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少評論時政,近年逐漸淡出的綜藝大姐大張小燕,罕見地在臉書po了圖文,呼籲「#別再刁難」,「救苦救命,每個人都是你我的親人,#台灣人的命也是命」,「給我們疫苗」。一語中的,說出許多民眾的心聲,但可悲的是,卻也踩到某些人的痛腳。
「出征」小燕姊臉書的免洗帳號,很快就被更多溫暖,理性且堅定的加油聲給蓋過,但可悲的是,卻有民進黨公職民代,忘了自己手握權力,竟然加入討伐一介平民小燕姐。
立院的同事,民進黨立委趙天麟發文,說:「建請侯友宜張小燕,別再刁難防疫工作,也請轉告中國別再刁難台灣」,駐德代表謝志偉則貼了小燕姐貼出的圖,質疑:「是在給政府製造壓力?還是在為台灣製造仇恨?」
抱歉!天麟,我聽不懂你的邏輯,侯友宜,張小燕到底是怎麼刁難防疫工作了?侯友宜,張小燕又要如何轉告中國?為什麼要轉告中國?
籲請民進黨政府趕快採購疫苗,怎麼是刁難呢?民進黨的好朋友們是不是只要心虛詞窮,就只剩下送「#紅帽子」這招?
至於謝志偉,長年駐德,尸位素餐,對於台灣採購德國原產的輝瑞BNT疫苗毫無建樹,正事不幹,卻整天隔海監督在野黨,現在竟然還 #監督平民百姓!
難道小燕姐,或任何人,沒資格對當前的疫苗困境發表看法嗎?
而南投縣政府,佛光會,郭台銘先生,張亞中先生,這些地方政府,企業團體,乃至於個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難道是因為他們有錢沒處花,閒著沒事幹嗎?
沒做好,起碼要知道慚愧,有幸獲得別人出手相助,請說謝謝,說樂觀其成,然後就閉嘴,很難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我的雜種人生:林保華回憶錄」介紹 訪問作者: 林保華、 楊月清 內容簡介: 生涯遍及五國的資深評論員, 走過八十一個春夏秋冬的回憶錄。 書寫「心史」與「跡史」 何謂「賣國」與「愛國」 如何「順民」變「刁民」 印尼成長、中國學習、香港就業...
評論時政 在 Jon Jon Jonath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時在想,如果我老母沒有選擇做老母,會走上怎樣的人生呢
我不時跟她開玩笑,如果她多識兩句英門,應去當上特首
因為她大膽敢言,明辨是非,硬淨爽朗,至少,她有良知
還要日日收看YouTube,跟我評論時政,聽到我也支力了
然而,最終,她卻當上了一個四子之母,聲大大,氣很長的肥師奶
她,已經被我們幾父子挾持綁架了四十多年,一生也在這五個男人身邊奔跑操心
近年,我常勸道,你要找回自己的生活,不要再理那個怎樣,這個怎樣
你是老母,也是一個人,你都要有自己人生,也應去尋回自己快樂或想要的東西
算是好了點,但,我仍然會去勸告,用不同方法,去 鼓 勵 她 找 回 自 己
時間在倒數,不要忘記,你也是一個有夢想的女孩子
Free your nipple,更要Free your Mother,願天下間母親拋夫棄子,為自己而活,Sis,加油喔💋
註:相中𡃁仔,10歲時,幾靚仔
評論時政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獨立評論人協會
對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和 余非「誹謗案」判決的回應
獨立評論人協會歡迎高等法院的裁決,認為還了評協一個公道,保持了評協的清譽。評協重申,沒有收取外國金錢,不受外國組織的支配,本會微薄的經費全靠會員會費、稿費、賣書和講座等收益。評協在2014年成立時,已公開表明,不會接受外來捐款。
評協眾會員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只本着良知與風骨,獨立評論時政,秉筆直書,推動社會進步。
評協認為,社會應該要有良好的言論自由環境,各方的言論要基於事實和查證。
獨立評論人協會
2021年3月29日
評論時政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我的雜種人生:林保華回憶錄」介紹
訪問作者: 林保華、 楊月清
內容簡介:
生涯遍及五國的資深評論員,
走過八十一個春夏秋冬的回憶錄。
書寫「心史」與「跡史」
何謂「賣國」與「愛國」
如何「順民」變「刁民」
印尼成長、中國學習、香港就業、美國短居、台灣入籍
歷經東亞政治局勢動盪時刻,原鄉與異鄉間的輾轉奔波
身分認同與人生價值的抉擇,書寫七十餘載的壯闊漂盪
本書雖以「心史」為主,也不乏「跡史」,即可作自傳來看,也可作歷史來讀。由於作者生涯遍及印尼、香港、中國、美國到最後定根台灣,而且敢言人之不敢言,內容豐富多彩自不待言。
作者披露了他的「雜種」身份,還是皇親國戚的「賣國」世家;「賣國」表達他具體化中國歷史的若干背景,「雜種」更是對傳統中國史觀的顛覆。
這是一本作者由共產黨的「順民」轉變為「刁民」的歷史見證;從史的誤會走向歷史的必然。不但有上當受騙的經歷,也有覺醒反思的過程,更有追尋光明的勇氣與行動。
在面對全球民主與獨裁、自由與專制大對決的關鍵時刻,作者對其一生平實的敘述與敏銳的觀察,有其可貴的價值。
作者簡介:林保華
1938年出生於中國重慶,兩個月大隨父母移居印尼梭羅,在那裡接受華語小學教育,開始接觸左傾思想;1949年移居首都雅加達在中共控制的華語中學就讀,1955年回中國。1960年畢業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被分配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任教。1964年被調到化工局半工半讀技術學校,文革期間下放車間勞動,1976年離開中國到香港定居。在香港長期從事時政評論,先後擔任中報、信報編輯,1986年在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擔任張五常教授研究中國經濟改革助理研究員。1997年移民美國,在美國繼續評論時政,並任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評論員。2006年移居台灣,繼續時評工作,並且與台籍妻子楊月清共同創辦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與台灣維吾爾之友會擔任創會理事長,並任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與台灣智庫諮詢委員、亞洲公共文化協會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