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解說》
世間萬象,沒有什麼可以永恆不變。
一切都有因,和後來的環境,條件配合變化,產生了果。
這種因緣條件構成的無常變遷,才是我們的人生實相。
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作考慮,希望對我有利的好事長存,壞事最好唔關我事。但這種一廂情願的期望,永遠不會如願,所以,便生出了人間多苦了。
佛教是追求離苦得樂的宗教,自兩晉時期,傳入中土,和儒家道家學說,自然融合,我們講的中華文化,就是儒釋道三家揉合而成。
佛,是「覺者」的稱謂。眾生迷,他獨醒,所以,他便是佛。
人人都可以成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中國最受歡迎的佛學經典。
全經只有二百六十字,但文字優雅,涵蓋萬千,是佛陀教導我們調御自己的心,達到離苦得樂境界的方法。
歷代無數文學家,書法家,帝王名相,都有抄誦《心經》的習慣。華人世界,很多人將《心經》融入日常生活中,作為調伏心情的方法。
今日香港,彷如煉獄。日日被打,血濺街頭,被捕後遭百般凌辱的年輕人苦,為人父母的何嘗不苦?
有夢的,求仁得仁尚且苦;無夢的,行屍走肉,吃喝玩樂,本來醉生夢死的,今日逼他面對人生實相,也覺得香港很苦。
被打的苦,作惡的何嘗不苦?警察從此經過太子站,都會覺得有在他背後吹氣,涼涼的……鬼,已經在遊魂,在警察心中,埋下太子831的魂魄。
佛學名相眾多,不是佛教行人,初接觸經論,會目花迷惑。今日試試不著名相,只用普通語言,解說《心經》,希望幫到大家,在火宅之中,有一刻清涼。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在中土無人不識。《心經》一開始,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所以,很多人誤會,《心經》是觀音菩薩,對舍利佛說法。其實,我們目前讀到的佛經,大都是佛陀對弟子說法的記錄。
一開始,佛說:
當初,有一位善於思考存在意義的修行者。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他對於人,到底應如何自處,作最深最深層次的思考。
照見五蘊皆空。
他發現,人根據外在環境,和內在自我的意識交流,透過自己的感官,去察覺外在世界,造成身心的苦樂悲歡,其實是錯的。
因為外在情境會因不同原因在萬變,自己的內在主觀也因人的想法又隨時在變。
在變化的情境裡,無具體不變的實體,也沒有不變的現象存在。
度一切苦厄。
只要我們不再執著有一個不變的內在自我,和外面不斷變化的外境互動。當沒有一個不變的我存在時,痛苦、煩惱,就自然消失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和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原為婆羅門智者。有日,他聽到佛陀言教: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他大受感動,帶領二百弟子,和目犍連,一起到竹林精舍,皈依佛陀座下。
佛陀對舍利弗說:
我們遇到一切具體現象,其實只是一時因緣聚合,只是短暫情境,是無實現象。而無實現象,又是一時短暫情境,是互為因果的相同東西。
進一步說,有形現象,來自無形變化;無形變化又會轉變成有形現象。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思想上也是如此,我們所看到的情境好壞,來自我們當時的主觀想法;而我們的主觀想法,決定自己所認為的情境好壞。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舍利弗啊,萬物萬象的根本,只是因緣和合而生,隨時變化,並無常性,是緣起緣滅的空相。
一切眼前情境,稱為諸法。
只是瞬時變化的無實現象,稱為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所以,任何際遇,只是一生人整體的瞬間切片,這些切片連起來便是你的一生。如果抱住這種觀念,生命中任何際遇,便無所謂的好、壞;淨、垢;增、減的差別了。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看,短暫一生,與整體宇宙的關係。在變化的客觀環境中,沒有不變的現實存在。
構成我們心、識、意志、觀念、想法的,也隨時在變。我們感受當下,不能以過去的經驗來評價。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我們身體,用六個器官,接收外界六塵信息。既然所謂的現象,只是一時的因緣和合,變化短暫,只是剎那存在,並非實相。
只是剎那存在,並非實相。
只要沒有那個「我」參與變化,無法,無分別,無內根感官,無外塵情境,我與萬象融而為一,便無有差別。
由此六識,出入諸根;
貪著萬境,能成惡業。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眼前情境沒有順遂,內心便沒有愛憎分別。
只要能夠達到這種境界,苦便無從產生,自然就無「苦」需要消除。
沒有無明,就沒有消除無明的需要,也就不會產生後續的十二因緣次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沒有聚成苦的緣起,苦便無從產生,無從消失。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人生多苦,先要找出苦的原因,再想辦法消除痛苦,再追求一個無我無苦的境界。我們稱之為「苦集滅道」。
當瞭解生命的本質,乃是生生不息,融入生死交替的過程,就不見生老病死為苦,也就無所謂的苦集滅道了。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雖無所得,一個修行者而言,只是回復原有:本來如此。
修習解說之道,朝向彼岸的修行者,他們根據這個「智慧渡彼岸」的修行方法……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內心便不會有任何牽掛,因而產生的任何障礙;當內心全無障礙,便沒有任何怖畏恐懼了。遠離以無常為有常,以苦為樂的追煩惱追求。到達清靜自在的境地。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有過去、現在、未來的覺者,佛,他們都是依據這個“智慧渡彼岸的解脫方法”,來了解生命究竟實相的,因而得以大徹大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因此,這部用智慧到彼岸,照見實相的智慧,幫眾生由痛苦此岸,過渡到清靜彼岸的方法,是大神力的呪,是大放光明的呪,是至高無上的呪,是無與倫比的呪,能解除一切痛苦。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揭諦 揭諦,
波羅 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然而,什麼才是“智慧渡彼岸”的呪語呢?
般若波羅蜜多的呪語是這樣的,
去吧! 去吧!
到彼岸去吧!
大家都到彼岸去吧!
覺悟吧!
https://youtu.be/vrIj-pElq_k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淺草寺又名金龍山淺草寺,位於日本東京都台東區淺草二丁目,是東京都內歴史最悠久的寺院。山號為金龍山。供奉的本尊是聖觀音。觀音菩薩本尊通稱為「淺草觀音」。根據寺傳的資料,推古天皇36年(628年),於宮戶川(現・隅田川)捕魚的檜前浜成・竹成兄弟於漁網發現了一尊佛像。就是淺草寺本尊的聖觀音像。兄弟的主人・...
觀音 之 愛 舍利 子 在 玉養墨寶齋 龍宮舍利能量寶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觀世音有六觀音、七觀音、三十三身、三十三觀音等多種名目,但沒有「送子觀音」,祂可是道道地地由中國佛教所創造出的。
依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佛教宣揚觀世音菩薩的無量慈悲,救助眾生,逐漸演變成貼近人心、善良的「送子觀音」。由此,人們便在觀世音菩薩的眾多功能之中,增加了一項重要的「送子」功能,深受民間婦女信仰喜愛。
【送子觀音法相】
「送子觀音」俗稱「送子娘娘」。一律為女性形象,懷抱男童,雙手作外送形,或坐或立,面露親切慈愛的神情。
其法相容貌飽滿圓潤,姿態端莊秀美,品性慈悲善良,內心平和寧靜,擁有大智大慧,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是民眾的護身菩薩,是人們心中送子送孫、平安長壽、幸福安康的象徵。
雕刻帶有蓮花、蓮蓬、蓮葉,有著連生貴子,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手工精雕佛牌
#龍宮舍利能量寶石
#送子觀音心想事成
~以上網路資料擷取整合分享給大家,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觀音 之 愛 舍利 子 在 謝立聖插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天夢到一個有趣的夢,分享給各位。
--
我來到一個很平坦的草原,氣溫舒適,微風徐徐,各種悅耳的鳥鳴從四周的森林傳來。
我赤腳在草原上散步,吸著新鮮的空氣,突然聽到一聲:咪u~~
回頭一看,一個高大長髮的英俊男子,手中捧著一隻毛茸茸的金黃色小貓。
「好可愛!你養的嗎?」我看到貓就問。
「算是吧,他一直跟著我,算我撿到的。」長髮男子的頭髮隨風飄揚,一邊用手指逗著小貓。
「剛出生嗎,他叫什麼名字呢?」我問。
「你覺得他應該叫甚麼呢?」他抬頭看我,他眼睛也太漂亮,是那種無論誰看到,都會被吸住的那種深邃清徹之眼。
「嗯...金色的毛...叫......金獅喵?」我想我家貓叫虎爺,那這金毛的就獅喵好了。
「嗯,你以後就叫金獅喵!」長髮男子對小貓說,小貓開心的對我吐舌頭,瞇起眼睛,翹高屁股長長地喵了一聲。
「這麼漂亮的貓,在哪裡撿到的?」我上前想近一點看看金獅喵。
「龍宮外。」
「龍宮外?是什麼餐廳還是飯店名字嗎?」我問。
「大概吧...就那邊撿到的,應該說,從那邊他就跟著我到這裡。」
「那你要養他了嗎?」我問。
「養就是別離的倒數,我不擅長這方面的別離,你要嗎?給你養!」他邊說,邊把手中的喵咪遞到我手上。
「是很可愛啦...但我家已經有桃桃和虎爺了,而且他們都有貓愛滋,如果這隻貓沒一樣狀況,我就不能養了,而且養了虎爺桃桃後空間就不太夠,還是我回去跟虎爺桃桃溝通一下,我再決定要不要領養?」我說。
「嗯,金獅喵...呵呵,還真有趣的名字。」他說完,小貓又自己跳回他手上。
「我來調查看看他的背景好了...」男子說完,閉上眼睛,過了幾秒後點了點頭,閉著眼睛說。
「金獅喵他爸媽都不是貓,也不是獅子,是龍...他因為長的太奇特,被其他兄弟姊妹們排擠與霸凌,而一直護著他的龍后怕他被害死,所以特別把他送到龍宮外,叫他看到一個長得像我的就緊跟不放,永遠不要再回宮裡...」
「龍?真假啦,他怎麼看都是貓呀,到底?」
「嗯,真的,好了,他還是有不錯的資質,我就收留他了,名字我也收下了,最後記住,所有的相遇,都是別離的開始!」他說完轉身就準備走。
「等等,我叫阿聖,那你叫甚麼?以後我還可以再看看這隻貓嗎?」我問。
「阿聖啊...那叫我阿妙好了,以後你會很長看到的,呵呵。」
說完後,他慢慢走向樹林,金獅喵的叫聲也逐漸變小。
後來我又在草原上躺了一下,躺著躺著,就迷迷糊糊的睡著了。
醒來後我在我自己的床上,吃早餐時才想起這個夢境。
「等等,阿妙...該不會是文殊菩薩?」
我趕緊到文殊菩薩聖像前,把我昨日的夢說了一遍,然後問是否是夢到了文殊菩薩妙吉祥?
「聖杯。」
確定嗎?
「聖杯」
可是我真的...啊哦哦哦...太失禮了!
「笑杯」
那我可以把夢裡的畫面畫出來嗎?
「聖杯」
那我現在還可以領養金獅喵嗎?
「蓋杯」
哈哈哈,好啦,我知道了...
於是我就照著夢裡的記憶,把阿妙與金獅喵畫了出來。
記得有記載文殊菩薩曾發願過,若親自參拜過一趟五台山,祂就用某種你想不到的神態、身份、時機出現讓你看見。
我想,前年去了一趟五台山,現在才清楚的夢到,應該也不是太晚。
真的很讓人難忘的夢境,分享給大家。
下面分享一篇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關於文殊菩薩的文章,給想更認識文殊菩薩的各位朋友:
--
在座的大多數人都應該很熟悉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
有時候,文殊菩薩示現為佛陀的弟子。身相常常示現為在家眾,就像觀音菩薩和普賢菩薩一樣。和觀音菩薩一樣,文殊菩薩以教法著稱。心經就記載了舍利佛與觀音菩薩的對話。
很多時候,文殊菩薩作為佛陀的助教,幫助弟子更深入地了解教法的意義。
有一次,佛陀問文殊菩薩對空性的看法。文殊菩薩沉默下來,表示空性超越語言和概念。像剛才這種方式,文殊菩薩就像佛陀教法的工具。
在大乘經典中,記載了文殊菩薩是很多菩薩的老師,偽裝成弟子的老師。很多資淺的菩薩是通過文殊菩薩的引導進入的。
當釋迦牟尼佛還是年輕的王子的時候,走出宮殿看到生老病死,有說法說這就是文殊菩薩的示現。還有說法認為佛陀的父親也是文殊菩薩的示現。文殊菩薩也是佛陀諸大弟子的前輩。
在那爛陀大學很多大學者主要的本尊就是文殊菩薩。在西藏,文殊菩薩帶來的影響和教法是無量無邊的。在中國內地,甚至中文所教化的地域,文殊菩薩的影響也是非常廣大的。這裡講的是文殊菩薩象征性的部分。
難道文殊菩薩就局限在一個人的角色中嗎?根據大乘的講法並不是這樣的。文殊師利超越人身的概念。曆史上,文殊師利的形象或者文殊聖地,如五台山,也非常重要,因為產生一個和文殊菩薩直接溝通的管道。如果沒有這些相對的方便法門,我們就沒有辦法認出內在究竟的文殊師利。
誰是真實的文殊師利?他在哪裡?他是男的還是女的?當然是超越這一切的。需要了解的是,究竟的文殊師利不是一個魔幻的事情,也不是神或者更高的神明,究竟的文殊師利就在我們的內在,一直都是這樣。
我們的本性就是文殊師利,但是我們總是對之視而不見。就像我們的眼睫毛,太近了,以至我們總是找不到他。
因為我們沒有認出文殊師利,而他又與我們如此之近,以致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染汙。我們忘記本性所在,我們創造出各種分類,各種標簽,把所有這些變得很堅固——標為人類,男人女人,歐洲人、美國人,醫生,父親,孫女等,這種身份的認定如此堅固,以致我們無法感到真正的安全和自信。
究其原因,因為這些標簽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他們依賴其他的條件存在,因緣聚合,就好像風中的羽毛。於是,我們創造更多自我的標簽,強化的標簽,我們做的這些工作,好以為這些是實際存在的。
這些年我來香港,看到越來越多的賣勞力士的表店。我奇怪廠家怎麼沒有做更多的掛在脖子上,在腳上的款式。這變得有些複雜,因為我們不會帶著價簽走來走去。我們不想讓人以為我們是土豪。
而二十年前,中國人是不把標簽拿下來的。如果某人戴著曼谷出廠的假勞力士,也可以作為標簽,強化我們存在的證明。
言歸正傳,到底文殊師利是誰?認出文殊師利,直到把所有的標簽放下為止。
要能夠認出文殊師利有非常多的法門。長而詳細的法門,與簡短的法門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有時候,法門因為簡單,我們無法對之建立信心,而無法掌握。
冥想練習:對好念頭或者壞念頭,不拒絕,不接受,這就是最簡單最有效的認出文殊的方法。如果你懂得這個方法,這就是文殊師利。
這就是橘色。沒有持劍,也沒有持經典,同時祂也持劍,持番茄,持花。聽起來很簡單,修起來挺困難。因為我們習慣上喜歡可以度量的一切東西,比如喜歡象征性的東西。喜歡顏色,喜歡形狀……因為人們喜歡象征性的東西,所以有了塑像。之所以用橘色,因為橘色代表的是太陽快要出來時,天空中的光芒。也代表從這個顏色後,大地會有光明。
為了方便解說,我們說文殊菩薩是橘色的,文殊菩薩是16歲,好像這個16歲很重要似的。另外他還有一些法器,這些我們都可以一一解說。相對層面上的法本,文殊菩薩示現為烏龜的後代。
我從很多的上師那裡都得到教法,這些上師就是文殊肉身的示現。授予我文殊法的上師,是無染的聖者。但是我的壞毛病就太多了…
文殊師利就在你身體裡,我給不了你。我才落地幾個小時,祖父就強行把我的舌頭拉出來,在上面畫了個諦字。另外我從7歲開始跟著 頂果欽哲法王,他授於我文殊灌頂,以及 薩迦法王的文殊灌頂。薩迦法王家族是惟一一個有文殊菩薩基因的家族。
盡管修了這麼多文殊法,我連一個好的夢兆都沒有。但是有件事可以確定,我一直有個感覺,文殊菩薩一直照看著我。所以各位來這裡希望得到加持,應該不會浪費時間。
我非常容易被激怒。1980年代,我花了很大功夫去五台山。我從書裡讀到,文殊菩薩的道場是五台山。我徒步了五個台頂,雖然沒有親見文殊菩薩,但全程我很滿意,雖然條件很艱苦,我不曾被煩到。沒有升起煩惱心,我認為是文殊的示現。今天在座受的文殊灌頂,來自薩迦傳承。瑜伽乘的教法。
我已經活了50歲,仍找不到任何東西,可以和佛法相比。如果單一的人導致你對佛法失去信心,是非常大的損失。各位來到這裡,都花了很大功夫,還有些人,我走到哪兒都看到他們的臉。
在當今時代,看到這麼多人對佛法有興趣還是令人鼓舞的,畢竟到處都是勞力士表店。下面教的一些儀軌,不在場的人,可以上網去聽。有些朋友說要去五台山,請帶著我對 文殊菩薩的尊敬與問候。
請帶話給 文殊菩薩:
現在這個世界更需要他的教法,請他長久駐世。供養不起的,請點香或者獻花。
有的人想做哈達和供養,我不喜歡哈達,需要折來折去的。
憶念 文殊菩薩就是最好的供養。
請不要拿哈達供他。
-宗薩欽哲仁波-
觀音 之 愛 舍利 子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淺草寺又名金龍山淺草寺,位於日本東京都台東區淺草二丁目,是東京都內歴史最悠久的寺院。山號為金龍山。供奉的本尊是聖觀音。觀音菩薩本尊通稱為「淺草觀音」。根據寺傳的資料,推古天皇36年(628年),於宮戶川(現・隅田川)捕魚的檜前浜成・竹成兄弟於漁網發現了一尊佛像。就是淺草寺本尊的聖觀音像。兄弟的主人・土師中知拜了此佛像之後出家,把房屋改成寺廟來供奉。這是淺草寺之始。觀音像,相傳為高一寸八分(約5.5cm)的金色像,由於是非公開的秘藏佛像,故實體不明。其後,大化元年(645年),據說勝海上人為寺院進行整備、經觀音報夢告知而把本尊定為秘藏佛像。淺草寺於文獻首次出現是鎌倉時代的『吾妻鏡』。近世為徳川家的祈願寺,關東有數的觀音靈場,參拜者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淺草,由於東京都內其他娛樂場所的多樣化發展,而經歷一時衰退。但是作為東京代表性的觀光地,加上羽子板市、燈籠花市等活動,觀光客與善信不絕。雷門-表參道入口之門。切妻造八腳門,左面的是風神像,右面的是雷神像,正式名稱為「風雷神門」,通稱為「雷門」。慶應元年(1865年)被燒毀、1960年(昭和35年)、約1世紀之後以鋼筋混凝土再重建。門內置有實業家松下幸之助於淺草觀音祈願之後病癒,作為報答而寄贈的大燈籠。寶藏門-鑽過雷門、通過仲見世商店街之後就是寶藏門。入母屋造的二重門。現在之門於1964年(昭和39年)再重建時以鋼筋混凝土建造、由實業家大穀米太郎夫妻捐款興建。門的左右置有仁王(金剛力士)像、之前名叫「仁王門」、昭和再重建後才稱為寶藏門。其名來自門上層的文化財產収藏庫。本堂-本尊觀音像供奉之地,故又稱觀音堂。舊堂於慶安2年(1649年)重建,為近世大型寺院本堂的代表作與國寶(當時),1945年(昭和20年)於東京大空襲被燒燬。現在之堂於1958年(昭和33年)再重建時以鋼筋混凝土建造。外陣有川端龍子作畫的「龍の圖」、堂本印象作畫的「天人散華の圖」等天井畫。內陣中央為本尊安置間,高6米的宮殿。宮殿內部分為前之間與奧之間,奧之間有秘藏本尊,前之間為「お前立ち」觀音像。於毎年12月13日會舉行的開扉法事,與有特別儀式需要開扉的時候,信徒可以到此參拜「お前立ち」像,但秘藏本尊像不作公開。宮殿的左右有脇侍梵天・帝釋天像,堂內後方左右有不動明王像與愛染明王像。五重塔-重建前之塔於慶安元年(1648年)建成、與本堂同樣於關東大地震時倒塌、1945年時東京大空襲被燒毀。現在之塔於1973年(昭和48年)重建、鋼筋混凝土建造、鋁合金瓦頂、基壇高約5米、塔自體高約48米。基壇內部有收納供養靈位牌的靈牌殿、塔的最上層置有斯里蘭卡傳來的舍利子。現在塔之本堂位於西側、重建以前本位於東側。二天門(重要文化財產)-位於本堂東側,向東興建,切妻造八腳門,木材建造。元和4年(1618年)時建築,沒被第二次世界大戰破壞的貴重建築物。當時的將軍德川秀忠為供奉父親德川家康而於日光與淺草建東照宮,這門是作為淺草東照宮的隨身門而被興建(東照宮於1642年燒毀、沒有再重建)。現在,門的左右安置有二天(持國天、増長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