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年的新年新希望達成了多少?別感到孤單,根據統計,有92%的人沒辦法完成。這個世界充滿了被遺忘的新年願望、寫到一半的書、幾乎快要完成的減重、即將開始的創業。我們為什麼離目標這麼遙遠?該如何做才能「完成」?
🤥《#完成》教你揭穿完美主義的謊言,讓完成目標不再遙遠
✍️讀後感與實踐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finish-book/
.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
《完成》這本書其實我在一年前就已經買了,但是卻遲遲沒有拿起來讀。一方面是我認為自己總是能夠在時限內完成任務,另一方面是我還沒有遇到足夠大的挑戰。直到一個火苗在我心中開始點燃:「我想創立一個Podcast節目」。
這個想法一直存在於我腦海中,我也設定了目標和期限。但是,事與願違的是,一週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我的計畫始終停留在計畫,沒有進展。我內心知道自己一定在擔憂著什麼、害怕著什麼、抗拒著什麼。在這個混沌不明的狀態下,我需要方向。
我拿起書櫃上的這本書,隨意翻了一下,直到某個段落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談到《美國好聲音》這類型的歌唱節目,又談到蘇珊大嬸和保羅.帕茲這種外貌平凡,一開口唱歌卻一鳴驚人的素人。他們離開沙發、走出家門,而且站上了舞台。
「我不知道絆住你的是什麼障礙物、完美主義在你身上施加了哪些陷阱,我不知道為什麼你拒絕完成目標。」作者接著說:「多數人花了大半輩子想像與做夢。『開始做』很有趣,但未來是屬於『完成者』的。」嗯,《完成》是吧?挑戰接受。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完成》這本書的作者是《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喬恩.阿考夫(Jon Acuff),他曾經寫過一本書教人們如何踏出執行目標的第一步,書名就叫做《開始》。之後他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原來大多數人的問題不在「如何開始」,而是不知道「如何完成」。
因此,他轉換跑道研究完成目標的訣竅,創辦了一個「三十天目標速成」的線上挑戰課程,邀請廣大的網友參加這項挑戰。他把這些實際案例中的發現,歸納成了這本書,告訴我們完成目標會遇到的各種困難,以及我們該如何轉換心態,採取有效的行動。
他也認為:「我們常常把目標訂得太樂觀,樂觀到愚蠢的地步。實踐目標是馬拉松,不是短跑。」更關鍵的是,他指出了「完美主義」這個小惡魔,就是阻礙我們向前奔跑的最大兇手。令人慶幸的是,這本書中充滿了對付這些惡魔的武器。
「完美主義」的四大謊言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讓我最有共鳴的就是作者提出的主張:「這一切都是完美主義在搞鬼」。只有當我們拆穿完美主義的謊言,才能夠讓自己不再逃避,朝著目標穩定前進。以下就是這四種謊言的樣貌,以及如何戰勝它們。
.
【謊言一:如果事情不完美,就放棄吧】
.
作者從許多參加「三十天目標速成」的人身上,發現一個共通的現象:「當你立下目標的時候,就等於對自己許下承諾。你設定目標的那一刻,其實就是在暗自發誓。一旦你沒有完成,無異違背了誓言。於是,你感覺到你對自己撒了謊。」如果你違背的誓言太多,你就會開始懷疑自己。
於是許多人設定新年新希望之後,反而開始懷疑自己的能耐,因為去年沒達成、前年也沒達成,今年恐怕也是。我們很容易掉入完美主義的陷阱,認為事情沒有做到100%就代表自己違背了誓言,但是事情往往不是這樣。
你必須體認到,任何的進展都會離目標更近一步,不完美地前進比完全不跨出去來得好。作者說:「第一天不是達成目標最重要的日子,接受不再完美的那一天才是。」要完成目標,更努力並不是答案。丟掉綁手綁腳的完美主義,成效才會大。
專注於進展,而不是完美。(Focus on progress, not perfection.)
- 美國健身教練暨企業家比爾.菲利浦斯 (Bill Phillips)
.
【謊言二:你的目標應該要大一點】
.
你有沒有聽過一種說法:「志向要遠大,以登陸月球為目標,即使無法如願,也已經擠身繁星之中。」這就是完美主義對我們撒的第二個謊,一種全有全無的心態,接近目標還不算數,繁星還不夠好。然而,人生並非如此運作。
作者指出這種對目標太過樂觀的行為叫做「規劃謬誤」,我們時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制定太高的目標、卻給自己太少的時間。如果你一開始把餅畫得太大,就等於詛咒自己無法完成目標。幸好,有三個方法可以破解這個謊言:
1. 把目標砍半:根據作者統計,「三十天目標速成」的挑戰者中,把目標砍半的人,完成率平均提高了63%。關鍵在於,完成目標的「成就感」,會讓人願意「持續」下去。最後的成果,反而會比那些訂了遠大目標,卻從來沒有完成的人好。
2. 把時間加倍:如果你的不想把目標砍半,那你可以試著把目標的達成時間延長一倍。例如你想要用3個月時間,準備第一場21公里半程馬拉松,這時候冷靜下來,把時間延長成6個月來執行。除了攸關工作飯碗和健康的目標之外,把時間延長的策略,可以幫助你量力而為。
3. 把進度記錄下來:作者認為一點點的數據就能造就不同,能幫你看穿完美主義說你完全沒進展的計謀,也能幫助你慶祝自己的里程碑。用紙筆或數位工具,把進度寫在顯眼的地方。
重點不在於目標太大而放棄,而是把目標砍半並完成。同時,加上把進度記錄下來的效果,讓自己享受進步的成就感,小階段的完成才會帶來大階段的成功。
盯著終點前進,常會忘了自己已經走了多遠。回頭看看起跑線吧,看見自己的力量。
.
【謊言三:你全部都做得來】
.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看著自己「待辦清單」上面密密麻麻的任務,結果有許多事情沒有完成,然後就怪罪自己,為什麼不能全部都搞定?這對新年新希望的人們也是如此,原本規畫要在今年完成十個目標,結果到了9月只進行了其中兩個,乾脆索性全部放棄,明年再來!
作者對這種情形評論道:「當你無法應付全部,你覺得丟臉,於是全盤放棄。雖然時間有限,但我們從來不願承認,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須犧牲另一件事。」最重要的是,不要讓愧疚感擊敗自己,承認自己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情。
面對這種情況,你可以選擇兩種策略:
1. 試著做超過自己能力可以應付的事,然後失敗。
2. 選擇放棄某些事情,然後集中火力完成重要的目標。
完美主義和愧疚感要你選1,但是這本書教你如何選2:你必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可能被砍半的目標、接受某些目標該被你捨棄,然後去完成那些少數的重要目標。
.
【謊言四:開心好玩的事情不算數】
.
作者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喜歡選一個自己不喜歡的目標,還認為目標設定越難越好、越悲慘越好。原來這是完美主義在作怪,第四個謊言在我們耳邊輕輕地說:「樂趣是浪費時間、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
他舉了最多人許的新年希望為例子:「健康」。很多人為了在新的一年讓自己身體更健康,決定開始跑「馬拉松」。他們卻忘了問自己:「我喜歡跑步嗎?跑步真的有趣嗎?」結果就是投入這個辛苦的運動之後,發現自己在裡面找不到樂趣,只剩下受苦和挫折,最後換來放棄。
作者同樣從「三十天目標速成」挑戰者身上發現,制定了自己認為有「樂趣」的目標的人,成就感提高了三成、完成率提高了五成。讓身體健康不是只有跑步這個選項,還有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活動。重點不是你受了多少苦,而是達成目標的過程給了你多少樂趣,讓你願意堅持下去。
為不在乎的事情努力,叫做壓力。為了所愛的事情努力,叫做熱情。
.
【接受挑戰:發表我的 Podcast 音頻節目】
.
在開始制定這個計劃的時候,我在網路上尋找許多「如何開始Podcast」的文章和影片,大概有一百條的「待辦事項」跟「自我懷疑」在我腦中揮之不去。在我讀完這本書之後,這些完美主義在我身上的謊言,逐漸煙消雲散。
.
【破解一:我不完美】
.
這個世界上最奇怪的事情,就是第一次聽見自己聲音的時候。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很難形容那種感受,我甚至懷疑會有人聽得習慣自己的聲音嗎?我覺得最棒的聲音就是那種「深夜DJ」低沉的嗓音,可惜我不是。再加上我看到「聲音要帶點情緒」這個訣竅,又更絕望了一些,我平常的情緒很平穩呢!
原本這些對「完美」的想像,讓我一直沒辦法跨出第一步。直到我被作者的「接受不完美」理論說服:接受自己沒辦法達成心目中100分的樣子,不代表違背了自己對目標的承諾,開始做,只會讓你離目標更近一點。
.
【破解二:下修目標】
.
第二道關卡是錄音品質的目標。由於我沒學過樂器,也沒有錄影和錄音經驗,對錄音器材相關領域非常陌生。當我上網路做足了功課,卻發現琳琅滿目的選項讓我不知道如何下手。「要用就用最好的」「專家都用這些」「直接攻頂才會用心」,這些網路建議一直在我腦中交戰。
我甚至想過要弄一個Studio等級的錄音室,讓自己沒有藉口不開始錄,還可以避免任何關於錄音品質的批評。嗯……又一次的,完美主義在作祟。最後我改變了想法,用原訂四分之一的預算購買了品質中等的麥克風。品質不完美,但是。
.
【破解三:簡化行動】
.
第三道關卡是對於節目內容和性質的目標。我觀察許多受歡迎的Podcast,發現「訪談節目」的類型的最受歡迎,特別是兩、三個人的對談,容易擦出火花、引爆笑點。受歡迎的「個人節目」則需要有很強的個人風格,例如很酸、很搞笑、很溫韾。
我越是想要達成心目中完美的節目類型,就越感覺力不從心,我似乎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擁有那些資源,也不可能變成那種特質。後來才發現,我太執著於那些自己「沒有」的特質或東西,卻忘了回頭想想自己「有」的是什麼。
當我把待辦清單做了一輪刪去法,放棄了那些自己還沒有的東西,我發現自己有的其實很簡單:「對書本的熱愛、我會說話。」或許,這樣就夠了。
.
【破解四:開心就好】
.
最後一道關卡是錄音剪接。有許多分享Podcast製作經驗的網友提到,錄音後的剪接技巧,也非常關鍵。例如剪掉贅字、剪掉不理想的段落、加上配樂、加上音效、濾掉雜訊……等,其他更專業的技巧已經讓我開始頭昏眼花。
對於一個完美的節目而言,優秀的剪接當然不可少。但是我知道,自己對後製剪接沒有很深的興趣,真正讓我感到樂趣的,終究是「閱讀、寫心得、分享」的本身。於是,我允許自己用幼稚園程度的剪接技巧,搭配一些不需要這麼仰賴後製的內容和環境,開始了第一次的正式錄音。
.
當我處理了自己心情上的完美主義疙瘩之後,便開始採取行動,接受自己的第一次作品可能會「不完美」的事實。在兩個禮拜後,我終於正式發表了 Podcast 「下一本讀什麼?」這個關於「書」的音頻節目,一個符合我個性和興趣的不完美舞台。
我希望在原本的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之外,讓讀者擁有更多元的閱聽管道,用聽的能夠更輕鬆、快速吸收好書精華與心得摘要。如果你還沒聽過這個節目,我想邀請你前往這個連結收聽,你也可以在 Apple Podcasts、Google Podcasts、Spotify 直接找到這個節目。
👉Apple : https://apple.co/34gUy39
👉Spotify : https://spoti.fi/3i71G70
👉Google : https://bit.ly/2SfLGF9
如果你一眨眼發現自己正在做真正目標以外的事,你顯然就是為了逃避可能搞砸目標的恐懼。
.
【後記:是終點,也是起點】
.
推薦《完成》這本妙語如珠的書給你,作者的文字會給你一種接近喜劇演員的詼諧感,但是背後又埋藏了很深的智慧。在看他調侃完美主義的同時,我也終於體會到,完成目標本身並不難,難的是接受不完美的勇氣。
在這邊我也回想起之前在〈子彈筆記六個月實踐心得〉這篇文章裡寫過的:「我們太害怕去承諾、不曾花時間去定義自己真正想要的。我們拖延了自己的夢想。」你也可以想想看,完美主義是不是也在拖延著你自己的夢想?
最後總結,如果你想要完成目標,最重要就是擺脫自己的完美主義心態,目標砍半,把過程記錄下來,讓目標更有樂趣,選擇放棄一些東西。就像作者所說的:「完成目標的終點,是下一個目標的起點。」讀完了這本書,你的下一本讀什麼?
多數人花了大半輩子想像與做夢。開始做很有趣,但未來是屬於完成者的。
起點作家等級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世道人生:平等的歷史議題(李怡)
一些網友回應拙文,指美國獨立宣言和世界人權公約都提到「人人生而平等」。
實際上獨立宣言在這一句之後,講的是「造物者賦予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宣言和兩個人權公約講的是「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是權利平等而不是起點平等。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說:「所謂的平等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結果平等(不可能的);第二,起點平等(也不可能);第三,機會平等(不完全可能);第四,規則平等(比較可取)。」
但人類的生存所需主要體現在衣食住行的物質生活上,因此自古以來,貧富不均,就是人類社會最受關注的問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分配平等理論出現,1917年俄國革命的實踐,使這種平等的理想似乎可以實現了。
1920年代社會主義思潮在西方和中國風靡一時,中國國學大師王國維對此思想提出質疑,他在1924年寫道,社會主義所講的均產,是「將使國人共均之乎?抑委託少數人使均之乎,均產以後,將合全國之人而管理之乎,抑委託少數人使代理之乎?由前之說則萬萬無此理,由後之說則不均之事,俄頃即見矣。」
可惜這段睿智的話,沒有被社會注意。1945年,英國作家奧威爾說:「所有的動物都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也是同樣意思。
追求分配平等必然產生另一種「不均」和「更平等」,這種「不均」和「更平等」就是「少數人使均之」的權力。「更平等」的不是金錢而是權力——可以控制一切包括所有資源、包括人的自由和生死的權力。
社會主義宣稱生產資料公有制,但使之實現的就是權力私有制。金錢是可以量化的,貧富不均也可以量化,但權力不可以量化。當權力成為衡量社會地位和操控一切的準則,分配平等就被拋諸腦後了。社會主義在任何國家「實現」之後,專政必然剝奪人民包括尊嚴與權利的所有平等,權力成為唯一競逐目標,一方面逐漸使專政走向極權和獨裁,另方面社會價值觀就將人等級化,分成十等或以上,道德沉淪。
1944年,經濟學家海耶克提出:人類追求平等的理想,實際上是「通往奴役之路」。財產私有不可怕,因為金錢會向窮人開放;權力私有非常可怕,它不可以量化,而且永遠不會向無權者開放。
海耶克說:「在這個世界上,平等待人和試圖使他人平等這兩者之間的差別總是存在。前者是一個自由社會的前提條件,而後者意味着『一種新的奴役方式』。」在保障財產私有的自由社會,儘管貧富不均,但所有人大都能夠平等待人,但在社會主義社會,或習慣了在社會主義社會生活的人,即使到了自由社會,也往往以等級觀念待人。
自從有了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繼而有「國家民族社會主義」的納粹德國,人類百多年來就被自由對抗奴役、民主對抗極權的歷史主宰。儘管社會主義的實踐在大多數國家敗亡,但社會主義追求平等的意識形態的延伸,包括社會主義民主、福利主義國家、無差別的平等、劫富濟貧、大愛精神等等仍然在西方社會意識中佔據道德高地,反歧視的平權思想催生出的逆向歧視(即從保護少數逆向為歧視多數)亦大為流行。當政治正確設下越來越多禁忌,自由也就褪色和趨於泯滅。與之對抗的是美國傳統的保守主義。這是在意識形態上,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差別和抗鬥。
起點作家等級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書推薦】《小說課之王》:別仰望光,去當追光者!
讀研究所是很有意義的,
就像我,讀完研究所,
得到最重要的啟發就是:
我不適合讀研究所。
我的論文,簡直慘不忍讀,
幾乎是夾著尾巴逃離台大畢業的。
但我的寫作,卻從此開竅,
嚴格來說,我的畢業論文
應該是《小說課4》才對。
《小說課4》!?
你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對吧?
《小說課》系列是許榮哲的代表作,
就像是「武俠小說」之於金庸,
金庸寫了十四本武俠小說,
從此武俠小說成為武當山,
適合神往,不適合挑戰。
榮哲寫了
《小說課》、《小說課2》、《小說課3》,
讓世人發現,原來小說分析,
可以寫到比小說本身更耐人尋味。
甚至,很多人是因為讀了《小說課》,
而回頭去找這些經典小說來讀。
「所以真的有《小說課4》嗎?」你問。
那不是重點,
你只要知道,
現在有《小說課之王》就夠了。
榮哲的新書《小說課之王》,
是《小說課》的增修版、進化版、限制級版。
如果你是普通讀者,
會看到《小說課之王》
增加了幾篇文章,
像是〈節制〉、〈舉重若輕〉……
多收錄了兩篇小說,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
如果你是再厲害一點的讀者,
會看到《小說課之王》的進化,
那是作者十年來修練後的領悟,
回望年輕時鋒芒耀眼的自己,
然後和藹地為他修了動作、調了柔焦。
像是〈多重意涵〉分析
歐斯勒〈藍色串珠項鍊〉和
東野圭吾《嫌疑犯X的獻身》。
文章最後榮哲是這麼寫的:
「這個世界往往是這樣的,
不求回報之人,常常會失望,
因為大都會有回報。」
他跳脫拆解小說的魔術秀,
轉而回到人生當下,
溫暖的與你聊聊,這十年,
他用人生對讀小說的一點心得。
如果更高段的讀者,
你會發現《小說課之王》
之所以凌駕《小說課》,
在於他拿掉了分級制。
從此,沒有所謂的價值正確,
因為真正厲害的小說,
探討的價值往往超乎
道德、法律所能界定的邊界。
《小說課之王》談
芥川龍之介的〈地獄變〉,
寫世界上最恐怖的小說不是群魔亂舞,
而是人因為執念而變成鬼的顫慄過程。
《小說課之王》也談
李儀婷的〈走電人〉,
這篇小說講的是地獄的故事,
但讀者卻以為自己讀到是遊樂園。
或許很少人發現這點,
但是我是知道的。
為什麼?
因為〈小說課〉裡的文章,
最初連載於國語日報。
由於讀者多是小朋友,
所以作家寫完稿之後,
往往編輯會跟作家溝通,
調整字詞、說法、或是選材。
畢竟,小朋友還小,
太早知道鬼啊、地獄啊、死亡啊不好。
但有時,作家是為難的,
因為深刻的故事或小說,
自然會觸及到這些黑暗的課題,
那裡頭有著人的神性及獸性。
我是後來,
步上榮哲的腳步,
開始在國語日報寫專欄,
才慢慢理解作者與編輯為難。
編輯想許孩子們一個童話,
可作者卻想讓孩子們
看透童話背後的真實與荒誕。
《小說課之王》解鎖了〈小說課〉
當年來不及說的,或是不能說的。
我知道說了這麼多,
你還在想
到底有沒有《小說課4》這回事。
從前幾天我看的一個節目說起吧!
這節目叫做〈我想跟你唱〉,
每集會請大咖歌星,
跟一位素人合唱。
這些素人,
都是從萬人海選裡,
選出來的最會唱歌的高手。
節目組會從這些人中,
挑出三位跟大咖歌手合唱,
最後再由大咖歌手挑一位,
進行最終合唱。
每次看到,
被挑出來的那個素人,
都是一臉不可置信的模樣。
因為他很清楚,
自己可能算會唱,
但絕對不到茫茫人海裡,
最有資格跟大咖歌手合唱那位。
六年前,我讀到《小說課》,
就像那個素人,
初聽到大咖歌手的歌一樣,
就深陷進去了,
然後開始追著這道光。
我聽了好講場榮哲的演講;
參加榮哲舉辦的工作坊;
成為工作坊的助教和講師;
後來榮哲找我合寫《桌遊課》,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
也是我踏上作家的起點。
這個故事你應該常聽我講。
但接下來這個故事,
我沒跟任何人講過,
你是第一個聽到。
《桌遊課》出版沒多久後,
榮哲竟然找我合寫《小說課4》!
那種感覺,就像是
張學友邀你一起上小巨蛋開演唱會一樣,
非常不真實,你得用力呼自己幾巴掌,
才能確定,是真的。
但榮哲邀請我寫《桌遊課》時,
我幾乎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因為我要的是出書的機會。
可是合寫《小說課4》,
我非常猶豫,甚至想婉拒。
因為我很清楚,自始至終,
我不是文青系統出身的,
我沒參加過文學獎、
也沒參加過文學評論會、
讀詩沒慧根、寫小說沒靈感。
所以,我一直很擔心,
要是《小說課4》出了,
文壇的大咖會怎麼看待我。
「這小子哪位啊?」
「榮哲怎麼會找他一起寫呢?」
「沒看過他拿任何文學獎啊!」
榮哲似乎看出了我的焦慮,
有次,他突然告訴我:
「歐陽,別因為別人的耳語,
而耽誤你趕路的行程。
我知道總有一天,你會閃閃發光的!」
因為榮哲的這段話,
從此,我寫《小說課4》的文章,
寫得比碩士論文還認真,
由愛晶催稿,榮哲指導。
我知道作為一個研究生,
這樣是不對的,
可是我沒辦法阻止自己,
內心真正渴望的事情。
最後,
我的論文倉促完成,
也很幸運順利畢業了。
不過,《小說課4》的書稿,
還封存在電腦的資料夾裡。
會不會有問世的一天,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
從此之後,我對於寫作,
再也無畏無懼。
當張學友都說你唱的好時,
你還會在乎別人怎麼看你嗎?
榮哲的《小說課之王》寫道:
「大部分的小說家是工匠,
工匠的最高等級叫一流;
但只有極少數的小說家是母親,
母親才有資格配得上「偉大」這個詞。」
對,此後,
別人眼裡的大咖,
我最多只會稱他一流。
因為我心中的偉大,
那個位置已經留給榮哲了。
什麼是偉大?
就我看來,
並不是讓作品和自己高高在上,
等眾生匍匐在地,昂首仰望。
而是他會走下神壇,
拉起你,溫暖的告訴你:
「別仰望我,因為當你這麼做時,
你就會永遠活在我的陰影裡了。」
最後,他會說:
「你看,前方有光,
那是屬於你的光,你是追光者,
動身吧!別停在這讓夢想冷去。」
是啊!真正的偉大,
是讓你發自內心相信,
你也有機會跟眼前這人,
一樣閃閃發光。
這段路,
我走了六年,總算走到了。
現在,換你相信了。
-----------------------------------
📖《小說課之王》博客來連結:
https://reurl.cc/mn9Zb1
#歡迎分享
#天下文化
#小說課之王
#謝謝榮哲帶著我追光
#未來我會把光帶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