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不能只存在文宣裡】
#動物園商品
#保育分流
近年來,我們很遺憾地發現,即便是公平貿易咖啡、永續棕櫚油等初衷是聯合原生社群一同實踐永續願景的產業,一旦市場、產業鏈擴張之後,還是多少會出現口號大於實際作為、助長剝削、背棄永續承諾等亂象,而當中充斥的利益關係也使得消費者無從確任當下購買商品的行動與好意究竟能否回饋到最需要的人、動物、自然環境上。
或許,對於能通過「活體」來建立共情的動物園而言,推廣甚至販售像圖片中的新幾內亞樹袋鼠保育咖啡、雪豹棲地周邊社群製造的手工藝品以及烏干達的象糞串珠等等,通過特定物種的保育合作計畫以及動物園的觸及,在原產地以保護特定物種為宗旨、只為讓當地居民能自力更生而非要求產業整體獲利的小規模商業才更契合願景以及實際操作(相關連結放在各張圖片的敘述處)。同時,不同機構也能針對所在城市、飼養物種等差異做出因應,並且實現計劃的分流、建立雙向交流。
在台灣,我們其實也有著許多野生動物的友善農產品,比如水蛇茭白筍、田鱉米以及藍鵲茶等等,但是民眾卻只有在特別活動時才有些許機會於動物園中看到它們的蹤影,甚至根本不知道動物園行業應該具備推廣相關產品的「社會價值」,這是個遲早必須從根本上去面對以及處理的問題。
藍 鵲 茶 產品 價值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消費覺醒」BuyLocal倡議論壇熱烈開講,一起攜手用消費來改變世界
中衛發展中心結合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為響應2021年3月15日全球消費者權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於華山1914烏梅劇場舉行「消費覺醒」BuyLocal論壇,更跨海邀請了國際消費者組織聯盟(Consumers International,CI)會長Dr. Marimuthu Nadason線上表達對於活動的支持與讚聲,同時還有200位以上關注永續發展議題的產官學界專家與來自全臺各處地方微品牌業者一同參加此次盛會。
🌍運用AR科技跨越時空距離,共同簽署數位倡議
積極配合防疫特別使用AR、臉部辨識科技與世界各地熱情響應者一起跨越時空的限制簽署數位倡議,正式啟動了這個消費覺醒運動,可望帶動更多消費者、生產者、政府單位、企業、通路等共同關注永續消費,以落實聯合國SDGs第12項指標「責任消費與生產」。
⭐論壇現場,邀請政務委員唐鳳等產官學專家,如東海大學、屏科大、主婦聯盟、循環台灣基金會、上下游獨立媒體等代表,以及家樂福文教基金會、王道銀行、鮮乳坊、八百金、綠藤生機、卓也藍染等單位,從生產端到通路端如何思考及運作更符合消費者期待的永續產品,進而發揮良善的社會影響力。各個與會講者更是以精彩的論述,來為「消費覺醒」BuyLocal議題加上完美詮釋。
⭐國際消費者組織聯盟會長/Dr. Marimuthu Nadason
線上跨海表達支持「消費覺醒」BuyLocal,強調今年全球主題是減少使用塑膠。
⭐中衛發展中心董事長/謝明達
陪伴國內企業成長三十年的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長期致力於臺灣產業發展。中衛除了輔導地方特色產業,朝向聯合國SDGs第12項指標「責任消費與生產」轉型,也特別成立「Buy Local地方買」平台,連同有四十年保障消費權益運動經驗的消基會提出「消費覺醒」倡議,宣揚「環境友善、公平正義、在地發展」的價值主張,希望消費者能運用手中Buy Power驅動生產端改變,迎接新消費世代來臨,「這是中衛邁向第二個三十年,獻給社會的禮物。」
⭐消基會董事長/黃怡騰
重新思考(Rethinking)商品是否需要包裝、拒絕 (Refusing)過度包裝、減少(Reducing) 塑膠材質包材、重複使用(Reusing)包裝容器、循環利用(Recycling),建立有效回收機制、修復(Repairing)損壞物品取代另購新品、改用替代品(Replacing),以行動實踐環境永續。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
集結消費者力量影響供給端,消費與倡議是一體兩面,每個人在各行各業都是有貢獻的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莫以善小而不為,應思考如何在各自領域盡量做到節能減碳,選購對環境正面影響的商品。BuyLocal不只是買在地、減碳排量的表面意義,更重要的是能讓台灣在永續發展的努力被世界看見。
⭐卓也小屋/鄭美淑
「用心做最喜歡、最愛的事,就能做厲害!」堅持發展在地文化特色,創造藍染產業一條龍,用自家種植藍染植物散發的天然色澤,創作出時尚美麗的文創商品,以自然農法種植的蔬菜,吃得健康,穿得天然,與大自然共生共存,將大眾遺忘的臺灣藍染帶回生活中。
⭐鮮乳坊/龔建嘉
支持有理念的酪農用想要的方式生產,2019年獲得米其林亞洲地區唯一指定乳製品伙伴,不僅樹立社會價值,也塑造品質差異,提供消費者更營養,且符合公平交易的高優質鮮乳。
⭐家樂福文教基金會/蘇小真
全臺門市設置「非籠飼友善雞蛋專區」,推出全臺第一個導入區塊鏈的豬肉、第一隻永續漁業罐頭,引進屏東手工日曬麵、花蓮百年醬油等在地品牌上架,2019年更設立全世界第一家影響力概念店,用通路的力量,促成更多消費者重視永續議題。
⭐循環臺灣基金會/陳惠琳
應從傳統的「線性經濟」轉為「循環經濟」,未來循環經濟,賣給消費者的不再是產品,而是「服務」,不只減少垃圾量,也有助於鞏固消費者對品牌的需求。此外,對某公司是無用的廢棄物,也許是其他企業的可用資源,透過產業共生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的機會,效益將更擴大。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鳥類生態研究員/林惠珊
2015與全聯等組織合作推廣「老鷹紅豆」,鼓勵農村友善播種與發展產銷履歷,設立棲架讓老鷹捕捉老鼠,種紅豆不再需要灑重農藥,漸漸地老鷹、白鷺鷥等鳥類又出現了。有了成功前例,近幾年致力於其他鳥類保護,為臺南官田菱角田水雉成立品牌「官田菱雉菱」,研究鳥類保育十多年的她深信,唯有友善農業是永續發展的希望。
🌳「消費覺醒」BuyLocal論壇午餐以永續為主題,設計4款餐盒,租用可多次使用的餐具,使用當季在地食材及來自部落以友善或有機耕作的蔬菜、薑黃等,調味料,飲品有國產豆奶與小農直送鮮乳,從餐具到食材的選用體現了友善環境的用心。
✅成立「BuyLocal地方買」平臺,推地方微品牌
期盼能藉由消費覺醒BuyLocal倡議,促使國人能從自我消費權益的保護轉而用消費選擇來彰顯身為世界公民的權益與責任,進而成為驅動生產改變、世界改變的力量。
#ConsumersInternationalPresidentDrMarimuthuNadason #中衛中心謝明達 #消基會吳榮達 #中衛中心詹偉正 #上下游古碧玲 #屏科大林惠珊 #主婦聯盟黃淑德 #行政院唐鳳 #消基會黃怡騰 #家樂福蘇小真 #循環台灣基金會陳惠琳 #中都農業馬聿安 #王道銀行張倫瑋 #綠藤生機鄭涵睿 #消基會蘇錦霞 #鮮乳坊龔建嘉 #臺灣藍鵲茶林宜平 #卓也藍染鄭美淑 #東海大學王崇名
藍 鵲 茶 產品 價值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大畢業青年投身友善農業🌾建立美好家園】
#NTU #臺大 #臺大青農小舖
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致力於整合並協助校內及臺灣各相關資源,透過研究、教育與推廣活動,進行生物多樣性之維護,並經由國際交流提升臺灣保育工作的成效與能見度。2019年6月14日「臺大小農工作坊及市集」假臺灣大學生多中心會議廳舉行,合辦單位包含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及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此次活動由生多中心袁孝維主任擔任總召集人,《老鷹想飛》梁皆得導演親臨開幕專題演講,倆佰甲發起人楊文全及多位學者擔任主題演講者,臺大畢業青農分享農田裡的知識與經驗。
民以食為天,美食佳餚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農地孕育豐盛的作物,但長期使用農藥、肥料,與種植單一作物的慣行農法,卻讓農田變得黯淡無光,甚至造成食安問題。曾幾何時,農田不再生機盎然,土壤與流水充滿農藥,阡陌的苔萱長出農舍,蟲鳴鳥叫逐漸消失,農田因此寂靜。農田是里山里海的生物搖籃,為找回失去的生物多樣性與健康農業,有一群臺大畢業的學子,選擇離開教室後、捲起袖口,回到摯愛的土地,成為默默耕耘的小農。
「我們家」以職人的態度對待每項產品,工作室自有小型碾米加工設備,接單出貨前才碾製包裝,因此能將最新鮮的米送到大家的餐桌上。「禾餘麥酒」協助農民量產小麥、復育大麥,並配合研發天然無污染的催芽方式,成為全國第一間使用臺灣自製麥芽的精釀啤酒廠,產出第一款完全使用本土品種小麥的啤酒。「山不枯」推動著茶山的永續文化與地方創生,遵循與環境共生的古老智慧、結合現代茶葉製程科技,製作出有機、無農藥殘留的好茶。「田鱉米」於通霄的谷津田中重新發現消失30餘年的大田鱉,致力透過保育行動推動田鱉及谷津田的生態價值及。「田董米」守護宜蘭珍貴的水田資源,提供鳥類良好的棲息地。「藍鵲茶」建構翡翠水庫上游集水區為一無農藥的流域,讓萬物生態與農村共存共榮於集水區。一步一腳印的他們,使用友善環境的農法,不僅維護生物多樣性,更建立健全的食安。農村的地景也因為他們漸漸改變,田埂不再單調荒蕪,各樣的野花野草取而代之,大地與天空出現飛鳥。
臺灣大學生多中心為校內一級教學研究單位,為鼓勵更多年輕學子,將所學帶回農村,建立兼俱生態、食安,與文化的農田。致力於推廣友善農業,成為年輕小農的後盾。「臺大小農工作坊及市集」活動除了將臺大畢業的青農集結,建立網絡分享平台,更進一步於臺大農業陳列館設置「臺大青農小舖」,推廣販售兼具食安與友善環境的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