懂了 XD
感覺直接來問各位大佬先求個方向比較快
跪求大家現在拍攝的主力推薦+理由分享 ^0^/
.
==================
.
回憶以前網路編輯時代,
主要用Panasoic m4/3微單系統
最後用的機型是GH2/ G3/GX7
.
Panasonic原廠鏡頭一覽:
https://panasonic.jp/dc/products/g_series_lens.html
(下面價錢直接先用官網售價,市價應該便宜不少)
.
當年使用的3顆主要鏡頭
[廣角/定焦大光圈/旅遊]分別是:
.
[廣角鏡:OLYMPUS 9-18mm/F4.0-5.6]
其實這顆是我的次選,
首選是Panasoic 7-14mm/F4.0(¥13万左右)
但當時我真的買不下去 XD
重來一次應該會咬牙直上,
畫質跟廣度都差太多了,
而且旅遊其實超~~~常用到超廣角阿!
現在的話好像更頂的是LEICA 8-18mm/F2.8-4.0
只是售價高達¥173,800實在讓人望之卻步 XD
.
[定焦大光圈鏡:Panasonic 20mm/F1.7]
這顆其實也是我的次選哈哈哈,
首選當然是LEICA 25mm/F1.4 (¥4万左右)
同樣是價格跟體積考量,
重來一次...
應該直上LEICA沒啥疑慮,
偶爾要拍假掰照片,這顆應該還是首選...吧?
更強的是LEICA 42.5mm/F1.2要價¥22万之譜,
恕我無法承擔 XDDD
雖然有平價的 Panasonic 42.5mm/F1.7可以選
但重點還是在42.5mm太遠了,有點難用 XD
.
[旅遊鏡:Panasonic 14-140mm/F3.5-5.6]
原本想說這應該是最佳選擇沒有之一了,
但後來新出的LEICA 12-60mm/f2.8-4.0
規格上超誘人,而且真的達到
[一鏡兼顧廣角+大光圈+常用焦段]
雖然我還記得之前很閒,
用14-140mm設定好腳架跟遠距無線快門,
140mm的超壓縮感自拍真的很爽 XD
換成12-60mm好像就沒辦法這樣玩,
而且這支鏡頭也比14-140mm貴不少
(¥10万→13.7万)
但... 看在萊卡的份上,
假設重回m4/3會考慮這顆當旅遊鏡玩看看。
或是上面便宜的Kit鏡矇用就好...
(我知道差很多 XD)
.
.
當時沒考慮APS-C或是全幅
主要是器材體積跟重量考量,
現在要重新回去的話...
說真的想法還是沒變,
不過m4/3陣營... Olympus都退出了,
只剩Panasonic苦撐,
簡單看了一下好像也沒有什麼突破性的發展,
所以才會來問說,假設現在要重回單眼攝影,
是否有比較推薦的系統?
.
==================
.
題外話~
然後說到[現在]主要用什麼器材的話...
我自己都很驚訝的
現在最主要的器材竟然是[手機]XDDD
.
主力[華為MATE20 PRO]
有Leica加持的3個鏡頭
廣角16mm/f1.8
標準 27mm/f2.2
望遠 80mm/f2.4
.
雖然是2018的前代旗艦了,
但就算用現在眼光看,
三個鏡頭拍照畫質都非常好,讓我十足滿意(認真)
我想過要是再來衝重機超長途挑戰,
我搞不好就帶手機拍就好!
.
不過可惜的是,
他錄影的時候只有廣角跟標準可用,
而且標準的焦段明顯沒有27mm廣角,
體感大約35mm?
然後更痛的是廣角鏡頭的畫質頗差!
要大太陽下才堪用,
最慘的則是錄影竟然不支援使用80mm鏡頭!
所以用Mate20Pro錄影,等於沒有望遠...
幸好標準鏡頭畫質很優秀,
生活拍拍VLOG很夠用了 :D
.
第二主力[GoPro7]
大太陽下的數位防手震實在是驚天地泣鬼神,
可惜就算是剛出的GoPro10,
室內跟夜間的畫質依舊慘不忍睹,
而且只要光源不夠,
連最大賣點的防手震都會廢掉...
要不是日間戶外手持步行自拍,
它依舊是最好的選擇,
不然說真的這次大阪行整趟拍下來,
畫質之差讓我是有點想休了它 XDDD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DCFever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三集《開心派對記錄篇》,八神會教導大家如何在室內光線不足的環境下進行拍攝。一場派對該如何拍攝得好,除了要懂得善用器材配合外,還要計算如何捕捉派對主角一舉一動、眾人動態、環境細節及氣氛,以及一些不可錯過的重要時刻,這些都是拍出專業效果的關鍵。多方結合,就能拍出令人難忘的派對短片。 派對短片由於在室...
「鏡頭焦段選擇」的推薦目錄:
- 關於鏡頭焦段選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鏡頭焦段選擇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鏡頭焦段選擇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鏡頭焦段選擇 在 DCFever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鏡頭焦段選擇 在 新手入門請益老手也來湊一腳鏡頭焦段選擇篇#概念#人像#街拍 ... 的評價
- 關於鏡頭焦段選擇 在 影像記錄拍MV 鏡頭焦段與景深選擇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鏡頭焦段選擇 在 選擇16-35mm當旅遊鏡頭的3個理由 - Facebook 的評價
鏡頭焦段選擇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攝影142] 細說分鏡 Vol.19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60
🖍真正勾起共鳴的絕不是表面,而是隱含在照片中,那些不為人知抉擇的密秘
🖍那才是照片的靈魂、故事與含意
🖍了解過後,才足以激起我們心中的感動的共鳴
前面說了很多「照片、故事、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特別是「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也許會有人認為,那不就是「創作動機」嗎? 其實不是,我認為創作動機,是整個我們自己生命中的一個「火花」,有點像是「靈機一動」「天外飛來一筆」的感覺,又或著是抱著特定的觀點拍下的作品,說說這觀點與照片的關係如何一同呈現,所以我認為「創作動機」跟「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是不同的觀念。 這一篇,我們來談談這點
🟥旅行攝影與攝影旅行
「旅行攝影」與「攝影旅行」是完全不同的攝影觀念,也同是完全不同區旅行方式,他們都是一種旅行,但整個目的完全不同。
🔹旅行攝影,我的定義是「在旅行中所見、所拍」,這一次旅程看到什麼,在你的眼裡覺得有趣而拍下這些照片,看起來每一張照片都是獨立的,但攤在你的旅程時間軸上,照片的順序也就是旅途的痕跡。
攝影旅行則是「為了攝影所規畫的旅行」,為了照片目的,而規畫的旅行,包含出發、經過、抵達、等待,路途不見得順,但就為了那張照片最好的時候,所規畫的行程。🔹
「為了等待從傍晚進入深夜」,在一景點足足待了近 2 個小時,哪裡也去不了,因為我曾看過他人的作品,那景點、那景觀傍晚日落的照片真是迷人,算好差不多時間前往該處,然後一等就等上好段時間,就為了拍攝那 2 個小時光線與色溫的變化。
但就旅行的角度就不見得如此,旅行規畫上,通常是以「效率」「方便」為主,數個點都要一一的 「Check」,達成,那麼在有限的時間下,安排好路線、交通、用餐、住宿很重要,儘管不是每個人都是抱著這樣子的方式旅行,也有些人是「隨意」,到了再說,反正都要去那幾個地方,不如就看心情、看天氣做決定,而這一路拍攝的照片,自然也就是旅行的記錄。
「因為旅行而攝影,與為了攝影才旅行」,這二種心情我都有過,帶給我二種截然不同的攝影與旅行的心得體驗,前篇文章說到「唯有真的站在不同立場」,我們才有機會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情。
🟥何時的念頭
何時產生這念頭? 那就要談談幾年前我自己辦過一場「旅行攝影」分享會的故事講起。
那天分享會後結束,在回程路上,心裡在想今天的分享會的心得,像是哪張投影片覺得不錯,哪個點可以做的更好,每一次的分享會我都會這麼簡單的自己檢討一下自己表現好不好,同時旁邊一位人,曾與我一同自助旅行的朋友問我一些事情,他問我說他即將自己前往義大利,在找尋交通票券資訊上,網路的資料很亂,每個人說的都不大一樣,問我該怎麼辦?
🔹「這很正常呀」,我說,因為寫這些旅行分享的人,他們自己也很可能第一次去,在旅行過程知道要介紹交通票券資訊給人參考,由於他們是第一次,遇上什麼、就拍下什麼、記下什麼,有時照片沒拍到,忘了細節而交代不清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有時年代久遠,交通資訊需要更新…,種種因素下你看的網路資料都有可能不完全正確,但可以當作背景知識,隨機應變,除非是特定地點,不然大多數的原則都是通用的。🔹
其實我也是呀,我也寫了不少相關的旅行介紹的文章,也寫過一些旅行交通、票券的使用方式,經常都是「第一次」到某個國家,解決交通問題,除了參考別人的資訊外,自己也會特定的「拍下」特定的照片,像是「車站、車票、置物櫃」等等,再配合文字來搭配解說,因為有此經驗,回答起朋友的問題就顯得自然。
爾後在捷運站門口彼此告別後,我一個人往回家路上思考今天分享會的問題,以及剛剛與朋友互動的過程,突然才覺得「啊,不對」,今天的主題根本就與心中說的內容完全相反,今天的分享會是屬於「旅行攝影」 - 分享旅行中的照片,但我最想說的,其實是「攝影旅行」,是為了要分享「照片故事」以及「照片背後的故事」,而由於今天的主題是「旅行攝影」,自然投影片的內容順序,是以「旅行的順序、痕跡」做安排。
也正因為心裡很想說的是「攝影旅行」,也難怪為何某幾張投影片,我覺得應該順序調換,或是「併在同一頁說」會比較洽當一點,但一這麼做,就覺得講起來不大有順序,時間順序就會彼此交錯,讓觀眾覺得…,怎麼一會說今天拍的照片,一會說後天、一會說昨天照片的感覺。
過去自己辦了數場,以「旅行攝影」為主的分享會,每次說完心裡感受都隨著現場觀眾互動不同,感想也不同,但覺得始終…,離我心裡想分享的「故事」有一些落差,卻無從說起,直到這一天晚上,我才找到心中那塊最想說的天地。
🔹「我最想說的,是為了攝影作品,所追求的旅途,無論甜蜜與否,那才是一張照片我挑選出來最單純的念頭,正因為是為了追求那張照片的結果,所有的準備規畫都是以「它 – 照片」為出發點思考;但如果是旅途中所看到、見到所拍下的照片,好像我只是過客,順手一拍,除此之外 – 沒了,這種照片並不是好不好看問題,而是缺乏一點…,我心裡最在意的事情,在分享過程總有點不是那麼踏實的感覺」🔹
🟥抉擇與密秘
「我也想聽聽,別人的分享一張照片背後的抉擇與密秘」,除了拍照技巧外,同時也希望聽出這些拍照技巧,是如何抉擇出來的? 是唯一的答案嗎? 還是在許多答案中,選擇最適合當下的?
就像記者訪問發明燈泡的愛迪生,「你是如何知道要用那東西來做出燈泡的?」,愛迪生回答說「我不知道什麼可以達到,我只是找到 99 種失敗的方法,最後一個才成功」,雖然真實歷史故事並非那麼簡單,但這過程也與我們追尋一張照片過程,有一些雷同可以參考的點。
任何一張照片,拍攝方式、技巧與手法,說明出來原理很簡單,比如用什麼相機搭配多少鏡頭焦段,快門光圈感光度的組合、是否使用濾鏡等其它工具輔助,天氣是如何預測,又什麼時間點下拍攝,這些都是我們最後知道的「結果」,這些資訊若能在攝影分享會一一的提及,非常實用。
但如果真的對一張照片更「細細的切入多問二句」,就知道結果背後都有一些故事,礙於分享會的主題、時間有限下,那些故事通常都會被忽略掉,而這才是我最想聽到的部分,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也去了相同的地點,採用了相同的拍攝方式,假設天氣狀況也相同,我也不見得拍出相同的作品,經常如此,人人都有類似的經驗,此時不免會覺得「他人總是留一手絕活」,確實有些人是如此,但有些並不是這樣。
🔹就好比聽人說…,看一個成功的人,不要只聽他成功的故事,要看看他遇過什麼樣的失敗、如何失敗、失敗的過程是什麼,因為成功無法複製,但失敗可以盡可能的迴避。
攝影也是一樣,光是聽著他人如何拍出成功作品,不代表你就能複製他人的成功,他一但在過程中遇上挫折與失敗,那我想人人都很有可能遇上相同的情況,那麼單單聽如何拍出這張照片「成功的要素」,是無法滿足我的好奇心,而背後不知失敗多少次、等待多久,準備多少才能達到,就算同一點蹲上好幾回,每一次的天時與地利也都不同,最成功的照片不見得是「天時與地利」最好的搭配,可是在那一次如何配合天與地,做出照片不同的抉擇,那才是最有趣的部分。🔹
🟥讓聽眾共鳴
「共鳴」是很難的,我談了 100 張照片,能讓底下的聽眾、學生產生共鳴的照片,若有 10-20 張有共鳴的話,我覺得對我來說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這往往是我不斷編排講義參考的點。
要解釋一個抽像的概念,並且透過具體的圖、文、口語表達,讓底下的讓聽眾有「共鳴」那才是最棒的照片例子,而這樣子的照片是有的,但要一試再試,才知道同一張照片,在數場課程中是否經得起「共鳴的考驗」,也就是在課堂中,這個例子能吸引學生目光,數次都能達到那層效果,我才確定這組照片能讓他人達到心中的共鳴,這樣子的照片,我會用一個簡單的名詞稱乎他 - 「哇照片」。
🟥「哇照片」
「哇照片」不好找,真的,為了讓講義更加精采,我經常在改裡頭的例子,無論是在過去的照片裡翻找,或是重新拍新的,都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有時反而越改越糟糕,再將之前的例子放回來也是常有的事情,但經過幾年的經驗下來,我漸漸覺得…,這個「哇照片」其實存在我電腦硬碟裡許久,而且還不少,只要我放慢速度,放鬆心情,好好的欣賞一些照片,想想當時這麼拍的理由,再看看這張照片能否在課堂上傳達得清楚。
🔹但如何確定課堂上我能否傳達清楚呢? 我會用單純一點的標準,這一張照片已是好段時間前拍的,在看這張照片,是否能讓「脫離拍照當下的我」,重回現場、感受它,如果可以訴說更多「照片故事以外的事情」,讓我自己回想更多這張照片以外值的事情,包含當時的天氣、心情、身體狀況、遇到的大小事等等,如果可以讓我自己,在看自己的照片回想起這些事情,通常成為我心中的「哇照片」機率就高多了,最後挑選出來在課堂上分享,往往會有不錯的效果。 (當然,有的自以為不錯的 “哇照片”,反而產生反效果,下次這例子拿掉就好)🔹
🟥站在台上,心在台下
任何主題的演講、分享,台上的講者應該不時的留意聽眾的情緒,是否對你的內容理解、投入,而不該自顧自的一股腦的說完每一張投影片,趕在時間內講完它,有些是「為了講完而講完」,有些則是「講不完就算了,跳過」,看看一位講者是否是熟練,從整個分享過程,除了時間的掌握,聽眾情緒拿捏得當宜,整場聽下來掌聲如雷,意猶未盡,那就是一場完美的分享。
這個不容易,真的,但也不難,同一個主題講上數十次,任何人也都能練習到一定的程度,而這一切的開始就從「講稿、投影片」的設計心態開始,熟練的講者,在一開始投影片準備心態,就不是以「張數」來思考,而是如同書寫一篇文章,簡單的「起承轉合」結構,帶著聽眾慢慢進入你的世界的前提下,規畫每一場分享,這點確實不容易,即使再熟練的講者,面對全新的主題,頭幾次也不見得都能做到這點。
🔹我覺得最好的「講者」,應該具備一種能力「人站在台上,心留在台下」那種能力,同時也是一種境界,要如何讓自己分享內容,能一次比一次好,這種能力非常重要,不為了時間、投影片張數而趕工、拖戲,而是與觀眾一同享受這個過程,畢竟人是站在台上,無法用第三人稱看待自己的表現,但講者的「心眼」可以時時看看自己,觀察聽眾,內容是已經固定了,但盡可能改變節奏,搭配音調調整、肢體動作、不時插穿其它故事、笑話,來讓整場分享更加成功,才能記下此次的失敗,下次做的更好。🔹
我想抱著「人站在台上,心留在台下」的心態,努力的改進分享的過程,每次一都比前一次更好,讓 100 張照片分享,能張張讓人感動,心中產生「共嗚」。
🟥攝影旅行、共嗚與「哇照片」
讓我找到最多「哇照片」,在數萬張照片堆裡,往往是在「為了攝影而去旅行」的照片裡得到最多的可能,因為一張「哇照片」通常挑選標準,都是對一張照片非常深切的感觸,我才會挑選出來。
🔹「一張照片真的勝過千言萬語」,這句話是對創作者自己才成立,對於底下的聽者,我則是將照片背後的千言萬語,精挑細選整理出來,如此一來才能讓聽眾,了解一張照片「如何拍攝」「背後故事」,以及「如何達成與失敗」,使得一張照片,無論是對拍攝者,或是其他聽者,更有其生命、靈魂與含意,讓大家產生共鳴,在這空間裡不斷的繚繞講者的語話,以及聽眾的笑聲、掌聲。🔹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鏡頭焦段選擇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攝影133] 細說分鏡 Vol.10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37
🖍「對焦呢? 放在哪裡才是對的?
🖍上次是對左邊,這次換右邊好了
對於「構圖」,我的想法也許跟大多數的人並不相同,一般人對於構圖的想法,就是想辦法讓照片變的好看,更具故事性的價值,所以會去學習、參考許多構圖的規則,確實照著一些構圖的建議,可以讓你的照片更加的出色,追求好的構圖,可說是每一張照片最重要的重點之一。
🟥構圖的過程
當然,我也覺得構圖確實是有這個重要性,「為了讓照片更好看」以及「追求照片背後的故事」,雖然我認為構圖還有更多的意義,但這裡,我們先就這二點就分享一個想法 – 該如何進行「構圖」
相信有些人認為,構圖就是拿起相機,透過觀景窗,搭配著鏡頭,透過構圖等相關原則,找尋最好的畫面組成、結構,並且操作曝光最後按下快門來完成。
而我認為,早在拿起相機拍照之前,當你一邊在走路的同時,心中就已經在觀察適合的角度,或是引起興趣的「點」,此時我在心中已經進行「構圖」的念頭,決定了點,當然拿起相機,調整鏡頭焦距,在有限的視角下做取捨,最後完成曝光選擇,按下快門。
🟥構圖的元素
很多人在討論構圖的原素,比如說「光線、色彩、對比、明暗、質感、方向性、互補色…」等等,這些都是填滿一張照片所需要的「元素」之一,解構一張照片的結果,最後讓讀者了解原來這一張照片是如此完成。
我覺得這過程,跟料理食譜節目一樣,先是告訴你一道菜完成後風味,再逐漸帶出每一樣所需的食材,一個個擺攤在桌面上,接著就是料理的過程,包含「先後順序、比例多少、組合味覺平衡」等等,再重複一下完成後的作品分鏡,看完節目的觀眾就知道 – 哦,原來這道菜是這樣子完成的。
🟥照片故事的故事
我曾看過不少人分享一張照片如何完成,背後的故事與方法等等,大多都不是專業的分享,聽到的多是「事件的描述」「背後的感想」,而不是「構圖的方法」,少數聽見真的專業的分享,會清楚說明一張照片背後許多看不到的故事,反而這才是佔了最大部分,至於拍照等過程,倒是是輕描淡寫的帶過。
如果是我來分享一張照片,我會怎麼分享? 大多情況下,我會先說說「照片故事的故事」,也就是「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分享完後再來來談談「照片的故事」,這兩個是不一樣的事情,而這裡指的「照片故事的故事」到底是什麼? 聽起來有點繞口令的感覺,但卻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事情。
🟥動機與歷程
用一句話解釋,其實就是「動機與歷程」。
不知從何開始,我開始關心、好奇的不是「照片本身故事」,而是「為何要拍這張照片的動機」,照片的故事精采,並不會吸引所有人想去拍攝,而被故事所吸引前往拍攝的人們,他們的動機我覺得更有趣,而這個「動機」一定與照片故事有所互應,也就是「動機 &故事」交界處,才是最有趣的地方。
動機講完了,接著就是「歷程」,這就有點像是遊記一樣,比如說你是如何走到這一步,從相機器材的準備、行程的規畫、中途的經過與體驗,如同遊記般書寫表達一段體驗,有的十分精彩、高潮起伏,有的則是平鋪直敘無法引人投入,即使是同一群人,同一時間踏著相同的路徑,依每個人的身形、體力條件不同,同樣的一段路,體會也截然不同,這段的「歷程」就會成為每個人心中各自的體驗。
一個故事本身就存在在那裡,每個人接受後解讀不同,因此才能吸引不同人前往故事的本身,即使相同一群人,同時地前往拍攝,對故事動機也許接近,但絕不完全相同,在途中歷程,每個人的體會也因個人差別,心中產生的歷程也更加多元。
我覺得「動機與歷程」與「照片的故事」是有很大的交集,交集中產生了共鳴,這個共嗚會進一步的影響你是如何「構圖」,也就是成就一張「照片故事的故事」。
🟥動機、歷程與照片故事
最後抵達了故事的核心,也就是旅途的終點,感受到在當下的五感剌激,再加上先前對故事的「解讀動機不同」以及「相異歷程感受」,使得拿起相機構圖,就成為每個人對故事的 “各別詮釋”,就算是相同的構圖,近似的曝光,每張照片給自己的價值意義都是獨一無二的。
「相同的故事,不同的詮釋」,我想這就是我好奇的地方,比起照片本身背後的故事,我更在意的就是這個,若能傳神的結合「動機、歷程、照片故事三者的溶合」,那真的是很精彩的故事,讓眾多近似構圖的照片,透過傳神的表達,使得「就那一張照片」擁有獨一無二的光環與特質。
🟥再加入「對焦」
簡單、直白的說,對焦就是讓相機瞄準物體,得以清楚的「過程」,我認為對焦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更是「取捨的過程」,為何對在這裡而不是那裡,你總有個說法,無論是就「景深的計算原則」還是「故事的主角」角度切入,不管是選擇那一個,你總有個思考的過程,這就是我常對學生說的「對焦,是一個過程」。
喜歡吃飯還是麵,咖啡是冰的還是熱的,我們會說是看心情、看胃口,這就是選擇的過程,由於是主觀的喜好,我們不會用「好決定、壞決定」,對焦的取捨當然也是個決定,同時了解「對焦的過程」沒有對錯,但有道理,背後的道理,就是你按下快門前面所有的「動機、歷程、照片故事」總總的溶合下,最後的精華一刻,直到快門按下響起了快門聲,深深的吐出一口氣,呼吸的節奏因而緩慢下來。
這決定看似非常的複雜,事實上卻也是非常的單純,拍照,不只是按下快門的動作,也不只是拿出相機準備的流程,而是自一開始的起心動念的動機開始,中間經過的歷程,以及對照片背後故事的差異解讀吸引,你就已經開始在「構圖」,當到了開始操作相機的動作,取景、決定曝光變數,最後對焦,為你心中的故事選定主角,為這一連串的複雜過程,畫下句點。
任何一張照片背後故事,有好人壞人、好事壞事,究終從「主角」開始,故事因而展開,而「對焦」就是當你準備好一切後,告訴自己,以及將來觀看照片的人們 – 所有的故事都從這裡開始 – 照片的主角,故事最後也將從這裡結束。
從這樣子解度解讀「對焦」,你將發現你過去認識相機操作的「對焦」竟然如此的重要,當你有如此的體悟,「對焦」這過程,將成為所有事件一開始追求的重點,到了按下快門前一刻,你還會猶豫不決嗎?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鏡頭焦段選擇 在 DCFever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第三集《開心派對記錄篇》,八神會教導大家如何在室內光線不足的環境下進行拍攝。一場派對該如何拍攝得好,除了要懂得善用器材配合外,還要計算如何捕捉派對主角一舉一動、眾人動態、環境細節及氣氛,以及一些不可錯過的重要時刻,這些都是拍出專業效果的關鍵。多方結合,就能拍出令人難忘的派對短片。
派對短片由於在室內進行,在拍攝時要面對不少問題,例如光源、白平衡、感光度、鏡頭焦段選擇以及收音等,可謂一眼關七。八神會在節目中邊拍邊拆解每個調校關鍵,助你拍出更佳效果。看過今集後,相信大家會對日後的拍攝同類題材會更有把握。
鏡頭焦段選擇 在 影像記錄拍MV 鏡頭焦段與景深選擇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小弟最近愛上用視頻來記錄旅遊或日常生活(甚至微電影),但目前鏡頭只有35mm F1.8定焦和18-55mm F3.5-5.6變焦(D7200相機aps-c片幅) ,然後窮學生所以 ... ... <看更多>
鏡頭焦段選擇 在 選擇16-35mm當旅遊鏡頭的3個理由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選擇 16-35mm當旅遊 鏡頭 的3個理由影片為大方向的分享。旅遊,旅行途中,還是依每個人需求不同,配置不同 焦段 的旅遊 鏡頭 ,影片提供大家多一個參考^^ ... <看更多>
鏡頭焦段選擇 在 新手入門請益老手也來湊一腳鏡頭焦段選擇篇#概念#人像#街拍 ... 的推薦與評價
新手入門請益老手也來湊一腳鏡頭焦段選擇篇#概念#人像#街拍#Cosplay #Nikon #富士. 攝影. 2019年3月19日01:40. 嗨,大家今天過得好嗎? 歡迎回到快門手(大誤時間真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