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看到最後,有抽獎贈書活動喔!
很少寫西方哲學,雖然我對西方哲學也很有興趣,但畢竟不是本科專業,怕寫錯了會誤導大家,但或許分享一些「摘要」及「閱讀心得」還是可以的。
《瘟疫》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在1947年所撰寫的一部小說,內容描述一個虛構的城市「奧蘭市」突然遭逢了鼠疫,一開始居民生活如常,無所警覺,沒想到疫情愈演愈烈,死亡人數節節攀升,政府不得不下令封城,居民陷入集體恐慌之中,過著宛如被囚禁的絕望生活。
在隔離期間,社會亂象叢生,不僅物資短缺,趁火打劫者所在多有,還有不肖分子藉著瘟疫大發國難財。閱讀卡繆的《瘟疫》,經常會令我們心驚:雖然時空背景不同,但卡繆所描寫的,根本就與我們當下遭逢疫情的狀況如出一轍!這就是我常常說的:雖然「小說」是虛構的,但最優秀的小說都會深刻地反映現實生活,所以小說可以說是一種「可能的現實」;很顯然,《瘟疫》的故事已經從「可能的現實」轉變為「真正的現實」,在我們的周遭上演中。
👉 有興趣的讀者可購買最新翻譯的《瘟疫》(2021,大塊出版社):[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156?sloc=main]
從去年疫情爆發以來,網路上就經常盛傳卡繆《瘟疫》中的一句話:「對抗瘟疫唯一的方法,就是正直。」這次閱讀《瘟疫》的過程中,我也特別注意到這句話,出現在大塊出版社《瘟疫》的第191頁。
這段故事情節來自主角李厄醫師與記者藍柏的對話。
這位記者(藍柏)只是剛好經過這座城市的異鄉人,卻突然被疫情困在此地,他想盡辦法卻無處可逃;有一天,藍柏正與李厄醫師討論到是否留在奧蘭市參加「志工服務隊」一事。
很顯然,藍柏不太願意加入志工隊,他認為像李厄醫師這種奮力對抗疫情的人,不過是心中的「英雄主義」作祟罷了——想當英雄而已嘛!——這種心態實在不可取。他們的對話如下:
—
藍柏:「而我呢,我受夠為信念而死的人了。我不相信英雄主義。我知道英雄主義很容易,也得知它是會殺人的。 我關心的是人為自己所愛而生、而死。」
李厄醫師專注傾聽記者的話,目光始終盯著他,輕聲說:「人並不是一個信念,藍柏。」
藍柏從床上跳起來,滿臉激動通紅:「從人背棄愛的那一刻起,他就只是一個信念,而且是個淺薄的信念。而我們恰恰再也沒有愛的能力。放棄吧,醫生。讓我們等待有能力去愛的時刻到來,倘若真不可能,就等待未來解救大家,不要充當英雄。這就是我目前的想法。」
李厄醫師站起來,突然神情疲憊:「您說的有理,藍柏,完全有道理,您要做的事是正確的、是好的,我一丁點都不想讓您改變心意。但是我必須對您說——這一切無關英雄主義,是關係到正直。我的想法或許令您發笑,但對抗瘟疫唯一的方法,就是正直。」
「正直是什麼?」藍柏突然神情嚴肅地問。
「我不知道一般的定義是什麼,但對我來說,它的定義就是做好我的工作本份。」李厄醫師說。
—
從上面這段論辯中,可以看到作者卡繆的態度。卡繆之所以在小說中創造出一個奮命抵抗疫情的醫師(李厄醫師),並不是為了鼓吹什麼英雄主義,不是要推崇什麼高尚的節操,也無關乎憐憫或同情心;他想寫的,其實只是小人物的「反抗」,無論是面對兇猛的疫情,還是面對荒謬的命運,我們這些小人物似乎都只能在「反抗」中找到一己存在的意義或價值。
大家不要誤會了,「反抗」的行為本身,並不是為了成為某個被歌頌的革命志士(那只是某種政策宣傳中的樣板人物而已),「反抗」往往只是體現在「做好我的工作本份」——無論疫情多麼兇猛,我們都不會向它屈服,始終默默地盡到自己的本分(例如不群聚,勤洗手,戴口罩,輪到就去打疫苗……等等),這就是我們每一個小人物都能做到的「反抗」。
雖然我是小人物,但是當我在疫情面前進行著「反抗」行為時,就已經與其他反抗者組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我們」。這時不管你是不是奧蘭市的居民,你都成了我們這個反抗小隊的一份子,「沒有人是局外人」。
也就是說,恰恰是「反抗」這個行為,讓「我」成為了「我們」,所以卡繆說:「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
本篇文章與「大塊出版社」合作,想要邀請各位讀者一起閱讀卡繆的「反抗三部曲」。這是台灣首度完整出版卡繆反抗系列作品,以小說《瘟疫》、論述《反抗者》、戲劇《正義者》,三種不同類型作品展現反抗意志。
👉 卡繆「反抗三部曲」現已出版,購買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161]
👉 出版社提供「三套」正版書籍(價值1040元)要送給我們「厭世哲學家」粉絲專頁的讀者,抽獎方式如下:
(一)轉貼本文章至個人 FB ,並設定為「公開」。
(二)在你的轉貼文章中,寫下你對「卡繆的認識」、「對厭世哲學家這篇文章的讀後感」或是「你個人對於疫情的思考」(三個主題擇一即可),文長不限。
(三)厭世哲學家將在下週二(7/20)選擇其中寫得最好的三篇,送出書籍。(會請出版社編輯以私訊方式通知。)
————————————————————————————————
👏👏👏工商服務時間👏👏👏
【在防疫時代,重新思考生活】
厭世哲學家要開課啦!!這一系列課程,我命名為「哲學是一種生活風格」。我要嘗試的是:不想把哲學當成抽象的玄思,而要將哲學放回它所生長的土壤——也就是你我的「生活」中,來探討哲學對人類生活提出了什麼樣的新觀點,又能如何指引我們當下的生活行動,甚至解答生存的困境。
👉講座詳細資訊: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aspx?classid=235
共有四堂講座課程,可只參加其中一堂,亦可四堂全部參加。
👉 講座費用:單堂250元
👉 報名全系列講座再享兩項好康:
★好康一:預購系列四堂合享八折優惠,點選「我要報名」後,於「報名方案」處,選擇「系列講座」,即可享優惠價800元。
★好康二:凡報名系列四堂講座,就有機會抽到厭世哲學家親筆簽名的「厭世講堂:顛覆人生的十堂莊子課」乙本(共5名)
7.31 如果「性善」是對的,人類又是怎麼墮落的?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29
8.14 如果「無為」是對的,是否意味不必再努力?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30
9.25 如果「自然」是對的,文明生活難道是錯的?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32
10.16 如果「神話」是對的,科學難道是錯的?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33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生命有大美:人的苦惱,是演化的陷阱:以科學解釋「人們為什麼逃不開因緣生滅」的痛苦」介紹 訪問作者: 施益民 醫師 內容簡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為您解說苦惱為什麼找上我 是否曾經…… •小孩突然生病?年邁父母又被診出新毛病? •摰友...
西方哲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信報專欄,大家可讀
國民教育
地鐵新線宋皇台站,將所發掘的古物展覽, 有二百多件。 事實勝於雄辯, 香港此地,末在英佔期,只有赤柱漁村, 只得廿百人左右之説,便是大意亂寫了。 在割據九龍半島之前, 沒有詳細考據 聖山一帶歷史, 亦不知早在,千年前, 已有人建村,係有文明之景像。我為:宋朝之前, 香港島、九龍半島(包括新界)都有高等文明, 都是集居於此的民家創造的。
這是很好的公民教育。我們知道:認識歷史,便是一項上等的公民教育。猶其中國人認譏中國歷史, 更是我們好應該的事。舊時, 小學、中學必教, 不只是重要課程之一, 也是公民教育。(故此, 錢穆先生訂立中國通史新亞書院必修課。
中國在「故宮博物院」亦在香港設立支館展出故宮文物, 學生.教師理應聯袂参觀, 學習呀。
中史是很容易唸的。不知為何,已成了中文課程外又一艱難科目。每年報考人數減低, 人們只看最熱門的數理化, 願望成為科學家、財經家、政治家。(但是又少人成功改善香港經濟及環境呀!)
歷史重真實, 最重要是真確。 這也是研究歷史的人最大、最重要的使命和天職。真正唸歷史的人,有骨氣, 有承擔, 為歷史之真而捨命。不是為金錢, 為名譽而捨命。香港就是少了這些「硬骨頭」吧。
說到骨氣, 在工商業大都會真正多餘。英佔期, 一直造就香港成「亞洲五小龍」, 不願提倡中國哲學、中史。因為这便為了骨氣而培養, 仁義道德都不講了。西方哲學也有道德的。只重視出身做「三司」, 都是向錢看多。中國哲學、歷史學漸漸式微, 學子更不願學習一些賺不到錢的科目呀。
如果要社會進步文明,必要先重視哲學和史學。這世界上還有校長、教師、家長能如此嗎?我真是很懷疑了。
西方哲學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分鐘閱讀
女性主義思想家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生於1908年,1986年逝世。
西蒙波娃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性知識分子之一。法國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知識分子、社會運動行動主義分子及社會理論家。她著有一本暢銷全世界、被奉為女性主義聖經的《第二性》;她投身法國女權運動;更被世人關注的,是她與當時最著名的存在主義思想家沙特的開放式戀情,他們堅定忠誠,又各享自由,有人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愛情故事」。
沙特為存在主義下的定義是「存在先於本質」。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一樣,有人說品性是「天生」的,人的本質天注定。「存在先於本質」的意思是,人的本質不是天生的。「人首先存在著,面對自己,然後界定自己」。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規條。道德和規條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我們出生,我們存在。我們用行動來界定自我,每個人的本質,是由存在之後的言行所創造所決定的。
西蒙波娃於1949年寫下的經典著作《第二性》,為當時的女性地位,提出存在主義思辨的名言:「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也就是說,女人憑性徵生為女人,只是存在,而女性的本質、地位,則是後天被「定義」的。「不是因為有什麼神秘的本能在直接註定她的本質是被動的、愛撒嬌的、富於母性的,而是他人對這個孩子的影響幾乎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要素。於是她從小就受到灌輸,要完成女性的使命。」
有一本最新出版的書,《成為西蒙波娃》(Becoming Beauvoir: A Life),以「成為」(Becoming)做書名,是對波娃的思想同人生的最佳概括。
《成為西蒙波娃》
完美的真誠反省與無懼批判,也有熾熱的戀情。她實際推動了世界各地的女性權益,讓女性更能為自己而活。
西蒙波娃撰寫了許多哲學、政治和社會問題的小說、隨筆、傳記、專著,其中她生前的自傳也有四部。她晚年,在沙特逝世後寫的作品《告別儀式》也帶自傳成分。她編輯出版過沙特給她的書信。加上幾十年許多寫作者對她的分析與評論,關注女性主義及存在主義的讀者,西蒙波娃她已經甚有認識了。但礙於時空背景、社會觀念,以及會涉及他人,所以她豐富人生中仍有許多細節被藏匿、許多真實心思未公開透露。
最近幾年,她的日記和私人信件陸續曝光。英國倫敦國王學院講師凱特‧寇克派翠(Kate Kirkpatrick),鑽研哲學、女性主義和宗教,寫有幾本關於沙特、存在主義的著作,2020年8月出版了《成為西蒙波娃》這本書,中譯本上月在台灣出版。作者全盤檢視了過往波娃的自述,綜合近幾年曝光的資料,補足了未曾被看見的細節,看到了波娃立體、真實而細微的面貌,澄清了社會與時代對她的種種誤解和批評,能讓我們全面且清晰地看見波娃與她所處的時代境況,看見她如何奮力回應那些阻礙與挑戰,更讓我們藉由審視不同時代的另一個靈魂,來理解自己的時代與自身所抱有的價值觀。
「自我」對於人生的重要性
自古希臘哲學以來,西方哲學家都討論「自我」對於人生的重要性。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是人類知識的兩大分類。蘇格拉底認為,人必須認識自己才稱得上睿智。尼采說,人生在世的任務就是成為自己(Become who you are)。但波娃在哲學上卻這樣反問:如果女性真實的自我根本就被禁止存在呢?如果你在成為自己的同時,人們卻因你沒有能夠成為你理應該成為的人——好女人、好情人、好母親——而視你為失敗者呢?如果成為自己令你蒙受揶揄、蔑視或羞辱呢?
在波娃在世的那些年,即1908-1986年,女性所擁有的可能性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學開始以招收男性相同的條件招收女性;女性取得投票權,也能合法離婚與墮胎。波娃經歷了三十年代巴黎的波希米亞狂潮、六十年代的性革命。女人於公共領域中思考、進而坦率談論自身的方式已有所改變了。但即便如此,人們談論「女性主義」一詞時,所講的內容仍然令波娃覺得粗劣、愚蠢和難以忍受。波娃因此寫了《第二性》。當她寫下「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這句名言時,她並不知道《第二性》這本書竟會對自己往後的人生及後世的人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已有諸多文獻深入探討這句名言的意義、探討人究竟如何「成為」女人。《成為西蒙波娃》這本書則旨在探究波娃是如何成為她自己。人不可能有條理地書寫自己的人生,因為人生是永無休止地成為自己的過程——這是波娃在十八歲時就作出的結論。
因此,不可能有條理地書寫自己人生的波娃,她的生命與思想的書寫就由凱特‧寇克派翠完成了。
波娃一生的哲學追求,就是女性要努力「成為」那個想成為的自己。但諷刺的是,她最受世人關注的,卻依附於沙特,是與沙特的「知識分子情侶檔」關係。
在《第二性》中,波娃說,「女人所能擁有的最多也僅是極不牢靠的力量:無論她是奴隸或是偶像,決定她命運的人從來都不是她自己。」她的哲學也讓她瞭解,她能做的只有持續成為自己。
女性感情生活被無限放大
1927年某天,19歲的西蒙波娃和她父親對於什麼是「愛」起了爭執。那個年代裡,社會期待所有女性都能把結婚生子當作人生夢想。波娃的父親表示,愛就是對他人的服侍、愛慕與感激,而波娃就強烈反對,說愛不只是感激,不只是因為他人對我們付出而欠下的債。波娃在日記中寫:「有這麼多人不曾明白什麼是愛!」
在波娃的經典著作《第二性》中,她提出,女人因為體力較差,當生活需要體力時,女人自覺是弱者,對自由感覺恐懼,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來,而女人還是甘心服從。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說的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使男人重新獲取權力,她認為歷史上女人從沒有得到過權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會。她無畏時代限制與社會成見的枷鎖,從自身生命經驗出發,解放女性,鼓舞每個人「成為」自己想成為的自己。
但即使這樣,她和沙特組成非婚姻的終生情侶檔,仍然使波娃在社會輿論中被認為是沙特的附屬。大眾普遍認為「知識分子」指的是沙特,而波娃只是構成「情侶」的另一人。波娃在1986年於巴黎過世時,《世界報》(Le Monde)的訃聞標題說她的著作「偏向通俗讀物而非原創作品」。1994年,一位知名的女性主義批評家表示:「若有人認為西蒙波娃的重要之處主要在於她與沙特和其他情人間的非典型戀情,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是在社會未脫離男性主導的情況下,由於對女性感情生活的無限放大,而導致對她的哲學成就的低估。事實上,很可能波娃才是促使沙特發展出存在主義思想的人。
被看見好還是不被看見好
法國的哲學家長期爭論著人活著到底是被人看見好,還是不被人看見好。笛卡兒表示人得「不被看見,才能過得幸福」,沙特認為,他人物化的凝視如何將我們囚禁於次等地位中。但波娃並不同意這些說法,她認為人要過得好,就得被他人看見——只是必須以正確的方式被看見。
波娃生前陸續出版了四本回憶錄,其他著作有些也具有自傳性質,比如她的美國和中國紀行。她也將沙特寫給她的信件整理出版。 她讓自己被看見。
不過,波娃逝世後的數十年間,新的日記及信件陸續出版。許多人震驚得知波娃不但擁有過同性戀情,對象更是她過去的學生。她寫給沙特的信也透露出她在哲學上對於沙特的影響。
終其一生,波娃受困於人們對於她的能力與原創性的質疑之中,有些人甚至說她的著作其實是沙特寫的。有人說她像是「引用宗教經典一般地」引用沙特。
當年女性作者經常面臨這樣的指控,而她們往往也會將這樣的看法內化。波娃某些原創的論點,很可能正是令沙特聞名後世的論點。有一年,因為沙特太忙了,波娃便用沙特的名字替他發表文章。沙特說過,《嘔吐》(Nausea)原本只是一篇抽象的哲學論文,是波娃建議將其擴寫為一部小說。沙特也說過,在他漫長的哲學生涯中,波娃以她嚴謹的批評與深刻的洞見,幫助他在發表前將文章修改得更為出色。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成為西蒙波娃》
作者:凱特‧寇克派翠
由 衛城出版 出版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
西方哲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生命有大美:人的苦惱,是演化的陷阱:以科學解釋「人們為什麼逃不開因緣生滅」的痛苦」介紹
訪問作者: 施益民 醫師
內容簡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為您解說苦惱為什麼找上我
是否曾經……
•小孩突然生病?年邁父母又被診出新毛病?
•摰友漸漸疏離?因猶豫不決錯失新工作機會?
•成績和表現不如預期?小孩沒有考上心中的名校?
•身體老化引發病痛和不適?
轉念想想……
•「好運氣」不會持續太久,在人生路上奔馳,總會碰到此路不通,繞路而行的時候。
•盡心盡力就是最好的人生態度,也是積極在製造好的緣,為以後做準備。
•「希望」本身就是一種我執,期望事情心想事成,即是痛苦來源。
•事情變得簡單之前,其實都是困難的。
現代人常感到痛苦,有的苦於生活上的不如意,有的苦於工作上的不順心,有的苦於關係上的不圓滿,所謂的幸福、美滿、快樂、平靜都只在別人的生活裡出現,自己永遠是那個「最不如意的人」。要知道,痛苦是人類的共同經驗和法則,和我們的存在形影不離。我們有時會羨慕别人不像自己時常在生活中掙扎,那只是因為我們認識他們還不夠深而已。
但幸福快樂、沒有痛苦的人生真的是妄想嗎?
本書作者施益民是一名醫師科學家,現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院Richard W. TeLinde講座傑出教授,和癌症中心乳癌卵巢癌科主任。在工作與研究之餘,對佛法、哲學、心理學亦有獨到的見解,經由佛法觀點,他發現了痛苦的根本來自演化的缺點,運用佛法改變認知,探究生命,才能真正遠離痛苦深淵,尋得快樂泉源。
我們要在無風無雨的時候,對未來不幸引起的精神痛苦先打好預防針
這本書分為兩大主題:第一個主題是病理學,第二個是處方箋。醫師要治療病人的疾病和疼痛,必須從病理學的角度去分析成因,才有足夠的證據做為治療根據。作者在書中,嘗試運用現代科學知識,歸納出痛苦的致病機轉,探尋人類的痛苦之源。找到了源頭,當然就要「對症下藥」,因此本書的第二大主題便是針對人類的痛苦,提出相對應的「處方箋」作為解決之道。
正因為絕大多數的生命難題都因演化上的必然以及自己的因素所導致,很難有真正的解決之道,因此人們便將自身的不幸歸咎於命運。若人們能夠理解造成痛苦的因和緣,有其物理性、數學性的科學上必然存在的「因」,或許可以改變思考,不再執著現在的「果」。
作者介紹: 施益民
• 醫師科學家
• 現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院Richard W. TeLinde講座傑出教授,和癌症中心婦女腫瘤科主任
•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 於美國長春藤盟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於美國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接受臨床及基礎醫學訓練
• 除了臨床工作、研究與教學之外,關注生命的學問和人類痛苦的病理學,並用醫師科學家的眼光,融合生物醫學、東西方哲學、現代物理學、佛法和心理學,用輕鬆的語言為敘述人類痛苦的病理學,和不快樂心的處方箋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西方哲學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art #inkart #painting
2019年的創作主軸仍是延續去年的奇石乾坤系列風格精進,並朝「二元對立」的美學呈現做探討,也通過台北市文化局108年第1期書法水墨類創作補助,期望加大自我的創作能量,做更多大膽的嘗試與實驗。
走訪了台灣平溪十分瀑布、桃園拉拉山、台中高美濕地、東勢林場、台南曾文水庫、宜蘭東澳粉鳥林、南澳神秘沙灘、花蓮太魯閣、鯉魚潭、花東縱谷、秀姑巒溪出海口和台東東河馬武窟溪等地,亦以露營的方式,期望深刻感受台灣各地的自然景觀及人文風情,並對自我的創作主題提供養分與靈感。
自然的面貌因人內心思維和學習背景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此段時間亦投入對台灣政治環境的了解,在藍綠二元對立及白色力量的崛起,恰好與本次創作內容有了一些關聯性與啟發性。雖然對政治的狂熱是台灣社會最為火紅的現象,也曾考慮用色彩來影射,但最後仍然放棄。畢竟政治是一時的,萬世的宇宙,更有一種超越時間且無欲則剛的灑脫,不斷吸引我去描繪和追求的。
黑白的二元對立,建構在混沌之後的大破大立,也許是彼此邁入毀滅的開始,也許是更接近真理的探求,無論是衝突或磨擦,都能激起更多的火花,出現更多迷人的灰色調。
這些作品中黑石與瀑布,一者為靜為黑,一者為動為白,因動靜黑白的呼應,而產生視覺張力。或是呈現撥雲見石的瞬間,象徵世間的真理如同崇山峻嶺般,雖偶有雲霧遮蔽之遇,但也總有重見光明之時。輕柔的白雲與硬挺的黑石之間,因瀑布的介入,而有疏通的管道。
或將太魯閣峽谷溪邊所見雲石放於雲霧之中,此比溪水更為輕柔的元素,企圖呈現實更實虛更虛的視覺效果。二元的起初是一種比較擇優的過程,為何選擇溪石來表現?是因為山岩與溪石有著不同的造型語言與質感,溪石更潤更奇,更有時間的過程感,因此比起山岩來說,是較有故事性和內涵性的。
因溪流的侵蝕,而造成巨石的切割與矗立,內含流動與堅硬的呼應。看似無堅不摧的岩石,因潺潺流水的長期沖刷,也能形塑出各種奇岩怪石,將二元之間存在看似對立又有所互動的關係,一點一滴傳遞的淋漓盡致。
如峭壁般的巨岩,因雲霧的存在,而更顯渾厚穩重。如風般輕柔的雲霧,因黑岩的陪襯,而更感虛幻靈動。二元之間,不僅只是一種呼應的關係,也是隱涵無限的可能,兩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在藝術表現上。
作畫的過程充滿二元的內涵,從無到有,從白到黑,從虛到實,當然只有二元和對立,這樣的思維會讓現象世界一分為二,缺乏對二元之外的認識,造成認知上的侷限,不過建立在二元,而後跳脫二元,個人認為仍不失一種較好的辦法,畢竟沒有深刻的體認與實踐,就無法真正脫離二元的框架和籓籬。在西方哲學中二元對立最為經典的例子,即是理性與感性,而創作的過程也會圍繞在此兩者之間,有時是拉扯的關係,有時是前後不同時間的運用,但不管過程如何,最終它們仍引領畫下最後一筆,完成期望完成的作品。
總結來說,今年的創作歷程,最大的困難還是在於找尋適合的描繪對象及思考如何在畫面中呈現各種二元對立的狀態,也花費了許多的體力與時間。此外這樣的過程也讓個人對石質及雲霧的表現方法、岩彩媒材如何運用於水墨創作及島嶼人文特質如何融入自我創作中,有了更多的體悟。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西方哲學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為什麼印度哲學認為行動要藉由理智上的勇氣,而不僅僅是依靠情緒上的刺激?ˇ當你理解這一點,就能更精準地貫徹改變自己,這也是一個人擁有底氣和自信的秘密。你想要知道如何獲得理智上的勇氣嗎?這集就是來聊聊這個。
👉延伸影片
🔹為什麼單純激勵,無法創造自信?
https://is.gd/Ig8Gtb
🔹想改變自卑建立自信?你不可不知兩種「愛自己」的方式
https://is.gd/vpyGQc
🔹如何把知識內化為實踐力?印度哲學與東西方哲學的最大差異
https://is.gd/KuKjgi
------------------------------------------------
👉訂閱快樂大學的頻道,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快樂👈https://is.gd/BU3x93
👇更多【南方哲學系列影片】別錯過❗
🔥人氣No.1影片:停止浪費你的生命【中文翻譯】STOP wasting your life|HU大推影片 https://youtu.be/tMEadGqvWqU
🔹分手之後💔: https://is.gd/2UBlhO
🔶焦慮革命:擺脫情緒勒索💪 https://is.gd/zskwzR
🔹成功學,大祕辛👂 https://is.gd/NfmscU
-------------------------------------------------
🌟想發問?有苦惱?
🌟追蹤IG|日常|問答|直播:mars.kuma
https://reurl.cc/oex7g
👤活動|文章|日常
👤追蹤臉書:熊仁謙・大鼻子哲人
#理智的勇氣 #心理學 #快樂大學

西方哲學 在 國立清華大學哲學學程- 【課程簡介:西方哲學史二】 顧名思義 ... 的推薦與評價
【課程簡介:西方哲學史二】 顧名思義,這是一門介紹西方哲學史的課程! 但千萬別被後面的二給嚇到了,授課的吳俊業教授可是特地在授課大綱中強調:「西方哲學史」兩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