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永遠是台灣人的台灣!
今年是 #臺灣文化協會 成立一百年,官方及民間籌備的很多活動,都被疫情打亂了。不過,在文化協會成立一百年的當下,面對COVID-19全球疫情的挑戰,反而更具有啟發意義。
一百年前,蔣渭水醫師把臺灣擬人化,診斷出臺灣罹患了「知識營養不良症」,當務之急就是要灌輸大量的知識文化。所以蔣渭水醫師及許多文協知識份子,用演講、讀報,甚至看電影等方式來推動 #新文化運動,希望透過知識的提升喚醒臺灣人的自我意識,認識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起身來抵抗壓迫、追求自治、 #追求自由。
在那個年代,蔣渭水、林獻堂等人籌組了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與倡議風起雲湧,在不同的領域追求解放,例如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 #政治解放;維護農民工人利益的 #階級解放;批判父權結構與社會制度的 #婦女解放,這些都是為了建立一個自由、民主、平等、自治的台灣。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再的回顧這段歷史,正是因為曾經有一群推動文化運動的人物,在困苦的年代逆風而行,用一輩子、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捍衛這些價值。
一百年後的今天,回想起蔣渭水的解方、文化協會先人的奮鬥──我們同樣需要大量的知識、文化來啟蒙、建構台灣文化的主體性,才有足夠的力量決定自己的命運。
我很認同蔣朝根老師說的,文化是持續不斷的進行式,我們應該不停地思考,如何提升整體文化,讓臺灣社會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不過,在當前資訊超載的時代,仍存在許多資訊、知識不平等的現象,我們需要更多文化的維生素,才有助於臺灣民主政治的發展。林承俊副校長也提到,林獻堂先生如果還在世,對於台灣的民主與言論自由可能會很開心,但對於當今政壇空談相忍為國、大局為重,卻缺乏彼此合作與犧牲自我的精神,可能會感到感慨。
在這紛亂的時代,過去的歷史記憶是幫助我們走向下一個百年的關鍵。當前台灣社會面臨不同的挑戰,如何穩固台灣的民主、自由、和平、與多元價值,是我們需要一起思考的課題。 #蔣渭水在文化協會成立大會上說:「 我們台灣人手中,掌握著世界和平的第一把鑰匙!」這象徵著台灣人當家作主的渴望,在民族自決的基礎上, #為世界和平貢獻一份心力。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台灣雖然遭受不同外來政權的殖民,但勇敢的民主運動先賢們,也因此看見了 #台灣民族認同 建構的契機。
我常說三個共ㄖㄨㄥˊ,共容、共融、共榮。第一個共容代表包容,包容是自由的基礎,能夠包容以後才會融合;能夠融合以後,大家才能團結合作達到光榮,所以要「#共容 」、「 #共融 」「#共榮 」,這是我們台灣社會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這樣的精神其實也體現在我們今天所在的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Taiwan New Cultural Movement Memorial Museum,日治時代這裡是『北警察署』,這是代表日本政府施行威權統治的地方。但從1998年開始,歷經三位市長,籌備、修復一直到我的任內開館,成為發揚新文化運動精神的基地。
讓我們一起銘記這段歷史,向當代的臺灣人訴說百年前文協前輩們的故事,鼓勵大家勇於面對挑戰、追求新知,深耕自我文化的核心價值。
國家的力量在於全體國民。文化協會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是不懼怕外來者的壓迫與統治、勇敢追求民主與自由的決心,這個精神,由我們接棒下去, #讓自由的島國航向下一個一百年。
台灣,永遠是台灣人的台灣!
#文協百年
#新文化運動月
蔣渭水貢獻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影音】「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從台灣第一個飛行家謝文達返台飛行的那一天,就有其特別的意義」。莊永明說:1921年10月17日文協成立。蔣渭水著力很深….。蔣渭水和林獻堂等在靜修女中創立台灣文化協會,當時蔣渭水就寫了一個台灣文化協會會歌。整個文化協會進行轟轟烈烈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當初台灣人,開始嚴密組織架構已成立,等於是在跟日本人非武裝抗日的時候建立了它的灘頭堡一樣,撼動日本政權。
文史專家莊永明老師於去年8月溘然長逝,國立傳藝中心出版《立言傳曲-莊永明口述影音紀實暨文稿紀念專輯》,今年為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百年,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紀念專輯不僅彰顯莊永明老師作為台灣歷史文化見證人的重要性,也呼應了今年「臺灣文協百年」的紀念意義,更是文化部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的重要成果。紀念專輯除了留下莊永明老師一生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記錄及貢獻,也將成為「臺灣藝術史中重要的篇章」。期盼藉著這些珍貴的文史資料,以及今年「臺灣文協百年」的許多紀念活動,能夠讓下一代更加瞭解臺灣的歷史,並更關注臺灣文化的發展。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悅宜說明,此計畫緣起於2019年,原是重建臺灣音樂史系列的研究計畫之一,也為今年的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周年預作準備…
※《維基百科》:台灣文化協會
1920年11月,台灣第一個飛行家謝文達返台進行訪鄉飛行,蔣渭水等人以歡迎會名義,成功匯集了全台各校學生於總督府台北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使各校學生產生思想交流與聯結。
1921年4月,畢業於醫學校的李應章、吳海水、何禮棟等人於台北籌組全台灣青年會,向林獻堂、林熊徵勸募資金時,認識了蔣渭水、蔡培火,蔣渭水認為「不作便罷,若要做,必須做一個範圍較大的團體才好」,於是決定組成台灣文化協會。1921年(大正十年)10月17日下午一點,於台北市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 (今靜修高中) 舉行成立大會….
※文化活動創立《台灣民報》,在台北、新竹、台中、員林、台南等地設立十餘處讀報社。
蔣渭水貢獻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在近一年的演講時透露過,但我不確定在粉絲團講過沒有,蔡培火日記等相關文獻,我已經轉讓給國立臺灣文學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了。
打從十年前有緣獲得這批文獻之後,便開啟了我蒐集文協領導人物的旅程。從吳三連史料基金會出版的蔡培火全集首冊蔡培火日記開始讀,與手寫本對照讀,從裡面讀到林獻堂、羅萬俥、陳炘、林茂生、葉榮鐘、韓石泉、蔣渭水、蔡惠如、小林光政、植村正久、伊澤多喜男、矢內原忠雄......等名字,勢必得去查找資料看他們是誰,與蔡培火的關係為何,建構出我對於日治時代政治社會運動的理解脈絡。
這一切都是從十年前在舊書店遇到這批文獻開始。
在我手裡收藏將近十年間,我就一直有預感這批文獻總有一日會在博物館典藏。資訊量這麼龐大的資料,只有我一人愚公移山似地慢慢披露、斷續解讀,對於學術貢獻實在太小了。後來剛好有了個機會,我認為時機已經成熟,聯繫臺文館的友人說:「我這裡有一批蔡培火好便宜的(?)」於是就談成了轉讓的手續。
當年我為這批文獻訂做桐木盒時,請書法家朋友在盒上題字,曾叮嚀他說「寫漂亮一點,你的字很可能和這批東西一起典藏在博物館裡面,你會是同輩書法家裡第一個作品被收進博物館裡的人」,想不到果真是預言。
剛賣出去時,晚上甚至作了惡夢,夢到這批文獻放在某個庭院曬書,突然庭院淹水。後來在文學館館慶時,參觀了其庫房及修復室,乾淨、整潔、明亮、科學無比,這才消除了我的疑慮。
當初收藏在我這裡時,我也並沒有時常翻閱它,研讀時大多調出掃描檔,深怕太常翻閱把它弄髒弄壞就成了歷史罪人。每次要把原書從盒裡取出,必先雙手洗淨待乾,然後雙手按在盒蓋上,低頭閉目祝禱:「阿火伯仔,歹勢,這擺欲閣共你請出來。」這才恭恭敬敬取書。它已經離開我一年多了,但是書的味道、指端傳來的觸感、捧在手上的重量,我還記得清清楚楚。
現在就算是我,也無法再摸到它了。現在大家與我是公平的,蔡培火的親筆日記,在文學館的櫥窗裡展示,這也是這文獻第一次公開展覽,大家終於能夠和我一樣,近距離去凝視它。
希望這批文獻轉讓給臺文館之後,能夠讓更多學者能取得裡面的資料,如此我則與有榮焉。
而在這之前,曾在我演講就看過或偷摸過蔡培火日記的朋友,你們知道你們賺多大了吧。
蔣渭水貢獻 在 蔣渭水動畫紀錄片發表游錫堃哽咽感念貢獻-民視新聞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民視即時新聞】《台灣維新 蔣渭水 》動畫紀錄片發表,今天(4月27日)立法院長游錫堃出席分享會,一談到 蔣渭水 為了醫國早逝,忍不住哽咽。 ... <看更多>
蔣渭水貢獻 在 蔣渭水、林獻堂等人籌組了臺灣文化協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這象徵著台灣人當家作主的渴望,在民族自決的基礎上, #為世界和平貢獻一份心力。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台灣雖然遭受不同外來政權的殖民,但勇敢的民主 ... ... <看更多>