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星學不是傳統定義的雙子座領域的低端學習 #在此先感謝任何一位願意花時間閱讀貼文的朋友。
#何謂人文占星學 容我借用英國偉大的小說家「佛斯特」,用一本小說的架構方式來解釋人文占星學。
透過他的小說架構觀點這非常符合我對出生盤的看法。
是不是好的讀者或是「說書人」都在於是否看懂小說由內而外想要傳遞的訊息。星盤也是一樣的。
一張星盤,每個人看到的重點都不一樣,是瞎子摸象還是,把大象徹頭徹尾都摸過一遍?會有不一樣的結論。
~~~~~~~~~~~~~~~~~~~~~~~~
一、 為故事(星盤)。時間的序列。
一個故事講得好不好,訴諸於讀者的好奇心。這個讀者可以是盤主本人。也可以是「解盤人分析人」。
二、情節(宮位時間序)。
順著時間序列、人物之間的因果關係。
好奇心只想知道故事,可能未必瞭解因果關係。好的故事不一定會到達情節的要求。只要能到達情節的要求他必然能深刻的掌握到人情事理的某些運作法則。這樣作者(自己或占星師)的功力勢必要高得多。
而讀者(盤主、占星師)如何從看故事(事件結果)滿足好奇心的層次,而提升到情節(事件內容的經過與個人啟發)的這個層次,讀者要能分析挖掘出這裡面的東西,讀者的層次(盤主/星占星師的人生經歷、經驗)也要提高。如果只想知道小說(星盤)人物的結果,那麼作者(造物者)所鋪陳的架構、情節的苦心則都是白費了。
佛斯特小說七個面:故事、情節、幻想、預言、圖示、節奏
佛斯特說,讀者讀到情節的部分要提高情節的層次則必須有兩個條件,
1. 有記憶力:對小說(星盤經歷)要很熟。若是細節都搞不清楚,僅憑著幾個段落以篇概全的來斷章取義的自由發揮,則破壞了這個小說(星盤)本身要提供給讀者的「因果關係」。所以讀者要讀的很熟、記的很多東西是必要條件。
2. 智慧:要發揮記憶以及人生智慧(人生歷練、打擊、重大的失落、領略到人生中的無奈與無常)才能體會到小說中設計的情節因果關係。
所以有些小說(星盤)可以一讀再讀,每一次都能提升不一樣的感受,與時俱進。星盤,也是如此。
有資格的讀者要好的記憶,好好的讀熟不要放過細節,人生智慧不是一蹴而成,抱著謙遜的態度,而不是自以為是把自己的成見帶入情節人物,這樣則是毫無意義。
3. 人物:
扁平人物(行星能量易顯):用一種標籤就可以解釋、概括完全。固定性格反應。
圓形人物(行星能量多層次、豐富):立體、而且有陰影的、而且他深不可測、他有生命力在字與頁面之間不斷延伸。他有很多我們看不到的部分。
扁型人物不如圓型人物來得有成就,而且只有在耍寶搞笑中,他們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個人物能否成為圓型人物,端賴其有無能耐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製造驚喜。
倘若他從未能為人帶來驚喜,那他就是扁型人物;倘若他能製造驚喜,卻不能令人信服,那就是冒牌的圓型人物。
真正的圓型人物渾身充滿驚喜,能在星盤中注入活力與新奇。小說家(造物者)有時單獨運用圓型人物,不過更多時候是和扁型人物齊用,相輔相成,並使人物與小說其他面向相互融合。人物一旦被標籤化也失去了他的可能性與可看性。
~~~~~~~~~~~~~~~~~~~~~~~~~
一部好的小說必需要有扁平性人物。
同樣的,一張星盤也必定有扁平與圓形角色
占星學中的扁平人物有時候是一種「基礎原型」,可能是傳統占星所定義的失利、落陷行星。但是人文占星看到的優勢行星也可能是扁平人物角色。而優勢行星有其必要條件才能「真正的優勢」。
#Shahi系統人文占星整合課程即將公開
從星盤看懂自己星盤中的角色扮演
瞎子摸象,誰是那隻大象?
通常星盤是那隻大象。。。
星盤持有人需要做的事,是讀懂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九月七日早上處女座新月於八點五十二分
火星三分冥王星
金星四分冥王星
水星對分凱龍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2萬的網紅巴哈姆特電玩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iOS 下載: https://itunes.apple.com/tw/app/%E9%80%A0%E7%89%A9%E6%B3%95%E5%89%87/id1214253891 Android 下載: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
造物法則角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上週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睽違一年重返電影院,紀錄片蓄積的能量一次爆發,這幾天都有看到不少討論。今天這篇文章也談紀錄片,不過並非本屆影展的放映作品,是目前在院線熱映中的《#農場我的家》(Gunda)。
——以下有雷——
俄國導演維克托科薩科夫斯基(Viktor Kosakovskiy)於本片開場便確立了「凝視」這件事。在攝影機第一顆鏡頭的景框(Frame)之中,能看見另一個顯而易見的景框,導演在雙重景框之中,或框住、或豢養、或連結了本片主體——豬群,而在這顆鏡頭中,更透過分明立體的光線建立出黑與白的視覺分野,景框中的景框便象徵了人類與豬群的鴻溝界線,在此也正宣告攝影機後、銀幕外的人類(導演/觀眾)對動物的「凝視」,在拍攝者刻意逼近被攝者的鏡頭之下(這些鏡頭成了導演/觀眾的共享),導演便逐步帶著觀眾成為片中的角色,踏入農場中的動物世界,在此之後,攝影機便深入景框,破除第一個景框界線,逼視豬群。
在維克托科薩科夫斯基鏡頭的凝視下,豬、牛、雞等等的「動物」是有活力與尊嚴的,牠們能吃喝、能跑動、能嘶喊、能靜止,牠們並非是被框架在動物園中,被邊緣化供遊客觀賞、注視的「產品」,場域(農場/動物園)的不同,賦予動物不同的意義與生命力。
不過,若進一步討論場域的意義,在動物園被創造之際,是 19 世紀帝國主義的殖民表徵與延伸,來自各地的奇珍異獸成了國力展現;至於在《農場我的家》的農場和機器(最終帶走小豬)的相容,則是農業社會走向工業時代的轉變,恰恰反映工業革命以降,藉機器取代獸力的時代環境,然而,這兩個場域皆被人類高度主宰,換句話說,人類是場域符號中的造物主,縱使動物們再有生命力,仍難逃「服務人類」的命運,認知到「服務人類」的外力本質籠罩於農場(場域)時,豬隻必然性的悲劇命運,就在片尾留下寂靜的哀愁。
而在人類(攝影機)的凝視中,或許可以借用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影像的閱讀》(About Looking)的章節——〈為何凝視動物〉,他在其中指出,動物在看人時,眼神是既專注又警戒的,同樣地,動物在看其他種類的動物時,當然也可能有此種眼神,但是唯有人類才能在動物眼神中體會到熟悉感,其他的動物會被這樣的眼神震懾,而人類則是在觀看動物時,體認到自己的存在。
在這層意義上,或許可以延伸出——觀者在導演(攝影機)作為中介的凝視之下,貼近豬隻、感受雞鳴、體認牛群,在攝影機的特寫、定鏡等等的動作之中,藉由動物反身回望自己,人類與動物除了外表特徵、溝通語言等等的差異之外,某種感受或許是貼近、疊合的。於是,在片中看到動物們的吃喝拉撒,恰恰正是人類的柴米油鹽,動物們的生存本能貼合了人性本質,藉此觀眾才能投射至豬群的家庭之中。
至於,在以幼豬的生與別作為片子的起合時,農場中決定動物生死權的——是缺席大半時刻的人類透過工業化後的機械工具,介入農場的自然運行法則。如上述所言,這是工業化後機器的主導性,而在資本主義之下,人類與動物的鏈結全然被破壞,幾乎僅剩食用功能,很難看見動物的其他作為(當然,還有某些用來取悅觀光客的「虐待性」表演)。
而當全片皆以動物主體作為循環,刻意將人類排除在外時,片尾出現的機械工具便象徵「人類文明」以「破壞」的方式介入,這恰恰擊中影像堆疊後的情緒(觀眾與豬隻建立的關係),使觀者對於豬隻一家的離散感同身受,這顆鏡頭的背後,確立了人類近代文明開展的根源——工業化,是對自然動物性的破壞,導演選擇在此收束全片,發人深省。
進一步說,在動物與人類的差異性中,唯有如此的「死亡」(小豬被帶離)能確切吞噬觀眾。延伸地說,人類無法用「語言」理解動物,無法與豬隻交談,反之亦然,雙方僅能以「聲音」、「眼神」等進行交流(於是能聽見導演將環境音放大),但在此之中皆充滿了猜測的不確定性,唯有終極的死亡(未來的宰殺),才有可能真正的挑動觀眾,在死亡(機械)降臨的這一瞬刻,觀者與豬隻才真正的從兩條平行線匯聚到同一條交集線,觀眾才能全然地理解豬隻的命運並與之感受,幼豬們被帶往死亡的遙遠彼方之際,母豬的形單影隻,才在影像中被放大,才能撼動人心,所謂的餘韻便悄然而出,導演最終輕輕一推,便做到雷霆萬鈞的戲劇效果。
而在一切之後,是退回了景框,攝影機鏡頭又回到初始狀態,於是便又形成兩個景框,這是觀眾與動物們的距離結界。
歸結上述所言,在《農場我的家》之中,人與豬的情感是連成一氣的,幼豬為了生存爭食母奶,母豬照顧幼豬們的豁然大度,以及最終的「死亡消散」,都投射了人類的普世情感,映照人類社會的再現。
因此,對於此片的結論,或許可以這樣說,在攝影機的凝視,觀眾在豬隻家庭以及動物的互動中,於其中的差異性(外表、語言等等)望見自身的相似/相容性,便不自覺將情感放置於豬隻家庭,導演在異中求同,循序漸進體現了「人」與「豬」的疊合,而這種力量是超越語言與表徵的。所以,縱使全片無對白,人類/動物無法透過語言溝通,觀眾但仍能踏向農場世界,並認知到死亡,這正是全片引人入勝,忘神觀賞的原因。
最後想說的是,導演維克托科薩科夫斯基擁有對不同個體的細微洞見,以及不矯揉造作的同理心,透過人道主義視角貼近動物,攝影機成為人眼關注動物,從外來者視角觀看動物,逼視再逼視,凝視再凝視,藉人類與動物原始的本能情感(生存、家庭)作為號召,返還、放大了動物的感知,肯認動物的個體生命,試圖喚回人類對動物的理解,這是一部在藝術手法之下體現宏觀生命旅程的作品。
本片由【海鵬影業 / Swallow Wings Films】發行,現正熱映中。
造物法則角色 在 愛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類木馬程式桌遊:說實話,療癒就會自然發生
前言:依據信念法則的原理,人的信念會創造物質實相,白話一點來說,就是你相信什麼是真的,就會體驗到什麼。如同電影《全面啟動》的說法,若在潛意識植入某個想法,就會改變那人的態度和作法,進而改變未來。 Medium好讀版:https://reurl.cc/140E2V
要認識這個桌遊,要從《木馬屠城記》說起,傳說希臘軍隊在攻打特洛伊時陷入僵局,最後佯裝撤退,留下一隻巨大木馬,特洛伊人以為是戰利品就高興接收了,殊不知其中埋伏了士兵,趁著夜色從城內與希臘軍隊裡應外合,最終攻破了特洛伊。木馬程式,借用此故事來說明偽裝成正當檔案的惡意軟體。
✨ 你以為的金玉良言,可能只是一隻木馬。
人類木馬程式,也是沿用了同樣概念。表面上你認可了某個觀念,例如「未來充滿風險,務必要儲蓄」、「人生一定要結婚才算圓滿」,並認為十分受用,以為是一份禮物(表意識),事實上卻植入了一個負面信念,如同一個木馬病毒程式(潛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毀滅自己的人生。
桌遊的共同開發者 #李欣頻,也是書籍《人類木馬程式》的作者(她是先寫了書,然後被邀請開發桌遊),舉了一個鮮明的例子來說明病毒的可怕。她說她見不少位高權重的女個案,都有一位強勢的母親,從小告誡女兒「男人不可靠,妳得靠自己」,這些女性在長大成人後確實功成名就,成為了一方霸主,卻不約而同地面臨了嚴重的生理疾病,如子宮頸癌、乳癌。這是因為她們都中了木馬病毒,認為女人不夠強大不足以生存而抗拒成為女性,最終捨棄了自己的女性性徵所致。
✨ 每個人都是勇者,也都是魔法師。
回到桌遊本身,這是一套需要大量對話的桌遊。開發者認為「自我揭露」才是最強而有力的療癒,因此在流程設計上,引導玩家藉由回答問題來意識到心中隱藏的木馬程式。這款桌遊只有兩種角色,勇於挑戰木馬的勇者,和給予靈感禮物的魔法師,每個玩家都會輪流擔任到這兩種角色。
第一步驟,玩家為主角,負責抽「黑馬牌(負面信念)」、擲骰子,並選擇題目回答,而魔法師針對回答內容提問,從旁觀察勇者面對題目時展現的頻率,給予評分。分數相加即是勇者可以前進的步數。
第二步驟,魔法師為主角,抽「白馬牌(正面信念)」作為禮物送給勇者,作為破解木馬的指引。完成一來一回,即可交棒給下一位勇者開啟新的回合。
沒玩過的人大概很難想像,一道看起來很尋常像是聊天話題的題目,例如「如果有一天成為億萬富翁,你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可以讓答題的玩家三秒落淚吧。參與並帶領了幾場桌遊後,深感這遊戲的「打臉程度」更勝於蛻變遊戲。因為答題的過程,玩家被逼著面對自己內在的課題,這比由別人或牌卡打醒,更加毒辣赤裸且深刻。很多時候,自己其實都知道問題的癥結在哪,以及如何解決,就只差那臨門一腳。
你會驚喜發現,真的是「旁觀者清」,沒有相同木馬程式的玩家,就是指點破關最好的魔法師,可以給予嶄新的觀點,協助勇者拓展更宏觀、全面的視野,看到更多自己的可能性。
✨ 誠實的人最有收穫
整個不斷攤開、整理自己的過程,展開有品質的交流,像是一場精采的諮商。一方訴說,一方傾聽,無論擔任勇者還是魔法師,只要願意坦承,願意對話的人,就會有滿滿的收穫,即使是別人的題目,也可以共振療癒到自己,這也是遊戲帶領者最趣味也最感動的所在。
說了那麼多,如果還把焦點放在自己得到多少頻率分數,最後有沒有贏得比賽,那就太可惜了。只要用心投入遊戲,都是贏家。只要坦承面對自己,魔法就會發生。
明天(9/16)和週日(9/20)下午場次都還有名額,目前是體驗價500元(含茶水、場地與帶領費),地點在淡水工作室,歡迎私訊報名。
造物法則角色 在 巴哈姆特電玩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iOS 下載:
https://itunes.apple.com/tw/app/%E9%80%A0%E7%89%A9%E6%B3%95%E5%89%87/id1214253891
Android 下載: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niceplay.loc.gp
造物法則角色 在 [閒聊] 星際效應有那麼神嗎- 看板C_Chat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