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核四爭議不斷?臺灣真的需要第四座核電廠嗎?(06/23/2021 Greenpeace綠色和平)
2021 年適逢福島核災 10 年、車諾比核災 35 年,再次喚起全球對核能安全的關注,5 月全臺接連停電,更引發公眾對供電吃緊以及能源轉型的疑慮,能源議題在臺灣社會引發洶湧聲浪,隨著「重啟核四」公投即將於 8 月舉行投票,更引發擁核與反核兩方的激烈辯論。究竟核四電廠存在哪些爭議?臺灣是否真的需要這座核電廠?除了核能,臺灣還有哪些能源方案?
臺灣能源現況
在討論核四爭議前,先與您看看臺灣目前的能源現況。以臺灣近十年來的全年發購電量為例,火力發電量約占 80%,核能僅占約 12%,顯見臺灣電力目前仍以火力發電為主要電力來源。在夏季用電尖峰時段,核電亦只佔 6 至 7% 的發電量。
事實上,根據台電公司所公布的歷年發購電量各能源別占比,自民國 105 年(2016年)起,核能占比都低於 15%,在 109 年(2020年)也僅佔 12.7% 。換言之,核能並非臺灣最主要的電力來源,而為了因應日趨嚴重的氣候危機,目前臺灣的能源政策規劃:「2025 年前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升至總體發電量的 20%」,若提高再生能源發展及用電占比是能源政策主要目標,臺灣還需要將資源投注於發展核能嗎?
核能的優缺點
目前世界上的核能發電,主要是利用輻射物質——鈾-235 進行「核分裂」反應來發電,發電前首先須開採鈾礦,鈾礦經過提煉及濃縮程序後,製造成一般核反應爐可用、鈾濃度約為 3% 的燃料棒,再將大量的燃料棒放入反應爐之中,確保足以核分裂達致臨界並持續產生熱力,熱力所產生的蒸氣即可推動發電機發電。
核能發電的整個供應鏈,包括開採、提煉、濃縮、發電,以及燃料棒後續處理,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輻射污染以及碳排放,完成發電後的乏燃料棒(spent fuel)最終處置方法也尚未有最佳解方。因此全球主要的國際能源組織對於核能,多以「低碳能源」或「潔淨能源」稱之,但不會稱為綠能(green energy)或永續能源(sustainable energy),顯示核能整體生命週期對環境的破壞力仍大。
換言之,核能支持者認為核電具備低碳與穩定供電等優點,卻忽略了核能在開採、提煉、濃縮過程中產生的廢石、廢泥漿、廢水與輻射均為巨大污染,此外核能發電過程產生大量的核廢料,也成為懸而未解的環境問題。自 1951 年12 月 20 日人類首次用核反應爐產生出電力,至今 70 年過去,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及地區可以解決「如何安全處置核廢料」的問題。(延伸閱讀:《全球核廢料危機報告》:大量核廢料難以處理)
為什麼臺灣社會聞「核四」色變?
核電廠最具爭議之處,就是「核安」問題。自 1950 年代開始,全球已發生三哩島、車諾比、福島等重大的核災事故,這三場不同類型的核災發生原因包括設計缺陷、人為疏失,以及地震引發海嘯導致的系統故障,造成爐心融解、反應爐爆炸、氫氣爆炸等事故,並且對當地環境造成大規模的輻射污染,即使經歷多年,依然難以復原。(延伸閱讀:福島十年核災處理無期 綠色和平盼望臺灣平安終結核電)
臺灣位處地震帶,板塊運動本就頻繁,存在地震釀災的風險。然而目前的 4 座核電廠,都興建於斷層附近,其中核一、核二與核四皆分布於北海岸,與人口眾多的臺北市直線距離僅不到 30 公里。而核四廠半徑 80 公里海域內有 70 幾座海底火山,其中有 11 座為活火山,2011 年,中央地質調查所也確認,有一條長達 2 公里的 S 斷層位於核四廠的正下方,貫穿整個廠區。《華爾街日報》更在福島核災後,將臺灣 4 座電廠列為最危險等級。
目前討論聲浪最熱烈的「核四」,因預算不足而無法採用大多數核電廠的「統包」方式,轉而將貨就價採「分包」作法,將核四建廠由台電自行進行統籌施工與整合,分拆給美國、日本等跨國公司負責不同部份的施工,最後。因為分包關係造成元件與元件間的介面複雜程度提高,系統不一致且難以整合,而這不穩定的系統整合,最後卻交由過去沒有相關整合經驗的台電處理,讓許多電力專家擔憂核四的安全性。
於 1999 年正式動工的核四電廠,由於建設時間超過二十年,許多系統零件已經老舊不堪使用,原製造商也沒有生產對應零件,如果重啟,需要再進行系統全面的修復跟維護,保守估計須要投入 800 億新台幣以上資金, 10 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發電,若正式發電後還有營運、核廢料處置的成本。重啟核四不僅曠日費時更所費不貲,也無法回應近期經濟成長的電力需求。將大量資源與金錢投入一座最快 10年後才能發電,而且存在核安疑慮的核電廠,真的是最佳的決定?
積極發展綠能為導向的能源轉型
臺灣政府目前以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為再生能源主要發展項目,並預計在 2025 年達到總體發電量的 20%。隨著全球各地政府相繼承諾淨零碳排目標,許多大型企業如 Apple、微軟等紛紛提出潔淨產業鏈的要求,以綠能為導向的能源轉型已是全球共識,也是臺灣在能源政策上應該積極發展的方向,現正站在能源轉型路口的臺灣政府,若能集中資源,加速發展再生能源,儲電及節能,不僅可以比核四更快彌補短期用電缺口,更可減少碳排放與空氣污染。
台電獨立董事許志義教授也於研究報告指出,未來新的能源系統將是綠能為主,電力供需則應以分散式供電,取代以往穩定供電的觀念。除了多元開發再生能源,在電力需求端必須思考更多節能、儲能或調配負載的方案。另外在綠電市場開放的狀況下,企業及公眾能夠成為電力「產銷者」,除了用電外,可以透過公民電廠、自建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甚至是儲能系統,成為電力供應者的角色,這些行動都能夠協助減輕臺灣電力系統的負擔,並在電業當中成為貢獻系統的部分力量。
綠色和平因反核運動而誕生,五十年來,始終秉持反對核能、核武的立場。邀請您一起加入呼籲政府落實能源轉型的行列,淘汰高碳排的化石燃料及高風險的核能,轉用更加永續、潔淨、安全的再生能源,使您我及下一代無須再擔憂可能發生的駭人核災,或為艱難的核廢料處理問題苦惱。
綠色和平小教室:
統包(Turnkey):由一個得標的統包商負責整個工程興建的統籌,根據電力公司所需的規格,包辦設計、施工到測試,在建廠過程中從頭到尾把關,再交由電力公司進行運轉與管理。目前全球絕大多數的核電廠(包含臺灣核一、二、三電廠)都是以統包方式建設而成。
完整圖文以及更多參考資料請見: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25521/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noxxx710,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5年9月26日(土) 茨城県水戸市で行なわれた『JCO臨界事故16周年集会』での大石光伸・東海第二原発差止訴訟団共同代表による訴えです。 (※音声のみ) 1999年9月30日に東海村で起きた2名が亡くなり600名を超える住民が被曝したJCO臨界事故から今年で16年、原発反対の集会・デモが行な...
超臨界事故 在 陳明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3日會停電,據了解是午間再生能源太陽光電沒有上來,電力已在臨界點,備轉容量率其實只剩下2%至3%左右,然後突然電力不足呈現負值,電力系統為了自我保護,因此自動分區停電。
#是事故不是缺電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117102
超臨界事故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1例確診案例,自俄羅斯返台者二採才確診;自費採檢再放寬,符合7條件之一者可申請;第一艘遠洋漁船返台,52人入住防疫旅館;日韓印尼確診案例再量增,擔憂流行再起】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9)日召開記者會宣佈,新增一起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境外移入案例。目前連續47天沒有本土案例,全台確診者442人,包含7人死亡,420人解除隔離,15人治療中。
此外,日前指揮中心宣布,開放民眾因緊急情況、工作、出國求學等因素,可以申請自費檢驗COVID-19,今天再擴大放寬適用對象。今日也有第一艘遠洋漁船抵台,52人入住防疫旅館檢疫。
■新增1例個案,一採弱陽性,二採才確診
今日新增的確診案例,是一名20多歲的男性(案442)。今年2月到俄羅斯求學,5月25日與其他95名國人,自俄羅斯搭機,先前往日本轉機再返台。當時有9人出現症狀,採檢後全數陰性。
案442也在9人採檢名單之一,他在5月15日出現喉嚨痛症狀、16日味、嗅覺異常、全身倦怠,指揮中心再對他進行二採,於今日確診。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PCR檢驗結果判定範圍是0到35,數值越小,病毒越強。一般而言,33到35屬於臨界點,會判定為弱陽性,再安排二採。案442就屬於此情形,他在一採時數值為弱陽性的35,指揮中心決定先判陰性並進行二採。
此班機96人中,除了案442外,其餘檢驗結果均為陰性,目前都在集中檢疫所。指揮中心也已掌握3名與案442同校且共同返台者、11名航空公司機組員(未入境,會通知日本),特別針對這些接觸者密切匡列監測。
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 不需要太多擔心,這架俄羅斯返台專機的96位民眾,入境後直接從機場近到集中檢疫所,並沒有跟社區接觸。
■自費篩檢條件再放寬,7條件皆適用
指揮中心今宣布,除了緊急情況、工作、出國求學等需求,可以申請自費篩檢,取得檢驗證明外,即日起再放寬條件,目前符合下列7項者,都能申請:
1.居家隔離、檢疫者,因二等親內親屬身故或重病,需外出奔喪或探視者。
2.因旅外的親屬事故或重病等緊急特殊因素,需要入境他國。
3.工作因素。
4.出國求學。
5.外國、中港澳人士出境。
6.相關出境適用對象的眷屬。
7.因其他因素需檢驗的民眾。
■第一艘遠洋漁船抵台,52人防疫旅館檢疫中
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表示,今日第一艘遠洋漁船抵達高雄前鎮漁港,船上一共52位船員,包含47位外國籍船員、5位本國船員,全數下船前往防疫旅館檢疫。
今天各主管單位也在現場協助流程、動線確認。每一位船員查驗證照後,進行手腳清潔消毒,衛生主管機關詢問健康狀況,再完成後端證照查驗跟入境許可,就前往防疫旅館。陳宗彥說,過程十分順暢。今天第一艘入境後,到7月初預估將有約4,050位船員入境,最高峰一天將需要2,500間防疫旅館房間,目前已有2,800多間,可以因應處理。
■返泰專機有症狀者採檢全陰性、返越專機今下午2點出發
陳宗彥表示,今天共有344位越南民眾,搭乘專機返回越南,登機依照越南政府規定,全程配戴口罩、穿隔離衣。這一架班機座位共有367位,沒有坐滿,344位越南民眾中,也包含原本就要被遣返回越南的非法居留者。
此外,165位泰國人26日自台灣搭乘專機返泰,其中有14位出現症狀。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泰國政府也已進行採檢,指揮中心透過正式管道了解,確診一採結果均為陰性。
■ 韓國連續3日新增177例,印尼解禁前再增687例,引發第二波流行隱憂
近期各國逐漸放寬閉鎖政策,希望藉此活絡社會與經濟活動,但是卻陸續看到新增確診案例數目的攀升,引發解禁後第二波傳染擴散的疑慮。
韓國今日宣布新增58例確診案例,連續3日新增177例,所有新增確診案例均發生在首爾與周邊區域,當地人口佔韓國5,000多萬的一半。
過去一周內新增確診案例中,102例與韓國新創電商Coupang位於富川市的物流中心有關。事實上,當地電商業者位於首爾其他區域的物流中心也傳出有確診案例。《韓聯社》報導,這些都引發當地社會對工作場所空間中人員緊密工作、卻無法嚴格實施防疫措施的擔憂。
韓國疾管局表示,若是與物流場域相關的群聚感染無法在早期就獲得控制,就有可能引發首爾與鄰近區域的大規模感染。
在日本,雖然本週一(25)首相安倍晉三才宣布解除緊急狀態,但到了週四,北九州市長北橋健治就出面呼籲,警告第二波高峰正在醞釀中。主要因為當地雖然超過3周未出現新增確診案例,卻在過去6天內,再度確診43例,且還找不到感染源頭。《NHK》報導,昨日東京也疑似出現醫院群聚感染,9名員工與病人檢測結果為陽性,這有可能是宣布解除緊急狀態後,東京的第一起群聚感染。
儘管如此,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在專家顧問下,仍舊決定下周一(6月1日)要繼續鬆綁,邁入第二階段,《共同社》報導,預計開放電影院、購物中心、補習班、健身房與戲院等場所。至於餐飲店,則是營業時間與酒類提供最晚到晚間10點。
不止南韓與日本,印尼也在昨天爆發大量確診個案。根據《日經新聞》報導,雅加達原先打算在6月4日起解封,實施「新正常計畫」(the new normal),重新開放各種經濟活動,最主要是讓民眾重新回到工作崗位。與此同時,印尼政府也派34萬軍事、警察人員到各地加強社交距離宣導、衛生教育;並提供職場防疫指引,希望可以減少病毒傳播。
但印尼的疫情並沒有如願趨緩。《雅加達郵報》報導,印尼衛生部昨(28日)再宣布了687例新確診的COVID-19病例,目前已有24,538例確診個案,死亡人數也增加23人,達到1,496人。目前確診病例數僅次於新加坡,是東南亞第二高。
(文 / 陳潔、楊之瑜 ;攝影/楊子磊、余志偉、王容慧,圖片提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報導者 #武漢肺炎 #疫情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
超臨界事故 在 noxxx710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5年9月26日(土)
茨城県水戸市で行なわれた『JCO臨界事故16周年集会』での大石光伸・東海第二原発差止訴訟団共同代表による訴えです。
(※音声のみ)
1999年9月30日に東海村で起きた2名が亡くなり600名を超える住民が被曝したJCO臨界事故から今年で16年、原発反対の集会・デモが行なわれました。
東海第二原発の30km圏内には約100万人が生活していますが、実効性のある避難計画はありません。
もし過酷事故が起きたら住民の安全はどうなるのでしょうか。
再稼働などもってのほかです。
撮影・録音・編集:秋山理央
秋山理央
http://ar-journal.tumblr.com/
http://twitter.com/RIO_AKIYAMA
http://rfourth.jp/demo/shushi.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