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媽盟直播室 Episode 36 - IPCC:2040年全球升溫預計超過 1.5°C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近發表最新的氣候變化科學解讀報告。報告指出,除非立即有迅速和大規模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將全球升溫限制於比前工業時代高 1.5°C 甚至 2°C 以內,都將難以實現。報告預測,在未來幾十年,在全球所有地區,氣候變化都加劇。當全球變暖 1.5°C ,熱浪會增加、夏季節會更長、冬季會更短。當全球升溫 2°C ,會有更多達到農業和健康的關鍵臨界值的極端高溫出現。
(影片重點)
※2030年全球會不會增溫超過1.5度C?IPCC的第六次科學報告保守客觀的指出:人為影響造成地球、大氣、海洋跟土地溫度上升是無庸置疑。
※報告的結論說明最近氣象系統變化幅度是過去百萬年沒有見過的,二氧化碳、甲烷的增加是80萬年來最高的,2011年到2020年溫度增溫比1850年到1900年高了1.09度,而其中1.07度是人為活動所導致的。
※要非常急速的減碳才能在2050年淨零碳排,如果不節制將會導致熱浪、乾旱和暴雨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影響人類的生活甚至生命。
※前集影片
2021媽盟直播室 Episode 35 -《氣候透明度報告》:COVID-19救濟計畫影響減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IFARcps5qQ
※2020媽盟直播室 (全52集)
http://momlovestaiwan.tw/content/info/Detail.aspx?enc=2F9989B50405F02BFBDC1B7C6F3B764F
農業淨零碳排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農業淨零碳排 在 陳吉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極端氣候已是現在進行式,農委會將成立農業淨零辦公室】
前陣子IPCC發佈了AR6報告,指出在2040年前無論溫室氣體如何減量,全球平均溫度上升1.5℃已無法避免,伴隨而來的極端天氣,包括嚴重乾旱或超大豪雨等機率大增,甚至將會變成常態,如何尋找與自然共存的策略,實在已經刻不容緩。由於農業的產業特性與氣象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很樂意優先於其他部門提出淨零排放的具體行動方案。昨天上午我主持「氣候變遷對臺灣農業影響、調適及永續之道」座談會,特地邀請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許晃雄執行長、經濟研究所的張靜貞研究員、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的彭啟明總經理、旗山芳境合作社的許倫肇理事主席與大家分享氣候變遷對臺灣農業帶來的衝擊,並共同研究因應之道。
與會的各位專家都提醒,氣候變遷對農業造成的影響不是可能性,而是現在進行式。例如許晃雄老師提到,未來抵台的颱風數量可能會減少一半以上,但強颱比例卻會提升100%,這將導致農業部門必須常態性地面對嚴重的旱澇交替。張靜貞老師也說極端氣候會使特定作物生產力下降、損失提高,連帶影響到加工、零售及餐飲等產業的產值減少。與會專家也提出相關的因應建議,例如彭啟明博士明確指出淨零碳排已成各國政府及跨國產業的趨勢,臺灣將無可迴避,以及應好好經營農林部門的碳匯,建立交易市場並與國際接軌。其他還有像開辦農業保險、鼓勵在地飲食等,都是我們已經在做的事。
我也請農委會主責氣候變遷議題的莊老達處長,向大家報告農業部門因應極端氣候及淨零碳排路徑的規劃。在農業生產調適方面,包括農地的合理利用、農水資源開發/調配與節約、發展有機農業、保存種原、研發抗逆境品種、增加農業設施等;在淨零碳排路徑方面,包括農業生產過程的碳排減量、透過新植與加強管理增加森林碳匯、建立作物碳儲技術栽培模式、開發土壤生物資源、發展漁業養殖碳匯技術、以農為本的農業綠能等。
往後我們將會持續投入更多資源在農業部門的因應氣候變遷及淨零碳排工作上。我們已經成立「農業淨零辦公室」,由農委會的「因應氣候變遷大使」莊老達處長擔任負責人,9/1開始正式運作。接下來我們會與各界展開積極對話,目標在半年內完成農業部門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及淨零碳排路徑細部方案。我們也將逐年編列至少100億元的預算在相關的工作上,要從此刻開始,為臺灣往後100年的農業經營及國家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