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出巡五次為體察民情還是遊玩?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再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在短短11年的時間裡,秦始皇曾有過五次出巡。有人說秦始皇如此頻繁的出巡完全是為了滿足自己遊山玩水的私慾,也有人說秦始皇出巡是為了向六國遺民顯示武力,以威懾意圖叛亂者。其實,如果對比秦始皇的五次出巡路線便不難看出:秦始皇五次出巡即有遊玩享樂的成分,又有到各地炫耀皇威,加強對帝國控制的目的。
第一次出巡:《史記》記載,「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
公元前220年,這一年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第二年。秦始皇從咸陽出發,經北地郡治(甘肅慶陽),出雞頭山,經過回中道越過六盤山到隴西郡治(今臨洮),視察完畢後,又回到了咸陽城。
始皇帝第一次出巡
看秦始皇將第一次出巡的地方鎖定為北地郡和隴西郡,其實就可看出秦始皇的危機感還是十分強烈的。隴西郡和北地郡本是西戎的遊牧地區,幾乎等同於秦朝的邊防地帶,此一地區的安定與否直接關係到秦朝心臟地帶——關中的安危。同時,隴西郡與北地郡又是秦王朝的起家之地。當年秦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即是指此一區域。故而秦始皇此行的目的就是讓那些遷徙不定的戎人告知他們那些遠方的「親戚們」:大秦已經統一天下,閒雜人等遠離!
公元前219年第二次出巡:
如果說秦始皇第一次出巡是一場短途旅行的話,那麼第二次出巡則是一次長途跋涉。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於是乃並渤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琅邪台下,復十二歲。作琅邪台,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准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上自南郡由武關歸。」——《秦始皇本紀》
路線:出函谷關,過洛陽,經大梁、陳留、定陶,登鄒嶧山、泰山,封禪後,又經臨淄、黃、腄,到成山,又折回芝罘到琅琊,經郯城、彭城,西南渡淮水,到壽春,經安陸、株縣,南至湘山,沿江西行,經江陵、宛縣,最後由武關回到咸陽。
始皇帝第二次出巡
算起來,秦始皇第二次出巡與第一次出巡的時間間隔才幾個月。雖然表面上秦始皇是傚法古代聖賢去泰山封禪,實際上秦始皇還是為了向新徵服的原齊國地區宣揚秦朝的赫赫武威。因為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地處最東端的齊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戰爭而滅亡的。當年,秦國兵進齊國之前,其他五國王室的殘餘分子已經聚集在齊國,他們都十分希望借齊國再次翻盤復國。所以,秦始皇此次泰山之遊,除了向天下展示秦朝的強大武力之外,還借助了一種輿論——刻石,來宣揚秦始皇的卓越武功。
前218年第三次出巡:
《史記》記載:「始皇東遊,至陽武博浪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旋,遂之琅邪。道上黨入。」
始皇帝第三次出巡
路線:第三次出巡大體與第二次出巡一樣,不過回咸陽時則取道趙國舊地,經邯鄲、上黨、安邑、蒲津渡回到咸陽。當然,個中的原因還是在於威懾趙國的反抗分子。但這次出巡,秦始皇卻險些被刺殺,即張良策劃的博浪沙鐵錘砸車事件。於是,下令大索天下十日而不得刺客的秦始皇怏怏不樂地再次來到齊國舊地芝罘,並立石刻辭,以宣揚秦國統一六國的豐功偉績,告訴天下:秦朝統一六國是為了「烹滅強暴,振救黔首」,結束六國之間「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的征伐。算是多少回擊了那些總是喜歡搞出類似博浪沙刺殺事件的六國殘餘分子。
前216年第四次出巡:
秦始皇自第三次出巡歸來後,長達兩年都沒有出遊。如果看秦始皇隨後修築長城,討伐匈奴的一系列國防舉措,也許秦始皇在這兩年裡感受到了遊牧陰山河套之地的匈奴對秦朝的威脅,所以他一直都在考慮如何穩定秦朝北邊國防的問題。公元前216年,又發生了一次刺客事件直接促使秦始皇下定再次出巡的決心,即秦始皇與四武士微行咸陽,突然在蘭池宮遭遇刺客。雖然四名武士奮力擊退刺客,但是卻未生擒或擊斬一人。於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6年開始了第四次出巡。這次始皇帝視察的重點區域是秦朝北部國防線,終點站是碣石。
始皇帝第四次出巡
「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壞城郭,決通堤防。…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此次出巡,秦始皇繼續除了尋找不死藥之外,還下令拆毀了魏、韓、趙、齊等國修築的堤壩以及阻塞交通的關卡城堡。戰國時,黃河開始肆虐,地處黃河下游的魏、趙、韓、齊等國為了將黃河固定在穩定的河道上,都各自在自己的國境中修築了高高的堤壩。一則是為了防備黃河氾濫,二則是為了改變河水流向以禍害鄰國。這也便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當然,秦始皇主要著眼點還在軍事,即為討伐匈奴做準備。所以始皇帝才在歸程中巡視了秦朝北部,並從上郡歸咸陽。一則是為秦朝修築長城做一次親自勘探,二則瞭解下匈奴的邊患程度。這一年,始皇帝命蒙恬發兵三十萬驅逐了匈奴,奪取了陰山河套地區,並修建了長城。
前221年第五次巡遊:
自秦始皇第四次巡遊歸來,並相繼派兵驅逐匈奴,並修築了直道和馳道等一系列軍事工程。由於秦朝過分使用民力,使得天下百姓怨聲載道。所以,秦始皇在第四次出巡歸來後,在咸陽呆了四年多。此一時期,自信外患已除的秦始皇或開始處理國內反對者,或為自己縱慾做準備。如焚書坑儒、興建阿房宮、修築驪山陵等。
始皇帝第五次出巡
公元前211年,一顆隕石降落到齊地,有對秦始皇暴政不滿的百姓立即刻上了一句話,「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聽聞暴怒,下令處死隕石周圍的所有居民。同年秋,秦國使者又遇到了一件事。自函谷關而來的使者經過華陰時遇到一個手持玉璧的人,那人告訴他五字預言,「今年祖龍死」,然後便消失不見了。後來,始皇帝將玉璧交給秦朝御府收藏,御府官吏卻告訴始皇帝此玉璧乃是第二次出巡時,始皇帝乘船遇到水上風波,投水祀神的那塊。接二連三的無解事件,讓秦始皇感到了深深地恐懼。於是秦始皇問太卜如何才能消災避禍?太卜算卦後回覆道,「游徙最吉」。隨即,秦始皇除了遷徙百姓之外,自己也開始第五次出巡。不過,這次出巡也是秦始皇的最後一次出巡。這一次,秦始皇還是和前四次一樣,依然進行了刻石活動。不過途徑沙丘的始皇帝卻意外病亡,並留下了一個隱患重重的帝國。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遊山玩水成語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兄弟情誼也太感人了~欣賞完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成語故事~狗咬呂洞賓】※
~在蓬萊島傳說有八仙,其中一位名叫【呂洞賓】,原是讀書人,但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中舉,從此以後就不再讀書,而依靠祖輩留下的家產,尋師訪友,遊山玩水,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
~呂洞賓在成仙之前,有個同鄉好友名叫苟杳【ㄍㄡˇ一ㄠˇ】,其父母雙亡,家境十分貧寒。
~呂洞賓很同情他,與他結拜為金蘭兄弟,並延請他到自己家中居住,希望他能刻苦讀書,來日有個出頭時。
~一天,呂府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見苟杳一表人才,讀書用功,便對呂洞賓說:「呂先生,我想把愚妹許配給苟杳,你看如何?」
~呂洞賓怕耽誤了苟杳的前程,連忙推托,但苟杳得知後便動心了,主動對呂洞賓表示同意這門親事。
~呂洞賓說:「人稱林家小姐貌美賢慧,賢弟既然主意已定,我也不再攔阻,不過成親之後,要先讓我陪新娘子睡三宿,不知賢弟可答應?」
~苟杳一聽不禁一愣,但思前想後,還是咬牙答應了。
~苟杳成親這天,呂洞賓喜氣洋洋,而苟杳卻覺得無臉見人,便躲起來不見人面。
~晚上,洞房裡新娘子頭蓋紅紗,倚床而坐。這時,呂洞賓闖進屋來,也不說話,只管坐到桌前燈下,埋頭讀書,林小姐等到半夜,丈夫還是不上床,只好自己和衣睡下。
~天明醒來,丈夫早已不見身影,之後一連三夜都是這樣,可苦壞了林小姐。
~苟杳好不容易等過了三天,剛進新房,見娘子正傷心落淚,連忙上前賠禮,林小姐只管低頭哭,說:「郎君為何三夜竟不上床,只對燈讀書,天黑而來,天明而去?」
~這一問,問得苟杳目瞪口呆,想半天他才醒悟過來,雙腳一跺,仰天大笑:「原來是哥哥怕我貪歡,忘了讀書,才用此法來激勵我啊!」「哥哥用心,可謂太狠心啊!」
~林小姐被苟杳說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待苟杳說明經過,夫妻兩個才雙雙歡喜起來,齊聲說道:「呂兄此恩,將來一定報答!」
~幾年後,苟杳金榜題名做了大官,夫妻倆與呂洞賓一家灑淚而別,赴任去了。
~一晃八年過去,是年夏天,呂家不慎失火,偌大一份家產,化成一堆灰燼。
~呂洞賓只好用殘留的破瓦爛磚搭了一間茅草屋,和妻小在裡面躲風避雨,日子十分艱難。夫妻倆商量好,決定去找苟杳幫忙。
~呂洞賓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苟杳府上,苟杳對呂洞賓家遭火祝一事非常同情,也熱情接待他,可就是不提幫忙的事情,如此一連住了一個多月,一分錢也沒有給呂洞賓,呂洞賓以為他忘恩負義,一氣之下不告而別。
~呂洞賓回家一看,家裡竟蓋好了新屋,心中正覺得奇怪,邁進家門裡,又見大門兩旁貼著白紙,代表家中有人亡故了,他大吃一驚,慌忙地走進屋內,見到一口棺材在正廳中,妻子披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哭,呂洞賓愣了半天,輕輕叫了一聲「娘子」,夫人回頭一看,嚇得驚恐萬狀,顫抖地道:「你‧‧‧‧‧你是人還是鬼?」
~呂洞賓更覺詫異,問:「娘子,何出此言,我好好地回來,如何是鬼?」
~夫人端詳好久,才確認真是呂洞賓,便說:「真要把我嚇死!」
~原來,呂洞賓走後不久,就有一幫人來為他蓋房子,蓋完房子就走了。
~前天中午,又有一大幫人抬著一口棺材進來,告知呂洞賓已在苟杳家病死。
~呂洞賓聽完後,知道是苟杳出的主意,便走近棺材,氣得拿起一把大斧將棺材劈開兩半,露出滿滿的金銀珠寶,上面還有一封信寫道:
~~苟杳不是負心郎~~
~~路送金銀家蓋房~~
~~你讓我妻守空房~~
~~我讓你妻哭斷腸~~
~呂洞賓看完信後如夢初醒,苦笑一聲說:「賢弟,你這一幫,可幫得我好苦啊!」
~從此,呂苟兩家倍加親近,這就是俗話常說的【苟杳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苟杳」和「狗咬」同音,傳來傳去便成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遊山玩水成語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斗、桶、權、衡、丈、尺 >
「縣令大人外出了,今天也不會回來。」縣令士兵說完便轉身離去。
枉我找了這麼久才來到,竟吃了閉門羹。
除了失望,還有點不忿。那縣令必定是去了遊山玩水、風花雪月,不務正業。
「不如買些梅湯吧,消暑解渴。」
正當徬徨之際,有一老翁來到我身旁,笑迎迎地遞上一竹筒。
是不是古代空氣污染比較少,空氣的懸浮物不多,所以陽光特別刺熱毒辣。
「這一竹筒梅湯是有多少?」望著酸香撲鼻的梅湯,腦海自然想起那個四字成語。
「二升,想必你很快就喝完。」老翁搖一搖竹筒。
二升?即是什麼概念?
-----------------------------------------------------------------
秦朝對中國歷史的貢獻絕不僅僅限於統一六國,其中之一便包括了統一度量衡。
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監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從「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規定的1標準尺約合今0.23公尺,1標準升約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商鞅還統一了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秦始皇用商鞅時制定的度量衡標準器,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頒布的標準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製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銘文,發到全國。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因此,秦朝的權量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頒布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
這種權量出土多,分佈廣,長城以外也有發現,可見統一度量衡是認真有效的。秦始皇還用法律規定了度量衡器誤差的允許限度。他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
不過二百四十步為畝的制度實際上只行於舊秦,東方許多地區仍以百步為畝,直到漢武帝時期為止。
-----------------------------------------------------------------
#歷史 #故事 #秦代 #穿越 #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