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有一則新聞討論度還蠻高的,有一位單親媽媽,向牙醫兒子提告,請求他依在20歲時與媽媽簽立的協議書,給付高達2,000多萬元的扶養費用,這個金額聽起來有些驚人,不過最後媽媽在這個官司中是勝訴的喔!
整件事情的過程是這樣的,這位媽媽在年輕時與先生離婚,隻身扶養2個兒子長大。老媽媽在法庭上表示,年輕時為了養大兒子,她總共舉債了2,000多萬元,包括幫兒子補習、重考及就讀大學牙醫系7年,然而,因為擔心兒子長大之後不孝順,不願意奉養她,所以當年就跟2個兒子簽立了一份協議書,約定以後經濟獨立的扶養方式。
這份協議書中主要是約定兄弟2人未來在取得牙醫師資格後,要把執業收入純利的60%,按月攤還給媽媽當扶養費,一直到累積至5,012萬元為止,以用來清償母親對2人所支出的教育費用等開支。
媽媽主張兒子既然取得了牙醫師資格,並且自行開設牙醫診所,收入優渥,自然應該履行協議書的內容。
既然會鬧上法庭,自然是兒子不願意依約履行。這位牙醫兒子主張,他在簽訂協議書時才20歲,就讀大學2年級,而協議書所約定的高額扶養費用,已經超過一般社會的道德觀念,違反公序良俗,所以無效。
不知道案情說到這邊,大家覺得要求兒子給付這麼高額的扶養費用有沒有道理呢?
民法怎麼看扶養費?
律師娘先帶大家來看看民法對於扶養費用是怎麼規定的呢?
在民法第1120條規定:「扶養之方式,由當事人協議定之;不能協議時,由親屬會議定之。但扶養費之給付,當事人不能協議時,由法院定之。」也就是說法律上的確是容許當事人透過協議書的方式,自由訂立如何給付扶養費。
當年這位媽媽在與兒子的協議書中,主要是訂立了這樣的內容:
由於2位兒子的父親對他們的經濟、生活起居、學業完全不負責,所以母親耗盡了精神、金錢,單親獨自栽培兒子長大。有鑒於現代的人多無倫理觀念,母親唯恐老來需要仰人鼻息。所以跟兒子約定好,在2人可以自力更生以後,要把收入純利的60%按月逐次攤還母親所支出的費用。
協議書中並訂明該筆金額是5,012萬元,而且須從簽立協議書日起,按銀行貸款計算利息。
日後如2人孝順則可以酌減催討的金額……等等,另外還敘述了遺產分配的原則。(這裡要特別說明,遺囑是有法定的成立方式,不是訂協議書就有效喔!)
看起來,如果法律規定當事人間可以自由協議扶養費用,協議書又訂得這麼明確,那麼牙醫兒子這筆扶養費用是跑不掉的。
只是兒子認為,母親既然說協議書裡的費用是2個兒子從出生後到成年期間所有的扶養費,包括家用日常支出、未成年時就學、教養費用及母親所付出的時間勞力等折算金錢,照理這些應該是母親對孩子的扶養義務,所以要求兒子要返還法定的扶養費用,是屬於違反公序良俗的無效約定。
雙方協議時兒子已成年,應有能力決定簽不簽
法官對於這則老母親跟牙醫兒子間的糾紛又是怎麼看的呢?
法官認為,這份協議書中雖然提到這筆高額的扶養費用是,老母親照顧兒子花費的經費以及心力,但是目的是在於約定兒子對老母親老年扶養的安排。協議書中,既然是約定自2位兒子可以自力更生開始,才按收入純利60%計算攤還的費用,也記載了將來減少的催討金額及遺產分配之原則,並不會造成牙醫兒子生活上的困難。
而且簽立本協議書的時候,兒子已經滿20歲,是完全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為有效的法律行為,自然可以依其智識能力理解協議書的內容,並依其自由意志決定是否簽訂,既然簽訂了,就應該按約定於自立更生後,扣除開銷費用等支出,按月以收入純利60%奉養母親。
最後法院判牙醫兒子應該履行協議給父母親2,000多萬元的扶養費用。
不知道,各位若是這位母親,會採取同樣的方式嗎?
孩子從娘胎出生到20歲,如果母親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會擔心兒子不感恩在心,不懂得反哺呢?既然簽了協議書,為什麼兒子卻不願意報恩?按照法院判決裡面的描述,兒子的月收入可是在250萬元以上,不過,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故事,希望多數人都可以在關係裡找到彼此適當的距離。
手足之間,可請求分擔扶養費嗎?
除了父母向孩子請求扶養費之外,法院裡常見的還有手足之間請求分擔扶養費的案件。
像是雲林地方法院曾經審理一個案件是,一位母親的晚年扶養由兄弟其中一人一肩扛起,其他手足則是以遠居南部、另有家庭須照料等理由,並未負擔照顧母親之責。後來負責照顧母親的那位兒子因為中風的身體因素,已無力再繼續獨力負擔照顧母親,迫不得已就向調解委員會提出要求其他兄弟共同扶養母親的調解聲請,並也達成輪流扶養之協議。
不過,本來單獨扶養母親的這位兒子又另外向法院請求其他兄弟依比例分擔他過去十多年代墊扶養母親所支出之一切費用。但因為無法逐一保留所有支出憑證,而且長期保留憑證亦有實際上之困難,所以就依據行政院主計處發布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以每人每月平均消費支出計算,各兄弟應負擔其所代墊之扶養費用。
然而,法官調查本案母親在配偶死亡時,帳戶存款大概約有150、160萬元,其後也曾自行支付看護費用,其財產除了生活開銷所用之外,尚有支應購買服飾、親友間紅白帖禮金、孫輩結婚之價值不菲金飾、老家之水電、稅賦、修繕等費用,及捐贈佛堂、寺廟之香油錢等,甚至在農會、郵局仍有幾十萬的存款,所以有相當的現金存款可以自行運用,所以本案母親過去並無不能維持自己生活的狀況,就駁回了聲請人的請求。
可見目前實務上,對於請手足代墊扶養費用門檻並不低,孝順的部分,還是各自的心意評估能做到多少,不假外求吧!
調解委員會委員資格 在 DJ-Trista«薛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Tues金法尤物Day⚠️
近日有一則新聞:知名汽車經銷商對新購車的車主,提出只要定期回廠保養就能延長保固的優惠方案,但旗下保養廠的處理方式卻認為如果沒有定期回廠保養,不但會喪失延長保固的優惠方案,連基本保固都會失去效力,業者於新聞刊出後澄清是保養廠誤解了保固手冊的內容,並通知車主不會影響後續保固的效力。
謝憲愷律師表示,針對經銷商所提出的方案,保養廠應依照該方案的內容履行為車主保養的服務,且不得低於廣告之內容,如果提供的服務與廣告內容不符,將可透過消費者保護法的相關機制進行申訴。
回到本件新聞的內容中會發現,汽車經銷商與車主之間所簽訂的購車契約中,針對汽車售後服務提供四年的保固,並對符合定期回廠保養資格的車主,提供升級為五年的延長保固,而這段內容已經明確記載在汽車的保固手冊中,文義是指購車契約的內容已包含提供四年的基本保固。
然而,保養廠的處理方式明顯地與汽車保固手冊的文義不同。保養廠認為如果沒有定期回廠保養的車主,會連四年的基本保固一併喪失;保養廠對消費者所提供的服務顯然是將低於原先購車契約及保固手冊的記載內容,將會違反消費者保護法第22條第1項廣告不實的規定,而消費者針對 #廣告不實 的情事,可以依據 #消費者保護法 提起訴訟,而針對民事損害賠償責任的部分,則依消費者保護法的51條,視企業經營者的個案具體事實,請求1倍至5倍的民事賠償金。
另外提醒民眾,如果碰到消費爭議的相關案件,可以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43條的規定進行申訴,也就是在上班時間(不含午休)內直播1950,向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的消費者服務中心諮詢,也可以透過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線上申訴與調解」系統,上網提起消費申訴,或者也可以向民間的消費者保護團體,例如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或台灣消費者保護協會申訴。
以上內容為亨達法律事務所謝憲愷律師團隊提供,亨達法律事務所可以為您提供最專業的法律諮詢服務,詳情可上網Google搜尋「亨達法律事務所」,http://xn--hengdaattorneys-ic40an498b.com/;或上臉書查詢粉專亨達法律事務所(謝憲愷律師),提供您最完善的協助。
調解委員會委員資格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律政司應加強香港法律的公眾教育及培訓】
為加強市民對香港司法獨立和法律的認識及了解,在日前召開的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上,我要求律政司交代現時有關香港法律的教育和培訓,並要求律政司加強包括《國安法》、「一國兩制」及行政主導等法律和相關範疇的研究,同時律政司應與教育局緊密聯繫,就研究香港法律的教育及培訓制訂清晰的時間表。
至於有建議設立量刑委員會,我認為,有關構想並不涉及改變現時的刑事司法制度,市民普遍希望本港司法制度能夠更透明,給予市民更大信心,政府有責任讓市民清晰了解何謂司法獨立的同時,消除部分市民對現時本港司法制度的一些誤解,所以我認為,研究成立量刑委員會實在有其必要。
此外,事務委員會就政府支持的網上爭議解決和促成交易平台的最新進展進行討論。我在發言時先申報,我參加了這項由eBRAM中心負責運作的網上爭議解決計劃,是現時150名參與計劃的調解員之一。我覺得,這項計劃一直都是「只聞樓梯響」,因為由今年4月18日至今,只有150名合資格仲裁人員申請參與該計劃,佔本港合資格律師和調解員的極少部分,加上參與人員上了一次網上課堂後便再沒有後續工作,我質疑政府在這方面的宣傳不足,導致反應欠佳。
同時,我要求政府交代2019冠狀病毒病網上爭議解決計劃透過eBRAM中心具體如何運作,以及如何進一步提高其成效?雖然政府向eBRAM中心提供一筆過1億元撥款,以支持其運作,但究竟有幾多市民知悉有該項計劃?eBRAM如何能夠切實幫助市民?
近月,我收到不少市民求助,涉及疫情下新人無法在酒店進行婚禮及宴會的相關爭議,而有關合約條款列明只會透過仲裁方式處理,但原來很多市民都不知道只用200元就可參與網上爭議解決服務避免高昂的律師費用及冗長的法律程序,所以我促請政府加強該計劃的公眾宣傳,提高這項計劃的認受性及普及性。
調解委員會委員資格 在 調解委員會中,委員偏袒對方時你該怎麼做?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委員 ,甚至是產險理賠都說初判表在第一順位就是肇責比較大。如果這是為真的話,怎麼會有鑑定 委員會 跟覆議 委員會 呢?初判表非最準認定,看你怎麼做主張 ... ... <看更多>
調解委員會委員資格 在 臺中市政府法制局- 臺中市各區公所公開遴選第三屆調解委員... 的推薦與評價
... 資格之調解委員,再由各區公所聘任。藉由公開遴聘之方式,期能廣納各界賢達擔任調解委員,為民眾調解紛爭,減少訴訟,促進社會和諧。 臺中市29個區公所均設立調解委員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